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业,我们必需要安住。[(五)正命:以无漏智,如法乞食,常知止足,]安[住于清净正命。(六)正精进:以无漏智]慧[,净除烦恼,直趣涅槃。(七)正念:念正助道,]“正”是指八正道。“助道”是指三十七道品。正,以八正道为正,三十七道品又包括八正道,所以,以八正道为正,以三十七道品为助。[其心不动不失。(八)正定:安住无为之道,决定不移。]什么叫做无为之道呢?心无相,心如果安住在无相,你就决定不移。经典常常赞叹佛,佛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,无所不舍,金银财宝、象、马、妻子、儿女,甚至头目脑髓,粉身碎骨,统统施舍,心安住于无相,若遇来破坏身体,或者是破坏我们一切佛教,心安住不动,只此一念,你如如不动,身坏命终;你安住无为,身坏命终,真趣涅槃,真趣涅槃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心不动、如如,与佛相应,马上进入净土,马上进入净土。所以说,如果说:今天以一个修行人来讲,若不能安住于无相,虽然他在修行,可以说是徒劳无功,他很认真在拼,不过是着相;若能离相,安住无为,虽然身受很大的痛苦,或者包括外境的损失,他都安住无所着,放下、无所着……,这样他的心跟佛一样,相应,身坏命终,马上直趣涅槃,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,因为他在世就不受动摇了,不受动摇。所以,在《华严经》十回向品说:十回向品,十回向讲得很感动,《华严经》:《华严经》,师父在三十三多岁,三十一岁还是三十二岁,有教过《华严经》,我今年四十岁。那个十回向品讲得非常感动,十回向品说:如果要做菩萨,就是要牺牲,如果有人拿棍子、刀枪来,要夺你的性命,夺你的性命,揍你、打你,包括一切,菩萨仍然安住无为,无为,何以故?以无为是真如法,只有无为才能进入真如、真如本性,不然没办法!这当然是很难,拿刀枪杀害我们,我们还……,所以说,会修行的人,至死不改变,有的人修行,他听到师父这样讲,马上就安住于无相,无相,刹那间就进入佛陀的境界。如何安住无相呢?这个时候听到,这个时候就开始做,从哪里做起?从明天开始,看一切境界统统无所着,这样就开始渐渐接近佛的境界,就是这样,就是这种东西。愚痴的人听到,他虽然知道,不过,还是感觉委屈,他会受不了,受不了委屈,受不了别人攻击、受不了一切境界,所以,他就会再动摇,动摇再重复、再重新调整他的情绪,再受别人破坏,又重新再调整。所以,他不能一下子进入真如跟无相,他就重复痛苦、重复劳累、重复寻求善知识,他不知道所有的善知识都是叫你二个字:放下。不知道!大智慧的人,刹那间就能进入佛陀的境界,安住无为,离一切相,放下,宽恕一切众生,发一个大愿:我这个身体,包括我的一切境界、包括一切财产,无论受到一切外境如何破坏,我都安住如如不动的心境。今生今世马上完成佛道!我们自己有自卑感,所以,经过无量劫到今天,还没有解决我们的生死,自卑感就是:哎呀!我不行啦,我是一个凡夫!就是太过于自卑,没有勇气,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,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,你想想看,人家说,战争的时候:你想想看,战争的时候,我们要冲锋陷阵,打倒敌军,打倒敌军。所以,人家说:千兵易得,一将难求,一个将、将领是很难得到的,我们的将领,我们今天心能够作主,你心就有将领,心就有将领。世间人为了要建功立业,还要杀无量无边的众生,他还要有那个勇气,像日本战败要切腹,切腹自杀,你想想那需要多大的勇气?日本战败要切腹自杀;而我们学佛,学佛的人,你想想看,学佛的人,我们该不该精进?直趣涅槃,决定不移。[依此八法修行,自可得至涅槃。亦名八正筏,]正筏就是渡河的工具,从此岸渡到彼岸,八正筏。[以能从生死际,渡烦恼河,至涅槃岸也。
以上三十七品,总喻菩提道树。法性,如地;念处,如种子;正勤,如种植;神足,如抽芽;五根,如生根;五力,如枝叶增长;开七觉之华;结八正之果。如是乃至:如是,指上所举,出世间法。乃至,是超略之词。(超略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等法)八万四千陀罗尼门,一切清净者:因对八万四千,尘劳烦恼染法,故立此净法,而对治之。《起信论》云:“不觉念起,]不觉就是微细的,微细到我们没有觉察。这个“不觉”不能解释无明;也可以解释作无明,就是很牵强。不觉念起就是:我们无法觉察到微细的念头产生,因此,[见诸境界,]其实我们若能觉悟,就像在看电影一样,我们现在看一切境界,你都要当作我们现在是在看电影,那么的不真实,我们看电影,看……,看到最后,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,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,虽然我们感觉到里面的人物一直在动,不过,背景只是一块白色的布而已。我们学佛也是一样,不觉念起,见诸境界,[故说无明。乃至具有过恒河沙妄染之义。对此义故,心性无动,即有过恒河沙等,诸净功德相义示现。]我们的心性不动。所以,学佛要先学如如不动,先学不受影响,学佛就是这样。我们在听经闻法,我们为什么没有把握听经闻法的重心点?我们很喜欢听经,但是,我们一定要抓到重心点,从重心点下手,那才是一个修行人。修行人心性如如不动,离一切相,什么统统没事,天大地大的事统统没事,那么,要进入佛陀的本怀,你就已经有消息了!如果一点小事就要搞得很大,没事要讲到有事,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,你是烦恼人,烦恼人。你如果心性不动,你就有过恒河沙的种种的功德。[”若对治未亡,]“亡”就是尽,如果你的对治方法还没有尽,[不是真净。]你要对治这个烦恼,连那个对治的东西都要放下。[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灭,则能对亦复不立,故曰一切清净。以上明出世诸法。
【“善男子!一切实相性清净故,]性清净故,一切实相法本性是清净。[一身清净;一身清净故,多身清净;多身清净故,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。】
此明自他正报同净。]自己的正报、别人的正报,同样的清净。[前二句承上。一切,包括上文,世间出世间,一切诸相,无不是实相。]统统是实相。[此句义现幽玄,]就是很深,[应加详解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不但世间染法是妄,即出世净法,]清净法,[对染说]清[净,净亦成妄,故曰:皆是虚妄。]譬如说:两个都是修行人,你比较有修行,你就笑对方: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!虽然你比较有修行、经教比较通,你取笑对方没有修行,这样就算你比较有修行,也变成怎么样?一种执着性,对不对?也变成一咱执着性。佛是清净法,但是,这个清净是对污染来说的,所以,佛并没有执着:我就是清净!因为他不执着染、不执着净,这样才是真净。因此净也变成妄,所以说:皆是虚妄。[妄无自体,执之成有,]执着就变成有,[如果了解虚妄就本空,[了之本空,则相即无相(实相),全妄即真,]全部虚妄,当下你如果悟到,就是真如本性。[如摩尼所现五色,愚者执为实有,悟者了之即空,当下即是真空(无相)实相矣。《金刚经》又云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]你想想看,你若了解一切相非相,就是不实在相,你就见到我们的本性了;即见如来,“如来”就是我们的本性,所以,要成佛作祖哪有困难?在座诸位,并不困难!你如果见到诸相非相,见到诸相,你能够离相,不要执着,[”非、即离也。若能离相而见,即见清净法身如来(此如来、作不变随缘二义解,不作佛解。法身无相,而能随缘现相;如摩尼现色,虽然现相,如如不变,即是清净实相)。又如《心经》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]注意看那个字:深,这个字就是最重要的,深,不是浅,深叫做下真正地功夫去行般若;浅就是了解而已,我们现在叫做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。其实我们现在连浅都没有,我们连一点般若智慧也没有,遇到事情就暴跳如雷了!行深,深就是实证、悟入。[般若波罗蜜多时,]就是空无一切相,般若智慧,这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。[照见五蕴皆空。]照见我们这个色身一切都是空性。[”智照现前,照见五蕴,一切诸相,皆是真空实相。如见摩尼五色,色体全是珠体。故《智度论》云:“照色等空,名为实相。性空实理,离于颠倒,非虚伪故。” ]底下那一句要注意听:[于空见空,亦名颠倒。]你对于空性,还执着有一个空:我在离相,离一切相叫做空嘛!我还有一个离相的念头,那也不叫做空,意思就是要回复很自然,空是透过本性的智慧,并没有一个执着能空、所空的能所,离开能所。于空见空,你认为还有一个空性可得,亦名颠倒。[于空无著,]对于空性无所着,[乃是实法。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,说名实相。无迁无变,究竟常住。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相,虽复千差万别,会相归性,]什么叫做会相归性呢?性就是统一;相就是差别,会这个差别归入空性的统一,一切法不可得,[惟一实相,自性清净,故曰:一切实相,性清净故。此实相从本以来,清净无染,迷时非染]没有污染,[似染,今诸幻尽灭,]诸幻尽灭,一切幻化出来的统统去除,[为觉性圆明所显。一切同成一实相清净之故,托法显已,]藉着这个法来显、显了。[融会一己之身,心见清净,根识清净,]当然心如果平等心,透过六根、六识,当然是清净。譬如一个人有慈悲心,对不对?慈悲心,他六根、六尘,一切都慈悲。[与彼诸法,同时清净,是名一身清净也。
一身清净故,多身清净者:此由自及他。于自身,既证清净实相,观一切众生,同一清净实相,不取众生相故。]不执着一个众生相。[志公云:“人如我身空诸法空,千品万类悉皆同。]以前的布袋戏都是这种语气,以前都是这样念:如我身空诸法空,千品万类悉皆同。以前的黄俊雄,对不对?都是这样吟诗,还拿着一支拂尘,以前也是很迷布袋戏,迷得很深,没有学佛都是这样。[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