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一种叫做贪食症,一直吃、一直贪……,觉得吃不饱,一种叫做贪食症。有一种叫做厌食症,只要讲到吃饭他就怕。一种叫做贪食症,贪食症的人,要吃到食物快满到喉咙、吃到快吐出来了,他才肯罢休,他控制不住,他情绪不好的时候,他就一直拼命地吃……,如果说我们学佛,观照:此身不净,这样什么事都解决了![次观住处不净,在母胎之中,与粪秽杂处。再观现前不净,九孔常流不净。更观将来不净,死后胮胀、]肿起来,胮(pāng)胀。[血涂、]全身都是血,[脓烂]会臭、会烂,[等,令生厌离,不起贪著。]我们的心如果安住于此,这世间就没有什么好跟人家计较、斗争的。譬如说:今天他欺负我们,或是压榨我们,或者是说他占了便宜,其实这个是臭的身体,你如果以我我的心行于世间,就不会觉得自己吃亏;有时候吃亏变成占便宜也不一定。[二、受念处:]身体观照起来是不净,而这个感受呢?[念受是苦。]受就是外境以及我们的心,对我们来讲都是痛苦的。[以智观察,]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[六根领受境界,无非是苦。]的确如此,这世间没有一样是真正快乐的,到现在我的感受,我也是出生在很不幸的家庭,我从小到大,不但是家庭贫穷,又有病苦等等,到目前我的感受,真的就如佛陀所言,一切都是苦,无非是苦。[苦受,是苦苦;乐受,是坏苦;]苦受是苦苦,上面那个“苦”是外在的苦,下面那个“苦”是身体的苦,我们的身体已经很痛苦了,外在的苦又加诸于我们,外苦加内苦,名为苦苦,身体已经病苦了,再加上外苦。上一次报纸报导,报导一个计程车司机:当然,不是每个司机都这样,报纸报导的,这当然是少数,我遇到的计程车司机都很好,甚至都不跟出家人收车资,这只是报纸报导的个案。有一个妇人,她的儿子在医院急救,在医院急救那天,正好下大雨,人家通知她:你儿子正在医院急救!这个妈妈张皇失措,拿着钱、冒着大雨,叫了一辆计程车赶过去。她心慌意乱地上了计程车,汗流满面,只说到某间医院,就任由计程车开了,她一直哭,也没有注意开到哪里了,结果这司机竟然把她载到一处草丛中,把她强暴了,载到荒郊野外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!这司机要强暴她以前,她跟他说:我把钱都给你,我的儿子住院,我现在已经很痛苦了,你不要再伤害我,我要钱,我全部给你!这司机不顾她的苦苦哀求,还是把她强暴了!我看到这段新闻很痛心,竟然有人坏到这种程度!所以:好司机受到恶司机的影响,现在到晚上没人敢坐计程车,其实,99.9%的司机都很好,可是,一旦出了一个害群之马,那就很惨了,你想想看,她儿子在医院急救,她拜托他:我儿子正在急救!他还是不放过她,把她强暴了,又抢走她所有的钱,这种人如果不受因缘果报,那么,每个人都敢做坏事了!所以说:苦苦,这世间本来就是这样,自己要学聪明、有智慧一点,要听别人的劝告。所以,我常常说:女众来这里共修,我不要让她们太晚回去,就是这个原因,因为报纸、报章杂志看多会担心,学佛的人。乐受是坏苦,坏苦就是总有一天会败坏,坏苦。这个境界由好转变,会变质,所谓坏苦,就是每一分、每一秒在趋于恶的一方面、不好的一方面去,譬如说跳舞,到最后也会结束;乐,喝酒快乐,到最后也要结束。唱歌、卡拉OK,到最后还是要结束。所以,坏苦,它不是说破坏的坏,它不是这个意思,它蕴藏的意思就是你要透视它,这个世间无常,坏苦就是一种无常的痛苦,到最后一定要归于坏,所以,用这个“坏”,来解释每一个动点上都是一个结束。[舍受(不苦不乐),]不苦不乐,这个“舍”,不是我们所讲的布施那个舍,也不是说一切法不受的那个舍受,不是这个意思。这个舍受叫做痴、愚痴,知道吗?这个舍受叫做愚痴,分不清楚状况是什么,叫做无记,无记是列为愚痴里面的一种。不苦不乐,说:喔!有这种境界,不苦也不乐,类似《心经》里面讲的那种境界。错!不是这个境界,那是愚痴的意思。[是行苦]“行若”旁边写个:刹那生灭,叫做行苦。行苦:刹那生灭。[(乃行阴迁流之苦),]行阴就是一切的造作,我们身口意一切的造作,刹那之间刹那之间在变化。[令知觉悟,不至认苦为乐。三、心念处:念心无常。以智观察,六识之心,攀缘六尘,念念生灭,无常不实。令知虚妄,不认为真。]离幻即觉,我们要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,虚妄的东西;如果说:我们还在虚妄的东西中认真、执着、错误,那你是认贼为父,自讨苦吃,没有人会同情你。佛法听这么多了,还不能离开虚妄的错误的执着,那是你的事,师父已经讲一百遍、一千遍了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,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!所以,人家说:放下,你就拥有全部的智慧的财产,放下,无量无边的智慧财产,从“放下”二字做起。放下,你不执着嘛,你就不会把它切割,不会把它隔阂;我们人这个执着,就像造一个墙壁一样的,造一个墙壁,你执着一种,这个墙壁把自己围起来,这个牢狱一样。所以,欲望就是无形的牢狱,就是这个道理。[四、法念处:念法无我。以智观察,诸法本无我,]诸法本无我,法是一切事理的总称,一切事相、一切理体皆无我。[亦复无我所,]也没有所谓的对立的所攀缘的我所。[从缘生灭,不能自主。令知一一,皆如梦境。]一切都像在作梦一样。
[二、四正勤:]“勤”就是精进,四种正确的精进,我们精进要往对的地方精进,精进错了就很糟糕!四种正确的精进,套一句我们古来中国的一句话,叫做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差一点点就不得了了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偏失一点点就差很多了![精进为体,总名为勤。非同外道无益苦行,]无益,一点利益都没有。[故名为正。(一)已生恶令永断:]已经产生的恶,令永断,我们现在有恶,要赶快断,[如治疾病。]第二,我们有恶的习性,可是,还没有生出来,[(二)未生恶令不生]出来[:如防火灾。]可以防止,要令恶不生,第一,一定要有好的环境,不要接触恶的环境;没有恶的环境,要产生种子都不可能。[(三)已生善令增长:]已经产生的善,譬如说:我们今天听经闻法,要继续鼓励人家来听经闻法,鼓励布施、持戒、念佛。[如培果木。]培养果木。[(四)未生善令速生:如灌种子。]种子在土壤里还没有生长,我们现在增加它的速度。
[三、四神足:大疏谓欲勤心观。]三、四神足:大疏说:哪四神足叫呢?欲神足、勤神足、心神足、观神足。[《法数》]《法数》就是《三藏法数》。[云:欲、念、进、慧,]其实这个是一样,[名虽有异,义则无殊。勤,即是进;心,即是念;观,即是慧。由前正勤,只顾生善灭恶,恐忘失本所修之正道,故继之以四神足(如神通而能远到故)。亦名四如意足,谓能如其意,速疾远到,所求菩提之正道也。(一)欲如意足:]这个欲如意足,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,追求佛法也是属于一种欲望。所以,欲如意足,[谓于所求境,乐(去声)欲速疾能到。]每天都盼望听经闻法,每天都希望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有这个欲望。所以,一般都将这个“欲”解释作不好的名词;但是,佛家是说看你如何运用,我想要好好地求得菩提之道,那么,这是好的。所以,欲望不见得不好,看你是追求哪一方面的。[(二)勤如意足:谓勤勇无间,恒常进修,不懈不退(法数列在第三)。(三)心如意足:谓不杂异缘,]不混杂其他的缘。[一心趣向,所求正道(法数列在第二)。]所求的正道。[(四)观(去声)如意足:恐定太过,]只修定,没有修智慧,所以,[须假观慧以扶之。]扶之就是助,来使它左右对衬,我们说:这个人走路不平衡,我们把他扶一把,辅助,只有修定,没有慧不行。
[四、五根者: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也。根有能持,能生二义。如树有根,对已生之枝叶,能持不枯,]能够保持,不令它干枯。[对未生之花果,能令得生。]能够让它生长。[(一)信根:谓初发心时,即具信心。今既修念处、正勤、神足,信心坚固,如树生根。]你看五根当中,第一就是信根,我们若是破坏众生的慧命,让他无信,一开始就断他的慧命,后面就免谈了!所以,坏人正信,这个罪过是很重的,他正信的佛教不信,去信邪魔外道,害了他的法身慧命,又少了一尊佛!所以,这个信,我们不能弘法利生,千万不要破坏众生的信根。[(二)进根:谓修正勤时,即具精进。今既修神足中勤,进修无间,故名为根。(三)念根:谓修神足中心,系缘一境,到此念更增进,故名为根。]意思就是说一直观照,集中精神;而我们就是不能集中精神,散散地念,散散地念。[(四)定根:谓修念处时,即有定义(其心专注不散),复经正勤、神足,到此定力愈深,故名为根。(五)慧根:谓修念处时,即具慧照。今更修正勤、神足,到此慧观增明,故名为根。如一株菩提树,已生五条大根,此树必开花结果也。]五根。
接着就是[五、五力者:]已经产生力量了,树根如果扎得稳,树就有力了。[即前五根深种,而成五力。树大根深,牢不可拔。]“牢”就是坚固,坚固到不可拔,完全不会动摇,不动摇。师父告诉过诸位:一个不受影响的人,才够资格成就菩提之道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你讲什么,我都不会被你影响,我就是一直精进,依法不依人,这样绝对成佛,绝对往生极乐世界,不受影响。[不为魔梵等之所屈伏,而能破不信等障,故名为力。]不信,什么都完了,什么都免谈了,哪里有什么力量呢?什么力量呢?对不对?我叫你来听经,说:我对法师没有信心。你拜托他来,他也不来,他连来都不来,听经闻法都没有,信心都没有,你怎么会继续精进呢?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后面根本就不用谈了![(一)信力:能破不信、邪信障。(二)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