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存在,不立就是也不能執著。說:我有智慧能夠滅掉!也不可以有這樣的念頭。不滅而滅,所謂之滅。[此乃正住持,]真正的安住任持,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[惟憑慧照,]這才是智慧之照。我的名字叫做慧律,寫信給我的人,這個“慧”中間多寫了一豎,到今天爲止,至少接到上百張,奇怪。[發明即離之義。]發明即離,當下就要遠離。[滅字,即遠離爲滅,]遠離就是不執著的意思,所以,不執著叫做滅。我們說:唯心無境,不是說把那個境界滅掉,而是說對它不起念頭,遠離就是不起心不動念,這個叫做滅。遠離就是不住的意思。[非實有所滅。]不是說把它除掉那個滅,不是這個意思。[本科法空竟,並一破執竟。

  醜二顯理

  【“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。】]幻滅,能滅之幻智,能滅的幻智。滅故,亦複不立,不立也不存在。非幻不滅,非幻指圓覺之性,不可以滅,就是我們的本性不可滅。再講一遍:能滅之幻智滅故,這個滅故就是亦複不立,也不存在,也不執著,有這種功夫了,非幻就不滅。非幻,圓覺之性就不滅。譬如磨鏡,汙垢如果果,明則現;當然這是不得已的說明啦,心無形相、本性無形相,要怎麼磨?這只是勉強來形容本性,不得已的一種形容而已,這樣講是很不恰當的。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,這是給你一個具體的觀念,其實心是無形相的,你怎麼磨呢?它是要靠悟、靠放下。

  [此乃我法二空,所顯圓覺真理。由前二執既空,到此真理斯顯。幻滅,即是能滅之幻智,下一滅字,將幻智亦複不立。工夫到此,法執已破。此滅不滅,法執未盡,此滅亦是幻,故名幻滅。]意思是:此滅是不滅,法執未盡,法執還沒斷盡;此幻,此滅亦是幻,到最後這個也沒有,故名幻滅。[能將幻滅亦滅,則爲打破末後牢關,方顯非幻之圓覺,真常不滅也。更應當知:諸幻雖複言滅,實無可滅,何以故?無生故;如幻故。]就像幻化出來的東西,其實無生,我們今天爲什麼會看不開?因爲認爲這個世間是實實在在的,確實有這種東西。我們如果了解,這是如幻化的,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,連生處都沒有,哪裏有死呢?連得都沒有,哪裏有失呢?所以,貧富平等、得失平等、高低平等、一切無相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[但知是幻,即離幻。離幻,即是真覺。圓覺之性,本妙明淨,向]就是以前,以前[爲諸幻所蔽,]障礙,我們沒學佛以前,爲諸幻所蔽;“蔽”就是遮障,以前就是這樣。以前哪一個不是被假相騙得昏頭轉向的?[今諸幻皆離,圓覺獨露,即發明離幻即覺之義。故譬如磨鏡,圓覺真心,猶如銅鏡,本具光明,雖爲塵垢所蔽,其光不減,]如果有機會去掉汙垢,它就影現出來,[但是隱而不顯而已。]在座諸位也是佛,是暫時隱而不顯而已。[今雲磨鏡,卻是磨塵。塵垢,]塵是汙垢,[喻人法二執,尋伺如實二觀]這在《百法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如實二觀就是畢竟空性,“尋”就是粗糙的思想;“伺”就是微細的觀照。[喻磨。磨得塵垢既盡,鏡光即顯,]鏡的光就顯。[合諸幻滅盡,非幻不滅,而圓覺本具之光明斯現矣。二法空竟,並一明二空觀竟。

  子二明法界觀(分叁)醜初 印前顯後[二 拂迹入玄叁 圓彰法界

  醜一印前顯後

  【“善男子!當知身心皆爲幻垢、]幻化出來的垢穢,[垢相永滅,十方清淨。】

  當知知字,是以真智照見真理,清淨本然,]清淨本然就是沒有加任何的修飾,我們的本性本來如此,清淨本然,不加任何的造作,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子清清淨淨的。[元無身心等相。]“元”就是本來,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身相跟心相,那是我們的錯覺,既然沒有身心之相,你追求什麼?所以,有求必苦,有追求,絕對痛苦,放下就自在。[當知身心皆屬虛幻,無有實體。倘若妄認實有,皆爲塵垢,染汙自性。諸佛菩薩,雖有身心,不執身心,爲實我體;了知如幻,故無垢染。此印前文,知幻即離之義。垢相永滅,十方清淨者:垢相,總指一切幻垢之相,]幻垢,身心塵滅,]幻身]幻化出來的身體。[、幻心]我們分別,每天跟我們最親近的,認爲那是我們的心;那只是一種執著跟分別心,其實這不是我們的心,是幻化出來的分別心跟執著心。[、幻塵]對外,五欲六塵都是幻化的東西。[、幻滅,]也就是智慧。所以,以智慧來遠離一切,叫做幻滅,這都是不實在的東西。[皆淨圓覺心之幻垢。]這都是清淨的圓覺之心幻化出來的垢穢。[倘若]就是假使,[幻垢永滅,]假使我們幻化出來的汙穢永滅;其實這個永滅不是除掉,不是這個意思,就是不去執著它、不去分別它、能夠遠離這些錯覺叫做永滅。你一樣活得很自在,一樣活得很快樂,但是,這句話你要記住:就是不要被它所轉,這樣就沒事了;被外境所轉,真的是很悲哀![則我法二執已破,二空真理已顯,十方法界,普皆清淨。此顯後文,離幻即覺境界。

  【“善男子!譬如清淨摩尼寶珠,映于五色,]映就是反射出五種色彩,不論物是什麼色,它都能夠影現出來。[隨方各現,]看你用什麼色,它就影現什麼色,它本來就無色。清淨的摩尼寶珠就是這樣,我們的本性亦複如是,我們的本性無一切業,完全清淨心,隨著我們的業,産生六道輪回的身體,隨方各現,隨著你的業,現出什麼身。[諸愚癡者,見彼摩尼實有五色。]學佛的人,或者說一切衆生就是諸愚癡者,見到我們清淨的本性幻化出來的業,以爲說:我就是人、我就是天人、我是豬、我就是狗、我就是動物,執著有一個身。再解釋一遍:善男子,譬如清淨摩尼寶珠,反映在五色,反映在種種的色,隨著種種的色,它就現出什麼色。諸愚癡者,看到摩尼寶珠所影現的色,以爲摩尼寶珠確確實實有五色,其實摩尼寶珠無色。我現在套用到佛法上來說,善男子!譬如我們清淨的本性,本來沒有業,因爲我們自無始劫以來,映在六道輪回,隨著六道輪回,各現各種不同的身體。諸愚癡的人,看到清淨的本性,不了解這是清淨本性幻化出來的,而說實實在在有一個人、實實在在有一個天人、實實在在有衆生的存在,其實這是清淨心隨業所影現出來的假相。這樣知道嗎?[】

  此複舉喻。以前喻磨鏡,垢盡明現,]像我們現在一樣,煩惱如果放下,本性就影現出來。諸位,放下比較快活,還是執著比較快活呢?放下比較快活。既然放下比較快活,我們爲何不過快活的日子呢?爲什麼會有仇恨糾纏不清呢?沒有智慧!沒有智慧就死執不放!內心充滿了智慧的人,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,知幻即離,天下本無事,什麼事都沒有,本來就沒事,你不覺得嗎?不然你講講看,你冷靜分析,天下本來就無事啊!你難道就不能分析一下,天下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恩恩怨怨。如果說你無法悟到這麼深的道理,當體即空的道理,師父教你師父在最痛苦的時候,按照那七個字去過日子:時間總會過去的。雖然這句話是世間的哲學家所言,卻也是有我的體會,時間總會過去的。這是我在很痛苦、受到感情沖擊的時候,很痛苦掙紮的時候,因爲那時候少不更事,也不算是戀愛,那算是愚癡,迷迷糊糊,哪算得上真正的感情?那根本就不懂,才念高叁而已,哪懂什麼叫感情?執著嘛!那時候就看到這一句:時間總會過去的。我那時候就冷靜再冷靜,到大學聽到佛法,哎呀,我怎麼會這麼愚癡?到那時候才真正全盤徹徹底底的覺悟:這才是真的,佛法實在是無上的至寶!你如果沒有智慧,只有用這方式而已,不然能怎麼辦?不過,那是我二十年前用的方法,二十年前的老車了,你還要用這個嗎?人家都已經開過十萬公裏了,現在都換賓士車了;也就是換比較有智慧的方式修行,哪有常常按照那種老方法來自我觀照?當體即空,當體就安祥,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都是假相,冥冥當中,清清楚楚,你就能夠了解,這根本就不必去執著它。就象我們的本性,既然是我們影現出來的業,業不可得。所以,我們人不要有自卑感,自卑感是一種障道。哎呀!我惡貫滿盈,我汙穢的事情做太多了,殺、盜、淫、妄,我不能往生了!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說:業性本空,業性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。但是,業性雖然本空,對衆生卻仍然有,對衆生變成有。爲什麼呢?業,你如果執著,就變成有,就是說: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假的,五蘊皆空;可是,爲什麼你現在會痛苦?因爲你執著。什麼叫做業?你注意聽!第一、沒有智慧叫做業;第二、放不下叫做業;第叁、愚癡的人叫做業;第四、分別心叫做業;第五、執著心叫做業;第六、起心動念叫做業;放下就沒有業、知足就沒有業,障礙不了他。哪有什麼業?有的人病得很嚴重,說:師父!我的業真是重,才會受病苦!認了就是你的,你忍耐、認命、接受,接受這個事實,就是你的忍辱的功夫,不然怎麼辦?統統沒事!你如果品嘗到那個涅槃的氣息,你會覺得這些擾擾的衆生很可憐,整天徽诘那些不急之務,東家長、李家短;哪個來、哪個去;哪個人家媳婦;哪個人一條狗死掉;哪個人先生外遇;哪個人老婆紅杏出牆,如果是大修行人,聽到這些統統沒事。因爲這些早就不是新聞了,自無量劫以來,都是無常法,本來就是這樣,生生滅滅,增增減減,鬥鬥爭爭,是是非非,這完全都是很正常的日子,哪裏有什麼新聞可得?無量劫來的衆生就是過這種日子,我們今天也沒有新聞可得。喔!原來一切法都是不可得,本來就是寂靜。不能清淨心,都是你的問題,對不對?這樣就解決了![顯以幻離幻。]就是以這個智慧,幻化出來的幻智,離開這個幻化的惑,就是幻化的煩惱、無明、業力,用智慧觀照,當下就遠離。我們這個身體是業,雖然事事不如意、痛苦,你放下![此喻摩尼,隨方現色,顯即幻即真。清淨摩尼寶珠,龍王髻中所有。髻,龍王的頂部所有,[梵語摩尼,此雲如意。能如人意,雨一切寶故。]“雨”就是降下,降落一切寶貝,雨一切寶。[此珠具足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