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進力:能破懈怠、故逸障。]學佛的人,一開始親近道場時,回去就拼命地念:阿彌陀佛……,再差不多叁個月沒來,半年後就不太有念佛聲了,偶爾念一下:阿彌陀佛……,爲什麼念這麼小聲?因爲沒有在佛像面前念,現在是一邊騎機車,一邊做早課。再經過半年,或是經過一年,完全安靜無聲,進入最高的涅槃境界,統統沒在念佛了!所以,我們的精進,如果沒有師父在後面催促,或是離開道場,那很難!所以,凡夫俗子,你要記住一句話,除了薰習以外,沒有更好的辦法,薰習,薰習再薰習,就是這樣子。你說我獨自一人躲到深山裏去修行,如果你們這些人去,去一百個,一百個全倒,光是怕鬼,你就受不了了!你說:我要去山上住茅蓬!光是怕鬼,你就沒辦法了!念佛時:阿彌陀佛……,聽到一點聲響,整個茅蓬裏沒有電燈也沒蠟燭,什麼都沒有,你光是怕鬼,心就不定了,更別說你多會修行了!對不對?你念佛時,突然有一尾青竹絲爬來身邊,阿彌陀佛青竹絲……,另一個人就問他:在右邊還是左邊?右邊,右邊,青竹絲在右邊!右邊有青竹絲,他不敢亂動,邊念佛邊給對方打信號,叫他起身相救,打信號。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,上次有一個比丘,有一個比丘去住茅蓬,去住茅蓬後,他一大早就起來打坐,因爲自己一個人住,就沒有束褲管,沒有束褲管,沒想到蛇竟然從縫隙中爬進去,就這樣鑽進去了!突然間,他覺得有東西在褲管時鑽動,正好爬到要塞地、*庫那裏,他不敢動,一動,怕*庫爆炸,被它咬到就完了,又不敢下座,這下子慘了,嚇得急忙念:南無喝啰怛那怎麼辦……,一直念,不知道該怎麼辦,一條蛇鑽進褲管裏,不知道該怎麼辦?後來,那天早上有一個比丘去,去的時候,他就這樣……,表示有一條蛇在他的褲管裏。那比丘告訴他:沒關系!我把室內的溫度弄得熱一點,外面的溫度熱一點,它自然就會爬出來,怕冷嘛,蛇晚上會怕冷,對不對?會冷,它就會找暖和的地方躲,這才把它引出來。所以說:精進,雖然信有了,不過,這個精進,沒幾個做得到的![(叁)念力:]第叁就是要提起念頭,正念常現前。[能破失念、妄念障]。妄念障礙,這就是正念要常現前,我們在愚癡的時候,師父就會告訴你們:把念頭提起來,要把正念提起來,你要把正念提起來!對不對?我們自性雖然是有佛性,任運自在,可是,你不常常提起正念:先勉強,後自然,這是天地萬物的道理,先勉強,到最後才自然。就算殺牛也是一樣,你如果不相信:當然,這是開玩笑啦,假設一只牛牽到你面前,你根本不會殺,你不曉得從哪裏下手,真的喔!但是,你如果遇到那個殺牛殺二十年的,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,他持刀已經出入有神,你知道嗎?殺牛的人殺習慣了,那把刀一進去仿佛有神,從哪裏進去,從哪裏出來,肉就一片一片削下來,很厲害,很厲害!譬如說人家在殺鳗魚,一刀將鳗魚剖開:啪!就把所有的魚刺都去掉了,一般人是辦不到的!或是去看人家殺虱目魚,刀子一進去,啪!魚刺全部去掉,功夫到這種程度,因爲他已經殺幾十年的魚了!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念頭一開始提起來,可能會受到我們的心念、肉體、環境的影響,但是,久而久之,正念習慣了;正念的下手處,要先降伏這個我慢,你正念的下手處一定要先學吃虧、退讓、退讓跟包容,你爲什麼會煩惱?很簡單!因爲你一直想要反擊,譬如說:對方講一句話,你就一直想要反擊,你的煩惱當然重。很簡單!你現在轉回來,對方講一句話,你要想:是我的錯,我應該好好檢討!退回來,煩惱就不見了,學佛的人,要能夠有這個化煩惱爲沒有力量,不然你永遠是一個凡夫。這個念力是非常重要,轉業不能轉業,完全看這個念力,完全要看這個念力。而這個念力要怎麼轉?要學吃虧、學退一步,把錯誤歸咎自己,什麼都解決了,什麼事情都解決了,沒有一樣事情你看不開的,我不對,我向你道歉!我們人的煩惱就是一直想要反擊,一直想要反擊,他一言,我們一句,雙方一言不合就起沖突了!對不對?這樣會失去這個正念,爲什麼?情緒會高低潮,能破失念、妄念障。[(四)定力:能破掉舉、散亂障。]掉舉就是心浮動叫做掉舉,心神不定,掉舉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心神不定,心一點定都沒有,散亂障。[(五)慧力:能破昏沈、愚癡障。

  六、七覺支,亦名七覺分。覺者,善能覺了,即是正智分明。七法各有支分不雜,謂擇、進、喜、安、定、舍、念。]前面擇、進、喜叁個是屬于慧,[前叁屬慧,]安、定、舍是屬于定,[次叁屬定,後一調和定慧,]就是念,念就是[令得均等。(一)擇覺支:謂緣諸法時,]緣諸法就是面對,面對,面對諸法的時候,面對一切法的時候,[善能覺了,揀擇真實,]就是我們這個平等心是真實的、般若心是真實的、退讓心是真實的,[不謬取虛僞之法。]一切外境都是虛妄的東西,人情世故方便應付一下就好,要將生命放在真實的,真實的就是我們的本性、我們要念佛,我們要念佛才究竟,才有一個依靠,不然我們要做什麼?[(二)進覺支:謂修道法時,善能覺了,進趣正修,不謬行無益苦行。]不錯誤行無益的苦行,行無益的苦行就是只想吃苦,只想吃苦,廣欽老和尚開示,說他年輕的時候也是搞很多花樣,我看《廣欽老和尚開示錄》裏面:很多“出頭”(搞花樣),搞很多花樣,到年紀大了才發現:修行不是這樣,修行是很平常的事,肚子餓就去吃飯:想睡覺就去休息,睡醒了就去認真念佛,就是這樣。修行不是搞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;而我們現在修行,都想搞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,上次有一個人來參訪,他很仰慕慧律法師,就來了,我就在客廳坐,那時候也沒人帶他,沒人帶他,他跟一個朋友來,遇到師父,他跟他朋友說:咦?我看慧律法師也沒什麼嘛,不過就坐在那邊對你笑一笑,也沒有講什麼話,也沒感覺有什麼特別不得了的!意思就是說:法師就是要穿一件大紅祖師衣,或者手持一根拐杖、挂一串長可及地的一百零八顆念珠,他的觀念就是高僧要有高僧的外表,看起來噸位很大,或是念那個:“唵,部部帝利,薩埵吽”,或者念很多咒,不然就是:唵!撒米啦、丟銅板啦,他的觀念認爲這樣叫做大法師,要手持七星劍等等;他不知道佛法就是這麼平淡的東西,佛法就是這麼平凡的東西,他認爲一個大法師就是不得了的,應該有一個氣勢、一個架子、派頭,一看,我統統沒有,統統沒有。對啊!廣欽老和尚說:不要搞那個有的沒有的花樣,不要搞那個有的沒有的“出頭”,不要搞那個有的沒有的花樣,修行很平凡,肚子餓就吃飯,累了就去睡覺,睡醒了就認真念佛,人情世故應付一下,不要讓人家說:學佛的人跟這個世間脫離了,剩下的時間要精進,不要修那種無益的苦行,無益的苦行,無益的苦行太多了,像外道這樣。[(叁)喜覺支:謂心得法喜,善能覺了,不隨法喜,而生住著。]喜覺知就是說:我們內心充滿著安詳;但是,不會因爲安詳的喜而産生執著,叫做喜覺支。喜覺支的意思就是:不執著于喜悅的那個情緒,無所住的喜悅,就是接近本性;如果說,那種喜悅讓你産生一種執著,這樣叫做生滅法,那只是色界、無色界的功夫而已,不能對喜悅産生執著。[(四)輕安覺支:]輕安,輕安接近法喜。[謂身心輕安,善能覺了,不取輕安,而不前進。]有的人打坐,坐得很輕安,坐到很輕安,産生一種執著,一直想要坐下去。有的人打坐的時候,坐得很歡喜心,坐得很舒服時,你叫他起來,他也不下座,他也不下座,那個也是一種輕安的執著。[(五)定覺支:謂發諸叁昧,善能覺了,不于定中,心生愛見。]對定的執著,我們不要有定的那一分執著,産生了愛見。[(六)舍覺支:謂舍所緣境,善能覺了,當舍則舍,不生追憶。]就是舍的時候不要有一個我在舍的觀念,講到最後,都是一個無所住心,講到最後都是無所著心,一句就解決了,離一切相。[(七)念覺支:謂修道法時,心若沈沒,念用擇、]選擇,[進、喜叁支以起之,心若浮動,念用安、定、舍叁支以攝之,務令定慧均等,不致偏重也。]不致偏重。

  [七、八正道者,亦名八聖道。是無漏聖法,故名爲正,能通涅槃,故名爲道。]能夠通涅槃,名爲道。學佛,八正道:[(一)正見:]要有正知正見。[以無漏智,見理真正,無有錯謬。]講真的,我們現在雖然學佛,衆生的法執還是未斷,要所有的佛教徒都正知正見,講真的,很難!有時候講起來很慚愧,包括出家人,有時候講出來的都沒有正知正見,講真的!到底他在家是學正道或是學邪道,不得而知;出家也好像在講法;但是,破壞佛教,所講的都不是正法,佛當時在世就有這種情形,外道的,還沒有出家以前學外道,出家之後通達叁藏十二部經典,結果說的是邪法,就是專門要破壞佛教,也是有這種人。所以,這個正見,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,我們現在要找一個明心見性、證得果位的人,講真的,難如登天,要具足正見,本來就很困難,所以,我們只有依法。[(二)正思惟(非六識思惟):以無漏智,起正思惟,策動真修。]策動就是鼓勵自己、勉勵自己,趣向于真正的修行。所以,八正道所說都是以無漏智,句句都是以無漏智,句句都是以無漏智慧。[(叁)正語:以無漏智,常攝口業,說正法語,令他生信。]意思是說:會破壞衆生之信的話不能講,所講的要正法語,要讓他對叁寶有信心,令他生信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也告訴我們,對不對?也告訴我們,我們要發菩提心、直心、深心。對不對?我們既然發菩提心,要救度衆生,當然一定要讓衆生對叁寶産生信心,哪裏說我們一個佛教徒又來破壞佛教呢?這樣不夠資格,不夠資格![(四)正業:以無漏智,除身邪業,住于清淨正身業。]身邪業,就是我們所說的:像我們以殺生爲業;正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