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很簡單!你明天去隔壁的道場,隨便問一個人,或是一貫道的師兄,他如果說:不可思議!你就問:什麼是不可思議?啊?不可思議還需要解釋?他認爲很簡單啊!不可思議,不然你講給我聽聽看,不懂!我們學佛都是學半吊子的,每天講,不知道在講什麼,連“不可思議”他也不會解釋,不懂!要趕快抄起來,回去可以當老師教別人。[妙心本無種種幻化,種種幻化皆生妙心。此即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不可思議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譬如虛空,體非群相,]譬如虛空,它不是一切什麼相,任何事相都不是;但是,不排除[而不拒]不拒,不拒絕,[彼諸相發揮。” ]整句的意思是說:譬如虛空,虛空的體是空性,空,它不是一切有相的東西;群相就是有形相的東西。虛空的體,它不是有形相的東西;但是,它不拒絕群相的發揮。[任從諸相發揮,空體不動。]這就是度量大。我們說:宰相肚裏能撐船,我說這世間人的形容,跟佛法所講的還差得很遠!宰相肚裏能撐船,幹什麼呢?船那麼小!佛法講:海闊縱魚躍,天高任鳥飛!那船怎麼能比呢?海那麼大,任憑你怎麼翻滾,用一艘船來裝,怎麼相比呢?所以,世間法所講的,句句都不能跟佛法相比,跟佛陀講的,根本不能相比。現在聽到之後很歡喜,明天被倒會錢,一樣受不了!師父!我也想看開一點啊,可是沒辦法!所以說:不著相,講是這樣講啦!就加減講,當作口頭禅。有一個常常在講堂進出的,來這裏兩、叁年了,還聽過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結果因爲先生在外面養女人,就自殺了!我說這種女人實在很不能贊同,毫無意義啊!你這樣剛好便宜了你先生,你先生整天在念:南無喝啰怛那賺到了…他賺到了,你去自殺死掉,他正好跟那個女人稱心如意。這樣聽懂了嗎?所以說:這就是愚癡,你要好好的活,才有辦法解決事情,誰叫你去自殺?講起來很悲哀,真的!聽經聽那麼久,竟然會跑去自殺!
[再明種種幻化,]再次說明種種的幻化。[隨緣而生之義。如來藏心海爲因,]就是我們具足無量無邊如來智慧之相,叫做如來藏心海,爲因就是因地修行。但是,因爲我們今天被業遮蔽了,爲什麼被業遮蔽?[無明風動爲緣,生叁細;]叁細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叁細就是叁種微細的惑,非凡夫、二乘人所知,名爲叁細,不是我們凡夫、二乘人、或是初發心的菩薩所能探討的。簡單講:“細”就是微細,非常微細的起心動念,我們無法察覺。[業識爲因,境界爲緣,生六粗。]無明風動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,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。[此明從真起妄,]從真——我們的本性起虛妄,[生六凡衆生,種種幻化之法。如真如內熏爲因,]就像這個真如內熏,我們因爲真如的內熏的力量,[如來教法]真如就是每一個人具足的本性。因爲我們先天具足真如的本性,還有佛、善知識由外教化,[外熏爲緣,發起信、解、修、證,此明返妄歸真,生叁乘衆生,種種幻化之法。]有的人說:師父!我們是在家人,沒辦法像出家人一樣!我說:這樣講是對;但是,我們不妨參考臺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邊的例子。我在念大學四年級的時候,李炳南老居士那邊辦佛學講座,我總共參加了十幾遍,明倫講座、初級班、高級班的研讀,我還做旁聽生的學員長,所以,舉凡搬榻榻米、搬蒲團、掃地,我都有幫忙做到。我在那裏看得很感動,很感動就是說:不知道老師是怎麼教的,據我所了解的,那些在家人統統以法爲主。老師在的時候,只要是講經的時候,包括老師的學生講經,你幾乎看不到有人缺席,幾乎不缺席。這就表示:一個在家人,人家也是以法爲重。所有親近老師的人,差不多都舍離五欲六塵,我說那些在家人已經跟出家沒有兩樣!有一個菩薩,聽《華嚴經》二、叁十年,一問之下,根本聽不懂,聽《華嚴經》二、叁十年,聽不懂,她怎麼可能聽得懂?她不識字,怎麼可能聽得懂《華嚴經》?一定聽不懂的,講一真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,她怎麼可能聽得懂?可是,她每次來一定坐那個位子,就看她拿一串念珠坐著,老師講《華嚴經》,她就:南無阿彌陀佛,人家聽《華嚴經》兩個小時,她去那裏念兩個小時的佛,這樣有什麼不好?沒什麼不好啊!聽不懂!那你在做什麼?念佛啊!結果人家臨命終自知時至呢!所以,我常說:聽不懂,聽結緣的也很好,聽結緣的也有功德,比看電視更有功德。你看!這個老菩薩聽了幾十年,親近一個善知識,從來沒有改變,無論你怎麼跟她講,她就是聽經!我說這實在厲害!不知道這種風氣,能不能轉來我們高雄文殊講堂?風水輪流轉嘛,看到老師的教化,我們真的很敬佩,學生一來就是幾百個!你去不能占別人的位子喔,初去聽經的人,不能占人家的位子,人家已經坐二十年了,每天都坐那個位子,你不能占人家的位子。那只差在座位上貼上一個名牌而已,那可以說幾百個位子都固定了!那邊沒有在搶位子的,不是像我們講《圓覺經》,昨天這裏就在排隊了,沒有人這樣的,你占位子也沒用,因爲人家聽經的位子都固定了!你看!聽經聞法的風氣這麼好,你想想看!哪有說老師在臺中的時候,佛法會不興?根本就不可能的事,一定大大的興盛!偉大!講到李炳南老居士,我們始終是無量無邊的敬仰、贊歎!我們在家人,在座諸位,我們這裏有幾個要做李炳南的?菩薩,要學著點,不要說學老師了,學他的學生就不得了了。所以,不要說:我們出家人才會修行,不一定!在家人如果要修,比出家更厲害。[六凡生死染法,叁乘涅槃淨法,皆不離心也。一標幻生覺中,以示義本竟。
庚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(分叁)辛初 舉喻 二 法合 叁 疊拂
辛一舉喻
【“猶如空華,從空而有,幻華雖滅,空性不壞。】]哎呀!這個《圓覺經》真是美得不得了,這個詞句真是太美了!古來的高僧大德怎麼這麼美?你叫博士來寫,都沒辦法寫出這麼漂亮的句子,太美了這個!猶如空華,就像空中幻化出來的花,它是從空而有。幻華雖滅,幻化出來的花雖然滅;但是,空性不壞,虛空還是不壞,空華就是無明。現在再套上去念:猶如從本性産生了無明,無明的花,雖然無明滅,但是,我們的本性不壞。正著念、倒著念,你想想看,這個詞句是美得不得了!世間什麼詩聖、什麼詩叔、詩伯,怎麼能相比呢?這個詞句之美,美得實在是太美了!
[此以種種幻化,喻如空華。空本無華,病目妄見。華從空有,原非實有,翳生華生,翳滅華滅,空性不壞。都緣眼中有翳,空裏華紅。
辛二法合
【“衆生幻心,還依幻滅。】
幻心,指本末無明。還依如幻身心,借假修真,而得除滅。此一解也。又衆生隨染緣,所起之幻心,還]就是轉回來,[依隨淨緣,所起之幻智,而得除滅。]我有一個親戚,他的脾氣很差,十幾年以前,我的脾氣跟他是不相上下;不過,有一次我再回去鄉下,經過十幾年之後,又回去鄉下,回去的時候,剛好碰到他跟老婆吵架,一吵之下就憤而離開,他的妻子來跟我哭訴,一講就哭。脾氣也是證悟到本性的那種功夫:不增不減。不增不減的意思就是十幾年前這種脾氣,十幾年後還是這種脾氣。但是,我就不同了,十幾年前我是這樣;但是,十幾年後,我發現自己的錯誤,我有學佛,有觀照的力量,我已經改變了!所以說:有學跟沒學,學佛的人,他一定會依照智慧去除滅,除非那個沒有志氣的人,願意活在這個水深火熱的脾氣的煎熬之下。我們今天就是這樣,活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下,我們今天就是自我束縛、自我痛苦,脾氣如果不改、如果沒有去除,看你多會修行?[前疑雲:知如幻者,身心亦幻,]“幻”是不實在的。雲何以幻智,還修于幻惑呢?[雲何以幻,還修于幻?]我們用幻化出來的智慧,除幻化的迷惑。[此中答意:以身心無明,皆幻也,]身心無明,皆是幻化出來的東西;但是,[不妨起幻智,以除諸幻。
【“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。】
前疑雲:若諸幻性,一切滅盡,則無有心,誰爲修行,恐落斷滅?]斷滅就是頑空的意思,冥頑不靈的空性。斷滅就是不能産生妙有的空,叫做頑空,以爲修行若滅盡,滅盡就無心了,無心,誰在修行呢?[故此答雲:如幻之身、心、無明雖滅,尚有幻智,]幻化的智慧,[不致落空。]意思是:我們的本性清清楚楚,無明滅,本性不能滅,本性滅要做什麼?本性滅,要如何成佛呢?所以,還有幻智,不致于落空。[惟是幻智,亦須不立,]不立,也不能有那種念頭、觀念說:有一個幻智。不立就是心中也不能說有幻智的念頭,這是智慧。也沒有那種,智慧是任運自如。[故曰:諸幻盡滅。雖然諸幻皆滅,能所雙亡,畢竟顯露,圓覺妙心,常住不動。合前喻中,幻華雖滅,空性不壞。]在虛空中的花是假的,花滅,虛空不滅;我們的無明雖滅,可是,我們的智性不滅。
[辛叁疊拂
【“依幻說覺,]因爲我們有一個幻化的迷惑,所以,我們現在來說這個覺,雖然說有覺,[亦名爲幻。]幻覺,也是虛妄的覺。[若說有覺,猶未離幻]如果你認爲還有一個本性可以覺悟,那還是不能離開一切幻化。[;說無覺者亦複如是。]你說無覺,也是一樣的道理,也不能說一個無覺,因爲無覺就是無明,這樣大家就變佛。對不對?意思就是說:還是有無明的存在,也不能否認它。說無覺者,亦複如是。[是故,幻滅名爲不動。】]諸幻若滅,名爲不動。
[覺,即覺幻之智。]覺悟一切皆幻的智慧,叫做覺幻,覺悟一切皆幻的智慧。如果我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有這種佛法的智慧,談戀愛就不用談得這麼痛苦!我如果能出生在佛教的家庭,從小就來短期出家、從小就來打佛七、從小就來打八關齋戒、聽經聞法,就不用那麼痛苦,不用等到大學才聽到佛法,搞得煩煩惱惱的!所以,出生在佛教家庭的小孩,是很有福氣的,從小就能夠聽經聞法。可是,我們沒有那個福報,所以,來世不敢來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