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然他根本就不能體會。我今天就是因爲出身貧困,所以,我很能夠諒解對方,立場上能夠交換。所以,我們很有慈悲心,我對待員工,雖然薪水比較少,但是,師父的慈悲心沒話講!因爲我對她們非常好,都沒有意見。偶爾還會買個面包給她們吃,沒話講!我們要適當的痛苦,雖然說是幻化的東西,但是,也要了解那個苦要恰到,有智慧。畢竟無有實體,是慧觀,[知,是慧悟。悟知此身,畢竟無有實體,乃是四大和合,而爲其相,實同幻化無異。身既叵得,]叵得就是不,不能得到。[我相何在,則知向之妄認四大爲自身相者妄矣!]都是虛妄的東西。

  [【“四緣假合,妄有六根;]加上意識形態所幻化出來的神經系統,以爲有六根,[六根、四大,]六根也是四大所組成的。[中外(內也)合成,]“中”就是所謂脫離根;“外”就是六塵,和合,[妄有緣氣,]妄有能緣的氣分,能緣就是指主動的攀緣,指六識。再解釋一遍,中外合成,妄有緣氣,“中”就是指六根;“外”就是指六塵,來合成;“妄”是指六識,能緣氣,就是說:這個六識虛妄,認爲有一個攀緣的意識。再講一遍,妄有能緣之意識之氣分,“氣”就是氣分,妄有就是六識的分別,以爲有一個攀緣的六識,[于中積聚,]在中間産生。[似有緣相,假名爲心。】]似,好象有,好象有這個緣相,假名爲心。

  [此段觀心無我。四緣假合,妄有六根者:此承上文,謂四大因緣,假和合之故,妄有六根身相。于無生中,虛妄有生,故曰妄有。六根四大,中外合成者:身,是六根之總相;]我們這個色身就具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以,六根的總稱。[六根,是身之別相。]總合是一個身體,分開則有六根,有差別相。[因要對六塵,故言六根。此四大二字,即指六塵。上六根,是四大所成;六塵,亦四大所成,故言四大即六塵也。中外中字,即內也。內六根,外六塵,根塵相對,合成十二處,由是識生其中,則成十八界。妄有緣氣叁句,指識心,妄有能緣之氣分,于六根中積聚。]積聚,集合的意思。[但似有能緣之相,]像是能夠攀緣,[本非實有,故曰似有。根,是識之所托;]所依靠,根是意識之所依靠,就是意識依靠著根而起現行。[塵,爲識之所緣。]塵是識所攀緣,[識,乃能緣,能緣慮分別也。本來非心,假名爲心而已。心,而曰假名者,以心無自體,仗境方生;境性本空,]沒有一個境界。[由心妄執。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)皆名爲心,皆能緣境。]能攀緣境界,一般都認爲這就是我們的心,能攀緣的就是我們的心,其實不了解這叫做妄想心。[而前五識,只能緣本根所對之境。]本根就是譬如眼根緣色,攀緣這個色境;耳根攀緣聲等等,鼻嗅香、舌嘗味,所以說:只能緣本根所對之境。[如眼識,只緣眼根所對色塵之境;耳識,只緣耳根所對聲塵之境,乃至身識,只緣身根所對觸塵之境,]觸,接觸。以前有一個臺東來的原住民,她不懂英文。衣服後背寫著:kiss me,她不知道是什麼意思。那個原住民長得很漂亮,別人對著她送吻,她覺得很奇怪。人家指她後面,她不知道那個寫什麼![不能緣他根所對塵境,]所對的塵境,[其能緣力俱弱。]不能緣其他的根所對的塵境,其能緣力俱弱就是說:不是象第六意識那麼強。

  第六意識就不同了,[意識,能通緣六根所對塵境,其能緣之力偏強。]能緣的力量特別強,[衆生多妄認第六意識,]認爲這就是我們的心,[爲自心相。因此識有二部分:一、明了意識:能緣前五塵之境,緣過、收歸意根。]收歸意根就是所謂的回憶,[又名同時意識,與前五識,同時而起故。]就是同時起分別心,眼睛看到花,馬上分別,知道這是黑、紅、青、黃。[又名五俱意識,與前五識,俱緣五塵之境故。二、獨頭意識:]顧名思義就是單獨起來,[不能外緣五塵,但內緣法塵。法塵,]就是落下的影像,[即同時意識,所緣五塵之境,吸入意地,合爲法塵。同時意識,只有明了分別,而獨頭意識,則有計度分別。]同時意識只有明了,獨頭意識則加上計度;這個計度簡單講就是一種執著,計度就是産生對立的。[種種計較籌度,]我們今天會計較就是這樣,[是好是醜,而起憎愛之惑,而造取舍之業,故依業受報,輪轉生死。此心是生死根本,最關緊要,故特爲說明,令大家認識,不被所誤也。

  【“善男子!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,四大分解,無塵可得。】]善男子,我們這個虛妄的妄想心,如果沒有外在的六塵,就沒有分別,四大若分解,就無塵可得。

  [此二段,正示觀心無我。]我們這個心,實在不是真正的心。[明言此心,虛妄不實,托塵似有,]藉著外塵也顯示出來,叫做托塵似有。我們這個心是妄想心,一定要有外塵,我們才了解有這顆心。[若無六塵,此心則不能有,因無自體故也。]無自性,也就是一種幻化出來無自體的東西。[《楞嚴經》:“佛告阿難!我非饬汝,執爲非心,但汝于心,微細揣摩,若離前塵,有分別性,即真汝心。若分別性,離塵無體,此則前塵,分別影事。” ]我解釋一下,《楞嚴經》裏面說:佛告阿難,我非節汝,“節”就是強迫,或者是一種命令。我並沒有否認你所說的,執爲非心,就是一定說那個不是真心,一定說你那個叫做非心。但是,你要注意,但汝于心,但是,你對這個心不了解,你現在要微細揣摩。揣摩就是盡一切力量去思惟、去揣摩、去慢慢體悟,什麼叫做我們的真心呢?若是離前塵,前塵是不受到外境的影響,而又有自性的分別的力量,又有分別性,這就是我們的真心。在這裏的分別性,就有妙有的力量,透過本性的分別,所有分別都是不分別,意思就是這樣。若離前塵,如果離開一切外境,而且自有妙性的作用,這就是你的真心,即真汝心,這就是我們的真心。意思是我們的意識心如果離開六塵就不存在,這不是我們的真心。若分別性,離塵無體,如果這個分別心、分別的性,離開外面的五欲六塵就不存在,那麼,這就是前塵分別影事。這就是分別心所産生的形影而已,不是真實的東西。[(但是托前塵所起分別,塵有則有,]我們第六意識心、分別心就是這樣,外面的塵有,能讓你分別,就會産生作用。塵有則有就是說:有外塵,你的分別心就有作用,外面的六塵如果沒有,你的第六意識就沒有作用。[塵無則無,]這個不是我們的真心;我們的真心是不論外塵有無,都有清淨的分別心。[前塵如形,此心如影,名爲分別影事之心)]影事就是影現在我們意識狀態裏面,因爲意識攀緣六塵,我們以爲六塵是實在的,實在的六塵來影現在我們心中,我們一直認爲這就是我們的心。佛說:這就是錯誤!這不是我們的心,我們真正的心不是這個;我們的心是本性,明心見性,清淨的心。哪一種是清淨的心呢?離開前塵影事、離開五欲六塵,當下還有清清淨淨的分別心,雖分別,不作分別想,透過平等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[四大分解,無塵可得者:前雲六塵,亦四大所成,四大分解(即分離也),塵尚不可得,何況托塵似有之心耶!]!六塵本來就是假的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當下就是空,塵尚不可得就是:色就是空,外境本來就是空,何況說去依靠那個空性的外在,而有我們真正的心?那是錯誤的!何況去托那個空性的外在的東西,不是實在的外塵,相似有的那個心,那根本就不是我們真正的心。

  【“于中緣塵各歸散滅,畢竟無有緣心可見。】]于中我們所緣的塵散開來,各歸散滅,畢竟無有所謂能緣之心可見,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能緣之心可見。

  [于中所緣塵境,既各歸散滅。此二句承上無塵可得而來。所緣既無,畢竟(推究到底)無有能緣之心可見。如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”即知此心,亦無有我。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,]而過去妄認六塵緣影,[爲自心相者,亦妄矣。]也是錯![一切衆生,]都是錯認[皆認身心,以爲實我。今以正思惟,]正思惟就是用本性平等的觀照。[慧照觀察,發明知幻之義,]發明就是:你就會悟到、發現,發明,你就會知道知幻的道理。這個發明是顯示你就會覺悟,知道幻化出來的道理,你就能徹徹底底[了知身心俱不可得,]統統不可得,[則我執不破自破。]所以,知幻即離,[初我空竟。

  寅二法空

  【“善男子!彼之衆生幻身滅故,幻心亦滅;幻心滅故,幻塵亦滅;幻塵滅故,幻滅亦滅;】]意思是說無滅而滅,遠離爲滅。

  [此修法空觀。彼之衆生,指修奢摩他觀之衆生。]奢摩他是指定,修定觀的衆生,這是指奢摩他觀。奢摩他是指修定的這個衆生,[以智觀察外身,畢竟無體,實同幻化,]你如果要修定,要用智慧觀照,修定很簡單,離開執著就定。離開執著,你的心自然就定,你不用打坐也定,動靜一如,你內心二十四小時充滿了智慧,身心都是虛妄的。畢竟無體,實同幻化。[則幻身滅。觀察內心,畢竟無有緣心可見,則幻心亦滅。]觀察我們能攀緣的心, ,可見連這個心也沒有。我們就是不了解身體虛妄,分別心也是虛妄的。[身心已滅,既無能對之六根,]身體都沒有,如何有能對的六根呢?[安有所對之六塵,故幻滅亦滅。所觀之身心世界既空,]能觀的智慧也不需要,[能觀之智亦泯,]能所雙亡,[故能滅之幻滅亦滅。]能滅就是指智慧,這個智慧,能夠滅掉幻化出來的滅,也把它除掉,亦滅就是也不要有智慧,說:我能滅幻,那個智慧的執著。簡單講就是也不要有空的執著。空必須靠著智慧,也不能說:我在空一切法,[當知此滅,不同四空天,滅色歸空之滅。]不是像四空天這樣。[但由觀慧,]觀照的智慧。[照見五蘊(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不出五蘊)皆空,能空之智,亦複不立,無滅而滅,故謂之曰滅。]所以,能空的智慧也是不存在,不立就是也是不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