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全事即理,全事即理就是說我拜佛我觀照無生,能禮所禮性空寂,我念佛,能念所念當下就是雙亡,我在拜佛的時候,觀照無生,我在念佛的時候也觀照無生,雖然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,雖然拜佛就是等于不拜佛,沒有一切的拜佛,當下就是在禮佛,全事即理,則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取就是說我今天要來用功,要求往生極樂世界,我本性也是清清淨淨,本性就是佛,但是不防礙我拜佛,舍也是理,我若舍掉這個事相的東西,邊些外在的東西,當下也是本性,因爲本性本來就不增不減,意思就是說你一取一舍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,無非法界,法界就是我們《華嚴經》講的,無非法界當下就是真如,當下就是本性,當下就是一真法界,當下就是清淨心,無非法界,取跟舍都是我們的本性,都是我們的理體,無非法界,所以第二信而明願,要深信,要了解這個願,要了解這個願,所以我這句話再簡單解釋一下,設不從事取舍,你若是沒有從這個事相去取跟舍,你只是不取也不舍,不取就是不執取這個佛號來修行,來求往生極樂世界,來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,你也不舍,沒有舍掉這些習氣,事相錯誤的東西,就是執理廢事,只知道本性是佛,但是你不想用功,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,既然廢掉這個事相的用功,當然我們的理性就不會圓滿,你若是能夠達到當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,就是無念的本性,你若能夠能拜佛的這個身心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,所以你取也是我們的本性,舍也是我們的本性,一取一舍無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,所以第二要信,信我們的本性,取舍要圓滿,全事即理,所以要了解這種願的發,發這個願,下面說:
【講】講解,【設使世人念佛。不從事相發願。舍】放下這個【穢取】邊個【淨】土【。但重理性。不取不舍。】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取也不用舍,【此即執理廢事。】執理就是說我只了解,但是不好好去修行,甯將他的習氣錯誤繼續存在,這叫做執理廢事。【亦是不離取舍。】不離就是離不開這個取跟舍,【何以故。執理就是偏取于理。廢事就是偏舍于事。取舍宛然。既廢于事。理亦不得圓通。豈是大乘。理事無礙之道耶?】所以說何以故?執理就是偏取于理,就是重視這個道理而已,若廢事就是偏舍于事,偏舍于事就是說只從這個事相這樣舍,比如說我這個事相舍掉,但是你本來的本性你不了解,這樣也不可以,所以這個舍有包括很多種,包括很多種,比如說你拜佛,你舍,這樣就是不拜佛,偏舍于事就是說……,或是說我有在拜佛,我有在拜佛,但是我想:我的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修行,這叫做廢事,偏舍于事,不要做這種事情叫做舍于事,取舍宛然,既廢于事,取舍宛然,既廢于事,理也是不得圓通,取跟舍清清楚楚,你以爲廢于事,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會圓融,雖然說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,但是你不修行,廢于事就是我不要修行,這個道理也不會圓滿,也不會通達,這哪裏是說大乘佛法理事無礙的道理呢?這絕對不是。
【若達全事即理】則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一取一舍,無非法界,【下五句。】意思是說【謂若能了達全事即理。】所有的事相當下悟到就是我們的本性,【具大乘正信者。則取亦即理。】所有的執取,因爲你取到極樂世界,取無所取,取到後來清淨心,極樂世界現前,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唯心所造,所以你雖然取,執著,執著到無所著,無所不著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。【舍亦即理。】你舍,舍掉一切,你都不要去修行,當下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,你有舍跟沒舍都一樣,本性就無所舍,簡單講這句話就是講,若取也理,舍也理,就是說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沒有增加,舍也是沒有減少,簡單說取就是不增的意思,簡單講不增就是我們的本性,舍就是說,不減也是我們的本性,這句話就是《心經》的意思,所以說取跟舍,取就是增加,你取就是增加,增加當下本性也沒增加,舍,不減,本性就不減,不增不減就是我們的本性,你一增一減也是我們的本性,因爲這是虛妄的東西,你若當下悟到法界的本性,你要如何執取呢?你是佛,我要度無量的衆生,他用這個事相,取,執取,要度這個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因爲他通達本性,你舍,佛祖他舍掉一切無所舍,你說:佛祖我若放棄,我不要拜佛,不要念佛,我都不修行,當下就是佛,你要修什麼佛,對不對?舍掉一切他當下也是不減,他增加要執著一切來度衆生,他也是不減他的本性,也是沒有增加他的本性,所以說【一取一舍。無非全體法界。】全都是我們的法界,本性。【此文當舉喻以明之。】用一個舉例,明之,【若能了達全波是水。】我們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,我們看這個海,這個海一波、一波,又一波一直起來,所有的波就是這個水,【則水是水。波亦是水。水波雖有二名。同一濕性。】全都是濕性。【而念佛舍穢取淨。正是起大乘正信。而發大乘宏願。故次信而明願也。】我們相信極樂世界,我們說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等等,明這個願,了解這個願。
【解】言執持名號。(行)一心不亂者。名以召德。(信則便信擬議則不堪。)德不可思議故。名號亦不可思議。名號(功德)不可思議故。使散稱爲佛種。執持登不退也。】執取名號這就是行,要去做,要專門去修持,行,一心不亂,這個一心不亂沒那麼簡單,你就是事一心不亂也沒那麼簡單,這是事一心不亂就是說我從早上到晚上我這串佛珠拿著,一直念、一直念……,沒有打第二個妄想,事一心不亂,所以事一心不亂簡單講就是斷第六意識,伏第七意識的半分,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,簡單講就是這樣,記住哦!事一心不亂斷第六意識,伏第七意識的一半,因爲第七意識有兩個執著,一個是我執,一個是法執,對不對?所以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,都沒有分別心,你沒有分別心,你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,你怎樣用功都是我們的本性,但是還沒到究竟圓滿,還有一點法執在,理一心不亂就是證悟到無生,我執也空,法執也空,證悟到無生,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這樣,沒那麼簡單,所以我們平常只能說暫時伏惑,無法斷惑,伏惑就是說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,臨命終我們若能暫時不要讓分別心起來,放得下,暫時放得下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,那個時候放得下,這樣我們往生就有希望,只要能夠伏惑,不用斷惑,我們就有了生脫死的機會,若其他宗派都要斷惑,八大宗派,其他的宗派都要斷惑,只有淨土法門伏惑就可以,他殊勝的地方就是好修,又是最殊勝,最簡單,又是圓滿佛道最快的,所以離開這個念佛法門就無路可走,一心不亂者,名以召德,我們若念這個佛號的名,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就恭恭敬敬來頂禮,爲什麼我們恭恭敬敬來頂禮呢?因爲佛陀太慈悲,太偉大,值得我們恭敬,佛陀用大智慧,放無量的光明,來教我們了生脫死的法門,所以聽到這個佛號就是包括一切他的德行,名以召德就是說聽到這個名,他的德行就一切具足,南無阿彌陀佛,大家都恭敬,大家都恭恭敬敬,德不可思議故,“信則便信,擬議則不堪”。德不可思議的意思,看右邊小字的,信則便信就是說你若能相信是最好,擬議則不堪,你若想要來討論,要一思想,要來想看看,要來想看看,你無法去想,所以德行是不可思議的,不可思不可議就是不能用思想去想,不能用這個嘴去討論,因爲佛的德行太偉大,就像太陽普照無量的世界,名號也不可思議,德行不可思議,當然名號也是不可思議,十方世界聽到南無阿彌陀佛,一念佛,皆當成成佛道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使散稱爲佛種,把筆拿起來,散稱就是散亂心念佛也可以成佛,邊句話太了不起了,使散稱爲佛種就是散亂心去念佛,他也可以成佛,成爲將來成佛的種子,就是說散亂心來念這個佛,稱這個佛號,你就是用散亂心來講也可以執持登這個不退,也可以登這個叁不退,意思是說決定成佛的意思,決定成佛的意思。
【講】此正明妙行。執持名號。即是求生淨土之妙行。行深則得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固難。而理一心不亂尤(更也)難。】把筆拿起來,事一心不亂斷我執,理一心不亂斷法執,所以很難,很難,簡單講事一心不亂就是斷第六意識,理一心不亂就是斷第七意識,因爲第八意識當下就沒有執著,所以斷第七意識就成佛,斷第七意識的生相無明,那也是第七意識微細的一個法執,簡單講無明就是第七意識,有的人認爲斷了第七意識,還斷第八意識,傻瓜!這個就是沒有研究過唯識的人才這樣講,第八意識的無明就是因爲第七意識被卡住,因爲卡住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,所以我們講第八意識不清淨,我們說生相無明從哪裏來,就是從第七意識一念不覺,你認爲第八意識一念不覺,有根本無明,實實在在來講就是第七意識微細的執著,斷第七意識,當下第八意識就是清淨,所以七跟八是扣得死死的,一定要有這種共識跟觀念,你不要認爲第八意識斷了之後再斷……,第七意識斷了之後再斷第八意識,沒有這個道理,沒有這個道理,這個對佛法不了解才會這樣講的,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扣得這個圓圈圈,扣得死死的,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將第八意識戴上一付墨鏡,用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,用這個有色的眼光在看這個世間,因爲第七意識的執著,所以第八意識看出來都是一種執著的東西,你斷、斷……,斷到第七意識,當下刹那間斷掉,第八意識本來無所著的東西,所以破這個染淨和合識,變成清淨無垢識,清淨無垢識,所以在唯識學裏面有的人分開來,什麼斷第七意識,斷第八意識,事實上不是這樣子,有的人是這樣分,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,所有的無明就是因爲第七意識、第八意識卡住,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,所以說事一心不亂固難,很難,理一心不亂更加難,所以【事理一心不亂。詳講在後若七日下。持名是修法。不亂是成功。】持執名號這是教我們這樣修行法,不亂就是修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