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然他根本就不能体会。我今天就是因为出身贫困,所以,我很能够谅解对方,立场上能够交换。所以,我们很有慈悲心,我对待员工,虽然薪水比较少,但是,师父的慈悲心没话讲!因为我对她们非常好,都没有意见。偶尔还会买个面包给她们吃,没话讲!我们要适当的痛苦,虽然说是幻化的东西,但是,也要了解那个苦要恰到,有智慧。毕竟无有实体,是慧观,[知,是慧悟。悟知此身,毕竟无有实体,乃是四大和合,而为其相,实同幻化无异。身既叵得,]叵得就是不,不能得到。[我相何在,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!]都是虚妄的东西。
[【“四缘假合,妄有六根;]加上意识形态所幻化出来的神经系统,以为有六根,[六根、四大,]六根也是四大所组成的。[中外(内也)合成,]“中”就是所谓脱离根;“外”就是六尘,和合,[妄有缘气,]妄有能缘的气分,能缘就是指主动的攀缘,指六识。再解释一遍,中外合成,妄有缘气,“中”就是指六根;“外”就是指六尘,来合成;“妄”是指六识,能缘气,就是说:这个六识虚妄,认为有一个攀缘的意识。再讲一遍,妄有能缘之意识之气分,“气”就是气分,妄有就是六识的分别,以为有一个攀缘的六识,[于中积聚,]在中间产生。[似有缘相,假名为心。】]似,好象有,好象有这个缘相,假名为心。
[此段观心无我。四缘假合,妄有六根者:此承上文,谓四大因缘,假和合之故,妄有六根身相。于无生中,虚妄有生,故曰妄有。六根四大,中外合成者:身,是六根之总相;]我们这个色身就具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以,六根的总称。[六根,是身之别相。]总合是一个身体,分开则有六根,有差别相。[因要对六尘,故言六根。此四大二字,即指六尘。上六根,是四大所成;六尘,亦四大所成,故言四大即六尘也。中外中字,即内也。内六根,外六尘,根尘相对,合成十二处,由是识生其中,则成十八界。妄有缘气三句,指识心,妄有能缘之气分,于六根中积聚。]积聚,集合的意思。[但似有能缘之相,]像是能够攀缘,[本非实有,故曰似有。根,是识之所托;]所依靠,根是意识之所依靠,就是意识依靠着根而起现行。[尘,为识之所缘。]尘是识所攀缘,[识,乃能缘,能缘虑分别也。本来非心,假名为心而已。心,而曰假名者,以心无自体,仗境方生;境性本空,]没有一个境界。[由心妄执。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皆名为心,皆能缘境。]能攀缘境界,一般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,能攀缘的就是我们的心,其实不了解这叫做妄想心。[而前五识,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。]本根就是譬如眼根缘色,攀缘这个色境;耳根攀缘声等等,鼻嗅香、舌尝味,所以说: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。[如眼识,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;耳识,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,乃至身识,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,]触,接触。以前有一个台东来的原住民,她不懂英文。衣服后背写着:kiss me,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那个原住民长得很漂亮,别人对着她送吻,她觉得很奇怪。人家指她后面,她不知道那个写什么![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,]所对的尘境,[其能缘力俱弱。]不能缘其他的根所对的尘境,其能缘力俱弱就是说:不是象第六意识那么强。
第六意识就不同了,[意识,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,其能缘之力偏强。]能缘的力量特别强,[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,]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,[为自心相。因此识有二部分:一、明了意识:能缘前五尘之境,缘过、收归意根。]收归意根就是所谓的回忆,[又名同时意识,与前五识,同时而起故。]就是同时起分别心,眼睛看到花,马上分别,知道这是黑、红、青、黄。[又名五俱意识,与前五识,俱缘五尘之境故。二、独头意识:]顾名思义就是单独起来,[不能外缘五尘,但内缘法尘。法尘,]就是落下的影像,[即同时意识,所缘五尘之境,吸入意地,合为法尘。同时意识,只有明了分别,而独头意识,则有计度分别。]同时意识只有明了,独头意识则加上计度;这个计度简单讲就是一种执着,计度就是产生对立的。[种种计较筹度,]我们今天会计较就是这样,[是好是丑,而起憎爱之惑,而造取舍之业,故依业受报,轮转生死。此心是生死根本,最关紧要,故特为说明,令大家认识,不被所误也。
【“善男子!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,四大分解,无尘可得。】]善男子,我们这个虚妄的妄想心,如果没有外在的六尘,就没有分别,四大若分解,就无尘可得。
[此二段,正示观心无我。]我们这个心,实在不是真正的心。[明言此心,虚妄不实,托尘似有,]藉着外尘也显示出来,叫做托尘似有。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,一定要有外尘,我们才了解有这颗心。[若无六尘,此心则不能有,因无自体故也。]无自性,也就是一种幻化出来无自体的东西。[《楞严经》:“佛告阿难!我非饬汝,执为非心,但汝于心,微细揣摩,若离前尘,有分别性,即真汝心。若分别性,离尘无体,此则前尘,分别影事。” ]我解释一下,《楞严经》里面说:佛告阿难,我非節汝,“節”就是强迫,或者是一种命令。我并没有否认你所说的,执为非心,就是一定说那个不是真心,一定说你那个叫做非心。但是,你要注意,但汝于心,但是,你对这个心不了解,你现在要微细揣摩。揣摩就是尽一切力量去思惟、去揣摩、去慢慢体悟,什么叫做我们的真心呢?若是离前尘,前尘是不受到外境的影响,而又有自性的分别的力量,又有分别性,这就是我们的真心。在这里的分别性,就有妙有的力量,透过本性的分别,所有分别都是不分别,意思就是这样。若离前尘,如果离开一切外境,而且自有妙性的作用,这就是你的真心,即真汝心,这就是我们的真心。意思是我们的意识心如果离开六尘就不存在,这不是我们的真心。若分别性,离尘无体,如果这个分别心、分别的性,离开外面的五欲六尘就不存在,那么,这就是前尘分别影事。这就是分别心所产生的形影而已,不是真实的东西。[(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,尘有则有,]我们第六意识心、分别心就是这样,外面的尘有,能让你分别,就会产生作用。尘有则有就是说:有外尘,你的分别心就有作用,外面的六尘如果没有,你的第六意识就没有作用。[尘无则无,]这个不是我们的真心;我们的真心是不论外尘有无,都有清净的分别心。[前尘如形,此心如影,名为分别影事之心)]影事就是影现在我们意识状态里面,因为意识攀缘六尘,我们以为六尘是实在的,实在的六尘来影现在我们心中,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。佛说:这就是错误!这不是我们的心,我们真正的心不是这个;我们的心是本性,明心见性,清净的心。哪一种是清净的心呢?离开前尘影事、离开五欲六尘,当下还有清清净净的分别心,虽分别,不作分别想,透过平等的本性,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[四大分解,无尘可得者:前云六尘,亦四大所成,四大分解(即分离也),尘尚不可得,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!]!六尘本来就是假的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当下就是空,尘尚不可得就是:色就是空,外境本来就是空,何况说去依靠那个空性的外在,而有我们真正的心?那是错误的!何况去托那个空性的外在的东西,不是实在的外尘,相似有的那个心,那根本就不是我们真正的心。
【“于中缘尘各归散灭,毕竟无有缘心可见。】]于中我们所缘的尘散开来,各归散灭,毕竟无有所谓能缘之心可见,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能缘之心可见。
[于中所缘尘境,既各归散灭。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。所缘既无,毕竟(推究到底)无有能缘之心可见。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即知此心,亦无有我。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,]而过去妄认六尘缘影,[为自心相者,亦妄矣。]也是错![一切众生,]都是错认[皆认身心,以为实我。今以正思惟,]正思惟就是用本性平等的观照。[慧照观察,发明知幻之义,]发明就是:你就会悟到、发现,发明,你就会知道知幻的道理。这个发明是显示你就会觉悟,知道幻化出来的道理,你就能彻彻底底[了知身心俱不可得,]统统不可得,[则我执不破自破。]所以,知幻即离,[初我空竟。
寅二法空
【“善男子!彼之众生幻身灭故,幻心亦灭;幻心灭故,幻尘亦灭;幻尘灭故,幻灭亦灭;】]意思是说无灭而灭,远离为灭。
[此修法空观。彼之众生,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。]奢摩他是指定,修定观的众生,这是指奢摩他观。奢摩他是指修定的这个众生,[以智观察外身,毕竟无体,实同幻化,]你如果要修定,要用智慧观照,修定很简单,离开执着就定。离开执着,你的心自然就定,你不用打坐也定,动静一如,你内心二十四小时充满了智慧,身心都是虚妄的。毕竟无体,实同幻化。[则幻身灭。观察内心,毕竟无有缘心可见,则幻心亦灭。]观察我们能攀缘的心, ,可见连这个心也没有。我们就是不了解身体虚妄,分别心也是虚妄的。[身心已灭,既无能对之六根,]身体都没有,如何有能对的六根呢?[安有所对之六尘,故幻灭亦灭。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,]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,[能观之智亦泯,]能所双亡,[故能灭之幻灭亦灭。]能灭就是指智慧,这个智慧,能够灭掉幻化出来的灭,也把它除掉,亦灭就是也不要有智慧,说:我能灭幻,那个智慧的执着。简单讲就是也不要有空的执着。空必须靠着智慧,也不能说:我在空一切法,[当知此灭,不同四空天,灭色归空之灭。]不是像四空天这样。[但由观慧,]观照的智慧。[照见五蕴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不出五蕴)皆空,能空之智,亦复不立,无灭而灭,故谓之曰灭。]所以,能空的智慧也是不存在,不立就是也是不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