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直告诉诸位:我们不要住得这么痛苦,师父告诉你好几遍了,对我有信心的人,你来;对我不有信心的人,平等平等,你好好修行,君子断交,不出恶言。我不毁谤你,你也不毁谤我,这才是君子的态度,何况说我们是修行人!我都将外面离开的当作是菩萨,他们都比师父厉害!我是凡夫,我已经跟你们讲过一百遍了,我是凡夫,按照经典这样念而已,我这样念,如果你发现经典错误,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,不是我,因为我照样念嘛,照这一本念。所以,人家说:师父!您很会讲经!我说:你说错了!是那些法师在讲,我只是照着念,我这不是叫做讲经的法师,我这叫做照着念经典的法师才对。照着念,照着经典解释,没有我自己的意思,这不是我的意思。我告诉你们:我是凡夫,他讲的这个是佛的境界,我做不到,没办法!但是,互相勉励,至少我还看得懂。[正念,即不起诸念,即是正思惟。惟是一心观察,]“惟”就是只、但的意思,你只要当下这一念观照,[必欲知此身心是幻,又欲远离诸幻,正念为方便之始,亦即起行之本也。]末法的众生,别说是圣者了,末法,佛教界里面都有这样的感慨:实修的高僧大德少。实修就是实实在在有证悟到那种功夫的,在目前来说很少!弘一大师就很感慨,弘一律师就讲了:末世的众生,知见正确已经很难得了!在这个末世,你要找一个有修有证悟的人,可以说几乎等于零了。近代的高僧广钦老和尚那就没有话讲,这是公认的。到现在,在目前来讲,佛教界也是感慨很大。在佛教界中,有修有证的,也是凤毛麟角,微乎其微!在今天来讲,能将知见,调整成佛的正知见,不要搞错路线,这样就已经不简单了!讲起来很悲哀,末法众生要找一个正见的,不要让你走错路,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!我看《大智度论》很感动,感慨很多!《大智度论》把戒律列为权教,不究竟法,律学要加上实相法,是究竟第一义谛法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若有人能弘扬正法,当知是难得的善知识。不应观善知识的过失,应当亲近供养,无量的恭敬。何以故?善知识难得故!你看《大智度论》赞叹善知识的伟大,哪有我们今天,认为法师都不能有一点缺点、不能有一点点污点,不然就开始拼命的攻击你,哪有像我们今天的众生?《大智度论》实在是我看过非常好的一部论典!我们以前逢甲大学,有设一个《大智度论》的研究,分组讨论、研究《大智度论》,因为这一部论非常好。但是,这部论太长了,一百卷,十本,有的印得比较厚,四本;印得薄一点,十本。我有打算要讲《大智度论》,因为太棒了!所谓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解释《大般若经》,就是问答、问答。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,你想想看,可见《大智度论》有多么的重要!你说一个出家人,在家我不敢讲!一个出家人,他的一生一世没有看过《大智度论》,跟眼睛瞎掉一样,跟没有眼睛一样!为什么?般若是诸佛之母。我们这些出家人,一定要看《大智度论》。但是,也不晓得看不看得懂,我想是看不懂的居多,因为《大智度论》真的很难,当然,也有简单的!今天师父跟诸位讲这段就是说:你要引起正念,要正念真如,要先建立信心。要先建立信心,要对善知识一切信任,这样才有办法,不然没办法建立。[又正念者,无念也。《智度论》云:有念,是魔业;无念,为法印。又正念即离念也,远离一切虚妄念故。如《起信论》云: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]你如果能离一切念,你的心就跟虚空一样。所以,如果有人来我面前讲是是非非,我都告诉他们:一切因缘、一切因果,自有定夺。你要永远记住师父一句话:你不是因果的执行者,我们不够资格论断别人的因果、是非善恶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够论断别人的是非善恶,因为因果是公平、超越的。也就是因果自有果报在处理,你论断别人,换你造口业。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、永远不要看你亲近的那个师父的过失。智者从师之长,愚者求师之短,这是一定的道理,这样你就入道了。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这一念,走到哪里都讲你师父的坏话,那你免谈了。第一个就是大石头嘛,大石头卡住!一个大彻大悟的禅师,有一次,一个徒弟对一件事情看不开,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,禅师就拿着一支拂尘,要让徒弟开悟。徒弟来,禅师就问他:什么是无念?徒弟就不讲话,沉默,以为沉默是无念。师父就用拂尘敲下去:沉默也是执着!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就说:师父!你做到了不执着吗?师父又敲他一下:师父执不执着,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?徒弟顿时哑口无言!意思是说:师父要先没有执着,他才没有执着,这样法就不通了,听懂了吗?师父要先做到不执着,我才开悟!脑袋坏掉了,人家是依法不依人,你是依人不依法!不了解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来的面目,你何必干涉你师父执不执着呢?你师父有没有这种功夫,我们依法嘛!所以,有的徒弟走过师父,就是这么了不起!为什么?他如法修行,就比师父更厉害了!你说师父很伟大,我说不厉害,依法的人最厉害!一次一个验尸官讲过一句世界上很伟大的话。美国有一件谋杀案,请了很多人去检验、勘察现场都查不出原因,后来请了一个日本的验尸、命案鉴定专家。勘验现场时,其他的政府高级官员也都在现场查,鉴定第一现场、第二现场、第三现场,结果答案出来,美国的判断错误,这个日本的判断是正确的。就赞叹这个日本人说: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象你这么聪明?这日本人讲了一句话:如果你不犯罪,你就比我更聪明。太了不起了!这实在太厉害了!这样听懂了吗?如果你不犯罪,你就比我更聪明。不犯罪,你就不要用到我来嘛,真的!我也告诉诸位:如果你没有烦恼,你就比我更有智慧,就是这样。不是师父行,有时候,徒弟比师父更行!说不定在些孩子当中,有几个已经开悟了,还没有考验看看不知道,找一个时间来印证一下,印证看看是不是开悟了?不知道有没有消息?万一问起来说:某某人有没有消息?师父,有消息,他晚上睡觉的时候,都起来说他开悟了!喔!晚上讲的,那不算。[又正念者,无念也。《智度论》云:“有念,是魔业;无念,为法印。”又正念即离念也,远离一切虚妄念故。如《起信论》云:“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。”离念相,即净圆觉心之相,故嘱以]告诉他,交代好。[应当正念远离诸幻。壬一起行方便竟。]底下就教大家如何修行,如何观照。第一、教你持戒,然后才有智慧,没有持戒就没有智慧。

  [壬二观行成就(分二)癸初 戒定 二 观慧

  癸一戒定

  【“先依如来奢摩他行,]奢摩他就是定,先依如来所教的修定的方法,怎么样才能定呢?[坚持禁戒,]坚持戒律,不要犯戒。[安处徒众,就是让这些修行的菩提眷属好好的相处,好好的相安;徒众就是法侣,修法的伴侣。好好的安排,好好的互相勉励,[宴坐静室。】]“宴”就是静的意思,静坐在一个清净的室里面。

  [此文承上,]根据上面。[要离诸幻,须依戒定慧,]我们若能持戒,心就定;如果每天做坏事,心怎么定呢?你每天做犯戒的事,心如何定呢?这怎么可能?没有定,当然就没有智慧。[三无漏学,于无渐次中,方便渐次而修。先依如来,奢摩他(此云止)行,即定学之行。以此为先者,必先制心一处,方可无事不办也。]今天我要鼓励在座诸位:因为我们今天正好诵戒,如何才能定呢?广钦老和和尚有开示,我觉得这句话开示得很好,来跟大家勉励一下。广钦老和尚说:我们要将一切世间有的东西化作无形的,要去顺便把它消化。这句话学问很大,我实在是实修的高僧大德才有办法讲这句话!意思是说:我们要将这世间有的东西,就是执着,化作无的东西,自己去消化。至于要如何化,就要靠智慧了。你今天有纷争,要用智慧将它抹消;今天看法不同,用智慧将它抹为平等,把它化掉。这个智慧是消化剂,要把有的东西消化掉,不要卡住了,这样你的心就有定。在世间千百万种有的东西,都会使我们产生执着、痛苦,我们要把它消化,化作无。你如果能将天地万物、一切执着化作空,这样你修行成就的日子就到了,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![以此为先者,必先制心一处,方可无事不办也]无事不办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去完成、不去究竟,要将这个心置于一处。[《起信论》云:“若修止者,住于静室,端坐正意。]修定的人应该安住于静室,端坐正意。[不依气息,]就是呼吸,不依照呼吸。[不依形色,不依于空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不依见、闻、觉、知。”如是,]统统放下见、闻、觉、知就是六根;地、水、火、风就是内四大、外四大(一切山河大地)。简单讲就是不依内、不依外,[名依奢摩他行。]也就是先禅坐,自己端坐观照,一切法不可得,以无所住的心。[坚持禁戒者:禁,是禁止,属止持。戒,是戒法,兼作持。]止持是消极的持戒,自我持戒叫做止持。积极的利益众生,叫做作持;作持就是我们所讲的羯磨,也就是要羯磨才能利益众生。我们讲:毘尼作持,就是羯磨。[谓四重律仪,]四重律仪就是比丘戒,杀、盗、淫、妄,就是五戒的前面四条戒。[三聚净戒,]摄律仪戒,就是一切时间要有威仪;摄善法戒,就是一切善法都要修;饶益有情就是说:宽恕一切众生,天聚净戒。以前广化法师把一间精舍取名为三聚精舍,结果怎么住都是三个人,老和尚说:唉!真的是三聚精舍,三个人聚在一起的精舍!现在的年轻人,都想要自己创立一间住,到最来全部都跑光光,最好只好拜托别人去住,到最后没办法,只好拿钱请人来住,没办法。没有德行,度不了众生,住到后来,变成自己孤单一人。[十无尽等戒。]十无尽戒就是十种菩萨的根本戒、重戒。一、杀;二、盗;三、淫;四、妄,这个都一样的,这不必讲。菩萨戒前面四条戒、十重戒前面四条戒,都是一样:杀、盗、淫、妄。第五条、受过菩萨戒的人,不能卖酒,沽酒戒,“沽”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