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心能够解脱、有智慧;可是,他没有这种能力,一下子给予大法,众生会被压死,堪受不了,会堪受不了,法太过宝贵;或者是说让他太轻易得到,他会瞧不起你,太轻易得到,他会瞧不起你;法如果很难求,很难求,他就愈珍惜![七、至处智力:]至处就是一个人要跑到哪里去,佛都很清楚,到哪一道去,至处就是到哪一道去,佛[知一切道至处相,]所到达的六道。[知善道,处在人、]人在住的,或者[天:恶道,处在三途;无漏道,处在涅槃。]所以,佛知道凡夫跟圣人是居住在哪里,“处”就是住,住在什么地方。[八、宿命智力:知过去本生、本事等,]佛的无量亿劫,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,叫做本生、本事。[虽百千世劫,皆明了无碍。九、天眼智力:知众生死此生彼,]死后会出生在哪里。[善恶业缘,受报好丑等,亦以极远无碍。]看得很远。[十、漏尽智力:知自他漏尽,永不受后有(即后世受报身)之身。
四无所畏者]佛的四无所畏[:具四无畏精神,离诸怖畏,功由智力之故。]智慧就是我们的体,悲心就是我们的相跟用,学佛的人,如果只有般若智慧,却没有大悲心,那么,这样的般若只能自利,只能自利,不能利他。所以,有了大慈悲心,最终还是要有智慧。[一、具一切智无畏:于一切法,尽知尽见,得无所畏。]佛能够了解一切法。[二、诸漏已尽无畏:]一切烦恼都没有,诸漏就是我法二执,我执跟法执都尽了。[五住]无明;五住就是五住烦恼,以前已经讲过两三遍,走过三遍了。五住就是指无明[已尽,二死已亡故。]二死就是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,所以他无畏。我们凡夫不同,我们凡夫,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,我们没有这种能力,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![三、说障道法无畏:]什么是惑?什么是业?什么是苦?[于障道惑、业、苦等法,]佛都清清楚楚,什么情形会障碍我们的道,[能知能说。四、说尽苦道无畏:]尽苦道,这个“尽”要当作动词用,尽苦道就是怎么样能够除去这些苦,怎么样可以出离这个苦。尽苦道当动词,下功夫除掉,苦道就是六凡,因为他有分段生死;若是三乘,他的苦有法执,是变易生死。所以,[于尽苦(即出离诸苦)道,悉皆能说。]佛能说[如四谛、十二因缘,能尽分段生死苦;]佛能说[六度、四摄、一心,]佛[能尽变易生死苦。通称无畏者,众中说法,无所畏故。]这是四无所畏。
[四无碍智者:]四无碍智:无碍智都是站在说法的角度来讲,站在说法的角度,四无碍智。[以智缘境应机,悉皆无有滞碍,]都没有停顿,用智慧缘这个境界,应一切众生的根机,完全没有障碍,[即四无碍辩。]简单讲就是:佛的辩才无碍。[前二是缘境,后二是应机。一、法无碍智:]佛能于[一切诸法,若名若相,悉皆能知能说。]法无碍。[二、义无碍智:]义无碍,简单讲就是含藏的义理,就是蕴涵的道理,佛没有障碍。譬如说地,地是坚硬的东西,[如地是坚义,]坚固,[水是湿义,火是暖义,风是动义等。三、词无碍智:有二释——一、随顺各方言词(佛一音具足众音),]一音具足众音同,随顺各方的言词。[智辩无碍,随类得解。]词无碍。遇到客家人就讲客家话;遇到美国人就讲英文;遇到法国人就讲法语;遇到北方人就讲北方话;遇到台湾人就讲台湾话。[二、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,]一义,能够演说很多的名词,譬如说“如来”,“佛”,很多!以少词,[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。]所以说:而演多词无尽,以少记号而显多义,也同样如此。[四、乐(去声)]“乐”念yào,[说无碍智:随众生心所好乐]“乐”念lè,[而说,乐闻大者,为说大法,乐闻小者,为说小法,随机受益,皆得悟入。
佛十八不共法者:]以前解释过一次,不过不清楚,不清楚。[唯佛独具,]只有佛有,所以,为什么要加一个“佛”十八不共法?因为[不与二乘菩萨共也。故冠(去声)] “冠”就是加,[以佛字。]所以,最上面加一个“佛”字。[一、身业无失:历劫勤修,六度万行,福慧庄严,证五分身。]“五分身”:即五分法身。五分法身就是: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[二、口业无失:因修善语,]都说好话,佛只要一开口,都是鼓励、勉励的话。[具无量德,故得成就八音四辩。三、意业无失:修甚深法,证究竟觉,一切无著,得大安隐。]菩萨,这句“大安稳”实在讲得很好!我们说:住在哪里比较好,或者说:住在哪里比较不好;我们若能一切无着,我们就真的住在很安稳的地方。[此约佛,修成最胜三业无失(不可约化他三业,因后更有三业,]后面有三业,[随智慧行故)。]这是不可就佛的三业来讲,因为后面还有三业。所以,随是随这个智慧行,意业无失,一切无着,得大安稳。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惶恐、恐惧、颠倒,不能安稳、痛苦、烦恼,在于一切有着。[四、无异想心:于诸众生,平等普度,冤亲无间,]无间就是平等,冤亲平等,也没有特别的距离,无间,“间”就是距离,没有距离,冤、亲没有距离,就是平等的意思[恩有咸资,]如果要加被的话;“咸”就是均,“资”就是助。如果对众生有恩,那么,冤亲统统加被,叫做恩有咸资。[心无异想,]心无异想就是平等。[谁度谁不度。]没有说谁度,或者是谁不度的,凡夫乃至菩萨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这样。[五、无不定心:行、住、坐、卧,四威仪中,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。]“那伽”就是所谓的大定,大定,圆满之定慧平等的定,那伽,佛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无有不定时,他一切无所着,当然一切时都定。[六、无不知舍心:]无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这个舍,意思就是:什么时候该舍,他就舍;我们众生是该舍的时候不想舍,想舍的时候舍不掉,差别在此而已,该赶快舍的时候,舍不了;等大限已到,想舍却来不及了![于一切法,慧照觉知,当舍则舍,无不知而舍。]就是清楚而舍。[七、欲无减:常乐(去声)积集,]这个“乐(yào)”就是一切善法都修,[一切善法,具修众善,心无厌(平声)足。]不会停止,不满足。就像佛世有一个比丘失明,视力有障碍,这个比丘想要穿针,他就问:谁想要修福啊?佛就说:我来修!那个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,吓了一跳,说:世尊!您是人天福慧具足,世出世间法的至尊,这种事情您也愿意修?这种小善也肯修?佛说:诸佛菩萨无善不修,无善不修。[八、进无减:身心精进,无有疲倦,恒度众生,不休不息。]精进无灭,身心精进,无有疲厌,度度生永远不疲劳。[九、念无减:常念众生,大悲不舍,恒思度脱,令入涅槃。]这不简单!这叫做发大菩提心,念无减,这个念,菩提心不退,这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,菩提心不退。念无减,常念众生,大悲不舍,大悲心,常常想:我要如何度众生?要如何度脱众生令入涅槃?[十、慧无减:具一切智,力无所畏,随宜说法,慧辩无尽。]智慧的辩才无尽。[十一、解脱无减:远离执者,一切无碍,有为无为,悉得解脱。]其实解脱就这四个字:远离执着,学佛,就是学自在、学解脱。[十二、解脱知见无减:解脱能生知见,]解脱当作体来用,就是体,知见就是用,它的作用。[知见能保解脱,更互相资,]更互相资助,[一切无碍。十三、身业随智慧行:现种种身随智应机,调伏摄受,普令得益。]身业随智慧行。[十四、口业随智慧行:以微妙音,随智而转,巧说诸法,令众悟入。十五、意业随智慧行:以清净意,微妙观察,对机施教,入众生心。]意业随智慧,所以说:三业都是随智慧,佛有能力观察,对机施教。[十六、智慧知过去世无碍:]我们光是这一生当中比较久的事,就忘得差不多了![慧照过去,所有一切,情无情法,遍知无碍(如过去本生、本事、时劫、国土、名字等)。十七、智慧知现在世无碍:慧照现在,所有一切,情无情法,遍知无碍]佛的智慧知道现在世无碍;这一段是说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前面第十六是说过去,第十七是说现在。[(如《楞严经》云:松直、]松树是直的,[棘曲、]棘树树是弯曲的,棘、荆棘,有刺的植物,是弯曲形的,形状是弯曲的。[鹄白、]鹄是白色的鸟,[乌玄、]“玄”就是黑。乌鸦是黑色的鸟,[皆了元由等)。]都知道它的原因,包括一切动、植物。[十八、智慧知未来世无碍:慧照未来,所有一切,情无情法,遍知无碍(如《法华》授记、未来成佛、劫国、庄严、名号、将来必应是也)。唯佛功德智慧,超越九界,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。
三十七助道品者:]三十七助道品在以前已经讲过好几遍了,所以,今天我们就简单复习一下。[助,是资助,谓资助正道也。正道,即真正发菩提心,以求菩提道。必以此三十七品为助,方能得成。品者,类也,分作七科。
一、四念处:]四念处就是说:我们的心要常常作这四种观照,心才不会散乱、不会放逸,我们才能够精进,心要常常安住在四念之处。其实我们四念处就不太做得到了,譬如说:观身不净,你想想看,今天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观身不净,我们很彻彻底底地了解,我们这个身体不净,你说这个世间要怎么贪?我们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,要从何贪起?其实我们修行都只想要听经闻法,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观照,没有!说:观心无常、观受是苦、观法无我,这都正确,看是总观还是别观。其实我们如果在四念处好好地观照,什么事都解决;而我们就是没有办法,虽然在研究经典,却没有办法突破假相。[念,是能观之智;处,是所观之境]界[,修行,以此为下手工夫。一、身念处:]身体,[念身不净。]身体不清净,[以智观察,此身种种不净。初观根本不净,是父精母血,结合而成。]在座诸位!我们吃饭,有一种叫做贪食症,人患得一种精神分裂症的前奏,精神分裂症的前奏,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