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做全事即理,全事即理就是说我拜佛我观照无生,能礼所礼性空寂,我念佛,能念所念当下就是双亡,我在拜佛的时候,观照无生,我在念佛的时候也观照无生,虽然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,虽然拜佛就是等于不拜佛,没有一切的拜佛,当下就是在礼佛,全事即理,则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取就是说我今天要来用功,要求往生极乐世界,我本性也是清清净净,本性就是佛,但是不防碍我拜佛,舍也是理,我若舍掉这个事相的东西,边些外在的东西,当下也是本性,因为本性本来就不增不减,意思就是说你一取一舍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,无非法界,法界就是我们《华严经》讲的,无非法界当下就是真如,当下就是本性,当下就是一真法界,当下就是清净心,无非法界,取跟舍都是我们的本性,都是我们的理体,无非法界,所以第二信而明愿,要深信,要了解这个愿,要了解这个愿,所以我这句话再简单解释一下,设不从事取舍,你若是没有从这个事相去取跟舍,你只是不取也不舍,不取就是不执取这个佛号来修行,来求往生极乐世界,来发愿求往生极乐世界,你也不舍,没有舍掉这些习气,事相错误的东西,就是执理废事,只知道本性是佛,但是你不想用功,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,既然废掉这个事相的用功,当然我们的理性就不会圆满,你若是能够达到当下修行一切念佛的事相,就是无念的本性,你若能够能拜佛的这个身心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,所以你取也是我们的本性,舍也是我们的本性,一取一舍无非就是法界真如的本性,所以第二要信,信我们的本性,取舍要圆满,全事即理,所以要了解这种愿的发,发这个愿,下面说:
【讲】讲解,【设使世人念佛。不从事相发愿。舍】放下这个【秽取】边个【净】土【。但重理性。不取不舍。】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取也不用舍,【此即执理废事。】执理就是说我只了解,但是不好好去修行,宁将他的习气错误继续存在,这叫做执理废事。【亦是不离取舍。】不离就是离不开这个取跟舍,【何以故。执理就是偏取于理。废事就是偏舍于事。取舍宛然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得圆通。岂是大乘。理事无碍之道耶?】所以说何以故?执理就是偏取于理,就是重视这个道理而已,若废事就是偏舍于事,偏舍于事就是说只从这个事相这样舍,比如说我这个事相舍掉,但是你本来的本性你不了解,这样也不可以,所以这个舍有包括很多种,包括很多种,比如说你拜佛,你舍,这样就是不拜佛,偏舍于事就是说……,或是说我有在拜佛,我有在拜佛,但是我想:我的本性就是佛,我不用修行,这叫做废事,偏舍于事,不要做这种事情叫做舍于事,取舍宛然,既废于事,取舍宛然,既废于事,理也是不得圆通,取跟舍清清楚楚,你以为废于事,你若不要修行你道理也不会圆融,虽然说你取跟舍你都清清楚楚,但是你不修行,废于事就是我不要修行,这个道理也不会圆满,也不会通达,这哪里是说大乘佛法理事无碍的道理呢?这绝对不是。
【若达全事即理】则取也是理,舍也是理,一取一舍,无非法界,【下五句。】意思是说【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。】所有的事相当下悟到就是我们的本性,【具大乘正信者。则取亦即理。】所有的执取,因为你取到极乐世界,取无所取,取到后来清净心,极乐世界现前,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唯心所造,所以你虽然取,执著,执著到无所著,无所不著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。【舍亦即理。】你舍,舍掉一切,你都不要去修行,当下悟到我们清净的本性,你有舍跟没舍都一样,本性就无所舍,简单讲这句话就是讲,若取也理,舍也理,就是说本性你即使取也是没有增加,舍也是没有减少,简单说取就是不增的意思,简单讲不增就是我们的本性,舍就是说,不减也是我们的本性,这句话就是《心经》的意思,所以说取跟舍,取就是增加,你取就是增加,增加当下本性也没增加,舍,不减,本性就不减,不增不减就是我们的本性,你一增一减也是我们的本性,因为这是虚妄的东西,你若当下悟到法界的本性,你要如何执取呢?你是佛,我要度无量的众生,他用这个事相,取,执取,要度这个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因为他通达本性,你舍,佛祖他舍掉一切无所舍,你说:佛祖我若放弃,我不要拜佛,不要念佛,我都不修行,当下就是佛,你要修什么佛,对不对?舍掉一切他当下也是不减,他增加要执著一切来度众生,他也是不减他的本性,也是没有增加他的本性,所以说【一取一舍。无非全体法界。】全都是我们的法界,本性。【此文当举喻以明之。】用一个举例,明之,【若能了达全波是水。】我们若是能了解所有的波浪全都是水,我们看这个海,这个海一波、一波,又一波一直起来,所有的波就是这个水,【则水是水。波亦是水。水波虽有二名。同一湿性。】全都是湿性。【而念佛舍秽取净。正是起大乘正信。而发大乘宏愿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】我们相信极乐世界,我们说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等等,明这个愿,了解这个愿。
【解】言执持名号。(行)一心不乱者。名以召德。(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。)德不可思议故。名号亦不可思议。名号(功德)不可思议故。使散称为佛种。执持登不退也。】执取名号这就是行,要去做,要专门去修持,行,一心不乱,这个一心不乱没那么简单,你就是事一心不乱也没那么简单,这是事一心不乱就是说我从早上到晚上我这串佛珠拿着,一直念、一直念……,没有打第二个妄想,事一心不乱,所以事一心不乱简单讲就是断第六意识,伏第七意识的半分,理一心不乱就是断第七意识,简单讲就是这样,记住哦!事一心不乱断第六意识,伏第七意识的一半,因为第七意识有两个执著,一个是我执,一个是法执,对不对?所以事一心不乱就是断第六意识,都没有分别心,你没有分别心,你起心动念都是清净的,你怎样用功都是我们的本性,但是还没到究竟圆满,还有一点法执在,理一心不乱就是证悟到无生,我执也空,法执也空,证悟到无生,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这样,没那么简单,所以我们平常只能说暂时伏惑,无法断惑,伏惑就是说暂时不要让分别心起来,临命终我们若能暂时不要让分别心起来,放得下,暂时放得下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的时候,那个时候放得下,这样我们往生就有希望,只要能够伏惑,不用断惑,我们就有了生脱死的机会,若其他宗派都要断惑,八大宗派,其他的宗派都要断惑,只有净土法门伏惑就可以,他殊胜的地方就是好修,又是最殊胜,最简单,又是圆满佛道最快的,所以离开这个念佛法门就无路可走,一心不乱者,名以召德,我们若念这个佛号的名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就恭恭敬敬来顶礼,为什么我们恭恭敬敬来顶礼呢?因为佛陀太慈悲,太伟大,值得我们恭敬,佛陀用大智慧,放无量的光明,来教我们了生脱死的法门,所以听到这个佛号就是包括一切他的德行,名以召德就是说听到这个名,他的德行就一切具足,南无阿弥陀佛,大家都恭敬,大家都恭恭敬敬,德不可思议故,“信则便信,拟议则不堪”。德不可思议的意思,看右边小字的,信则便信就是说你若能相信是最好,拟议则不堪,你若想要来讨论,要一思想,要来想看看,要来想看看,你无法去想,所以德行是不可思议的,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能用思想去想,不能用这个嘴去讨论,因为佛的德行太伟大,就像太阳普照无量的世界,名号也不可思议,德行不可思议,当然名号也是不可思议,十方世界听到南无阿弥陀佛,一念佛,皆当成成佛道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使散称为佛种,把笔拿起来,散称就是散乱心念佛也可以成佛,边句话太了不起了,使散称为佛种就是散乱心去念佛,他也可以成佛,成为将来成佛的种子,就是说散乱心来念这个佛,称这个佛号,你就是用散乱心来讲也可以执持登这个不退,也可以登这个三不退,意思是说决定成佛的意思,决定成佛的意思。
【讲】此正明妙行。执持名号。即是求生净土之妙行。行深则得一心不乱。事一心不乱固难。而理一心不乱尤(更也)难。】把笔拿起来,事一心不乱断我执,理一心不乱断法执,所以很难,很难,简单讲事一心不乱就是断第六意识,理一心不乱就是断第七意识,因为第八意识当下就没有执著,所以断第七意识就成佛,断第七意识的生相无明,那也是第七意识微细的一个法执,简单讲无明就是第七意识,有的人认为断了第七意识,还断第八意识,傻瓜!这个就是没有研究过唯识的人才这样讲,第八意识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被卡住,因为卡住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,所以我们讲第八意识不清净,我们说生相无明从哪里来,就是从第七意识一念不觉,你认为第八意识一念不觉,有根本无明,实实在在来讲就是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,断第七意识,当下第八意识就是清净,所以七跟八是扣得死死的,一定要有这种共识跟观念,你不要认为第八意识断了之后再断……,第七意识断了之后再断第八意识,没有这个道理,没有这个道理,这个对佛法不了解才会这样讲的,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扣得这个圆圈圈,扣得死死的,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将第八意识戴上一付墨镜,用有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间,用这个有色的眼光在看这个世间,因为第七意识的执著,所以第八意识看出来都是一种执著的东西,你断、断……,断到第七意识,当下刹那间断掉,第八意识本来无所著的东西,所以破这个染净和合识,变成清净无垢识,清净无垢识,所以在唯识学里面有的人分开来,什么断第七意识,断第八意识,事实上不是这样子,有的人是这样分,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子,所有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、第八意识卡住,无量劫以来就是这样,所以说事一心不乱固难,很难,理一心不乱更加难,所以【事理一心不乱。详讲在后若七日下。持名是修法。不乱是成功。】持执名号这是教我们这样修行法,不乱就是修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