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极乐。直上九莲。则但受诸乐。方是更无可取。】无可取,到极乐世界当然是无可取了,最好的。【以现前方便欣厌取舍。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。前欣厌取舍。是即理之事。后取舍究竟。是即事之理。
故妙宗下引证。妙宗钞问云:至理微妙。】这个道理非常地微妙。【不垢不净。无取无舍。今立垢】就是【(指秽土)净】就是清净,【(指净土)令人取舍。既乖妙理。即非上乘。
答云。取舍若极。(即究竟)与不取不舍。】就是全都一样,【亦非异辙。】就是不同,没有不同,这中间,这辙,异辙,【辙者车路。此中问意。乃偏理而废事。答处乃即事而达理。】这不要误解。
【我等发心修行。但老实念佛。求出娑婆。求生极乐。从事实上做起。最为稳当。千万不可执理废事。】什么叫做执理废事呢?啊!我已经开悟了,我已经是彻悟的人了,我不用念佛,我本性就是佛了,不可以这样子,我们的功夫还没到开悟的境界,我们还要再用功,还要再用功,我们一品惑都没断当然我们还要再用功。【莲池大师云:著事。而念能相继。】著这个事相就是说我拿这串念珠,二十四小时都要用功,要念佛,所以能够净念相继。【不虚入品之功。】不虚就是不会白费进入这个九品莲花的功德,意思是说功不唐捐,意思是说虽然你著这个事相,总比在讲这人道理的人还行,只会讲道理的人他不修行,他不拜佛不念佛,只是整天在打这个高空炮,没有用,叫做执理废事,执理废事,所以我们还是要从事相,还是要用功,著事,念能相继,我们念念相继,而能够这个念相继,每一个念我们都能够相继,不虚入品之功,才不会白费我们的修行。【执理。】以为自己自毁长城,道理都通达。【而心实未明。】而他的心确确实实未明。【反受落空之祸。】反过来掉进去空的这个祸患,意思是说不要讲你很行,不要讲你很有修行,不要讲你已经开悟,不要讲你是圣人,不要讲你是菩萨,要老老实实我是凡夫,我要认真用功,我要认真修行,这句话意思就是这样。
【解】设不从事取舍。】从这里开始,对吧!因为我准备到了九十几页不晓得讲到哪里,对不起!设不从事取舍,【但尚不取不舍。即执理废事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圆。若达全事即理。(信)则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(愿)一取一舍。无非法界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】这句是假设说我们若没有对事相去取跟舍,但尚不取不舍,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人听到佛法,听到我本性自有光明,我自心就有唯心的净土,我不用修行了,我已经了解本性了,我就是佛了,我也不用拜佛,不用用功,不用持咒了,但尚不取不舍,我不用取了,不用取了,不用求往生极乐世界,我也没有什么好舍,没什么好舍就是习气还留著,跟随习气一直走,做错事情说是他的定力,自己一些习气说他就是修行有到那里,比如说一个人他喝酒,他就说:我心中有佛就好。我心中有佛就好,因此只有不取不舍就是说不去精进用功来执持名号,往生极乐世界,不舍就是说他习气都不放掉,就保持原来这样,他虽然了解本性就是佛,但是他不要从事相去用功,我们本来就是要用功早课、晚课,要精进拜佛、念佛,他现在了解我们本性就是佛,佛陀在世也没有这样共修,佛陀在世也没这样修,藉一些理由,怕辛苦,不取不舍,这就是执理废事,执理废事就是说他只知道道理,但是他忘记要确确实实一点一滴去修行,他只知道佛法很好,只知道我们本性(自性)具足光明,却是任他的习气,他的错误,一直去做错事情,所以叫做执理废事,不精进在事相用功,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,他就是佛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,既然废于事,理亦不圆,不圆满,既然你废掉这个事相,这个道理当然是不圆满,一个道理有圆满的人,他二十个小时也是用功在念佛,他虽然在念佛而言,但是念念都是从本性出来的佛,他虽然证悟到本性,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,简单讲一句话叫做事理圆融,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,杀、盗、淫、妄乱造业这样说他就是菩萨,他就是菩萨,这种废事,理也不圆满,所以我们一辈子,佛就是我们的模范,佛难道有说:我证到佛果我就可以乱来。我就可以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我就可以做这种事吗?佛也没有这样,佛他道理了解,他证悟到本性,但是却是他在事相他摄爱一切的威仪,他用功在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佛陀的本性圆满,在事相当中他又不犯戒,他又摄受这个威仪,意思是说事理圆融,事理圆融,若达全事即理,我们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,就是说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,会归这个本性当下就是我们的本体,就是我们的理性,所以叫做全事即理,全事即理就是说我拜佛我观照无生,能礼所礼性空寂,我念佛,能念所念当下就是双亡,我在拜佛的时候,观照无生,我在念佛的时候也观照无生,虽然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,虽然拜佛就是等于不拜佛,没有一切的拜佛,当下就是在礼佛,全事即理,则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取就是说我今天要来用功,要求往生极乐世界,我本性也是清清净净,本性就是佛,但是不防碍我拜佛,舍也是理,我若舍掉这个事相的东西,边些外在的东西,当下也是本性,因为本性本来就不增不减,意思就是说你一取一舍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,无非法界,法界就是我们《华严经》讲的,无非法界当下就是真如,当下就是本性,当下就是一真法界,当下就是清净心,无非法界,取跟舍都是我们的本性,都是我们的理体,无非法界,所以第二信而明愿,要深信,要了解这个愿,要了解这个愿,所以我这句话再简单解释一下,设不从事取舍,你若是没有从这个事相去取跟舍,你只是不取也不舍,不取就是不执取这个佛号来修行,来求往生极乐世界,来发愿求往生极乐世界,你也不舍,没有舍掉这些习气,事相错误的东西,就是执理废事,只知道本性是佛,但是你不想用功,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,既然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,当然我们的理性就不会圆满,你若是能够达到当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,就是无念的本性,你若能够能拜佛的这个身心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,所以你取也是我们的本性,舍也是我们的本性,一取一舍无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,所以第二要信,信我们的本性,取舍要圆满,全事即理,所以要了解这种愿的发,发这个愿,下面说:
【讲】讲解,【设使世人念佛。不从事相发愿。舍】放下这个【秽取】边个【净】土【。但重理性。不取不舍。】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取也不用舍,【此即执理废事。】执理就是说我只了解,但是不好好去修行,宁将他的习气错误继续存在,这叫做执理废事。【亦是不离取舍。】不离就是离不开这个取跟舍,【何以故。执理就是偏取于理。废事就是偏舍于事。取舍宛然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得圆通。岂是大乘。理事无碍之道耶?】所以说何以故?执理就是偏取于理,就是重视这个道理而已,若废事就是偏舍于事,偏舍于事就是说只从这个事相这样舍,比如说我这个事相舍掉,但是你本来的本性你不了解,这样也不可以,所以这个舍有包括很多种,包括很多种,比如说你拜佛,你舍,这样就是不拜佛,偏舍于事就是说……,或是说我有在拜佛,我有在拜佛,但是我想:我的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修行,这叫做废事,偏舍于事,不要做这种事情叫做舍于事,取舍宛然,既废于事,取舍宛然,既废于事,理也是不得圆通,取跟舍清清楚楚,你以为废于事,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会圆融,虽然说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,但是你不修行,废于事就是我不要修行,这个道理也不会圆满,也不会通达,这哪里是说大乘佛法理事无碍的道理呢?这绝对不是。
【若达全事即理】则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一取一舍,无非法界,【下五句。】意思是说【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。】所有的事相当下悟到就是我们的本性,【具大乘正信者。则取亦即理。】所有的执取,因为你取到极乐世界,取无所取,取到后来清净心,极乐世界现前,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唯心所造,所以你虽然取,执著,执著到无所著,无所不著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。【舍亦即理。】你舍,舍掉一切,你都不要去修行,当下悟到我们清净的本性,你有舍跟没舍都一样,本性就无所舍,简单讲这句话就是讲,若取也理,舍也理,就是说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没有增加,舍也是没有减少,简单说取就是不增的意思,简单讲不增就是我们的本性,舍就是说,不减也是我们的本性,这句话就是《心经》的意思,所以说取跟舍,取就是增加,你取就是增加,增加当下本性也没增加,舍,不减,本性就不减,不增不减就是我们的本性,你一增一减也是我们的本性,因为这是虚妄的东西,你若当下悟到法界的本性,你要如何执取呢?你是佛,我要度无量的众生,他用这个事相,取,执取,要度这个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因为他通达本性,你舍,佛祖他舍掉一切无所舍,你说:佛祖我若放弃,我不要拜佛,不要念佛,我都不修行,当下就是佛,你要修什么佛,对不对?舍掉一切他当下也是不减,他增加要执著一切来度众生,他也是不减他的本性,也是没有增加他的本性,所以说【一取一舍。无非全体法界。】全都是我们的法界,本性。【此文当举喻以明之。】用一个举例,明之,【若能了达全波是水。】我们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,我们看这个海,这个海一波、一波,又一波一直起来,所有的波就是这个水,【则水是水。波亦是水。水波虽有二名。同一湿性。】全都是湿性。【而念佛舍秽取净。正是起大乘正信。而发大乘宏愿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】我们相信极乐世界,我们说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等等,明这个愿,了解这个愿。
【解】言执持名号。(行)一心不乱者。名以召德。(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。)德不可思议故。名号亦不可思议。名号(功德)不可思议故。使散称为佛种。执持登不退也。】执取名号这就是行,要去做,要专…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