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直告訴諸位:我們不要住得這麼痛苦,師父告訴你好幾遍了,對我有信心的人,你來;對我不有信心的人,平等平等,你好好修行,君子斷交,不出惡言。我不毀謗你,你也不毀謗我,這才是君子的態度,何況說我們是修行人!我都將外面離開的當作是菩薩,他們都比師父厲害!我是凡夫,我已經跟你們講過一百遍了,我是凡夫,按照經典這樣念而已,我這樣念,如果你發現經典錯誤,是圓瑛法師要下地獄,不是我,因爲我照樣念嘛,照這一本念。所以,人家說:師父!您很會講經!我說:你說錯了!是那些法師在講,我只是照著念,我這不是叫做講經的法師,我這叫做照著念經典的法師才對。照著念,照著經典解釋,沒有我自己的意思,這不是我的意思。我告訴你們:我是凡夫,他講的這個是佛的境界,我做不到,沒辦法!但是,互相勉勵,至少我還看得懂。[正念,即不起諸念,即是正思惟。惟是一心觀察,]“惟”就是只、但的意思,你只要當下這一念觀照,[必欲知此身心是幻,又欲遠離諸幻,正念爲方便之始,亦即起行之本也。]末法的衆生,別說是聖者了,末法,佛教界裏面都有這樣的感慨:實修的高僧大德少。實修就是實實在在有證悟到那種功夫的,在目前來說很少!弘一大師就很感慨,弘一律師就講了:末世的衆生,知見正確已經很難得了!在這個末世,你要找一個有修有證悟的人,可以說幾乎等于零了。近代的高僧廣欽老和尚那就沒有話講,這是公認的。到現在,在目前來講,佛教界也是感慨很大。在佛教界中,有修有證的,也是鳳毛麟角,微乎其微!在今天來講,能將知見,調整成佛的正知見,不要搞錯路線,這樣就已經不簡單了!講起來很悲哀,末法衆生要找一個正見的,不要讓你走錯路,那已經是難能可貴了!我看《大智度論》很感動,感慨很多!《大智度論》把戒律列爲權教,不究竟法,律學要加上實相法,是究竟第一義谛法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若有人能弘揚正法,當知是難得的善知識。不應觀善知識的過失,應當親近供養,無量的恭敬。何以故?善知識難得故!你看《大智度論》贊歎善知識的偉大,哪有我們今天,認爲法師都不能有一點缺點、不能有一點點汙點,不然就開始拼命的攻擊你,哪有像我們今天的衆生?《大智度論》實在是我看過非常好的一部論典!我們以前逢甲大學,有設一個《大智度論》的研究,分組討論、研究《大智度論》,因爲這一部論非常好。但是,這部論太長了,一百卷,十本,有的印得比較厚,四本;印得薄一點,十本。我有打算要講《大智度論》,因爲太棒了!所謂《大智度論》就是解釋《大般若經》,就是問答、問答。般若是出生諸佛之母,你想想看,可見《大智度論》有多麼的重要!你說一個出家人,在家我不敢講!一個出家人,他的一生一世沒有看過《大智度論》,跟眼睛瞎掉一樣,跟沒有眼睛一樣!爲什麼?般若是諸佛之母。我們這些出家人,一定要看《大智度論》。但是,也不曉得看不看得懂,我想是看不懂的居多,因爲《大智度論》真的很難,當然,也有簡單的!今天師父跟諸位講這段就是說:你要引起正念,要正念真如,要先建立信心。要先建立信心,要對善知識一切信任,這樣才有辦法,不然沒辦法建立。[又正念者,無念也。《智度論》雲:有念,是魔業;無念,爲法印。又正念即離念也,遠離一切虛妄念故。如《起信論》雲: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]你如果能離一切念,你的心就跟虛空一樣。所以,如果有人來我面前講是是非非,我都告訴他們:一切因緣、一切因果,自有定奪。你要永遠記住師父一句話:你不是因果的執行者,我們不夠資格論斷別人的因果、是非善惡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夠論斷別人的是非善惡,因爲因果是公平、超越的。也就是因果自有果報在處理,你論斷別人,換你造口業。永遠不要看衆生的過失、永遠不要看你親近的那個師父的過失。智者從師之長,愚者求師之短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樣你就入道了。如果你沒辦法做到這一念,走到哪裏都講你師父的壞話,那你免談了。第一個就是大石頭嘛,大石頭卡住!一個大徹大悟的禅師,有一次,一個徒弟對一件事情看不開,這個徒弟叛逆性很強,禅師就拿著一支拂塵,要讓徒弟開悟。徒弟來,禅師就問他:什麼是無念?徒弟就不講話,沈默,以爲沈默是無念。師父就用拂塵敲下去:沈默也是執著!這個徒弟叛逆性很強就說:師父!你做到了不執著嗎?師父又敲他一下:師父執不執著,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系?徒弟頓時啞口無言!意思是說:師父要先沒有執著,他才沒有執著,這樣法就不通了,聽懂了嗎?師父要先做到不執著,我才開悟!腦袋壞掉了,人家是依法不依人,你是依人不依法!不了解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本來的面目,你何必幹涉你師父執不執著呢?你師父有沒有這種功夫,我們依法嘛!所以,有的徒弟走過師父,就是這麼了不起!爲什麼?他如法修行,就比師父更厲害了!你說師父很偉大,我說不厲害,依法的人最厲害!一次一個驗屍官講過一句世界上很偉大的話。美國有一件謀殺案,請了很多人去檢驗、勘察現場都查不出原因,後來請了一個日本的驗屍、命案鑒定專家。勘驗現場時,其他的政府高級官員也都在現場查,鑒定第一現場、第二現場、第叁現場,結果答案出來,美國的判斷錯誤,這個日本的判斷是正確的。就贊歎這個日本人說:我要什麼時候才能象你這麼聰明?這日本人講了一句話:如果你不犯罪,你就比我更聰明。太了不起了!這實在太厲害了!這樣聽懂了嗎?如果你不犯罪,你就比我更聰明。不犯罪,你就不要用到我來嘛,真的!我也告訴諸位:如果你沒有煩惱,你就比我更有智慧,就是這樣。不是師父行,有時候,徒弟比師父更行!說不定在些孩子當中,有幾個已經開悟了,還沒有考驗看看不知道,找一個時間來印證一下,印證看看是不是開悟了?不知道有沒有消息?萬一問起來說:某某人有沒有消息?師父,有消息,他晚上睡覺的時候,都起來說他開悟了!喔!晚上講的,那不算。[又正念者,無念也。《智度論》雲:“有念,是魔業;無念,爲法印。”又正念即離念也,遠離一切虛妄念故。如《起信論》雲:“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。”離念相,即淨圓覺心之相,故囑以]告訴他,交代好。[應當正念遠離諸幻。壬一起行方便竟。]底下就教大家如何修行,如何觀照。第一、教你持戒,然後才有智慧,沒有持戒就沒有智慧。
[壬二觀行成就(分二)癸初 戒定 二 觀慧
癸一戒定
【“先依如來奢摩他行,]奢摩他就是定,先依如來所教的修定的方法,怎麼樣才能定呢?[堅持禁戒,]堅持戒律,不要犯戒。[安處徒衆,就是讓這些修行的菩提眷屬好好的相處,好好的相安;徒衆就是法侶,修法的伴侶。好好的安排,好好的互相勉勵,[宴坐靜室。】]“宴”就是靜的意思,靜坐在一個清淨的室裏面。
[此文承上,]根據上面。[要離諸幻,須依戒定慧,]我們若能持戒,心就定;如果每天做壞事,心怎麼定呢?你每天做犯戒的事,心如何定呢?這怎麼可能?沒有定,當然就沒有智慧。[叁無漏學,于無漸次中,方便漸次而修。先依如來,奢摩他(此雲止)行,即定學之行。以此爲先者,必先製心一處,方可無事不辦也。]今天我要鼓勵在座諸位:因爲我們今天正好誦戒,如何才能定呢?廣欽老和和尚有開示,我覺得這句話開示得很好,來跟大家勉勵一下。廣欽老和尚說:我們要將一切世間有的東西化作無形的,要去順便把它消化。這句話學問很大,我實在是實修的高僧大德才有辦法講這句話!意思是說:我們要將這世間有的東西,就是執著,化作無的東西,自己去消化。至于要如何化,就要靠智慧了。你今天有紛爭,要用智慧將它抹消;今天看法不同,用智慧將它抹爲平等,把它化掉。這個智慧是消化劑,要把有的東西消化掉,不要卡住了,這樣你的心就有定。在世間千百萬種有的東西,都會使我們産生執著、痛苦,我們要把它消化,化作無。你如果能將天地萬物、一切執著化作空,這樣你修行成就的日子就到了,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![以此爲先者,必先製心一處,方可無事不辦也]無事不辦就是沒有一件事情不去完成、不去究竟,要將這個心置于一處。[《起信論》雲:“若修止者,住于靜室,端坐正意。]修定的人應該安住于靜室,端坐正意。[不依氣息,]就是呼吸,不依照呼吸。[不依形色,不依于空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不依見、聞、覺、知。”如是,]統統放下見、聞、覺、知就是六根;地、水、火、風就是內四大、外四大(一切山河大地)。簡單講就是不依內、不依外,[名依奢摩他行。]也就是先禅坐,自己端坐觀照,一切法不可得,以無所住的心。[堅持禁戒者:禁,是禁止,屬止持。戒,是戒法,兼作持。]止持是消極的持戒,自我持戒叫做止持。積極的利益衆生,叫做作持;作持就是我們所講的羯磨,也就是要羯磨才能利益衆生。我們講:毘尼作持,就是羯磨。[謂四重律儀,]四重律儀就是比丘戒,殺、盜、淫、妄,就是五戒的前面四條戒。[叁聚淨戒,]攝律儀戒,就是一切時間要有威儀;攝善法戒,就是一切善法都要修;饒益有情就是說:寬恕一切衆生,天聚淨戒。以前廣化法師把一間精舍取名爲叁聚精舍,結果怎麼住都是叁個人,老和尚說:唉!真的是叁聚精舍,叁個人聚在一起的精舍!現在的年輕人,都想要自己創立一間住,到最來全部都跑光光,最好只好拜托別人去住,到最後沒辦法,只好拿錢請人來住,沒辦法。沒有德行,度不了衆生,住到後來,變成自己孤單一人。[十無盡等戒。]十無盡戒就是十種菩薩的根本戒、重戒。一、殺;二、盜;叁、淫;四、妄,這個都一樣的,這不必講。菩薩戒前面四條戒、十重戒前面四條戒,都是一樣:殺、盜、淫、妄。第五條、受過菩薩戒的人,不能賣酒,沽酒戒,“沽”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