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平實、平淡、平凡,就是這樣子,跟著師父的人,就是這樣子,什麼都沒有。我不是像某某法師,說他一作法就有鬼神會附身,會講什麼話,有多麼厲害,能夠驅鬼弄佛,或者是說……,我都沒有!或者說:那個法師有什麼神通,他有多麼厲害,我都沒有,統統沒有,我沒有神通,一品惑也沒有斷,統統沒有,也不會搞稀奇古怪的東西;也搞不來,搞那個要有本錢,我沒有,搞不來,什麼都沒有,就是一個很平凡的出家人,跟你們一樣,沒有什麼兩樣,經典是互相研究而已。爲什麼?沒有所謂的去,沒有所謂的來,也沒有所謂的迷,也沒有所謂的悟;沒有所謂的生,沒有所謂的死,了不可得,搞這個個幹什麼呢?自己肚子裏面沒有東西才需要包裝,你肚子沒有東西,你才需要包裝;你肚子有東西,你包裝什麼?你裝飾外表,裝什麼?對不對?
[【“其所證者,無得無失,無取無舍。其能證者,無作無止,無任無滅。于此證中,無能無所,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,一切法性平等不壞。】]哎呀!這個言辭實在太美了,太美了!
[其所證者:約理,無得真失妄,]這個“得”是配合著“失”;“真”是配合著“妄”,就是無得失、無真妄。[無取妙舍粗。]“取”是對“舍”來講;“妙”是對“粗”來講,無取舍、無妙粗,他重新把它排列,看破滅不曉得在講些什麼?說:無得真無失妄,咦?奇怪!怎麼會這樣子呢?無取妙、無舍粗,沒有這樣子,不是這個意思。是不是?[其能證者:約行,其心平等,離諸分別,無作、]沒有一切的造作,無[止、]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截止的。無[任、]沒有所謂的讓你保任的東西,空一切相。無[滅]也無一切可滅。[四病。]後面會講到,[由所證得、失、取、舍四相既空,而能證之作、止、任、滅四病自遣。于此證中,無能無所者:即蹑前,]“蹑前”就是依照前面,這是根據前面。[于此]到這個境界。[能證所證之中,悟得能證之行不立,而所證之理自無,故曰:無能所無。據此則能所雙亡,對絕悉泯。故《華嚴》雲:“若有見正覺,]如果有見到這個正覺,或者是有見到[解脫離諸漏,]這個有見,[不著一切世,彼非證道眼。]如果說:你如果見到說你有解脫、你離開諸漏,你不執著一切,就是說:如果你有見這個,那麼,就不是所謂的證道之眼。[”一切法性,平等不壞者:總結稱合圓覺實性。一切法性,即圓覺實性。寂滅無二:寂滅, 者,名爲一心。一心者,一真法界之心,平等無二,常住不壞也。叁頓同佛境竟。
壬四結合問詞
【“善男子!彼菩薩如是修行,如是漸次,如是思惟,如是住持,如是方便,如是開悟,求如是法,亦不迷悶。”】
重呼善男子,令其注意也。彼諸菩薩,指現會新學,求淨圓覺之菩薩,並及末世,初心之衆生,亦在其中。如普眼問雲:願爲此會菩薩,及末世衆生,演說菩薩,修行漸次。此爲當被之機,]就是所要照顧的,“被”就是所要加被的衆生。[故佛答如是修行者,謂如我所說,如是而修,如幻叁昧。如前雲:欲求如來,淨圓覺心,應當正念,遠離諸幻是也。如是漸次者:謂如我所說,如是而立初漸次。]有一個開始。[如前雲:先依如來,奢摩他行,]要修定,你要先[堅持禁戒,安處徒衆,]跟大家和平相處。[宴坐靜室。是也。]宴坐就是靜坐。
[如是思惟者:謂如我所說,初觀身、恒作是念:我今此身,四大和合,四大各離,今者妄身,當在何處?即知此身,畢竟無體,和合爲相,實同幻化。次觀心、]觀照這顆心[妄有緣氣,]妄有緣氣就是說:妄有能緣,有能夠攀緣的這個氣分,就是第六意識。[于中積聚,]積聚,[似有緣相,]能夠攀緣之相,[假名爲心。于中緣塵,各歸散滅,畢竟無有緣心可見。身心俱空,究竟無我,即我空觀也。]再來,[次法空觀者:如前雲,彼之衆生,幻身滅故,幻心亦滅;幻心滅故,幻塵亦滅;]外在一切都滅。[幻塵滅故,幻滅亦滅;]能夠讓幻除掉的那個智慧的滅,也要幻掉、也要除掉。[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]非幻就是圓覺之性,就不滅。[譬如磨鏡,]譬如我們磨鏡,[垢盡明現,]汙垢若盡,光明就影現。[乃至彼愚癡者,說淨圓覺,實有如是,身心自相,亦複如是是也。
如是住持者:謂如我所說,住持進修之法。如前雲:由此不能,遠(去聲)于幻化,]“遠”就是遠離。[是故我說,身心幻垢:對離幻垢,說名菩薩。]離開幻化垢穢的人叫做菩薩。[垢盡對除,]就是所對的垢盡,用智慧去……,能對的智慧除掉。[即無對垢,及說名者,乃至一真法界科止,爾時便得無方清淨,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是也。
如是方便者:謂如我所說,真空絕相觀中,由內身根識清淨,乃至外境,六塵清淨。內外四大清淨,世間諸法清淨,出世諸法清淨,自他正報清淨,一多依報清淨,以及色空同如。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清淨是也。又如理事無礙觀中,如前雲:覺性遍滿,清淨不動,圓無際故。當知六根遍滿法界;]爲什麼當知六根遍滿法界呢?同一本性故,這就是同,因爲同一個本性。爲什麼會遍滿法界呢?同一個本性嘛,同一個本性,沒有所謂的虛空,沒有所謂的時間,當然就遍滿法界,眼根、眼根的本性,耳根,耳根的本性,都一樣,[根遍滿故,六塵遍滿法界。如是乃至陀羅尼門,遍滿法界是也。
如是開悟者:謂如我所說,周遍含容觀。如前雲:善男子!由彼妙覺性遍滿故,根性塵性,無壞無雜。乃至頓同佛境科中,]就是說[一用心同雲:]用心同去就是共同一個心,共同一個心,一用心同,共一個用心,共同一個,共同一個佛心。[覺成就故,]覺成就故,[當知菩薩,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不厭生死,不愛涅槃。乃至譬如眼光,曉了前境,其光圓滿,得無憎愛。何以故?光體無二,無憎愛故是也。
求如是法,亦不迷悶者:謂如我所說,見境同科中,此菩薩,及末世衆生,修習此心,得成就者,于此無修,亦無成就,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。乃至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。又如稱實同科中,當知生死,]又如稱實同科中,就是前面講的一科一科的分類,前面那一段就是了,前面講的哪一科……,因爲我認爲念這個很麻煩,所以,就沒有把那個科判念得清楚。當知生死,[及與涅槃,無起無滅,無來無去,乃至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,一切法性,平等不壞。求如是法,何迷悶之有哉!一長行竟。]想要學禅的人,聽到這句話馬上就開悟!因此初學佛的人,應該在空觀裏面下功夫,空觀裏面下功夫,一切法畢竟空寂不可得,觀照久了,自然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切煩惱都是我們的心魔,心起還從心滅,你不從心下手,要從哪裏解脫?根本不可能!只會拜托師父:請您幫我加持!拜托佛陀:請您加持我、保佑我!你自己卻不保佑你自己,我當下這一念放下,不就什麼事都解決了嗎?今天那個小孩很有趣,他很擔心,叫我幫他加持,看能不能消除他的煩惱?有可能嗎?以爲我幫他加持,他就不會煩惱,煩惱是在心,哪有說我幫你加持,你就可以沒有煩惱?是不是這樣?不了解佛性,智慧拿出來,智慧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你不放下,我再幫你念一百年也沒用!放下,兩個字而已,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[
辛二偈頌(分二)壬一標頌二正頌
壬一標頌
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
壬二正頌
(唯略起行方便,余如長行。長廣偈略,故不重列。)
【“普眼]就是普眼菩薩,[汝當知:一切諸衆生,身心皆如幻,身相屬四大,心性歸六塵,]意思是說:也是不可得。[四大體各離,誰爲和合者?]意思是說:我們是爲了什麼在執著呢?我們爲何會如此愚癡?這根本就是地水火風假使的東西,沒有一樣是真實相,我們爲何如此固執呢?生死六道輪回就是由妄念而來,剛才師父跟你們講過了;妄念都是因爲妄想、執著而來的。[】
此頌阙少起行方便,即修行漸次。彼新學菩薩,及末世初心衆生,欲求如來淨圓覺心,因地修行漸次,于無次第中,指示次第進修之法。如前雲:應當正念,遠離諸幻。正念二字,即是正念真如,]師父講的:要正確地觀空,不可得,不可得。[爲修行之本。漸次者:以戒定爲初漸次。如前雲:先依如來,奢摩他行,]修定,[堅持禁戒等是也。]一開始要比較勉強,一開始要勉強,持戒一開始比較勉強,久了就任運自如。
[次修觀慧,先修我空觀。即起正思惟,思惟一切衆生,妄身妄心,皆如幻化,無有實體。身相,屬于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而成;心性,指六識妄心之性,]它的“性”就是分別的意思,不是本性的性,指六識妄心之性,它有分別之性、強烈執著之性的意思,俗話說,俗話說:山可改,性難移,就是在講六識的妄想心,山可改,性難移,現在是在講六識心很難除掉![名爲分別影事。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,故曰歸六塵。四大體各離,誰爲和合者:非指臨命終時,四大體各各分離,乃謂作觀時,堅、濕、暖、動]“堅”就是固體;“濕”就是水;“暖”就是溫度;“動”就是風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同樣的意思,堅、濕、暖、動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[各皆歸屬,故曰:誰爲和合者。妄身既無,妄心亦滅。則平日所妄認身心爲我者,至此畢竟無有我相可得。此我空觀也。]無有我相可得。所以,我們如果來替常住做事,來替常住做事,統統放下,無我;不要說:我現在在替常住做事。應該說:這是我應該做的事!不過,要先跟負責人配合一下,你要來幫助櫃臺也好,或是要幫忙什麼也好,要先配合一下,不要說突然跑過來,也沒知道怎麼分配工作給你,要先聯絡一下。
再來,[【“如是漸修行,一切悉清淨,】
如是我執既空,漸漸修行,一切悉皆清淨。何以故?法空觀雲:幻身滅故,幻心亦滅;乃至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。善男子!當知身心皆爲幻垢,垢相永滅,十方清淨,故曰:一切悉清淨也。]因此對于我們這個身體,把它照顧得健康就好,不必太過于打扮,聽說有些電影明星會用牛奶洗澡,不曉得是不是真的?牛奶很貴呢!我去買牛奶,一瓶要五十元呢!如果要把浴缸裝滿,喔!那不得了,不得了,如果我那個浴缸,我在洗的那個浴缸如果要裝滿,可能要用到兩萬塊牛奶,真的,一瓶五十,才一點點而已,五十……,只爲了保養皮膚,保養皮膚。我們了解這個身心都是虛妄;不過,也不要任自己披頭散發的,像鳥窩這樣子;如果看到你的頭像鳥窩,師父說:你的頭發怎麼亂成這樣?你還反駁:一切法不可得啦,是鳥窩,即非鳥窩,是名鳥窩。對不對?結果到最後,人家看到學佛的人:跟慧律法師學佛的人都是鳥窩!哪有人學佛學成這樣的?我們出門就要整理幹淨,我們知道這是假相,沒有關系,但是,基本上、禮貌上要簡單化妝一下,對不對?衣服不要買一件好幾萬的,哎呀!對不對?無緣無故就戴一顆鑽石,鑽石,對不對?無緣無故就穿得很暴露,這樣是想代表什麼?想代表什麼?對不對?不需要這樣。我們都是自我增加麻煩,增加麻煩。
[【“不動遍法界,】
頌法界觀,長行廣偈略。]頌法界觀,長行廣偈略。[長行雲:證得諸幻滅影像故,]諸幻都是影像。[爾時便得無方清淨,]無方就是沒有界限,你到哪裏都是清淨,到哪裏都是清淨,你在這裏清淨;出國也清淨;在國內也清淨;你去廁所蹲大全也清淨,心,指心無所著。[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,乃至覺性遍滿,清淨不動。圓無際故,當知六根遍滿法界;根遍滿故,]六根也遍滿。[當知六塵遍滿法界;塵遍滿故,當知四大遍滿法界。如是乃至陀羅尼門,遍滿法界。]都是一個清淨心而已。[此句頌,含義甚廣。言無方清淨者,即無有那一方而不清淨也,]沒有界限。[亦即遍滿義。既然遍滿清淨,自然寂滅不動。根塵一切諸法,同時遍滿法界,清淨不動。因語不頓彰,]意思就是:如果透過語言,無法全部頓時顯現出來,[故作次第說也。]所以,一句一句再來解釋,其實這個是同時,意思就是這個意思,其實這個境界是同時顯現。
[【“無作止任滅,亦無能證者。一切佛世界,猶如虛空華,叁世悉平等,畢竟無來去。】
此頌稱實同科。其能證之心,離于作、止、任、滅四病,都無分別,無能無所,畢竟無有所證之法,亦無能證之人。者,即人也。一切佛世界,猶如虛空華者:一切諸佛,所有依報世界,虛幻不實,猶若空華,畢竟是妄。華處即是空處,妄即是真。叁世悉平等,畢竟無來去者:過現未來,如夢中境,求其來去之相,皆不可得。]皆不可得。菩薩!我們爲何不把“皆不可得”寫下來?將它牢記在心,一切法真的不可得,沒什麼好執著、沒什麼好計較、沒有什麼吃虧的,你今天占人便宜,你就是造業;你今天被人欺負,學吃虧,你就是占人家的便宜,因爲學吃虧養德行,養我們的德行,吃愈大的虧……,能夠忍受更大的虧,你的德行就愈深、忍辱就愈深,你受更大的委屈而不去解釋,你就是更大的忍辱,這樣你成就佛道就近了,你就接近要成就佛道了。
[【“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,欲求入佛道,應如是修習。]如是修習就是修行。[”】
初發大乘心,而行菩薩道,及末世發心衆生,欲求如來圓覺之道,應當照上來所示,六種如是之法修習始可!]這樣才可以,才可以。[一開示觀門同佛竟。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第二卷終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