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業,我們必需要安住。[(五)正命:以無漏智,如法乞食,常知止足,]安[住于清淨正命。(六)正精進:以無漏智]慧[,淨除煩惱,直趣涅槃。(七)正念:念正助道,]“正”是指八正道。“助道”是指叁十七道品。正,以八正道爲正,叁十七道品又包括八正道,所以,以八正道爲正,以叁十七道品爲助。[其心不動不失。(八)正定:安住無爲之道,決定不移。]什麼叫做無爲之道呢?心無相,心如果安住在無相,你就決定不移。經典常常贊歎佛,佛能夠空叁千大千世界,無所不舍,金銀財寶、象、馬、妻子、兒女,甚至頭目腦髓,粉身碎骨,統統施舍,心安住于無相,若遇來破壞身體,或者是破壞我們一切佛教,心安住不動,只此一念,你如如不動,身壞命終;你安住無爲,身壞命終,真趣涅槃,真趣涅槃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心不動、如如,與佛相應,馬上進入淨土,馬上進入淨土。所以說,如果說:今天以一個修行人來講,若不能安住于無相,雖然他在修行,可以說是徒勞無功,他很認真在拼,不過是著相;若能離相,安住無爲,雖然身受很大的痛苦,或者包括外境的損失,他都安住無所著,放下、無所著……,這樣他的心跟佛一樣,相應,身壞命終,馬上直趣涅槃,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,因爲他在世就不受動搖了,不受動搖。所以,在《華嚴經》十回向品說:十回向品,十回向講得很感動,《華嚴經》:《華嚴經》,師父在叁十叁多歲,叁十一歲還是叁十二歲,有教過《華嚴經》,我今年四十歲。那個十回向品講得非常感動,十回向品說:如果要做菩薩,就是要犧牲,如果有人拿棍子、刀槍來,要奪你的性命,奪你的性命,揍你、打你,包括一切,菩薩仍然安住無爲,無爲,何以故?以無爲是真如法,只有無爲才能進入真如、真如本性,不然沒辦法!這當然是很難,拿刀槍殺害我們,我們還……,所以說,會修行的人,至死不改變,有的人修行,他聽到師父這樣講,馬上就安住于無相,無相,刹那間就進入佛陀的境界。如何安住無相呢?這個時候聽到,這個時候就開始做,從哪裏做起?從明天開始,看一切境界統統無所著,這樣就開始漸漸接近佛的境界,就是這樣,就是這種東西。愚癡的人聽到,他雖然知道,不過,還是感覺委屈,他會受不了,受不了委屈,受不了別人攻擊、受不了一切境界,所以,他就會再動搖,動搖再重複、再重新調整他的情緒,再受別人破壞,又重新再調整。所以,他不能一下子進入真如跟無相,他就重複痛苦、重複勞累、重複尋求善知識,他不知道所有的善知識都是叫你二個字:放下。不知道!大智慧的人,刹那間就能進入佛陀的境界,安住無爲,離一切相,放下,寬恕一切衆生,發一個大願:我這個身體,包括我的一切境界、包括一切財産,無論受到一切外境如何破壞,我都安住如如不動的心境。今生今世馬上完成佛道!我們自己有自卑感,所以,經過無量劫到今天,還沒有解決我們的生死,自卑感就是:哎呀!我不行啦,我是一個凡夫!就是太過于自卑,沒有勇氣,修行還需要幾分勇氣,修行還需要幾分勇氣,你想想看,人家說,戰爭的時候:你想想看,戰爭的時候,我們要沖鋒陷陣,打倒敵軍,打倒敵軍。所以,人家說:千兵易得,一將難求,一個將、將領是很難得到的,我們的將領,我們今天心能夠作主,你心就有將領,心就有將領。世間人爲了要建功立業,還要殺無量無邊的衆生,他還要有那個勇氣,像日本戰敗要切腹,切腹自殺,你想想那需要多大的勇氣?日本戰敗要切腹自殺;而我們學佛,學佛的人,你想想看,學佛的人,我們該不該精進?直趣涅槃,決定不移。[依此八法修行,自可得至涅槃。亦名八正筏,]正筏就是渡河的工具,從此岸渡到彼岸,八正筏。[以能從生死際,渡煩惱河,至涅槃岸也。

  以上叁十七品,總喻菩提道樹。法性,如地;念處,如種子;正勤,如種植;神足,如抽芽;五根,如生根;五力,如枝葉增長;開七覺之華;結八正之果。如是乃至:如是,指上所舉,出世間法。乃至,是超略之詞。(超略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等法)八萬四千陀羅尼門,一切清淨者:因對八萬四千,塵勞煩惱染法,故立此淨法,而對治之。《起信論》雲:“不覺念起,]不覺就是微細的,微細到我們沒有覺察。這個“不覺”不能解釋無明;也可以解釋作無明,就是很牽強。不覺念起就是:我們無法覺察到微細的念頭産生,因此,[見諸境界,]其實我們若能覺悟,就像在看電影一樣,我們現在看一切境界,你都要當作我們現在是在看電影,那麼的不真實,我們看電影,看……,看到最後,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銀幕而已,這只是一個銀幕而已,雖然我們感覺到裏面的人物一直在動,不過,背景只是一塊白色的布而已。我們學佛也是一樣,不覺念起,見諸境界,[故說無明。乃至具有過恒河沙妄染之義。對此義故,心性無動,即有過恒河沙等,諸淨功德相義示現。]我們的心性不動。所以,學佛要先學如如不動,先學不受影響,學佛就是這樣。我們在聽經聞法,我們爲什麼沒有把握聽經聞法的重心點?我們很喜歡聽經,但是,我們一定要抓到重心點,從重心點下手,那才是一個修行人。修行人心性如如不動,離一切相,什麼統統沒事,天大地大的事統統沒事,那麼,要進入佛陀的本懷,你就已經有消息了!如果一點小事就要搞得很大,沒事要講到有事,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,你是煩惱人,煩惱人。你如果心性不動,你就有過恒河沙的種種的功德。[”若對治未亡,]“亡”就是盡,如果你的對治方法還沒有盡,[不是真淨。]你要對治這個煩惱,連那個對治的東西都要放下。[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滅,則能對亦複不立,故曰一切清淨。以上明出世諸法。

  【“善男子!一切實相性清淨故,]性清淨故,一切實相法本性是清淨。[一身清淨;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;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。】

  此明自他正報同淨。]自己的正報、別人的正報,同樣的清淨。[前二句承上。一切,包括上文,世間出世間,一切諸相,無不是實相。]統統是實相。[此句義現幽玄,]就是很深,[應加詳解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不但世間染法是妄,即出世淨法,]清淨法,[對染說]清[淨,淨亦成妄,故曰:皆是虛妄。]譬如說:兩個都是修行人,你比較有修行,你就笑對方:你這個沒有修行的人!雖然你比較有修行、經教比較通,你取笑對方沒有修行,這樣就算你比較有修行,也變成怎麼樣?一種執著性,對不對?也變成一咱執著性。佛是清淨法,但是,這個清淨是對汙染來說的,所以,佛並沒有執著:我就是清淨!因爲他不執著染、不執著淨,這樣才是真淨。因此淨也變成妄,所以說:皆是虛妄。[妄無自體,執之成有,]執著就變成有,[如果了解虛妄就本空,[了之本空,則相即無相(實相),全妄即真,]全部虛妄,當下你如果悟到,就是真如本性。[如摩尼所現五色,愚者執爲實有,悟者了之即空,當下即是真空(無相)實相矣。《金剛經》又雲: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]你想想看,你若了解一切相非相,就是不實在相,你就見到我們的本性了;即見如來,“如來”就是我們的本性,所以,要成佛作祖哪有困難?在座諸位,並不困難!你如果見到諸相非相,見到諸相,你能夠離相,不要執著,[”非、即離也。若能離相而見,即見清淨法身如來(此如來、作不變隨緣二義解,不作佛解。法身無相,而能隨緣現相;如摩尼現色,雖然現相,如如不變,即是清淨實相)。又如《心經》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]注意看那個字:深,這個字就是最重要的,深,不是淺,深叫做下真正地功夫去行般若;淺就是了解而已,我們現在叫做行淺般若波羅蜜多時。其實我們現在連淺都沒有,我們連一點般若智慧也沒有,遇到事情就暴跳如雷了!行深,深就是實證、悟入。[般若波羅蜜多時,]就是空無一切相,般若智慧,這樣才能達到解脫的境界。[照見五蘊皆空。]照見我們這個色身一切都是空性。[”智照現前,照見五蘊,一切諸相,皆是真空實相。如見摩尼五色,色體全是珠體。故《智度論》雲:“照色等空,名爲實相。性空實理,離于顛倒,非虛僞故。” ]底下那一句要注意聽:[于空見空,亦名顛倒。]你對于空性,還執著有一個空:我在離相,離一切相叫做空嘛!我還有一個離相的念頭,那也不叫做空,意思就是要回複很自然,空是透過本性的智慧,並沒有一個執著能空、所空的能所,離開能所。于空見空,你認爲還有一個空性可得,亦名顛倒。[于空無著,]對于空性無所著,[乃是實法。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,說名實相。無遷無變,究竟常住。一切世出世間諸法之相,雖複千差萬別,會相歸性,]什麼叫做會相歸性呢?性就是統一;相就是差別,會這個差別歸入空性的統一,一切法不可得,[惟一實相,自性清淨,故曰:一切實相,性清淨故。此實相從本以來,清淨無染,迷時非染]沒有汙染,[似染,今諸幻盡滅,]諸幻盡滅,一切幻化出來的統統去除,[爲覺性圓明所顯。一切同成一實相清淨之故,托法顯已,]藉著這個法來顯、顯了。[融會一己之身,心見清淨,根識清淨,]當然心如果平等心,透過六根、六識,當然是清淨。譬如一個人有慈悲心,對不對?慈悲心,他六根、六塵,一切都慈悲。[與彼諸法,同時清淨,是名一身清淨也。

  一身清淨故,多身清淨者:此由自及他。于自身,既證清淨實相,觀一切衆生,同一清淨實相,不取衆生相故。]不執著一個衆生相。[志公雲:“人如我身空諸法空,千品萬類悉皆同。]以前的布袋戲都是這種語氣,以前都是這樣念:如我身空諸法空,千品萬類悉皆同。以前的黃俊雄,對不對?都是這樣吟詩,還拿著一支拂塵,以前也是很迷布袋戲,迷得很深,沒有學佛都是這樣。[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