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教體?《楞嚴經》雲: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” ]此方就是指娑婆世界,我們娑婆世界真正的教體;真教體就是怎麼樣能夠教育衆生,以什麼爲根本?就是:以什麼爲根本的教化衆生的方法?就是用音聲,所以,我們在這個地方,一直在講經說法,用講的,用音聲作佛事。釋迦牟尼佛用講經說法,所以說:此方真教體,娑婆世界真正教化衆生根本的方法,就是在音聲,在音聞。所以,能诠教體,[釋迦牟尼佛在世,以音聲語言,而作佛事,則聲爲教體。如來滅後,]如來滅度之後,紙、筆之教,[紙墨之教,則以名]相[、句]子[、文]章[爲教體,此但略說。而]音[聲、]用筆寫出來的[名]相、名相加起來就變成[、句、]句加起來就變成[文,但是能诠,]只是能夠教育、解釋。[若無诠之義]你講一講,要有講出道理啊![,不成教體,故必通攝所诠,文義相隨,而爲教體。]要有文章、要有道理,這是相輔相成的,而爲教體。[圭峰大師,以能诠教體,略作四門。第一、隨相門:]隨相門就是事相,[以聲、名、句、文,通攝所诠。]有的用音聲講講經、有的用名相、有的用句子、有的寫文章。[第二、唯識門:]這個也是事相。[以若文若義,]道理的義,[皆是識心所現。]所以,這還是不出事相。[第叁、歸性門:]這是理門,隨相門是事相,唯識門是識,歸性,那是理體了。[性是真如妙性,以識心無體,體即真如。第四、無礙門:]無礙就是理事,具足了理跟事,理事圓融門。[以隨相屬境,唯識屬心,合之則成心境無礙。前二門屬事,]隨相、唯識屬于事[第叁屬理,]歸性門屬于理,[合之則成理事無礙,]就是第四門。[故以無礙爲教體。此經圓覺,即如來藏妙真如性,應屬歸性門。]歸性門,專門講本性的東西。[又《普眼章》,]普眼菩薩那一章,講到六[根、]六[塵、]六[識等,一一清淨不動,遍滿法界,無壞無雜,則成事事無礙法界,應屬無礙門。此經應以歸性無礙爲教體。]一切歸入我們的性體,真如的妙性,簡單講:圓覺就是講我們真如的妙性。[五能诠教體竟。

  甲六所被機宜]

  所被就是說:所適合的根機是什麼?“宜”就是適合,根器的適合,所加被的根機是哪一些比較適合?那就是大菩薩了。

  [已知此經,能诠教體,未審所被何機?蓋衆生根機不一,]教的對象也不同,所以,[教不對機,不能成益,機不對教,亦不得益,務必機教相當,方成法益。但此經收機最廣,有正有兼。經雲:是經名爲頓教大乘,]頓教,根機很利的。[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,此正當被之機也。]這就是這部經所被之機,所以,這部經對利根衆生很受益![又雲:亦攝漸修,]慢慢修行的法門。[一切群品,]就是一切衆生。[譬如大海,不讓小流,]小流最終還是要進入大海,一切衆生都能進入大海。[乃至蚊虻,]虻,就像蒼蠅,吸血的一種動物,夏天草叢裏面都有這種,叫做虻,類似于蒼蠅。[阿修羅,飲其水者,皆得充滿。如是則知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被此圓頓教法一薰,但得聽聞,無不獲益。]只要你聽到了。所以,我們今天想要活得很快樂,就要研讀、聽聞《圓覺經》,雖然不能像佛菩薩一樣;但是,日子就已經很好過了![謂宿根深者悟入,淺者信解,都無宿種者,亦得聞熏,]如果宿世沒有大乘種性的,也能受熏習,[而成圓頓種性,如華嚴食金剛之喻。]永遠不消化,[此經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]聽了這部《圓覺經》,你有一天就會證得圓滿的覺性。[甲六所被機宜竟。

  甲七宗趣分別]

  就是本經最重要的在講什麼。

  [已知此經,所被機宜,]就是利根、頓根,不了解這部經最重要的是在講什麼?[未審何爲宗趣?當部所崇曰宗,]所崇向的,歸向的,[宗之所歸曰趣。當部者,即此部之經,崇者、崇尚,即重要之謂也。]這部經它最重要的是崇尚什麼?[即重要之謂也]。講些什麼?[此經重要之點,即在圓照清淨淨覺相。此一句,爲十方如來,成佛之因地心。諸佛因地,]底下就是整部經典的重點:[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,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。]就是在講這句話!我們一下手就讓它圓滿,一下手就用圓滿的覺性修行,圓滿的覺性,要記得!離一切相,不管在任何的狀況之下,都要自由意志,不受任何的業力、習氣的束縛。就是說: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;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,就是完全看你是什麼心?你說一個沒有大徹大悟的,雖然在做善事,那是意識心,無法成佛作祖。所以,悟到圓覺,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工作,一下手,我們就跟佛的最終的境界的心一模一樣,你要達到圓覺,就是即心即佛,心當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畢竟空性,舍得不能再舍,圓覺性就顯現出來。那是用漸次性來說,若是頓悟,就像六祖惠能大師,六祖惠能大師說的那句話就是如此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這個塵埃就是哪裏有什麼麻煩呢?哪裏有什麼挂礙呢?一切覺性沒有所謂依據什麼,無所依據的東西,沒有能所,菩提本無樹。明鏡亦非臺,也沒有一個東西來顯示一個清淨的臺,絕對的東西,你以什麼爲臺呢?以心爲臺,那心又是能所。本爲無一物,圓覺自性的光明就是這樣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你說六祖是不是大徹大悟的人?一句話就知道了,這是大徹大悟的聖者啊!還照寂滅清淨的覺相。我告訴諸位:悟道並不困難,悟道哪有什麼困難?問題是悟道以後,那個習性怎麼斷呢?這才是功夫!你有所覺悟了,你怎麼下手?你要怎麼樣培養你的定力,不受外緣、不受你的習氣、不受你的欲望、不受你的錯覺、不受你的分別而所動搖?師父今天做的,我永遠寬恕衆生,我心中到今天爲止,不恨任何一個人,我永遠尊重對方,不幹涉任何人的私人的生活,你告訴我這個人多壞,沒用;你一直毀謗他,也沒用;你一直來贊歎這個人,對我沒有作用,我只會隨喜你,我永遠不管衆生;這並不是自私,而是你有你的立場,你的覺悟只有到這個程度,我沒有理由要改變你,我一定要先改變自己。永遠寬恕衆生,永遠不幹涉其他的衆生的立場,你如果犯法,國家會製裁你,你無知,你自己受苦,我有權力。我教化你,我盡我的力量。對于我的內心裏面調整,好好的調整自己。人家問我什麼事:好!你很少聽我講不好的;會講不好就是你要去親近邪知邪見的人,我就會告訴你:這樣不好,你要考慮考慮!這樣我會跟你講,因爲你去親近他就完了!我這樣就很自在、很快樂,我不會去擔心別人好壞、我不會擔心你來不來,你來我贊歎;你要走,我隨緣,一切法無礙,不是我的問題,當處寂滅法的東西,哪裏說有得有失、有取有舍?取舍是生滅法,我若在當相取舍,就是求生滅,不是求無爲法,那不是道啊,道是當處,它清清楚楚在你面前,它很清楚的就顯示在你的前面。終日尋道不見道,有沒有聽過禅宗講這句話?整天都在覓道:我在求道!道,它不是求的東西,它是悟,放下就是,歇即是菩提,喔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用畢竟空性的心,那就很自在,很快活![圓照光明,是自心之智;清淨覺相,是自心之理。以智照理,照到惑淨智滿,永斷無明,法身理顯,方成佛道。則此經以圓照覺相爲宗,成就佛道爲趣。七宗趣分別竟。

  甲八力用殊勝

  已知此經,以圓覺真因,菩提極果,爲宗趣,未審何爲力用?此經以離妄證真爲用。]整部《圓覺經》講一個字,歸納起來,依圓覺自性的光明,還照寂滅清淨的覺相,只講一個字,講什麼?就是那個“離”!你就是要離,擺脫;放不下,虞兮虞兮奈若何!你放不下,我又能怎麼樣?沒辦法啊![承前]根據前面[圓照清淨覺相而來,既能照到,本來清淨之覺相,則知世界身心,皆如空華;空原無華,病目]因爲你眼睛有病,所以虛妄的見到[妄見,本無所有。故曰: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。又無明妄惑,]無明虛妄的惑,[非實有體,如夢中人,夢時非無,及至于醒,了不可得。故曰: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]如果要用八個字,就是這一句。如果要用一個字,不是“離”字,你如果離開虛妄的東西,一切當作是遊戲人間。[即離,是離妄;即覺,是證真。]這是同樣一種事情,不是有一個離妄,有一個證真,離妄即是證真,證真即是離妄。[《彌勒章》中,勤斷諸愛見,離妄也;]愛見就是占有欲,尤其是男女,或者是金錢,或者是這個欲望,都是愛見,我執我見也是愛見,放下。我告訴諸位:包容異已的存在,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。表示說:每一個人都有愛見,所以,你不要跟衆生鬥爭。因爲他一定要保護自己嘛!愛見就是保護自己的看法,你不要跟他爭,他對就讓他對好了;就沒有辦法啊,誰要自己認輸呢?師父處理事情就是這樣:我今天的生命觀就是這樣,我講堂的事情,你只能提供參考,全權由我裁決!這樣才會好做事!你自己的那間公司由你掌管,全部由你裁決,不然意見會不同啊,人多,意見就多,你什麼事情到師父這個地方,由師父裁決,我有智慧,我裁決,你們一律安靜!不然你要聽誰的?有人的地方就有事非,我的生命觀就這樣,譬如我是一個插花老師,今天給文殊講堂插花,這樣我來插,別人就一律安靜,你如果比較厲害,我在做事,插到一半,你一來就唠唠叨的,這樣你來插,我的個性就是這樣,這樣比較沒有意見,插得不好看沒關系,至少不會紛爭啊!不然我們融合其他的意見,先提供起來,等到我做的時候,其他人一律安靜;如果是你在做的工作,你放心,我永遠不會幹涉你,我這個人不會幹涉別人,師父,這樣好不好?好!那是你的事,我什麼都好!師父,花插的好不好看,好看!你不去插,我不會管你好看不好看。所以,插這些花,每一盆我都說很好看,因爲你插的嘛。你誠心要來供佛,這份心就很美了!統統好看啦!怎麼會不好看?所以,要跟師父相處在一起,要了解我的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