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,是誰在修行呢?無心要如何修行呢?[雲何複說修行如幻?】

  若諸幻性,一切盡滅者:幻性,指無明,爲能生幻法之性。一切,指幻法,即身心世界,一切諸法。因聞上章,以幻智滅除諸幻,故難(去聲)雲:若諸無明幻性與一切幻法悉皆盡滅,則身心亦不可得。心爲修行之因,]我們如果沒有心,[若無有心,則將誰爲修行?故反難: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耶(下佛答: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,]不動還是不變,就是不變,[不入斷滅)?]不會說連那個覺性也否認掉。把這個幻法,幻化出來的心身、身心全部放下,清淨的心還是存在,還是有,是不可得。

  [己四別遮不修永失

  【“若諸衆生本不修行,于生死中常居幻化,]若諸衆生,本來就沒有修行,在生死中,常常住于幻滅、變化出來的東西,[曾不了知]就是從來不覺悟,這是[如幻境界,]“曾”就是從來不,從來不曾覺悟,怎麼樣?這個是如幻的境界。就是那麼,[令]“令”[妄想心雲何解脫?]“令”就是“問”的意思。那麼,請問佛,“雲”就是如何,雲何能解脫?怎麼樣能夠解脫呢?】

  若諸衆生了知無明本空,佛性本有,自恃天真]以爲自己很厲害,[不肯修行斷惑,則于生死輪回之中,起惑造業,隨業受報,輪轉不休,故曰:常居幻化。既在幻化,並不曾了知(覺悟也)如幻境界。又不知以求離幻,則妄想顛倒之心,]我們不想求出離,我們一直執著。你不相信我們今天很難不執著嗎?不然你叫一個歌星來,不用太出名的歌星。你要他今天來學佛,說:我放下今天的演藝,我來修行。很難,那很難,沒那麼簡單!所以,我們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選擇性,是非常重要的!第一步跨出去的職業選擇性是很重要的,有時候一個職業跨出去是不歸路,轉不過來,真的轉不過來![雲何而得解脫耶?][

  己五結請方便漸次

  【“願爲末世一切衆生,作何方便漸次修習,令諸衆生永離諸幻?”】

  上舉叁疑,總請開示,此專爲未來,請示應修方便,故曰願爲末世。一切衆生之下,文意太略,]太少,[當爲補足,分別演說一句,則文意連,義理顯。]就是說:願爲末世,一切衆生,分別演說,作何方便,漸次修習。[普賢之意:求佛說示,既知是幻,作何方便,漸次修習,]沒有方便,不能成真實啊!對不對?沒有方便道,哪裏有真實道呢?所 以說,漸次修習,[方能令諸衆生,永離諸幻(下佛答,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?)]其實有智慧的人,一下子就盡離了,有智慧的人,哪有什麼漸次不漸次?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一句話:六祖惠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,生其心;注意!生清淨心喔,那個生其心不是妄想心喔。應在無所住,不可住,自然清淨心就現前,生其心那個“心”是清淨喔,菩提是清淨,沒有分別心。六祖這樣一句話就解決了;我們今天上課上這麼久了,既然知道世間都是如夢幻泡影,哪裏還放不下呢?爲什麼要這樣呢?

  [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
  此請法之儀,義准前釋。戊二正陳問詞竟。

  戊叁如來贊許

  【爾時,世尊告普賢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]問于如來,[修習菩薩]道。[如幻叁昧,方便漸次,]方便次第,[令諸衆生得離諸幻。]能令一切衆生得離諸幻。[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】

  佛重贊善哉,以普賢權示有疑,]方便示現叫做權示。方便示現有懷疑;其實,普賢菩薩怎麼會有懷疑呢?[當場一問,能益現未衆生。]因爲普賢菩薩是爲了利益衆生,這樣能夠利益衆生,現在、未來的衆生。[文中汝等乃能爲諸菩薩,及末世衆生下,應加問于如來四字,]剛才師父已經跟你們講過了,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,[其義方足。]這個道理才能補足。[修習菩薩,如幻叁昧者:聞說如幻境界,即以觀智,觀察諸法如幻,本身自體;身心世界,皆無明幻力所幻現。無明幻師,亦本是幻,]本來就是幻化,觀力若深,時間一到,他就頓悟了。[觀力既深,時至頓悟,]諸位!聽經聞法這個熏習非常重要,你不斷熏習,熏習到有一天,怎麼樣?突然間悟到師父講的某一句話:原來如此!因爲看了師父的一句話,全臺灣省寫信來感謝師父的有多少呢?至少有一百封信,都是因爲聽到師父一句話,感恩啊!感謝師父最多的人,都是因爲那句話,就是:“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。”因爲這句話,不知道救了多少衆生,寫信來感謝。第二句最大的感恩就是:“時間總會過去的”。他在很痛苦、掙紮的時候,就把師父的相片拿出來,請出來。他現在不是“國父說”;是“慧律法師說: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;時間總會過去的”。你看!這樣兩句話,救了多少衆生?實在太好了!時至頓悟,[如睡夢覺,]就像從睡夢中清醒覺悟了。[當下一念不動,智與理冥,名入叁昧,而得正受,]無所受名正受,正受換一個字,叫做定慧均等,無所受名正受;有所受名邪受。[身心寂滅。方便漸次,即修習如幻叁昧,下手之方便,以及程序之漸次(如入門升堂入室),此二明了,方能進修,而得離幻。本科是佛牒]“牒”就是依,佛依[普賢之問辭,遂即許說,故囑雲: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叁如來贊許竟。]爲了度一切衆生嘛,其實普賢菩薩哪裏會有懷疑的地方呢?要如何修行如幻叁昧,它的方便的次第,如何能夠離開諸幻?現在佛要爲他開示。

  [戊四承教靜聽

  【時,]那個時候,[普賢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】]注意聽佛怎麼開示。

  [戊五正答所問(分二)

  己一長行 二 偈頌(已初分四)

  庚初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二 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叁 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四 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

  庚初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

  【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種種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。】]這句話就是:幻化不離當處就是圓覺,也就是佛說:善男子!一切衆生,種種幻化,我們今天的五蘊,也是從我們的清淨心幻化出來的;山河大地、宇宙,也是因爲我們的業力幻化出來的東西。如果說: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幻化,當下就將它舍離;舍離不是逃避,而是說:心無所著這種幻化出來的東西,當下你就生如來圓覺妙心。就是,修行不必尋找,當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所以說:善男子,一切衆生,種種幻化,當下皆生如來圓覺妙心。

  [此佛標示,諸幻義本。]這是佛所開示的一切幻的定義是什麼。[因普賢但問修幻之法,未問幻之所生,故佛先爲標示,以爲修幻離幻之義本。]藉著這幻,“憑”就是仗此來顯示,[憑此以顯,幻盡覺圓,]幻盡就是說:我們今天爲什麼無法成佛?因爲這個虛妄的東西你放不下、你舍不下,所以,你一直在做凡夫。我們幻不盡,覺性就不圓滿,就是說:虛妄的東西,你還有産生一念的分別、一念的執著,那麼,這樣還未盡。幻如果盡,就是虛妄的東西,你徹徹底底的一念放下,一念不生,空性涅槃,圓滿的覺性就現前。厲害的人是在一念之間;不會的人,也可以用推論的方法。譬如:我們今天心情不好,去咖啡廳喝咖啡、聽音樂,你現在觀想說:我這時候開始去咖啡廳,七點半去,喝到九點半、十點半,最晚喝到十一點半,不然喝到淩晨兩點半,你難道不用回家睡覺嗎?還是得回家啊!這樣我們內心就了解,將這個時間拉得很長,就統統了解幻化的東西都是在欺騙我們,是不實在的東西,把時間拉長,你就更能夠顯示無常的可怕!我們去咖啡廳喝咖啡,喝五小時的咖啡、唱歌,人家在家裏已經念佛、拜佛數萬次了!因此衆生是不肯用決定心來修行,並不是佛法很難。我們說佛法很難,這實在是一種藉口,佛法並不是很困難,因爲你沒有志氣,你甘願做凡夫,你生生世世甘願要做六道輪回的凡夫,沒有志氣,下不了決心!明明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,卻還是要執著,這是很悲哀的人、很悲哀的事!幻盡覺圓,幻化的東西若能盡,這個“盡”就是離,離一切相,離一切幻化的東西。覺圓,就是覺性的圓滿,我們的覺性就圓滿。[諸幻滅盡,]一切幻化的東西如果滅盡,[覺心不動。]覺心就不動。[如《大乘起信論》雲:“衆生自性清淨心,因無明風動,]無明就像風這樣吹,這樣吹動我們。[乃至若無明滅,相續(諸識相續而生,皆因無明之力,若無明一滅,所有相續即滅)則滅,]換一句現代人在描寫的話就是說:在每一個動點上産生執著,就是相續,就是輪回的開始。如果反過來說:在每一個時間、空間的交會點,你念頭都放得下,無論什麼時間,無論什麼空間,無論發生天大地大的事,你都很平淡的處理,這樣相續就産生不了作用。[智性不壞故。” ]就是說:我們的本性是不能破壞的,因爲本性本來就存在。[《立喻》雲:“如大海水,]大海水就比喻本性。大海水[因風波動,]風就比喻無明,無明搖動我們,這個波浪就是産生作用,無明的業。[乃至風若止滅,]就是,我們的無明如果停止,[動相則滅,]動相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就停止;我們的執著心就停止。一切的動相離不開四個字:“分別”跟“執著”,因爲分別跟執著,衆生就産生兩種情形,就是夢想和顛倒,所有的動相就是這樣。你今天當下不生不滅,沒有分別心,沒有執著心,一切境界對你無礙!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!古來的祖師大德在講禅就是很偉大,一句話簡簡單單的,所有的事情統統解決!我們凡夫是天大地大的事,包括小事都沒辦法解決;而修禅宗的灑脫的祖師大德: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,就解決這世間無量無邊的煩惱。但無心于萬物,在這個世間,你只要不一直強加自己去分別、去執著,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沒有妨礙。天地萬物每天千變萬化,我的心沒有變化,對我沒有作用!動相則滅,[濕性不壞故。” ]濕性就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