..续本文上一页识如果清净,其他后面的同时都清净。[接上文起,此处当知,并非眼识清净之后,闻尘才清净。此闻尘与见尘,同为六精,]六精,[(《楞严经》:名见精,闻精,乃至知精。]见、闻、觉、知,都是六根另外一个名字,为什么用一个“精”字呢?在《楞严经》说:因为[是带妄之见分,]带妄,带有惑、迷惑、带有无明的见分,[总名为见分,]因为是妄见,因为透过无明的见,所以,[别名为六精。带妄即带同分别业,二种妄见,]也就是说:我们带着这个妄,就是带有同样某一种平凡……,某一种随着人就有共同的分别业,共同的分别业。人看这个世间,跟猪看这个世间就不同。所以说:有两种妄见,这在《楞严经》有讲到。[故此经]就是《圆觉经》,[名为见尘、闻尘等。]《圆觉经》虽然说见尘跟闻尘;但是,《楞严经》是说见精跟闻精。[名虽有别,体则无殊,故皆名尘)见精清净,六精同时清净。耳根与耳识,亦同前眼根与眼识,随见分同时清净也。
【“识(耳识)清净故,觉尘清净;]觉尘,这个“尘”也不是指污垢的尘,见、闻、觉、知嘛,我们“见”跟“闻”讲完了,现在讲“觉”,觉尘清净,这与见尘一样,同时清净。[如是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。】]
所以,[此文,例前眼根眼识,俱与见尘,同时清净,其余觉尘知尘,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,诸根诸识、无不同时清净。此先约内身清净,下推至外境清净。
【“善男子!根清净故,]我们的根清净故,[色尘清净;]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别,眼耳鼻舌身的分别心,掌握住,色尘就清净。色尘如果清净;因为你用无分别心嘛,[色清净故,]同时[声尘清净;]同时[香、味、触、法,]就清净没有次第,[亦复如是。】
六根清净故,自内及外,六尘亦复如是,同时清净,此外清净也。]我们凡夫就是这样,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,可是,他自认业障深重,就是不肯去做,他就是不肯,因为他都以凡夫自居。你如果问他: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别、执着?他就说:哎呀!凡夫哪个不分别、不执着的?这样讲是对,可是,变成一种执着,变成一种执着,他不肯做,就变成一种执着。所以,人家是圣人,我们也是剩人,人家是诸佛菩萨、大解脱的圣人,而我们也是剩人,剩下的废人,剩下来的,我们是剩下来的,一样是shèng,只是字不同,念的音都一样,意思却有天壤之别,因为不肯,不肯下功夫。
[【“善男子!六尘清净故,地大清净;地清净故,水大清净;火大、风大亦复如是。】
此承上内外根尘既净,内外四大,亦同时俱净。不取根发识,]不执着由根所发出来的识,[尘牵心之义,]“尘”,外境会……。“牵心”就是会影响,牵心就是会影响我们的内在,众生都是受到外尘的影响。所以,不执着从根所发出来的识,因为尘会影响我们的心。所以,[直取根尘,]而直接取根尘。[四大和合之体也。]
同时。[【“善男子!四大清净故(牒前)[,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清净;]二十五有就是三界。善男子!四大清净故,地、水、火、风清净;十二处就是六根、六尘;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;二十五就是三界,底下会讲到。[】
此约世间诸法。十二处,即内能缘根六处,]根六处就是六根之处,内能够缘眼根、耳根,乃至意根。[外所缘尘六处。]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[十八界,]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[即根、尘、识,]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[三六十八,各有界限。二十五有者: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三界亦名三有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;亦名九有:以三界有九地]所以叫做九有。[(六欲天以下,]我们这里是人间,往上是第二层天,再来就是第三层、第四层,第五层、第六层,总共有六层天,六欲天以下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,一直到第六欲天,[是五趣杂居地;]五趣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定,只有修善,或者是修恶的众生在杂居,为什么杂居呢?因为圣人示现,跟凡夫杂居在一起,杂居就是圣凡同居的意思,因为圣人是来示现度众生,而凡夫是业障深重,是五趣杂居地。[初禅、离生喜乐地;二禅、定生喜乐地;三禅、离喜妙乐地;四禅、舍念清净地,此色界四地。无色界、亦有四地:空无边处地、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非想非非想处地]这是四空天。[),]所以,六欲天是一、四禅是四、四空是四、一加四加四等于九,叫做九有,九地叫做九有;但是,[广言二十五有。]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。[古德颂云:“四洲、四恶趣,六欲、并梵天,四禅、四空处,无想、阿那含。]“四洲”就是四大部洲;“四恶趣(加上阿修罗)”,四个地方;六欲就是六欲天,六个;并梵天,一;四禅,四;四空天,四;无想天,一,外道所生的地方;阿那含是三果的圣人。所以,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,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五。[”通称有者,以其有因必有果,因果不亡,故谓之曰有。是三界内众生,所依住故。此二十五有清净,即三界六凡依正,悉皆清净。此世间法清净也。
【“彼清净故,]世间法清净,出世间法就清净。[十力、四无所畏、]佛的十力、佛的四无所畏、佛的[四无碍智、佛]的[十八不共法、]为什么说不共呢?不共二乘人、不共菩萨,只有佛有这个能力,佛的十八不共。[三十七助道品清净;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,一切清净。]陀罗尼就是总持,有的人说咒,一切清净。[】
此约出世间诸法。首句彼清净故,彼字,总指世间诸法,既已清净,则由凡而圣,]由凡夫而圣人。[故出世间法,亦为圆觉所显,一一清净也。]
我们现在看十力:[十力者: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,]实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,也就透过智慧,看一切众生都平等,因为实相产生了平等法,所以,无量劫来都修无相的平等法,就产生[有十种用,]“用”就是妙用、妙有,[故名十力。]用“力”来显示佛是一个超越的人。[以有]“以有”就是因为。古时候的文字看起来怪怪的,以有,换现在的话叫做因为。因为这十力,能够摧伏冤亲债主,[能摧怨敌,不可屈伏之力用故。]“不可屈伏”就是能胜一切,不为一切所胜,就是不可屈伏之力。佛能够摧伏怨敌,佛十力能胜一切,不为一切所胜,不可屈伏,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。[法数]“法数”:就是《三藏法数》。《三藏法数》就是辞典,佛教的辞典叫做《三藏法数》。[云:一、是处非处智力:]佛[知一切众生,因缘果报,作善因得善果,名是处;]就是说:这个才是对的地方。“处”就是对,这样做才是对。[作恶因求善果,名非处]这是不可能的,非处就是不可能,[(谓无有是处也),]你造恶因,要如何得善果呢?[则能降伏]能够降伏[无因]也能够降伏、破除[邪因。]所以,佛的十智力,第一个:是处非处智力,有这种智慧之力量。[二、业智力:知一切众生,三世所有善、]所有的[恶,]善业跟恶业。[不动诸业,]善、恶是指六欲天;不动是指色、无色界的业,睹,看得非常清清楚楚!也就是说:三界不是善业就是恶业、就是不动业,他能够非常清楚的,看到一切众生所受的业、所受的果报。[及所受三种果报,]有三种果报,也是善、恶、无记,或者是善、恶、不动报,不动就是有定。知所度的众生,我要度这个众生,会不会有障碍?这个时候度他有没有障碍?或者过一阵子再来跟他讲这个道理?我告诉诸位菩萨:有所悟的众生,他会生病、会难过,为什么他会难过?因为他有所悟,他现在要将这么好的佛法跟凡夫讲;可是,凡夫明明知道,却不肯去做,所以,变成有障碍,变成会着急,善知识变成会着急,会着急:你怎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?为什么还不能超越?所以,[知所度有障、无障。]就是说:什么时候度他有障碍;什么时候度他没有障碍。但是,我们没有这种能力,我们只会一厢情愿地想度人,一厢情愿地想度人就是说,自认为此人可以度,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结缘、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;佛陀就不同,佛陀有智慧,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办法度,如果度不了,没有办法,放下,不然就放弃,没办法啊![三、定智力:知诸禅解脱,三昧垢净]知道种种的禅的解脱,三昧垢净,如果有爱见,[(有]我[爱]我[见]我[慢等为垢,无则名净),及知依此所得诸果。四、根智力:知一切众生,信、]“信”就是信心;[进、]“进”就是精进;[念、]“念”就是不散乱;[定、] “定”就是心安住;[慧]“慧”就是智慧。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[五根,有上、中、下差别。]所以,根智力就是说:佛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,上根机者,为他讲上等法;中根机者,为他讲中法;下根机者,下法;如果不能讲的就放下,放下。所以,法如果用求的比较可贵。[五、欲智力:知一切众生,乐]“乐”念yào,[(去声)欲不同]乐欲不同就是说所喜欢的不同。譬如说迦叶喜欢修苦行,[(如迦叶乐头陀,阿难乐多闻等),]苦行,执着苦行也是一种执着;多闻,也是一种执着。所以,[令舍不净增净。]所以,欲智力:“欲”就是了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是什么,叫做欲智力。[六、界智力:]界智力,范围就比较大,[界者,性义,]这个“性”不是本性,这个“性”就是说:人有人性、天有天上的性质,简单讲[即种子。]简单讲就是三圣、六凡的种子不一样,一般都是讨论六道凡夫的种子不一样,天人,天人的种子;人间,人间的种子。[上欲为现行,此为贪、嗔、痴等性。]意思就是说:种子,上面所讲的这个种子,是以欲望才会起现行,上欲为现行,上面,欲望为现行;此为贪嗔痴,有这个贪、嗔、痴的性。[知即时异时,]即时,即刻去度他;异时,要经过一段时间。[谁可度、谁不可度。]所以,度众生要学习一个:耐性。我们懂得很多,这是善知识本身所应拥有的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