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心能夠解脫、有智慧;可是,他沒有這種能力,一下子給予大法,衆生會被壓死,堪受不了,會堪受不了,法太過寶貴;或者是說讓他太輕易得到,他會瞧不起你,太輕易得到,他會瞧不起你;法如果很難求,很難求,他就愈珍惜![七、至處智力:]至處就是一個人要跑到哪裏去,佛都很清楚,到哪一道去,至處就是到哪一道去,佛[知一切道至處相,]所到達的六道。[知善道,處在人、]人在住的,或者[天:惡道,處在叁途;無漏道,處在涅槃。]所以,佛知道凡夫跟聖人是居住在哪裏,“處”就是住,住在什麼地方。[八、宿命智力:知過去本生、本事等,]佛的無量億劫,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,叫做本生、本事。[雖百千世劫,皆明了無礙。九、天眼智力:知衆生死此生彼,]死後會出生在哪裏。[善惡業緣,受報好醜等,亦以極遠無礙。]看得很遠。[十、漏盡智力:知自他漏盡,永不受後有(即後世受報身)之身。

  四無所畏者]佛的四無所畏[:具四無畏精神,離諸怖畏,功由智力之故。]智慧就是我們的體,悲心就是我們的相跟用,學佛的人,如果只有般若智慧,卻沒有大悲心,那麼,這樣的般若只能自利,只能自利,不能利他。所以,有了大慈悲心,最終還是要有智慧。[一、具一切智無畏:于一切法,盡知盡見,得無所畏。]佛能夠了解一切法。[二、諸漏已盡無畏:]一切煩惱都沒有,諸漏就是我法二執,我執跟法執都盡了。[五住]無明;五住就是五住煩惱,以前已經講過兩叁遍,走過叁遍了。五住就是指無明[已盡,二死已亡故。]二死就是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所以他無畏。我們凡夫不同,我們凡夫,這一生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沒有這種能力,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![叁、說障道法無畏:]什麼是惑?什麼是業?什麼是苦?[于障道惑、業、苦等法,]佛都清清楚楚,什麼情形會障礙我們的道,[能知能說。四、說盡苦道無畏:]盡苦道,這個“盡”要當作動詞用,盡苦道就是怎麼樣能夠除去這些苦,怎麼樣可以出離這個苦。盡苦道當動詞,下功夫除掉,苦道就是六凡,因爲他有分段生死;若是叁乘,他的苦有法執,是變易生死。所以,[于盡苦(即出離諸苦)道,悉皆能說。]佛能說[如四谛、十二因緣,能盡分段生死苦;]佛能說[六度、四攝、一心,]佛[能盡變易生死苦。通稱無畏者,衆中說法,無所畏故。]這是四無所畏。

  [四無礙智者:]四無礙智:無礙智都是站在說法的角度來講,站在說法的角度,四無礙智。[以智緣境應機,悉皆無有滯礙,]都沒有停頓,用智慧緣這個境界,應一切衆生的根機,完全沒有障礙,[即四無礙辯。]簡單講就是:佛的辯才無礙。[前二是緣境,後二是應機。一、法無礙智:]佛能于[一切諸法,若名若相,悉皆能知能說。]法無礙。[二、義無礙智:]義無礙,簡單講就是含藏的義理,就是蘊涵的道理,佛沒有障礙。譬如說地,地是堅硬的東西,[如地是堅義,]堅固,[水是濕義,火是暖義,風是動義等。叁、詞無礙智:有二釋——一、隨順各方言詞(佛一音具足衆音),]一音具足衆音同,隨順各方的言詞。[智辯無礙,隨類得解。]詞無礙。遇到客家人就講客家話;遇到美國人就講英文;遇到法國人就講法語;遇到北方人就講北方話;遇到臺灣人就講臺灣話。[二、以一義而演多詞無盡,]一義,能夠演說很多的名詞,譬如說“如來”,“佛”,很多!以少詞,[以少詞而顯多義亦明。]所以說:而演多詞無盡,以少記號而顯多義,也同樣如此。[四、樂(去聲)]“樂”念yào,[說無礙智:隨衆生心所好樂]“樂”念lè,[而說,樂聞大者,爲說大法,樂聞小者,爲說小法,隨機受益,皆得悟入。

  佛十八不共法者:]以前解釋過一次,不過不清楚,不清楚。[唯佛獨具,]只有佛有,所以,爲什麼要加一個“佛”十八不共法?因爲[不與二乘菩薩共也。故冠(去聲)] “冠”就是加,[以佛字。]所以,最上面加一個“佛”字。[一、身業無失:曆劫勤修,六度萬行,福慧莊嚴,證五分身。]“五分身”:即五分法身。五分法身就是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[二、口業無失:因修善語,]都說好話,佛只要一開口,都是鼓勵、勉勵的話。[具無量德,故得成就八音四辯。叁、意業無失:修甚深法,證究竟覺,一切無著,得大安隱。]菩薩,這句“大安穩”實在講得很好!我們說:住在哪裏比較好,或者說:住在哪裏比較不好;我們若能一切無著,我們就真的住在很安穩的地方。[此約佛,修成最勝叁業無失(不可約化他叁業,因後更有叁業,]後面有叁業,[隨智慧行故)。]這是不可就佛的叁業來講,因爲後面還有叁業。所以,隨是隨這個智慧行,意業無失,一切無著,得大安穩。我們今天之所以這麼惶恐、恐懼、顛倒,不能安穩、痛苦、煩惱,在于一切有著。[四、無異想心:于諸衆生,平等普度,冤親無間,]無間就是平等,冤親平等,也沒有特別的距離,無間,“間”就是距離,沒有距離,冤、親沒有距離,就是平等的意思[恩有鹹資,]如果要加被的話;“鹹”就是均,“資”就是助。如果對衆生有恩,那麼,冤親統統加被,叫做恩有鹹資。[心無異想,]心無異想就是平等。[誰度誰不度。]沒有說誰度,或者是誰不度的,凡夫乃至菩薩可能還沒有辦法做到這樣。[五、無不定心:行、住、坐、臥,四威儀中,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。]“那伽”就是所謂的大定,大定,圓滿之定慧平等的定,那伽,佛的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無有不定時,他一切無所著,當然一切時都定。[六、無不知舍心:]無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這個舍,意思就是:什麼時候該舍,他就舍;我們衆生是該舍的時候不想舍,想舍的時候舍不掉,差別在此而已,該趕快舍的時候,舍不了;等大限已到,想舍卻來不及了![于一切法,慧照覺知,當舍則舍,無不知而舍。]就是清楚而舍。[七、欲無減:常樂(去聲)積集,]這個“樂(yào)”就是一切善法都修,[一切善法,具修衆善,心無厭(平聲)足。]不會停止,不滿足。就像佛世有一個比丘失明,視力有障礙,這個比丘想要穿針,他就問:誰想要修福啊?佛就說:我來修!那個比丘聽到是佛的聲音,嚇了一跳,說:世尊!您是人天福慧具足,世出世間法的至尊,這種事情您也願意修?這種小善也肯修?佛說:諸佛菩薩無善不修,無善不修。[八、進無減:身心精進,無有疲倦,恒度衆生,不休不息。]精進無滅,身心精進,無有疲厭,度度生永遠不疲勞。[九、念無減:常念衆生,大悲不舍,恒思度脫,令入涅槃。]這不簡單!這叫做發大菩提心,念無減,這個念,菩提心不退,這句話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,菩提心不退。念無減,常念衆生,大悲不舍,大悲心,常常想:我要如何度衆生?要如何度脫衆生令入涅槃?[十、慧無減:具一切智,力無所畏,隨宜說法,慧辯無盡。]智慧的辯才無盡。[十一、解脫無減:遠離執者,一切無礙,有爲無爲,悉得解脫。]其實解脫就這四個字:遠離執著,學佛,就是學自在、學解脫。[十二、解脫知見無減:解脫能生知見,]解脫當作體來用,就是體,知見就是用,它的作用。[知見能保解脫,更互相資,]更互相資助,[一切無礙。十叁、身業隨智慧行:現種種身隨智應機,調伏攝受,普令得益。]身業隨智慧行。[十四、口業隨智慧行:以微妙音,隨智而轉,巧說諸法,令衆悟入。十五、意業隨智慧行:以清淨意,微妙觀察,對機施教,入衆生心。]意業隨智慧,所以說:叁業都是隨智慧,佛有能力觀察,對機施教。[十六、智慧知過去世無礙:]我們光是這一生當中比較久的事,就忘得差不多了![慧照過去,所有一切,情無情法,遍知無礙(如過去本生、本事、時劫、國土、名字等)。十七、智慧知現在世無礙:慧照現在,所有一切,情無情法,遍知無礙]佛的智慧知道現在世無礙;這一段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前面第十六是說過去,第十七是說現在。[(如《楞嚴經》雲:松直、]松樹是直的,[棘曲、]棘樹樹是彎曲的,棘、荊棘,有刺的植物,是彎曲形的,形狀是彎曲的。[鹄白、]鹄是白色的鳥,[烏玄、]“玄”就是黑。烏鴉是黑色的鳥,[皆了元由等)。]都知道它的原因,包括一切動、植物。[十八、智慧知未來世無礙:慧照未來,所有一切,情無情法,遍知無礙(如《法華》授記、未來成佛、劫國、莊嚴、名號、將來必應是也)。唯佛功德智慧,超越九界,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。

  叁十七助道品者:]叁十七助道品在以前已經講過好幾遍了,所以,今天我們就簡單複習一下。[助,是資助,謂資助正道也。正道,即真正發菩提心,以求菩提道。必以此叁十七品爲助,方能得成。品者,類也,分作七科。

  一、四念處:]四念處就是說:我們的心要常常作這四種觀照,心才不會散亂、不會放逸,我們才能夠精進,心要常常安住在四念之處。其實我們四念處就不太做得到了,譬如說:觀身不淨,你想想看,今天我們的心如果安住在觀身不淨,我們很徹徹底底地了解,我們這個身體不淨,你說這個世間要怎麼貪?我們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東西,要從何貪起?其實我們修行都只想要聽經聞法,而沒有真正下功夫去觀照,沒有!說:觀心無常、觀受是苦、觀法無我,這都正確,看是總觀還是別觀。其實我們如果在四念處好好地觀照,什麼事都解決;而我們就是沒有辦法,雖然在研究經典,卻沒有辦法突破假相。[念,是能觀之智;處,是所觀之境]界[,修行,以此爲下手工夫。一、身念處:]身體,[念身不淨。]身體不清淨,[以智觀察,此身種種不淨。初觀根本不淨,是父精母血,結合而成。]在座諸位!我們吃飯,有一種叫做貪食症,人患得一種精神分裂症的前奏,精神分裂症的前奏,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