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聽一百遍了,真的,所以說這衆生,真的,所以心念抓得穩,要修行不修行我勸告你們,我講的話你聽,你是輕松一輩子,男的最怕什麼?最怕獨生子,我遇過太多獨生子,獨生子都說:我父親母親要我娶,我不娶不行。哪有這回事,你不娶他能怎樣,今天我家若是只有我一個男孩,我照樣出家,真的,我今天有男的四個,當時我要出家的時候,我跟我媽媽說:我要出家,我不要娶妻。我媽媽說:怎麼可以這樣子。我說:前面叁個大哥娶妻了,叁個就傳八個了,生八個男的,不差我的。她說:別人有別人的種,你有你的種,沒有差別。我說:好種子不傳,壞種子不斷,我個子這麼小,生出來的孩子像袋鼠那麼小,你也好了,不要娶,不要娶。所以要堅心出家,因爲我有悟到,我有悟到這世間是痛苦,痛苦,世間多快樂都打不動我的心,真的,我告訴你:所以我現在這顆心很堅定,像金剛不壞,我這心很堅定,這條路一定對,保證對,真的。(衆鼓掌)
○第叁不覺悟。人生無常。人生上壽。不過百年。】到底這個世間活一百年的有幾個,沒有幾個。【善導大師雲:“任汝千般快樂。無常總是到來。”】讓你千般的快樂,世間所有千般的快樂,無常總是會到來,總是會到來。【佛問弟子雲:人命在幾間。】一個人在說,【一曰】不是一日,一曰,一個人在說,【人命在旦夕(早晚)間。】人命在旦夕之間就是“早晚”。【佛言:子未知道。】佛說:你還沒有開悟,你不懂這個道。【一曰人命在飯食間。】就是我們吃一頓飯的時間。【佛言:子未知道。】你也還沒有開悟,還沒有了解這個道理。另外【一】個徒弟這樣【曰人命在呼吸間。】我們人的生命是在呼吸間而已,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走了。【佛言:子知道矣。】啊!你知道“道”,你是有悟的人。
○【第四不覺悟人生無我。】我們爲什麼不覺悟呢?【個個都認此身爲我。處處愛我。貪著五欲。貪財爲我受用。貪色爲我娛樂。貪名爲我榮耀。貪食爲我滋養。貪睡爲我安息。不知此身。四大和合。假名爲我。畢竟無我可得。果能覺悟。人生苦。空。無常。無我。深生厭離。則厭堪爲入道之門也。】這種的了解如果能夠覺悟人生是苦的,是空的,是無常的,是無我的,深生厭離,這樣厭離,厭惡深,堪就是深入的意思,則厭堪,深入你才能夠入道,你厭惡你才堪入這個佛門,堪也可以解釋說厭堪爲入道之門,你厭惡則夠資格,這堪可以說你夠資格入道之門,可以說很深入地去厭惡這個世間,所以說這世間要先厭惡,所以你若一直執著這個世間,這世間就很吸引我們,你臨命終就放不下,放不下,知道嗎?
【解】厭穢。】汙穢,【(此即事之理。)須舍至究竟。方無可舍。欣淨。須取至究竟。方無可取。故妙宗】《妙宗鈔》【雲:取舍若極。與不取不舍。亦非異轍。】把筆拿起來,“轍”就是車路。這句話先解釋一下,厭穢就是厭惡這個娑婆世界的肮髒,須舍至究竟,把筆拿起來,舍至究竟就是無所著,舍到這個名、利、色,世間一切五欲六塵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舍得光光的就是無所著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須要舍到究竟,舍到無所可舍,方無可舍,欣淨,取,要欣,執著,這個擇善固執,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,我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須要取至究竟,方無可取,取就是非常,內心一心一意,全都放在極樂世界,這樣就無可取,就是沒有比這種更好的,無可取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極樂世界更好,我也無可取,我就是執著到極樂世界,我一心就在道,這樣就是無所可取的東西,無所可取的東西就是說雖取極樂世界而心無所著,你要“著”什麼呢?著一個極樂世界?你要“著”什麼,執著到極樂世界與心相應,取至究竟就是說我的心清淨,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欣淨,欣賞極樂世界,欣慕極樂世界,而取至究竟,究竟就是……,用筆寫下來,取至究竟,自性清淨,取至究竟,本性就是清淨,方無可取,你本性清淨你取什麼東西,我們這個舍,厭惡這個娑婆世界,舍到無所舍,當然就無所著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執著,方無可舍,無可舍就是無所執著,對不對?沒什麼東西可舍就是沒什麼東西好執著,欣淨,須取至究竟,究竟就是本性清淨,你已經悟到本性清淨,方無可取,已經沒什麼東西讓你取,爲什麼?因爲本性就清淨了,這句話取至究竟就是自性清淨,自性清淨,你沒有什麼東西可拿了,一切本性就具足的東西,所以《妙宗鈔》在講,取舍若極,與不取不舍,亦非異轍。取至究竟就無所取,舍到究竟就無所舍,所以取舍到達究竟就不取不舍,亦非異轍,轍就是車路,也沒有什麼兩樣,也沒有什麼兩樣。
【講】前四句明有欣厭。】欣慕極樂世界,厭惡娑婆世界。【便有取舍。厭穢者。厭娑婆濁惡之穢。欣淨者。欣極樂莊嚴之淨。欣厭二字。即是信願行之願。既厭穢。必須願舍。】你願意舍掉這肮髒。【既欣淨。必須願取。】厭穢就要願舍,若欣必須要願取。【如何是舍至究竟。】什麼時候會舍到究竟。【方無可舍。必須求出娑婆。】我們對這娑婆世界都無所取當然就無可舍。【橫超叁界。則永離衆苦。方是更無可舍。】離開娑婆世界是無可舍,一切都放下,意思就是說對這娑婆世界無所著,【如何是取至究竟。方無可取。必須求生極樂。直上九蓮。則但受諸樂。方是更無可取。】無可取,到極樂世界當然是無可取了,最好的。【以現前方便欣厭取舍。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。前欣厭取舍。是即理之事。後取舍究竟。是即事之理。
故妙宗下引證。妙宗鈔問雲:至理微妙。】這個道理非常地微妙。【不垢不淨。無取無舍。今立垢】就是【(指穢土)淨】就是清淨,【(指淨土)令人取舍。既乖妙理。即非上乘。
答雲。取舍若極。(即究竟)與不取不舍。】就是全都一樣,【亦非異轍。】就是不同,沒有不同,這中間,這轍,異轍,【轍者車路。此中問意。乃偏理而廢事。答處乃即事而達理。】這不要誤解。
【我等發心修行。但老實念佛。求出娑婆。求生極樂。從事實上做起。最爲穩當。千萬不可執理廢事。】什麼叫做執理廢事呢?啊!我已經開悟了,我已經是徹悟的人了,我不用念佛,我本性就是佛了,不可以這樣子,我們的功夫還沒到開悟的境界,我們還要再用功,還要再用功,我們一品惑都沒斷當然我們還要再用功。【蓮池大師雲:著事。而念能相繼。】著這個事相就是說我拿這串念珠,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功,要念佛,所以能夠淨念相繼。【不虛入品之功。】不虛就是不會白費進入這個九品蓮花的功德,意思是說功不唐捐,意思是說雖然你著這個事相,總比在講這人道理的人還行,只會講道理的人他不修行,他不拜佛不念佛,只是整天在打這個高空炮,沒有用,叫做執理廢事,執理廢事,所以我們還是要從事相,還是要用功,著事,念能相繼,我們念念相繼,而能夠這個念相繼,每一個念我們都能夠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,才不會白費我們的修行。【執理。】以爲自己自毀長城,道理都通達。【而心實未明。】而他的心確確實實未明。【反受落空之禍。】反過來掉進去空的這個禍患,意思是說不要講你很行,不要講你很有修行,不要講你已經開悟,不要講你是聖人,不要講你是菩薩,要老老實實我是凡夫,我要認真用功,我要認真修行,這句話意思就是這樣。
【解】設不從事取舍。】從這裏開始,對吧!因爲我准備到了九十幾頁不曉得講到哪裏,對不起!設不從事取舍,【但尚不取不舍。即執理廢事。既廢于事。理亦不圓。若達全事即理。(信)則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(願)一取一舍。無非法界。故次信而明願也。】這句是假設說我們若沒有對事相去取跟舍,但尚不取不舍,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聽到佛法,聽到我本性自有光明,我自心就有唯心的淨土,我不用修行了,我已經了解本性了,我就是佛了,我也不用拜佛,不用用功,不用持咒了,但尚不取不舍,我不用取了,不用取了,不用求往生極樂世界,我也沒有什麼好舍,沒什麼好舍就是習氣還留著,跟隨習氣一直走,做錯事情說是他的定力,自己一些習氣說他就是修行有到那裏,比如說一個人他喝酒,他就說:我心中有佛就好。我心中有佛就好,因此只有不取不舍就是說不去精進用功來執持名號,往生極樂世界,不舍就是說他習氣都不放掉,就保持原來這樣,他雖然了解本性就是佛,但是他不要從事相去用功,我們本來就是要用功早課、晚課,要精進拜佛、念佛,他現在了解我們本性就是佛,佛陀在世也沒有這樣共修,佛陀在世也沒這樣修,藉一些理由,怕辛苦,不取不舍,這就是執理廢事,執理廢事就是說他只知道道理,但是他忘記要確確實實一點一滴去修行,他只知道佛法很好,只知道我們本性(自性)具足光明,卻是任他的習氣,他的錯誤,一直去做錯事情,所以叫做執理廢事,不精進在事相用功,只想他本性就是光明的,他就是佛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淨土,既然廢于事,理亦不圓,不圓滿,既然你廢掉這個事相,這個道理當然是不圓滿,一個道理有圓滿的人,他二十個小時也是用功在念佛,他雖然在念佛而言,但是念念都是從本性出來的佛,他雖然證悟到本性,但是也很用功在念佛,簡單講一句話叫做事理圓融,不像一般的人他了解一些佛法,殺、盜、淫、妄亂造業這樣說他就是菩薩,他就是菩薩,這種廢事,理也不圓滿,所以我們一輩子,佛就是我們的模範,佛難道有說:我證到佛果我就可以亂來。我就可以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我就可以做這種事嗎?佛也沒有這樣,佛他道理了解,他證悟到本性,但是卻是他在事相他攝愛一切的威儀,他用功在普度一切衆生,所以佛陀的本性圓滿,在事相當中他又不犯戒,他又攝受這個威儀,意思是說事理圓融,事理圓融,若達全事即理,我們若是相信全事即理的意思,就是說你若能了解一切的事相在修行,會歸這個本性當下就是我們的本體,就是我們的理性,所以叫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