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面,裝在他的腦袋裏面,不然他要怎麼說法?等到上臺時才要翻書,怎麼來得及呢?講真的,等到講經時才要翻書,怎麼來得及呢?像這一本有可能看得懂嗎?一頭霧水,有可能看得懂嗎?我剛剛睡過頭了,不曉得鬧鍾爲什麼沒響?或者是我又把它按掉了?就一直睡,幸好我早就准備好了!如果我等到要說法才來准備,那是不可能的事!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?所以,我們說:《大藏經》這麼多,狀在這麼小的腦袋裏,對不對?我們說:這個人的肚量那麼大,能包容一切,肚量在哪裏?它也是無形相的東西,別人忍受不了,他就有辦法忍,所以,一切事相對他來講都障礙不了他,我們只能夠體會,只能夠體會,當然,若是以本性來說,就是說:山河大地,第一個時間、空間的交會點,都充滿了智慧,充滿了智慧,在凡夫來講,事理無法圓融;但是,在聖人來講,不然他要如何堪稱諸佛菩薩?要如何了解千百萬億衆生的起心動念?起心動念。法身是無相的。所以說:多雖然是無量,但是,離不開一。我舉一個例子,你慢慢去體會:高雄中臺中加臺南新竹加臺北,等于一個臺灣,一,再多的東西到最後變成一。一個臺灣加馬來西亞加新加坡加美國加澳洲加南極、北極,加起來,一百五十幾個國家,加起來等于一顆地球,還是一,知道嗎,還是一。無量無邊的星球加起來,還是一個虛空,同樣如此,就是離不開一,而一個虛空就遍滿每一個角度;圓覺本性就是如此,都不能脫離當下,當下。只有用這樣,自己慢慢去體會,不然很困難!《華嚴經》都是菩薩在聽的;《圓覺經》前面所列的聽衆都是等覺菩薩,而我們連初果都沒有;不要說初果了,光是一個貪心就搞了十幾年沒消息、去不掉了,我們現在叫做看結緣的而已,哪稱得上研究經典?是不是這樣?這部經都是大菩薩在聽的,你看前面所列的菩薩: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,以及彌勒菩薩、金剛藏菩薩,那都是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在等成佛、要成佛作祖的,跪著請示佛陀;而我們……算了吧!還得買麥包充饑的凡夫,笑死人了!所以,這算是念結緣的,念結緣的,知道這個境界就是這樣,研究一下;喔!一念不生就是佛,多少參考一下,還是有用,不然,講真的,我們怎麼有辦法去體會事事無礙法界?所以,不讀華嚴,不知佛門的寶貴,不讀《華嚴經》,不知道佛有多大的胸量、多大的福報!
[壬叁頓同佛境(分叁)
癸一用心同
子一法
【“善男子!覺成就故,當知菩薩]這位菩薩,因爲覺性遍滿一切,無壞無雜,所以,他說:到這種境界,覺成就故,從觀行觀照。說:當知這個菩薩到這種境界,怎麼樣呢?什麼境界呢?[不與法縛,]一切法束縛不了他,自在而無礙,很自在。[不求法脫。]因爲本來無縛,哪裏有解脫呢?譬如說:你去亞馬遜河那個地方,有那個距離我們人類二、叁千年的原始民族,甚至落後我們差不多一萬年的曆史,那邊沒有人在穿衣服的,沒有文明的世間,那海拔都是幾千公尺上面,都沒有在穿衣服的。你去那個地方說:喂!脫衣服!他會說:你真是奇怪,我連衣服都沒穿,你叫我脫脫衣服?聽懂了嗎?他連穿都沒有,你怎麼叫他脫衣服呢?對啊!本性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來不去,當下就是實相,你想求什麼解脫?求什麼解脫?像今天來的那個弟弟,就很沒有智慧,他很老實,他聽我講經講到戒律,說:唯盜僧物,佛不能救,五逆十惡罪,尚且能救,偷出家人的東西不能救,不通忏悔。他小時候不懂,跑去寺廟偷東西,偷東西來吃,本來是想保平安的;現在長大了,聽到經典、錄音帶,開始寢食難安了,已經打了兩通電話來問了。今天他父親又帶他來,他現在很痛苦,怕犯了不通忏悔的罪,我今天就跟他開示:你當時是因爲年幼無知啊,對不對?不然以前偷拿師父二百塊的水果來吃,我們現在還他五千嘛!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?二十倍嘛!這個小孩子很老實,老實,他說:師父!我還是很怕,十方常住,我還給一間,其他的會知道嗎?我說:知道!佛怎麼會不知道呢?我們現在絮凝發生的事,高雄馬上就知道,一通電話就傳遍了,諸佛都有在互通電話,還有傳真,不用擔心,不過,他還是會怕!跟他講完,他還是很怕:師父!我還是很怕,我沒聽錄音帶前,不曉得罪這麼重!我說:你知道那間寺廟在哪裏嗎?他說知道。我說:既然知道,你就拿去還他啊;萬一你當初因爲年紀小,忘記是在那間寺廟偷拿的,不然你就將賠償放在文殊講堂,然後點香向佛禀告,這也是十方常住的道場,一樣啊!十方道場就是遍十方。他就說:師父!偷拿常住物,罪這麼重喔?我說:啊?你不知道嗎?偷拿出家人的東西,一塊錢就等于一億、一百億了!十方常住是什麼意思,你知道嗎?譬如說:你今天在我這裏偷拿……,不用多少,偷拿一塊錢就好,偷拿一塊錢,我們這裏有叁十幾個法師,每個人都有一塊錢的權力,師父也有一塊錢的權力,而十方,盡虛空,遍法界,臺灣省的出家人、全世界的出家人,加上十方諸佛、諸大菩薩;不然我們吃飯爲什麼要打板?知道嗎?吃飯打板就是請諸佛、諸菩薩、諸阿羅漢;打板了,吃飯了喔!呼請,呼請,出食,對不對?呼請,出食,所以,爲什麼說:在寺院裏施舍功德很大?因爲體遍十方;爲什麼說偷寺院的錢罪很重,佛無法救你?因爲罪結十方!這休養聽懂了嗎?他聽我講完後:師父!我當時年幼無知,不是故意的!我說:我知道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。然後我去辦一些事情,他又跟來,我去今日(流通處)那裏坐,去那裏看看,他又走到今日這裏:師父啊!我還是很怕,不然你幫我加持一下,看能不能消除我的恐懼?真是啰嗦!就跟你講不要緊,賠給常住就行了,偷拿一百,我們就賠叁千;偷拿二百,不然我們就賠六千嘛!對不對?以前就不懂啊,佛會原諒你,佛是慈悲喜舍,你知道不對,有心忏悔了,佛怎麼會不原諒你呢?慈悲才是佛法啊!他說:喔!不過我還是很怕!(哎呀!不然你去死一死好了!)沒辦法了!我說:答案都已經跟你講完了,叫你不用擔心,如果有因果,我幫你承擔。他還是會怕。我說:會怕比不會怕好啦,講真的,會怕比不會怕好。有的人說:那本來就是要給人吃平安的!這樣就比較糟糕,他會怕,會怕就表示他畏懼因果,這樣還有救,會恐懼,恐懼墮地獄。如果我們的本性就不是這樣,說: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也沒有所謂解脫的人。[不厭生死,]不討厭這個生老病死。[不愛涅槃。]也沒有一個涅槃的愛,墮入涅槃的愛見。[不敬持戒,]這個不敬持戒不是說:我不尊敬持戒的人!不是這個意思,他的意思是說:不會特別去尊重……,因爲一個沒有平等心,比較看得起持戒的,意思是這樣,不是說:我不去尊敬有持戒律的人。持戒的人,大家還是要好好地恭敬;他不是這個意思,不敬持戒就是說:他平等心,最主要是要形容底下這一句,是襯托底下那一句:[不憎毀禁。]“不憎”就是不恨、不憎恨、不排斥、不恨毀壞禁戒的人,就是說:他也不會去恨犯戒律的人,最主要是要強調這一句。就是說他平等,對持戒的人平等心,對毀犯戒律的人也是平等心。[不重久習,]不會看得起修行很久的老參。[不輕初學。何以故?]爲什麼呢?因爲他的心平等,所以,自己就問:何以故?[一切覺故。】
此明用心與佛同。承上證知,覺性遍滿一切法,悉皆無壞無雜故,呼善男子,名爲覺成就。蓋此成就,全由觀行成就之功。當知菩薩,到此境界,不與諸法作系縛。不求諸法成解脫,深知縛脫無二故。而于生死則不厭,而于涅槃則不愛;而于持戒則不敬,而于毀禁則不憎;而于久習則不重;而于初學則不輕。四對之法雖殊,因其心平等,而無勝劣之分。經自征雲:何以故?釋曰:一切覺故。]一切覺故,什麼叫做一切覺故呢?底下寫四個字:心體離念。心體離念,離一切念,所以一切覺悟;我們今天一切不覺悟,就是因爲我們有念,念念就是邪見;放下,不思善、不思惡,這是這麼時,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。所以,《大乘起信論》[論雲:“所言覺者,謂心體離念。]離一切念,離念就無恨也無愛;無富無貧,無高無低,無男無女,無天無地,一切都與空性相應,離一切相,所以,一切覺故。師父昨天告訴諸位:修行無量劫能化作一念來解決,就是這句:一切覺故[” ]所以,這一段是說:離開一切求與舍,[離前與求、]離開[厭愛、敬憎、重輕諸念,以覺性遍滿,迥離分別,]“迥”就是遠離,因爲前面解釋過,應該都會了,迥離分別就是遠離分別心。[寂滅無二,無法不覺也。一法竟。
子二喻
【 “譬如眼光,曉了前境,其光圓滿,得無憎愛。何以故?光體無二,無憎愛故。】
眼光,即眼根照境,現量所得,不落思量,不起分別,曉了現前境界。如《楞嚴經》雲:“但如鏡中,無別分析。]無別分析就是同時普照,就是平等普照。意思是說:鏡子是平等的,不用擔心我們相貌美醜。我常說:一切法總不用學,你只要學平等;一切法總不要學,你學放下,你如果什麼事情不能解決,麻煩你透過智慧,你問自己:你爲什麼放不下?你分析一下,你把分析一件事情,你分析一下,你說天地萬物有什麼事你不能解決的?所以說:瞻前顧後,什麼事情都退一步想,以平等性,這樣就什麼都解決。[”其光圓滿普照,以其平等故,得無憎愛。]我們爲什麼有憎愛心呢?因爲整天都在管別人,我們爲什麼有憎愛心?就是因爲整天都在管別人,因爲你有別人現前,你一直想要去管別人,你才有憎,“憎”就是恨,才有愛,起這個愛見,是不是這樣?被外境迷了,被外境騙了!所以,[征雲]就是問。[:“何以故?釋曰]就是答。[:光之體,即妙覺明之體,妙覺圓照,法界一相,同是一覺,故無憎愛也。一用心同竟。]諸位菩薩!學道就是注意聽看看大菩薩如何修行,我們學不到一百分,最起碼也要學叁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