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讲故事,或是讲一些因果,其实他不懂得因果叫做什么,你法说非法,非法说法,你就是违背因果,我们如法讲嘛,不能偏离经典,你离经叛道,哪里是弘法呢?对不对?离经叛道哪里是佛法呢?你不讲的时候,乡下那些五、六十岁的,你注意听,在听他讲经的,差不多都是五、六十岁的,如果真正有读过书或是对佛法有薰习的没人听,如果你说他怎么不对,就换他在电台毁谤你,所以法师难做,我们真的发一个大慈悲心要救他,看他能不能从侧面冷静自我检讨,自我检讨,但是他不会,他不会,他不会如此,他不会想:法师是慈悲的,我们稍微冷静一下,我们不要讲得太离谱,对不对?没有办法,反正我命中注定要被批判,这个没有办法,没有办法,命中注定,我从小到现在算命都说:你会很红,也会被批判。没有办法,说我会很红也会被批判。没有办法!这个都是无中生有的,伤害跟毁谤,这个没有办法你逃不掉的,你太行了就会让别人感到碍眼,我说:我要使他不行都没办法,我也是很平凡的讲经,录音带就一直要流通这么多,这个也不是我的意思,这个如果要怪,要怪流通处,就一直流通出去,对不对?不是我出名是流通处,要称赞也要称赞流通处,佛教会兴盛,也是因为有流通处才会兴盛,不然哪有办法,不然你多会兴,你一个法师多行,对不对?讲给两、三百人听,听完没有录音不没了,还是流通处的功德。
【记】此一颂别颂究竟果。究竟果即成佛果也。“速诣”者,谓诵普贤行愿品人,成佛极速也。“坐已”者如释迦牟尼佛,菩提树下一坐,发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坐。故能降伏魔军,示成正觉,八相成道。文举三相,该摄八相。“含识”即含有知识一切众生也。有知识故有分别,为之说法则可转识成智。“普利”者,任何种类众生,能闻佛法,无不得利益也。
○戊三颂结劝受持三,一结前诸行
【经】若人于此普贤愿,读诵受持及演说。果报唯佛能证知,决定获胜菩提道。】
我讲经说法看到这句很欢喜、很欢喜,因为我在讲普贤愿,“若人于此普贤愿,读诵受持及演说”,我现在讲普贤愿,你看有功德,我在讲。“果报唯佛能证知”,我们如果读诵的人、受持的人、演讲的人,只有佛能够知道我们的功德有多大,表示就是唯佛能知,不可思议。“决定获胜菩提道”。
【记】结前诸行,即结书写等十行。】读也好,记忆也发了,读诵也好,自利利他,只有佛和佛能够知道他的功德。【披读者于文义难记则披其义,便记忆故。讽诵者,读文熟已,背本能诵故。受持者,领受于心,执持不忘也。上三属自利,演说行属利他。十行随行一行所得果报,唯佛能知。不惟三乘人不能知,乃至等觉菩萨,亦不能究竟知。惟佛与佛,乃能究竟知之。证明此人决定获胜菩提之果。获胜菩提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大智慧果。】【
○二重显胜益
【经】若人诵此普贤愿,我说少分之善根。一念一切悉皆圆,成就众生清净愿。【
你看看如果有人诵普贤愿,我说少分就是一点点,一念所修的功德,就能够使一切圆满,意思是说用最轻松一点点的力量,就能够圆满一切的愿,意思是说普贤十大愿这个功德大到你无法形容,少分的善根说普贤愿,“若人诵此普贤愿,我说少分之善根”,只要他用一点点的时间、一点点的善根,“一念一切悉皆圆”,都圆满,“成就众生清净愿”。
【记】重显者,前乃结诸行胜益,此则重显读诵一行胜益。谓诵普贤行愿品功德,无穷无尽。我今说其少分。一念所修功德善根能令一切功德善法悉皆圆满。能令一切众生出世清净愿,悉皆成熟。
○三结成回向
【经】我此普贤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。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。】
“我此普贤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”,皆回向。“普愿沉溺诸众生”,有的是诸有情,“速往无量光佛刹”,光佛刹就是极乐世界。
【记】前之回向,合而又分,分而又合。今又结成回向者,前乃普贤回向,此是个人之回向。谁诵此行愿品,即属谁之回向。“我此普贤”,普贤二字指过去普贤,即一切诸佛之因也。“我”字即是现今之普贤,】我此普贤殊胜行愿,以前的普贤也好,现在的普贤也好,【先觉觉后觉,后觉学先觉故。“无边胜福皆回向”者。】你照着普贤十大愿去做,当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愿是什么呢?希望在沉溺,沉溺不只是三途,就是执著的众生都是沉溺,沉溺就是只要执不破的众生未出三界统统就是沉溺,不是三途叫做沉溺。【行是因,福是果,行大故福大。菩萨所作福德,皆不贪著。以此回向,愿沉溺生死之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安乐之刹。】我们现在也是沉溺的众生,“速住无量光佛刹”,希望他能够赶快往生极乐世界。
○乙二结说赞善
【经】尔时,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,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。善财童子踊跃无量。】欢喜,很欢喜,【一切菩萨皆大欢喜。
如来赞言:善哉!善哉!】
这句话就是电影、电视上说的:善哉!善哉!这个都是从经典来的,不过很可怜,他们的善哉!善哉!他就说:徒弟,你去那个藏经阁,帮我请一本经典出来,藏经阁,电视上所演的都读错了,读错了,藏经阁,披袈裟,披袈裟才可怕,他们披袈裟都是披这个,我告诉你,电视上的,演电视的,你知道吧,你注意看,所有的武侠片都披这样子,披这样子,我很想写信告诉导演,你要演出家人披认也披个正确,都披这样披在这里,披“锅耳洞”的旁边,腋窝叫做“锅耳洞”,腋窝的旁边,都披这样子,我很想告诉导演,你也真是的,要演出家人也该问一下师父,连一件袈裟都不会穿,对不对?真糟糕,最主要是他不会披这样子,披这样是什么意思,你知道吗?就是不放逸的意思,披这样就是不能让你的手放下,你如果手放下去会掉下来,披这样就是叫你要操手,中国袈裟有一个用意就是手要常常这样子,常常握住,你的手不能放,一放你就散掉了,所以这个叫做不入逸,知道吗?不放逸,就是不能让你放逸,放掉就像演歌仔戏那样,所以说电视、电影,为什么他不请教这些内行的人,不请教这些内行的人。
【记】结说赞善者。结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此行愿品已。善财童子及一切菩萨闻之,踊跃欢喜。结集者,义取如来赞曰,善哉善哉。义取者非实事故。
○甲三流通分二,乙一指所说法
【经】尔时,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。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。】那个时候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,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。
【记】流通分,约别行《普贤行愿品》。此下属此一品流通,】当然这是讲到【约四十《华严】•【不思议品》,文殊菩萨有本会有末会。末会当属“流通分”。】最后流通就是说法说到最后,【约全部《华严经》,亦以末会为八十卷之流通分,“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,”即指所说法。菩萨说法,云佛说法者。】统统在这个地方作证,【佛揽三世间为一身故,菩萨说即是佛说。又者,有佛在场作证,菩萨说,即佛说故。局约此品,是不可思议境界,通约全部华严,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
○乙二时众受持二,丙初列能持众三,丁一菩萨众四,初第一类
【经】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。】上首就是大弟子,【诸大菩萨及所成熟,六千比丘。】都在听《华严经》,简单讲《华严经》不是最初佛成道,三、七二十一日讲的,意思是说佛的一生一世里面,也很多地方都有讲到《华严经》,这里有六千个比丘,不只是佛成道才讲《华严经》,往后的还有几次讲到《华严经》。
【记】即逝多林会末会,大智舍利弗将所摄受,回小向大六千比丘,付与文殊,故为文殊菩萨所成熟者。
○二第二类
【经】弥勒菩萨而为上首。贤劫一切诸大菩萨。
【记】即弥勒菩萨领导现在贤劫一切菩萨众,以上二类多在此第九会之末会。
○三第三类
【经】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。一生补处,】就是等补处佛,【住灌顶位诸大菩萨。
【记】此多是等觉菩萨,义通常随众。常随佛故,遍该九会。
○四第四类
【经】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。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。】你要读好,有的说菩萨摩诃萨,菩萨摩诃萨说会滑,我们会读做菩萨摩诃萨,“摩诃萨”就是大菩萨的意思,大菩萨,菩萨摩诃萨。
【记】即第九会远来新众,及九会旧众。
○丁二声闻众
【经】大智舍利弗,摩诃目犍连】摩诃也是大的意思,对佛的大弟子大智慧的舍利弗、大神通的目犍连尊者,【等而为上首。诸大声闻。
【记】舍利弗为主,所度六千比丘为伴。伴已入菩萨众中,主仍在声闻众中者,因大智舍利弗发菩萨心,度声闻众生。已度六千比丘,回小向大。自仍在声闻众中,度其他声闻众生故。
○丁三杂类众
【经】并诸人天,一切世主,】世主就是国王,主宰的意思,当然也有土地神,统统是主宰,只要是主宰的,【天,龙,夜叉,乾闼婆,阿修罗,迦楼罗,紧那罗,摩侯罗伽,人非人等,一切大众。
【记】此杂类诸神众如常释。
○丙二总结受持
【经】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】信受奉行。经典到最后都是信受奉行,信受奉行。
【记】前来四类菩萨,及声闻杂类等众。“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“闻”即闻慧,故有皆大欢喜之相。“信受”即思慧,“奉行”即修慧,皆愿在会大众,亦闻佛所说,“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方不负佛恩,亦不负己灵矣。
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亲闻记终
这部《普贤行愿品》,我们要好好地读诵、好好地看,才不会辜负了佛的好意,好意,这部《普贤行愿品》,我们简单……因为文字不是很难,但是道理很好。
回向偈
愿以此功德。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。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。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。同生极乐国。
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。
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
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,
普愿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
《<普贤行愿品亲闻记>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