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

  

慧律法师佛学讲座

  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

  

1989年11月3日文殊讲堂

  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  诸位法师、诸位在家菩萨!大家晚安!

  今天是我们讲堂落成之后第一天的讲经。

  (那么)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在这个时候最看得出来,道若一尺,魔就一丈,这个讲堂经过很多的波折,经过很多的障碍,很多地破坏,起到今天才渐渐平静。

  首先我们佛教一定要僧赞僧,佛教才会兴盛,那么我希望我们要讲这部经,最重要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净土法门,那么我们有这个福报坐在这个地方,是要修很多劫,很多劫的福德因缘,那么今天因缘具足,所以在座诸位要好好地来听。

  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这部经是每一个道场早课跟晚课都在诵的,比如说打佛七,早上都诵《阿弥陀经》,平常晚课也都诵《弥陀经》,我们自己自修也诵《弥陀经》,但是对这本《弥陀经》深入研究的人也有,那么对这本经要彻彻底底地了解,我相信不是很多,所以我们今天会选这本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是要深入地研究净土法门的事跟理的圆融法,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本呢?因为这一本它讲的事相、讲的理体都很详细,所以这本经若对一个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,听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,因为这是文言文的书,但是我会尽量用台语来解释,解释得很清楚,一句、一句念,一句、一句向诸位解释,尽可能让每一位法师、每一位在家居士,都得到法喜充满。

  在这里对诸位宣布:进来我的讲堂,不准讲是非,不准传是非,这是必须要执行的事,一间道场会乱就是这样搬弄是非,那么我们今天要来学净土法门,口业不清净我们要如何学道呢?我们今天身、口、意不能与本性相应,那么净土法门这个“净”字就做不到,所以我希望说在家也好,出家也好,大家合作,佛教已经衰微好几百年,我们做一个佛教的弟子应该尽心尽力来拥护,不要再搬弄是非,那么我希望诸位为了整个的佛教来设想,同心协力来进行我们这个佛教。

  底下,请打开讲义。

  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

  

明蕅益大师要解

  

清圆瑛法师讲义

  

目录

 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(李炳南)

  圆瑛法汇序(林翔)

  弥陀要解讲义序(兴慈)

  弥陀要解讲义序(靳云鹏)

  序(乐慧斌)

  圆瑛法汇序(林森)

  序(印光法师)

  序(梅光羲)

  二种题目

  译经法师

  解经大师

  着解序文

  解经玄义

  正释经解—序分

  正释经解—正宗分—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

  正释经解—正宗分—特劝衆生应求往生以发愿

  正释经解—正宗分—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

  正释经解—流通分

  蕅益大师跋

  校勘及重新排印说明

  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

  重校就是重新再校对这个新版,新版是对旧版讲的,因为旧版有很多错误。《阿弥陀经》这是一本经典。要解,那么这是一位大师所写的,那么再加上讲义呢?那就是圆瑛法师讲的,讲义就是像我们现代讲的比较白话。序就是写在文章的前面先作稍微介绍叫做序,简单讲就是重新校对这个新版的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,这个前面的一篇序,序文就对了。

  【佛法难闻,凡情忽之也;净宗难信,旨奥罔解。佛法者何?净而已矣。】说“佛法难闻,凡情忽之也”:佛法就是我们现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经典跟小乘的经典,难闻就是说:没有福报的人听不到,没修无量劫来这个善因缘他听不到,他很想要求道,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,是邪法,是不正知不正见的。那么难闻呢?是他要听到没那么简单(,没那么简单)。“凡情忽之也”:“凡情”就是一般的众生。他(忽略,)忽略了,他都不会想到:我今天可以听到佛法,是真的很不简单的福德因缘(,凡情忽之也)。一般的众生他没有去重视,没有去注意到。“净宗难信,旨奥罔解也”:净土宗因为是不问自说,我们每一部经典都是弟子问,佛才回答,但是因为(这本《弥陀经》,)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这本经典,是(因为)很深奥,很不可思议的境界,唯佛与佛乃能究竟,所以徒弟证阿罗汉果(的这些阿罗汉,)都无法去了解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地方,所以净土宗是不问自说,净土讲的这本《阿弥陀经》,是弟子没有问佛自己说出来的,叫做不问自说,所以因为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这种境界,(因此说净宗难信,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,)当然要叫凡夫来相信这部经典是更加难,叫做净宗难信(,很不容易相信)。“旨奥罔解也”:“旨奥”(把笔拿起来,):“旨”就是义理,就是说这本经典的义理。“奥”就是深的意思(,就是很深的意思)。“罔解”就是不解,不了解的意思,“罔”就是不的意思。因为这本净土宗的经典(,那么)《阿弥陀经》(这本经典)义理很深奥,(叫做旨奥,罔解就是)不为一般众生所容易简单来了解的。“佛法者何?”:意思是说佛法是在讲什么呢?“净而已也”:就是在讲一个净而已。那么要净(,要净)什么呢?【所净者何?】今天我们在讲净土宗这个“净”是要净我们什么呢?底下【根尘识皆是也。】就是要净我们的六根,要净我们的六尘,要净我们的六识,六根的意思是什么呢?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个六根,为什么称呼为根呢?在座诸位!树若没有根它会活吗?不会活,所以六根的意思,把笔拿起来,六根这个根写四个字,就是增长生死,增长我们的生死叫做根,会主导我们的生死的叫做根,我们若有这个六根我们的生死就不了,眼睛看色,耳朵听声音,嘴,口业,这六根就是这样,光是我们一辈子所吃、杀的众生就不计其数,所以这个根就是说增加了生死,树若没有根它就不会活,所以我们这个六根就是在攀缘的地方,在造业的地方,意思就是说有这个六根会增长我们的生老病死,这辈子死后,下辈子再继续来出世,生生世世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这个六根,(有这个六根,)我们若转一个念头,以清净心,那么六根就是我们的本性,六根所散发出来的就变成智慧之六根,所以我们现在是叫做污染的六根,(污染的六根,)那么我们若明心见性,我们若有修行,眼睛看一切境界,咦!如如不动,我们过去凡夫,眼睛看这个色就分别、执著,咦!我们现在学佛,这眼睛看这人众生变成怜愍心、慈悲心、观照心,不同,圣人也用六根,但是圣人的六根是长养圣胎(,长养他的圣胎);凡夫的六根是造恶、轮回。那么尘呢?尘就是污染的意思,这张桌子若是三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尘落下来,我们这个心若没来听讲佛法,光是个性要改就不可能,光是这张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,(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,)所以说虽然有的听到佛法,但是他不去实现他的清净,尘照常还在,(尘照常还在,)这尘就是污染的意思(,污染的意思,其实这个尘实在……,但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)。你只要对境无心,尘无所住,这是我们的本性,这个外境不重要,净化我们这个心最重要,我们的内心起心动念这个尘就会污染我们,所以我常常劝告诸位,说:(活在你的生命,)活在你真正的生命当中,你要了解自己,(你要了解自己,)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别人,(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别人,)你要了解你自己你是一个凡夫,你是一个烦恼的众生,你怎么够资格去讲别人呢?你凭什么要讲别人,你愈讲你就愈分别,这六尘就愈污染(,你愈讲你就愈分别,这六尘就愈污染),但是我们人都会讲别人却是不会讲自己,这就是我们学佛的重心点,所以从今以后,在座诸位!不要干涉别人,是非不要听。哲学家讲一句话:(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,你要应该跟他相处才来说他,)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,你不要相信,你要来跟这个相处看看你再来下断言;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很好,你也要来跟他相处看看,这样才不会偏激,才不会冤枉。要深入去了解才不会被六尘污染。(所以……,若是我不同),我这个作风是说个人做个人负因果,我做,我负因果,你做,你负因果,你要造恶跟我无关,我只能教化你:你不要造口业,不要分别,不要执著,要放下,团体当中不要斗争(,我只能这样教你)。但是你不听我的话,你一定要这样做,那你去负因果,我不用替你担。有一个很关心的信徒(来,打电话)来:啊!慧律法师!外面诽谤你怎样、怎样。我说:你冷静,诽谤我们的人不一定比我们有修养,我们没有诽谤别人,我们不用担因果,诽谤我们的人他要负因果,他断众生的慧命让众生来诽谤三宝,他要下地狱,难道不是这样?我们没有诽谤别人就好,别人讲我们怎样,这没有关系,(这没有关系,)我们欢喜心来领受,要成佛,要当菩萨,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,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,种种的境界。那么“识”就是分别心,(分别心,)我们所要亲近的东西就是这三种,根、尘、识,“根”就是六根,就是增长我们的生死,“尘”就是污染的意思,“识”就是分别心,我们若有分别心,我们就继续去造业,继续去执著,继续造口业,知道也讲,不知道也讲,所以我们造业最重的就是什么?就是这张嘴巴,(就是这张嘴巴,)所以我们会修,大家在拜佛,大家在念佛,光是这张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(,这张嘴巴都把我们的功德全都花光了)。底下说:【故群经蕴义,无不在净;学而习于净,扼乎佛法之要矣。】所以群经就是很多经典都这样告诉我们: “蕴义”:(把笔拿起来,)蕴就是含藏。含藏就是说隐藏很多的义理,无不在净(,全都在讲要如何净),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清净,世间人就是要让我们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