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乃由自己,證得平等法故,]要證得平等法身很簡單,在座諸位!放下一切念頭,不思善,不思惡,惡無惡性,善無善性。[因己會他,]因爲自己的本性來照會別人,[亦融會得衆生多身,悉皆平等清淨也。
多身清淨故,如是乃至,十方衆生,圓覺清淨者:此由近及遠,擴而充之,自一方衆生身,乃至十方衆生身,同一圓覺清淨。上言實相,此言圓覺,以圓覺乃實相本體,亦即諸法本體。今證圓覺清淨,則十方衆生,正報之身,自應鹹同清淨也。]所以,講來講去,還是要擺平自己,擺平自己,比擺平別人更重要,擺平自己,比擺平別人更重要!我生長在豬屠口,我小時候就是沒有學佛,沒有機會聽到經典,一直念書,從小一直念書,幸好沒有變壞。我今天如果從小就學佛,就會去度豬屠口那些衆生,豬屠口那些衆生,真的!從小就度衆生,一個一個度……,有的人講:師父!我們回豬屠口度衆生!現在很難,要去豬屠口度衆生,很難!爲什麼?他們沒有那種環境,我講給你們聽,豬屠口裏多半是做擡棺的、清道夫、打零工、幫喪家拿旗子、開賭場,都是這些,很多父母親終日沈迷于賭博,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比較改進了?講起來很可憐,生長在豬屠口的小孩很可憐,沒有變成不良少年,就很難能可貴了,難能可貴了,真的!我們如果有因緣,也要回豬屠口,豬屠口,很難度!動不動就是拿刀拿槍、砍來砍去的,從小我們就司空見慣了,不過,不會變壞,很奇怪!可能是佛陀的保佑。[
【“善男子!一世界清淨故,多世界清淨;多世界清淨故,如是乃至盡于虛空,圓裹叁世,一切平等清淨不動。】
此由正會依,]就是由正報會依報,[以明一多依報同淨。前一人清淨,融顯多人,以成一界清淨。此一界清淨,融顯多界,以成一佛刹土清淨。複由一刹清淨故,會得塵塵刹刹,盡于虛空,橫遍一切處,圓裹叁世,豎窮一切時,悉皆平等,清淨不動。此即觀行成功,會相歸性,攝事歸理,以顯清淨覺地,爲十方叁世,根身器界之體,即屬圓覺體大義。一真空絕相觀竟。
卯二理事無礙觀
【“善男子!虛空如是平等不動;]這一段寫得很好,諸位要慢慢體會。虛空如是,平等不動,虛空無相,平等不動,[當知!覺性平等不動;四大]平等[不動,]它這裏漏掉,我相信經典一定是有“平等”,這裏少了兩個字:四大,加“平等”不動,不可能前面有“平等”,後面沒有“平等”,四大平等不動。[當知覺性平等不動;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。】
此文融會色空,與覺性平等一如。覺性,是理;色空,是事。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以成理事無礙法界。虛空如是平等不動者,此句承前啓後。前以理融事,事同理而平等不動,此以事顯理,理亦同事而平等不動。理事互不相礙,故曰:虛空平等不動。當知覺性平等不動,四大不動故,亦應有平等二字。文略意該。乃謂不獨無相之虛空,與覺性無礙,即有相之四大,亦與覺性無礙,]學佛的人就是學兩種:學自在、學無礙,菩薩!修行其實可以將無量劫化作一念,無量劫化作一念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我們無量劫的無明,在一刹那之間就能解決,菩薩!放下、離相,二十四小時都存在“大慈大悲”四個字,一直原諒衆生,這樣就能進入平等:進入平等就是空性,事理就無礙,事理無礙。[故曰:四大平等不動故,當知覺性平等不動。世間事相之法雖多,五大]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 [攝無不盡,]五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[皆與覺性不相妨礙。如是乃至超越十力、四無所畏等,乃至八萬四千陀羅門,出世法,平等不動。當知覺性亦複如是,以顯清淨覺地,真俗二谛圓融無礙之相。即屬圓覺相大義。二理事無礙觀竟。
卯叁周遍含容觀
【“善男子!覺性遍滿、清淨不動、]我們的覺性遍滿,清淨不動。[圓無際故,]圓滿,沒有一個界限。[當知六根遍滿法界;根遍滿故,當知六塵遍滿法界;塵遍滿故,當知四大遍滿法界;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。】]這是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叫做遍,周遍含融觀,周遍含融叫做事事無礙法界。
所以,[此明事事無礙法界。上文色空事相,與覺性對顯無礙,]這是事理無礙,理事無礙,現在是事事無礙。[此科事與事,對顯無礙。六根、六塵、四大,皆事也。前叁句承上文,圓覺之性,本來遍滿、清淨、不動,向爲無明所]礙[障,不局而局(不周遍),]本來是沒有際限,沒有一個界限,變成了一個界限,本來沒有一個界限,而變成了一個界限。[非染似染]不動而動。非汙染變成汙染,[(如摩尼似有五色),]變成五色,[不動而動(妄見生滅)今觀行成功,複本心源,究竟清淨,十方虛空,以及世出世法,爲覺性之所顯發,同時清淨不動,周遍法界。圓無際者:即圓滿十方,圓裹叁世,橫遍豎窮,]豎窮就是遍十方,窮叁際,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。[無有邊際,理事無礙之故,遂成本文事事無礙也。
當知六根遍滿法界者:六根由覺性顯發,則一一根,稱性周遍法界,圓滿無際。如《楞嚴經》根大文雲:“如一見根,]那個不是——,是一個一(新版已更正),如六根中的一個見根,[見周法界,聽、嗅、嘗觸]這個是口的嘗[、]身體的[覺觸、]意識的[覺知,妙德瑩然,]這個“瑩”就是皎白的意思,妙德潔白。[遍周法界,圓滿十虛,]十方的虛空,[甯有方所。]怎麼會有一個定點呢?無礙,你今天心如果無罣礙、無礙,當然,你走到什麼地方都無礙![”六根悉皆如是,彼此不相妨礙。根遍滿故,當知六塵遍滿法界者:塵性亦不離覺性,亦得稱性周遍,彼此無礙,四大亦複如是,各各遍滿法界。
此當釋疑。疑雲:地性障礙,空性虛通,雲何二俱周遍法界?]意思是說:地是堅硬的東西,它是有質礙的,空性是虛通,雲何兩種都周遍法界呢?[釋雲:地空實在相容,譬如鑿地,出土一尺,則有一尺虛空,出土一丈,則有一丈虛空。虛空淺深,但看出土多少而定,]出土就是挖出來的土,叫做出土,但看出土多少,出土就是我們挖多少土出來,就有多少虛空。[虛空本遍于地中也。]一挖下去,虛空就産生,就出現虛空。[又疑:水火二性相克,雲何俱遍法界?釋雲:水火亦實在相容。如油本是水,]油本是水,[一點則完全是火。地、水亦然。五金是地大之屬,]金子、金銀財寶,[一镕全成汁水,]變成水性。[豈非地水各遍,相容無礙耶!]現在的山崩地裂也是一樣,岩漿也是液體,流出來後遇到冷空氣而成堅固,水可以變成硬的東西,硬的東西也可以變水,就是可以融來融去的。[世間法如是,出世間法,乃至陀羅尼門,一一皆遍滿法界,圓無際故。]圓無際故,圓滿,沒有一個邊際,學佛的人,最好是能夠圓滿,什麼事情都加添地去處理。
[【“善男子!由彼妙覺性遍滿故,]這是修行的人,因爲他已經證悟妙覺覺性,前面所講的事事無礙。[根性、塵性,無壞無雜;]我們前面說的根性,六根性、六塵性,一一周遍法界,不必滅相歸性;滅相歸性,變成攝事歸理,變成理法界;而這是事事,每一樣都是事相,互相遍滿,互相無礙,所以說:無壞無雜。[根、塵無壞雜故,]一入多,一而無壞;以多入一,多而不雜。所以說[如是乃至陀羅尼門,無壞無雜;】]因爲根、塵是互相相入相攝,無壞無雜,如是世出世間法,都是這樣。“乃至陀羅尼無壞無雜”,這意思是說:事事無礙的境界,乃至十玄門中,一多相容不同,不同。
[首句總承上文,由彼妙圓覺性,周遍圓滿之故。此先舉所依覺性,爲事事遍滿無礙之由。根性塵性,一一悉皆遍滿,並非泯相歸性。若泯相歸性,是攝事歸理,但成理法界。此乃即一一事相之法,更互遍滿,互不相礙。以一入多,而一無壞;以多入一,而多無雜。根塵相入相攝,無壞無雜故,如是世出世法,一一皆然;乃至陀羅尼門,無壞無雜。此明事事無礙之境,乃十玄門中,一多相容不同門。觀下喻自知。][
【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,其光遍滿,無壞無雜。】]這也是藉著比喻來解釋。
[百千燈,喻一切事法。光照一室,]都在一室當中。[喻一切事相之法,遍滿法界。其(百千燈)光遍滿,無壞無雜,]我們在一間室內,你看燈光這樣照射過來,有這麼多燈光,這裏也有燈光,那裏也有燈光,分不出是日光燈還是油燈,是什麼樣的光線分不出來,無壞也無雜。所以,用光來譬喻很好,用光來譬喻很好。所以,無壞無雜,[喻一根入諸根時,一根無壞;以多根入一根時,多根不雜;以一塵攝多塵時,一塵不壞;以多塵攝一塵時,多塵不雜。其余諸塵、諸法互相攝入,例此可知。一光容多光,多光容一光。光光相容,]互相包容。[光光不同,皆無壞雜,是爲:一多相容不同門。妙用難思,即屬圓覺用大義。本科周遍含容觀竟,並二觀行成就竟。]用大,圓覺用大,我們說:體、相、用。我們不能契入事事無礙的法界,所以,聽起來會感覺很吃力,會感覺很吃力,他用燈光來比喻,有時候我們也不容易想像得出來。我們的本性是無形相的,但是,事相是有形相的東西,因爲我們的業力卡住了,我們因爲宿世沒有柔軟心、沒有寬恕心,所以,我們因爲柔軟度不夠,因此事相的隔離變成很強烈的東西。所以說: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,我們如果了解我們圓覺的本性,天地萬物就能隨心而轉,我們顯現出一分圓覺,就有一分神通妙用起作用;千百萬個圓覺完成,千百萬個圓覺就是一個圓覺;一個圓覺就是千百萬個圓覺,所以說:佛佛道同,佛佛道同。因爲我們現在未到無礙的境界,說:一多相容,小能容大,大能容小,這講起來很困難,只能從理性中去體會、了解而已。譬如說:我們很有智慧,《大藏經》那麼大一部,排滿了整個書櫃;但是,一個通達藏經的人,通達藏經的人,整部《大藏經》都裝在他的腦袋裏面,腦袋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