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▪P5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听一百遍了,真的,所以说这众生,真的,所以心念抓得稳,要修行不修行我劝告你们,我讲的话你听,你是轻松一辈子,男的最怕什么?最怕独生子,我遇过太多独生子,独生子都说:我父亲母亲要我娶,我不娶不行。哪有这回事,你不娶他能怎样,今天我家若是只有我一个男孩,我照样出家,真的,我今天有男的四个,当时我要出家的时候,我跟我妈妈说:我要出家,我不要娶妻。我妈妈说:怎么可以这样子。我说:前面三个大哥娶妻了,三个就传八个了,生八个男的,不差我的。她说:别人有别人的种,你有你的种,没有差别。我说:好种子不传,坏种子不断,我个子这么小,生出来的孩子像袋鼠那么小,你也好了,不要娶,不要娶。所以要坚心出家,因为我有悟到,我有悟到这世间是痛苦,痛苦,世间多快乐都打不动我的心,真的,我告诉你:所以我现在这颗心很坚定,像金刚不坏,我这心很坚定,这条路一定对,保证对,真的。(众鼓掌)

  ○第三不觉悟。人生无常。人生上寿。不过百年。】到底这个世间活一百年的有几个,没有几个。【善导大师云:“任汝千般快乐。无常总是到来。”】让你千般的快乐,世间所有千般的快乐,无常总是会到来,总是会到来。【佛问弟子云:人命在几间。】一个人在说,【一曰】不是一日,一曰,一个人在说,【人命在旦夕(早晚)间。】人命在旦夕之间就是“早晚”。【佛言:子未知道。】佛说:你还没有开悟,你不懂这个道。【一曰人命在饭食间。】就是我们吃一顿饭的时间。【佛言:子未知道。】你也还没有开悟,还没有了解这个道理。另外【一】个徒弟这样【曰人命在呼吸间。】我们人的生命是在呼吸间而已,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就走了。【佛言:子知道矣。】啊!你知道“道”,你是有悟的人。

  ○【第四不觉悟人生无我。】我们为什么不觉悟呢?【个个都认此身为我。处处爱我。贪着五欲。贪财为我受用。贪色为我娱乐。贪名为我荣耀。贪食为我滋养。贪睡为我安息。不知此身。四大和合。假名为我。毕竟无我可得。果能觉悟。人生苦。空。无常。无我。深生厌离。则厌堪为入道之门也。】这种的了解如果能够觉悟人生是苦的,是空的,是无常的,是无我的,深生厌离,这样厌离,厌恶深,堪就是深入的意思,则厌堪,深入你才能够入道,你厌恶你才堪入这个佛门,堪也可以解释说厌堪为入道之门,你厌恶则够资格,这堪可以说你够资格入道之门,可以说很深入地去厌恶这个世间,所以说这世间要先厌恶,所以你若一直执著这个世间,这世间就很吸引我们,你临命终就放不下,放不下,知道吗?

  【解】厌秽。】污秽,【(此即事之理。)须舍至究竟。方无可舍。欣净。须取至究竟。方无可取。故妙宗】《妙宗钞》【云:取舍若极。与不取不舍。亦非异辙。】把笔拿起来,“辙”就是车路。这句话先解释一下,厌秽就是厌恶这个娑婆世界的肮脏,须舍至究竟,把笔拿起来,舍至究竟就是无所著,舍到这个名、利、色,世间一切五欲六尘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舍得光光的就是无所著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,须要舍到究竟,舍到无所可舍,方无可舍,欣净,取,要欣,执著,这个择善固执,执著有一个极乐世界,我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,须要取至究竟,方无可取,取就是非常,内心一心一意,全都放在极乐世界,这样就无可取,就是没有比这种更好的,无可取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极乐世界更好,我也无可取,我就是执著到极乐世界,我一心就在道,这样就是无所可取的东西,无所可取的东西就是说虽取极乐世界而心无所著,你要“著”什么呢?著一个极乐世界?你要“著”什么,执著到极乐世界与心相应,取至究竟就是说我的心清净,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欣净,欣赏极乐世界,欣慕极乐世界,而取至究竟,究竟就是……,用笔写下来,取至究竟,自性清净,取至究竟,本性就是清净,方无可取,你本性清净你取什么东西,我们这个舍,厌恶这个娑婆世界,舍到无所舍,当然就无所著,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执著,方无可舍,无可舍就是无所执著,对不对?没什么东西可舍就是没什么东西好执著,欣净,须取至究竟,究竟就是本性清净,你已经悟到本性清净,方无可取,已经没什么东西让你取,为什么?因为本性就清净了,这句话取至究竟就是自性清净,自性清净,你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了,一切本性就具足的东西,所以《妙宗钞》在讲,取舍若极,与不取不舍,亦非异辙。取至究竟就无所取,舍到究竟就无所舍,所以取舍到达究竟就不取不舍,亦非异辙,辙就是车路,也没有什么两样,也没有什么两样。

  【讲】前四句明有欣厌。】欣慕极乐世界,厌恶娑婆世界。【便有取舍。厌秽者。厌娑婆浊恶之秽。欣净者。欣极乐庄严之净。欣厌二字。即是信愿行之愿。既厌秽。必须愿舍。】你愿意舍掉这肮脏。【既欣净。必须愿取。】厌秽就要愿舍,若欣必须要愿取。【如何是舍至究竟。】什么时候会舍到究竟。【方无可舍。必须求出娑婆。】我们对这娑婆世界都无所取当然就无可舍。【横超三界。则永离众苦。方是更无可舍。】离开娑婆世界是无可舍,一切都放下,意思就是说对这娑婆世界无所著,【如何是取至究竟。方无可取。必须求生极乐。直上九莲。则但受诸乐。方是更无可取。】无可取,到极乐世界当然是无可取了,最好的。【以现前方便欣厌取舍。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。前欣厌取舍。是即理之事。后取舍究竟。是即事之理。

  故妙宗下引证。妙宗钞问云:至理微妙。】这个道理非常地微妙。【不垢不净。无取无舍。今立垢】就是【(指秽土)净】就是清净,【(指净土)令人取舍。既乖妙理。即非上乘。

  答云。取舍若极。(即究竟)与不取不舍。】就是全都一样,【亦非异辙。】就是不同,没有不同,这中间,这辙,异辙,【辙者车路。此中问意。乃偏理而废事。答处乃即事而达理。】这不要误解。

  【我等发心修行。但老实念佛。求出娑婆。求生极乐。从事实上做起。最为稳当。千万不可执理废事。】什么叫做执理废事呢?啊!我已经开悟了,我已经是彻悟的人了,我不用念佛,我本性就是佛了,不可以这样子,我们的功夫还没到开悟的境界,我们还要再用功,还要再用功,我们一品惑都没断当然我们还要再用功。【莲池大师云:著事。而念能相继。】著这个事相就是说我拿这串念珠,二十四小时都要用功,要念佛,所以能够净念相继。【不虚入品之功。】不虚就是不会白费进入这个九品莲花的功德,意思是说功不唐捐,意思是说虽然你著这个事相,总比在讲这人道理的人还行,只会讲道理的人他不修行,他不拜佛不念佛,只是整天在打这个高空炮,没有用,叫做执理废事,执理废事,所以我们还是要从事相,还是要用功,著事,念能相继,我们念念相继,而能够这个念相继,每一个念我们都能够相继,不虚入品之功,才不会白费我们的修行。【执理。】以为自己自毁长城,道理都通达。【而心实未明。】而他的心确确实实未明。【反受落空之祸。】反过来掉进去空的这个祸患,意思是说不要讲你很行,不要讲你很有修行,不要讲你已经开悟,不要讲你是圣人,不要讲你是菩萨,要老老实实我是凡夫,我要认真用功,我要认真修行,这句话意思就是这样。

  【解】设不从事取舍。】从这里开始,对吧!因为我准备到了九十几页不晓得讲到哪里,对不起!设不从事取舍,【但尚不取不舍。即执理废事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圆。若达全事即理。(信)则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(愿)一取一舍。无非法界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】这句是假设说我们若没有对事相去取跟舍,但尚不取不舍,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人听到佛法,听到我本性自有光明,我自心就有唯心的净土,我不用修行了,我已经了解本性了,我就是佛了,我也不用拜佛,不用用功,不用持咒了,但尚不取不舍,我不用取了,不用取了,不用求往生极乐世界,我也没有什么好舍,没什么好舍就是习气还留著,跟随习气一直走,做错事情说是他的定力,自己一些习气说他就是修行有到那里,比如说一个人他喝酒,他就说:我心中有佛就好。我心中有佛就好,因此只有不取不舍就是说不去精进用功来执持名号,往生极乐世界,不舍就是说他习气都不放掉,就保持原来这样,他虽然了解本性就是佛,但是他不要从事相去用功,我们本来就是要用功早课、晚课,要精进拜佛、念佛,他现在了解我们本性就是佛,佛陀在世也没有这样共修,佛陀在世也没这样修,藉一些理由,怕辛苦,不取不舍,这就是执理废事,执理废事就是说他只知道道理,但是他忘记要确确实实一点一滴去修行,他只知道佛法很好,只知道我们本性(自性)具足光明,却是任他的习气,他的错误,一直去做错事情,所以叫做执理废事,不精进在事相用功,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,他就是佛,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,既然废于事,理亦不圆,不圆满,既然你废掉这个事相,这个道理当然是不圆满,一个道理有圆满的人,他二十个小时也是用功在念佛,他虽然在念佛而言,但是念念都是从本性出来的佛,他虽然证悟到本性,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,简单讲一句话叫做事理圆融,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,杀、盗、淫、妄乱造业这样说他就是菩萨,他就是菩萨,这种废事,理也不圆满,所以我们一辈子,佛就是我们的模范,佛难道有说:我证到佛果我就可以乱来。我就可以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我就可以做这种事吗?佛也没有这样,佛他道理了解,他证悟到本性,但是却是他在事相他摄爱一切的威仪,他用功在普度一切众生,所以佛陀的本性圆满,在事相当中他又不犯戒,他又摄受这个威仪,意思是说事理圆融,事理圆融,若达全事即理,我们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,就是说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,会归这个本性当下就是我们的本体,就是我们的理性,所以叫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