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二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丙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(分二) 丁初征释用心 二 广明行相 (丁初分五) 戊一普贤启请 【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]就是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 此为请法进问威仪,以表三业恭敬,可知。]要请法也是得恭恭敬敬来。所以,虽然说:他是一尊大菩萨,华严三圣,普贤菩萨,华严三圣之一,他还是要礼佛,一样,按请法之仪来。 [戊二正陈请词(分五) 己一总问云何修行 【“大悲世尊!愿为此会诸菩萨众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]为了末世一切众生,[修大乘者,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?】 此就机请修。大悲世尊,解见前章。]就是它的解释在前面已经讲过了,叫做解见前章,解释在前面一章已经讲过了,叫做解见前章。[前章佛答文殊,已显顿悟法门,悟必依智,故以文殊表智。]悟必依智,不依若修。注意听!悟必依智,不是依若行,修行人吃苦是应该;但是,吃苦不一定能大彻大悟,苦,还要会运用智慧,才是真正在吃苦。什么叫做真正的苦行?要记住!平等不分别心,才是真正的苦行。我告诉诸位:你叫一个人日中一食,很多人都做得到;但是,你要叫众生无分别心,没有分别、执着心,这个没那么简单!记住!没有分别、执着,都是真正的苦行(héng),你要把这句话背起来!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在修苦行,你修什么苦行?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,然后衣服穿得很少,劈柴、挑水、洗厕所。对!这个也算是苦行,但是,不是真正地苦行,如果这样能成道,那些挑粪的早就开悟了,你挑的,会比那些挑粪的多吗?对不对?是不是这样?如果是靠体力,你的力气会比牛大吗?泰国的elephant,大象,大象的腿很粗,很有力,所以,泰国的大象都必需工作。你想想看,如果要比力气,吓死人!大象在拔河比赛的时候,绑一条绳子跟六十个士兵,六十个人呢!六十个人拖一只大象,反而被大象拖着走,你想想看!六十个人!再多人都拖不赢它,如果要靠体力,大象最大了!所以,没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力气、体力不够时就会说:原我来世为大象(法师笑)!因为大象最有力啊,最有力!对不对?如果要靠这样修行,这种找木材苦修的,那应该叫:大象佛,南无大象佛……,可惜没听过!大象佛,对不对?没有这种佛!所以,没有分别心,才是真正的苦行,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、不动念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放下!我告诉你们:我今天如果没有少许的定力跟功夫,早就离开众生了,讲真的!真的。所以,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,说:法师!您真的不简单,要在都市里面弘法利生,真的实在不简单!为什么?人言可畏,是非多啊!对不对?自古以来,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里;我这个矮僧无德,所以,只好在都市。没办法!福报不够,要去山上采荔枝了,再讲一阵子,看看反应如何?所以说:悟必依智,我今天如果没有一点智慧、没有一点定力,光是被这些是非的众生讲,我说:对不起!对不对?所以,那天吴居士打电话来,我跟他讲了一个多小时,吴居士说:我看有些众生很奇怪,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佛教的法师呢?这样攻击佛教的法师,他如果不出来讲经,我们又得到什么?我说:这样讲没错,这样讲没错!真的啊!对不对?最起码他也是为了佛教。我们众生很奇怪,都不顾自己的生死。所以,有正知正见的居士,还是很难能可贵,很难能可贵!吴居士说:也有人来跟我讲闲言闲语,可是,我偏偏要来!他说:我偏偏要来!他说他偏偏要来,看对方能如何?我说:这样对!我没有叫你不要来啊!我今天就有一个体悟,要来不来随缘,大彻大悟,要跟六祖一样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对啊!我渐渐学就渐渐解脱,因为我劝你们解脱,我渐渐就会警惕我自己。所以,你看我现在就无碍、自在,没事![此章悟后请修,]悟了之后请修,[修假立行,故以普贤表行。]文殊是表智,所以,大智文殊师利菩萨、大行普贤菩萨,在佛教当中,不认识这两尊菩萨,可说是不可能,这两尊菩萨名遍十方。[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,]安排在前面。[正以智行相资,得入圆觉故。]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:]听到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。[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,受彼生此;不假修行,]不必藉着修行,本性就是佛了。[亦无方便,非上上根人,莫能领荷。]不能领受到。[现在未来,此等根器众生不多,若不假修行,必难悟入,若不假方便,不能造修。]“造”就是成就,也不能成就修行。如果你不假方便、不藉着方便,你就不能够成就这个修行。简单讲:还是要修,虽然本性是佛,你还是要听经闻法,还是要解行并重。[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,凡修大乘者,闻此因地法行,云何依解修行?先问修行,后问方便渐次。]渐次就是次第,修行要有次第。[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:即文殊所问,如来本起清净,因地法行。佛答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,纤尘不立,]就是一点点,“纤”就是微细,微细的一尘都不立。[无事修证矣。]没有所谓的修证,无事,这个“事”不能解释作事相,要解释:无所谓的有修有证。就是说:顿悟、顿了的境界是一尘不染,也没有所谓修证的东西。 [然宗门悟修,亦不一概。]也不一而论。[有顿悟渐修,如日出冰消。顿悟,如朝曦忽出,]“曦”就是早晨的阳光,所以,台湾大学佛学社叫做晨曦社,我去演讲,就是去晨曦社演讲。台大校本部,罗斯福路跟徐州路,讲真的,那个校园太大了!没办法,台湾最好的大学。我第一次去罗斯福路台大上课的时候,找不到地方。说在什么教室上课,进去一看,喔!那实在很大!朝曦就是早上的阳光,刚出来的阳光。就像早上的阳光刚出来,[大光普照;渐修,如暖气所熏,]所薰习。[坚冰渐化,此为解悟。所以,顿悟,但是,是渐渐修。太阳出来,大光普照,渐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。[有顿修渐悟,]什么叫做顿修呢?[如学射中鹄。]“鹄”就是目的,学射箭,“鹄”就是目的、红心、中心。[顿修,如射箭,一发即发;渐悟,]慢慢的射,才射中红心、中心。[如中鹄,久习方中。]再来,[有渐修顿悟,如起程入都。]京都,就像入皇帝的首都,[渐修,如每日行路;顿悟,如一旦入都。]看到了,总统府看得清清楚楚。[有渐修渐悟,如登高远眺。]。站得很高这样看。我去文化大学跟他们讲:文化大学是台北市最“高”的学府,因为在阳明山。[渐修,如步步登高;渐悟,如所鉴渐远。]渐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;渐悟,一步一步看得更深远。[此三为证语。更有顿悟顿修,此是上上根器,如以刀斩绳。]刀斩绳子。[此通三义:一、先悟后修:]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种:第一、先悟而后修,[先悟则豁然贯通,顿了一切;]都是空性;[后修]就是长养圣胎,慢慢修,[则不著不证,]然后[任运合道,]我告诉诸位:刚开始要勉强,没有勉强就没有自然。你要先勉强为道,要先勉强你的功夫,勉强久了,我不看人家的缺点,你常常这样告诉自己:我宽恕众生,我勉强自己!咦!很奇怪,久而久之,你就很自然,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。你要常常讲谦虚的话、包容的话,久而久之,虽然一开始,觉得这样很虚伪;但是,久了就变成很正常,很能够收敛自己。任运合道,[此为解悟。二、先修后悟;先修则如人服药;]吃药,[后悟如病除愈,此为证悟。]这是证悟。[三、悟修同时;如发电话,随发随到,此通解证。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(如饮大海水),一念万行为修(自得百川味),]意思是说:你喝了海水,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。[亦通解证。此《圆觉经》,如上悟修诸义皆具,]所以,[细研自知。《文殊章》,圆照清净觉相,是顿修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是顿悟。余章随文研究,不难明了。一总问云何修行竟。]要如何修行。 [己二别难幻幻何修 【“世尊!若被众生]“知”,注意!这个“知”不是分别心的知;这个“知”是能照之智,[知如幻者,]注意!是无明,如果能照之智,彻底的了悟无明,那么,[身、心亦幻,]若彼众生就是那些无明的众生,如果知道无明是如幻的东西,不实在,当然身心也是如幻,[云何以幻,]智,[还修于幻?]惑?注意听!我们这个惑是幻化出来的,要如何用幻化出来的智慧,除掉幻化出来的无明?就是这样子,这样知道吗?[】 此因闻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而起疑。]无轮转就是无生灭、无变化,而起疑。[空华是幻。知如幻者:知,即能照之智;如幻,即无明不实如空华。既知无明如幻,则身心亦皆是幻。]身心是假的,身心既然是假的,我们就随便穿、简单过日子,三餐吃得饱就行了;吃的好也不要执着。[云何以幻,还修于幻者:上幻字是幻智,下幻字为幻惑(惑,即无明)。无明身心,既皆是幻,则不必起幻智,而消幻惑矣!云何,]这是反问,[是反难(去声)辞,]这里念难nan,“难”就是问难的意思,反过来问。[谓云何更要依圆照清净觉相,起幻智,还修治如幻之无明,而求成佛道耶]底下佛回答,[(下佛答:]下面佛回答,[众生幻心,还依幻灭,不妨以幻修幻)?]因为众生的心是幻化出来的东西,这个叫做以毒攻毒。 [己三别疑断灭谁修 【“若诸幻性,]注意!幻性就是无明。就是说:能生幻化出来的这个无明,能生幻法的这个幻性,[一切尽灭,]就是说:连这个无明的性都尽灭了,无明的心都灭掉,众生就认为[则无有心,]如果身心世界都无,那么,[谁为修行?]身、心世界都没… 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