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里面,装在他的脑袋里面,不然他要怎么说法?等到上台时才要翻书,怎么来得及呢?讲真的,等到讲经时才要翻书,怎么来得及呢?像这一本有可能看得懂吗?一头雾水,有可能看得懂吗?我刚刚睡过头了,不晓得闹钟为什么没响?或者是我又把它按掉了?就一直睡,幸好我早就准备好了!如果我等到要说法才来准备,那是不可能的事!对不对?是不是这样?所以,我们说:《大藏经》这么多,状在这么小的脑袋里,对不对?我们说:这个人的肚量那么大,能包容一切,肚量在哪里?它也是无形相的东西,别人忍受不了,他就有办法忍,所以,一切事相对他来讲都障碍不了他,我们只能够体会,只能够体会,当然,若是以本性来说,就是说:山河大地,第一个时间、空间的交会点,都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智慧,在凡夫来讲,事理无法圆融;但是,在圣人来讲,不然他要如何堪称诸佛菩萨?要如何了解千百万亿众生的起心动念?起心动念。法身是无相的。所以说:多虽然是无量,但是,离不开一。我举一个例子,你慢慢去体会:高雄中台中加台南新竹加台北,等于一个台湾,一,再多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一。一个台湾加马来西亚加新加坡加美国加澳洲加南极、北极,加起来,一百五十几个国家,加起来等于一颗地球,还是一,知道吗,还是一。无量无边的星球加起来,还是一个虚空,同样如此,就是离不开一,而一个虚空就遍满每一个角度;圆觉本性就是如此,都不能脱离当下,当下。只有用这样,自己慢慢去体会,不然很困难!《华严经》都是菩萨在听的;《圆觉经》前面所列的听众都是等觉菩萨,而我们连初果都没有;不要说初果了,光是一个贪心就搞了十几年没消息、去不掉了,我们现在叫做看结缘的而已,哪称得上研究经典?是不是这样?这部经都是大菩萨在听的,你看前面所列的菩萨:文殊师利菩萨、普贤菩萨,以及弥勒菩萨、金刚藏菩萨,那都是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在等成佛、要成佛作祖的,跪着请示佛陀;而我们……算了吧!还得买麦包充饥的凡夫,笑死人了!所以,这算是念结缘的,念结缘的,知道这个境界就是这样,研究一下;喔!一念不生就是佛,多少参考一下,还是有用,不然,讲真的,我们怎么有办法去体会事事无碍法界?所以,不读华严,不知佛门的宝贵,不读《华严经》,不知道佛有多大的胸量、多大的福报!

  [壬三顿同佛境(分三)

  癸一用心同

  子一法

  【“善男子!觉成就故,当知菩萨]这位菩萨,因为觉性遍满一切,无坏无杂,所以,他说:到这种境界,觉成就故,从观行观照。说:当知这个菩萨到这种境界,怎么样呢?什么境界呢?[不与法缚,]一切法束缚不了他,自在而无碍,很自在。[不求法脱。]因为本来无缚,哪里有解脱呢?譬如说:你去亚马逊河那个地方,有那个距离我们人类二、三千年的原始民族,甚至落后我们差不多一万年的历史,那边没有人在穿衣服的,没有文明的世间,那海拔都是几千公尺上面,都没有在穿衣服的。你去那个地方说:喂!脱衣服!他会说:你真是奇怪,我连衣服都没穿,你叫我脱脱衣服?听懂了吗?他连穿都没有,你怎么叫他脱衣服呢?对啊!本性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来不去,当下就是实相,你想求什么解脱?求什么解脱?像今天来的那个弟弟,就很没有智慧,他很老实,他听我讲经讲到戒律,说:唯盗僧物,佛不能救,五逆十恶罪,尚且能救,偷出家人的东西不能救,不通忏悔。他小时候不懂,跑去寺庙偷东西,偷东西来吃,本来是想保平安的;现在长大了,听到经典、录音带,开始寝食难安了,已经打了两通电话来问了。今天他父亲又带他来,他现在很痛苦,怕犯了不通忏悔的罪,我今天就跟他开示:你当时是因为年幼无知啊,对不对?不然以前偷拿师父二百块的水果来吃,我们现在还他五千嘛!对不对?是不是这样?二十倍嘛!这个小孩子很老实,老实,他说:师父!我还是很怕,十方常住,我还给一间,其他的会知道吗?我说:知道!佛怎么会不知道呢?我们现在絮凝发生的事,高雄马上就知道,一通电话就传遍了,诸佛都有在互通电话,还有传真,不用担心,不过,他还是会怕!跟他讲完,他还是很怕:师父!我还是很怕,我没听录音带前,不晓得罪这么重!我说:你知道那间寺庙在哪里吗?他说知道。我说:既然知道,你就拿去还他啊;万一你当初因为年纪小,忘记是在那间寺庙偷拿的,不然你就将赔偿放在文殊讲堂,然后点香向佛禀告,这也是十方常住的道场,一样啊!十方道场就是遍十方。他就说:师父!偷拿常住物,罪这么重喔?我说:啊?你不知道吗?偷拿出家人的东西,一块钱就等于一亿、一百亿了!十方常住是什么意思,你知道吗?譬如说:你今天在我这里偷拿……,不用多少,偷拿一块钱就好,偷拿一块钱,我们这里有三十几个法师,每个人都有一块钱的权力,师父也有一块钱的权力,而十方,尽虚空,遍法界,台湾省的出家人、全世界的出家人,加上十方诸佛、诸大菩萨;不然我们吃饭为什么要打板?知道吗?吃饭打板就是请诸佛、诸菩萨、诸阿罗汉;打板了,吃饭了喔!呼请,呼请,出食,对不对?呼请,出食,所以,为什么说:在寺院里施舍功德很大?因为体遍十方;为什么说偷寺院的钱罪很重,佛无法救你?因为罪结十方!这休养听懂了吗?他听我讲完后:师父!我当时年幼无知,不是故意的!我说:我知道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。然后我去办一些事情,他又跟来,我去今日(流通处)那里坐,去那里看看,他又走到今日这里:师父啊!我还是很怕,不然你帮我加持一下,看能不能消除我的恐惧?真是啰嗦!就跟你讲不要紧,赔给常住就行了,偷拿一百,我们就赔三千;偷拿二百,不然我们就赔六千嘛!对不对?以前就不懂啊,佛会原谅你,佛是慈悲喜舍,你知道不对,有心忏悔了,佛怎么会不原谅你呢?慈悲才是佛法啊!他说:喔!不过我还是很怕!(哎呀!不然你去死一死好了!)没办法了!我说:答案都已经跟你讲完了,叫你不用担心,如果有因果,我帮你承担。他还是会怕。我说:会怕比不会怕好啦,讲真的,会怕比不会怕好。有的人说:那本来就是要给人吃平安的!这样就比较糟糕,他会怕,会怕就表示他畏惧因果,这样还有救,会恐惧,恐惧堕地狱。如果我们的本性就不是这样,说: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,也没有所谓解脱的人。[不厌生死,]不讨厌这个生老病死。[不爱涅槃。]也没有一个涅槃的爱,堕入涅槃的爱见。[不敬持戒,]这个不敬持戒不是说:我不尊敬持戒的人!不是这个意思,他的意思是说:不会特别去尊重……,因为一个没有平等心,比较看得起持戒的,意思是这样,不是说:我不去尊敬有持戒律的人。持戒的人,大家还是要好好地恭敬;他不是这个意思,不敬持戒就是说:他平等心,最主要是要形容底下这一句,是衬托底下那一句:[不憎毁禁。]“不憎”就是不恨、不憎恨、不排斥、不恨毁坏禁戒的人,就是说:他也不会去恨犯戒律的人,最主要是要强调这一句。就是说他平等,对持戒的人平等心,对毁犯戒律的人也是平等心。[不重久习,]不会看得起修行很久的老参。[不轻初学。何以故?]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心平等,所以,自己就问:何以故?[一切觉故。】

  此明用心与佛同。承上证知,觉性遍满一切法,悉皆无坏无杂故,呼善男子,名为觉成就。盖此成就,全由观行成就之功。当知菩萨,到此境界,不与诸法作系缚。不求诸法成解脱,深知缚脱无二故。而于生死则不厌,而于涅槃则不爱;而于持戒则不敬,而于毁禁则不憎;而于久习则不重;而于初学则不轻。四对之法虽殊,因其心平等,而无胜劣之分。经自征云:何以故?释曰:一切觉故。]一切觉故,什么叫做一切觉故呢?底下写四个字:心体离念。心体离念,离一切念,所以一切觉悟;我们今天一切不觉悟,就是因为我们有念,念念就是邪见;放下,不思善、不思恶,这是这么时,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。所以,《大乘起信论》[论云:“所言觉者,谓心体离念。]离一切念,离念就无恨也无爱;无富无贫,无高无低,无男无女,无天无地,一切都与空性相应,离一切相,所以,一切觉故。师父昨天告诉诸位:修行无量劫能化作一念来解决,就是这句:一切觉故[” ]所以,这一段是说:离开一切求与舍,[离前与求、]离开[厌爱、敬憎、重轻诸念,以觉性遍满,迥离分别,]“迥”就是远离,因为前面解释过,应该都会了,迥离分别就是远离分别心。[寂灭无二,无法不觉也。一法竟。

  子二喻

  【 “譬如眼光,晓了前境,其光圆满,得无憎爱。何以故?光体无二,无憎爱故。】

  眼光,即眼根照境,现量所得,不落思量,不起分别,晓了现前境界。如《楞严经》云:“但如镜中,无别分析。]无别分析就是同时普照,就是平等普照。意思是说:镜子是平等的,不用担心我们相貌美丑。我常说:一切法总不用学,你只要学平等;一切法总不要学,你学放下,你如果什么事情不能解决,麻烦你透过智慧,你问自己:你为什么放不下?你分析一下,你把分析一件事情,你分析一下,你说天地万物有什么事你不能解决的?所以说:瞻前顾后,什么事情都退一步想,以平等性,这样就什么都解决。[”其光圆满普照,以其平等故,得无憎爱。]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呢?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,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?就是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,因为你有别人现前,你一直想要去管别人,你才有憎,“憎”就是恨,才有爱,起这个爱见,是不是这样?被外境迷了,被外境骗了!所以,[征云]就是问。[:“何以故?释曰]就是答。[:光之体,即妙觉明之体,妙觉圆照,法界一相,同是一觉,故无憎爱也。一用心同竟。]诸位菩萨!学道就是注意听看看大菩萨如何修行,我们学不到一百分,最起码也要学三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