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高的,低的,全部都不同。【不识庐山真面目。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】不了解庐山真面目就是整个面目无法看,人小能看到的有限,不能全部了解庐山真面目,只知道我在这个庐山里面,此山路,懂一点点。

  【此诗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横看成岭。侧看则成峰。远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势各各不同。皆非尽见庐山全境。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。】不能看到庐山整个面目,【只缘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尽见庐山真境也。后云纵然不尽庐山真境。也许各各亲见庐山而已。

  理者。理性。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。】意思就是说上辈子,上辈子他是五祖戒这个禅师,五祖戒禅师,五祖戒禅师的后身,【乃悟道之人。】悟道的人,【欲即事以显理。故吟此诗。以庐山喻理性】、本性【。若峰若岭。皆不离庐山。喻若依若正。无非唯心所成。】这意思就是说:这就是在譬喻说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,无非是我们心所造成的。【不识庐山真面目者。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。】不了解本性的本来面目,【只缘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】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在这个心性之中,身,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,这在《楞严经》有讲。底下说:【故不见心性之全体。虽不见全体。亦许各见心性而已。《楞严》云: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】我们就是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跟外面……,这“洎”就是及的意思(,及,洎就是及的意思)。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,【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。】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的本性影现出来的,简单讲【即法法唯心之理。】唯心所造的,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个色身是实在的,这色身不是实在的,这色身是因为业所产生的一种物质现象,我们这个业,其实这业很厉害,我们这个业就是从哪里来?从思想来,从思想来,这个业每天都产生一种思想,产生一种思想就认为有这个实在的色身,比如说我们晚上在睡觉,在做梦,我们在梦中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做梦,所以就认为那是实在的,有打架,有相骂,小时候讲得比较不好意思的,一次……就梦见好几次,其实是内急,又梦见在下大雨,在梦中一直找厕所,找厕所,在梦中全都是实在的境界,刚好找到草丛中,在梦中找到草丛中,就尿下去了,哇!惨了,湿漉漉,小时候,人家叫我要吃龙眼干炖糯米,所以我们在心里所影现出来的,每一幕都是真实的,但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法执,我们执著这个宇宙万物认为我们这是真实的东西,所以因为我们就是没有透视这种唯心所造的世间,全部都是我们心所造的世间,所以精力所影现出来的东西,所以我们认为这世间就是真实的,实在是假的,要不然证到阿罗汉果,他怎么可以从门缝钻进来,证到阿罗汉果他不用走正门,不用走后门,他也不用帮他开门,从哪里都可以进来,他有神通,证到神通就了解:哇!这色身就是假的,他有办法把这个色身放大、缩小,什么都无法阻挡他,意思是说若能转境,即同如来,能够改变物质的东西,就像佛祖般,所以佛祖为何说:山河大地尽在心中,我们没办法,我们没办法,我们就是这个我执跟法执没破,所以这个色身是精力所产生的,不是唯心所造的,业力所产生的,我们没证到本性,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产生的,因此有一个内跟一个外,若证悟到本性,量周沙界,心包太虚,整个虚空都是他的生命,全都是他充满智慧的法身,那么内跟外全都没有,因为有内所以显外,因为有外所以显内,内跟外是我们心订一个标准性的东西,我们说:这是讲堂里面,那是讲堂的外面,因为你有建这个围墙起来,所以说讲堂内,讲堂外,你若把这个讲堂打得一无所有,你说哪一个内,哪一个外,对不对?心若没有一个界限,没有一个执著的时候,内跟外本身是融为一体,所以我们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,这就是我们的本性,会修行其实很简单,一句话他就开悟,不会修行搞了老半天,十年,二十年他都无法了解这种东西,所以因为我们有执著而产生了标准性,标准性,别人跟我们标准、看法不同就引起种种的烦恼、困扰,所以我们无法包容别人的缺点,只顾自己的名誉,其实自己的名誉就是不顾别人的生命,顾自己的名誉他就会伤害别人,他就想要伤害别人,最好是让别人死,批评别人批评得不能在这个世间生存,大家夸奖、赞叹他,其实他良心自己知道,他这样做根本就不对,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,但是他良心很清楚,别人根本就没有这么坏,对不对?整天就讲别人怎样、怎样,所以说我们有办法欺骗一切三世的众生,无法欺骗我们的良心,学佛就是两个字,求我们的心安,求我们的心安,我们的心安不管他世间如何讲法,因此法法唯心之理。【东坡】苏东坡,【乃即事显理。以诗说法也。】所以我们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,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,妙明就是我们这个本性很奥妙,明就是很清净,这个真心所影现出来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,苏东坡乃即事显理,用这个诗句来说法。

  【蕅公】就是蕅益大师,【引此诗。喻《弥陀经疏》。以庐山喻《弥陀经》。以峰岭喻《疏解》。】《疏解》【或谈理高远。或解释浅近。总是阐扬此经之理性。纵使不能将全体和盘托出。】把它和盘托出,也允许【亦许亲见佛理。】也能够让众生看到佛的道理,【不失佛意也。

  四著解序文讲竟。

 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

 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,五科,我们要设这个经文,五重玄义,五重玄义,五重玄义就是释名,就是解释这本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这几个字,释名。第二就是辨体,辩通了解《弥陀经》是以什么作体。第三就是说《弥陀经》以什么作宗。第四明力用,就是说这本经它的作用是要做什么。第五了解这个教相。慢慢、慢慢我们会解释这个天台宗,每一次在讲经都会讲到五重玄义。

  甲初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明力用五明教相

  那么现在要讲这个。

  【讲】玄义。即经中玄妙之义。乃一经之纲要。先行提挈在前。】提挈就是提起这个纲领,人家讲提纲挈领,我们若要拿一件衣服,顶部这个衣领提起来就简单解决了,衣服,袖子什么就很清楚了,先行提挈在先,提纲挈领。发挥之后,【发挥明了。至后经中余义。易于领会。天台宗解经。总以五重玄义在前。贤首宗】贤首宗就是华严宗,《华严经》的意思,这是贤首大师所作的,贤首宗【解经。】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意思,在这个解经,【则用十门】华严十玄门,这个天台的五重玄义,华严的十门,【分别居先。】意思若要讲这本经,以天台宗来讲讲这本经它就讲释名,再讲这个辩体,再讲这个明宗,讲这个力用,再讲这个教相,先对这个本经大概用五个角度来解释,之后再解释这个经文,这样我们对这本经已经有相当的认识,再来讲这个经文就不会觉得很困难,不会觉得很生疏,所以我们现在分作五科,第一科就是要讲这个名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这个名,这本经的名,【此乃二宗解经之家法也。

  

甲初释名

  【解】第一。释名。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。

  【讲】第一重玄义。即解释此经之名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此题即前七种立题中。】七种的立题有单人、单法、单喻,人法、人喻、法喻、人法喻三种,全部就是合为一个,人、法、喻合为一个,就是单三释,复三释具足一释,加起来刚好三加三加一刚好七种的这个题目立题。【单人立题也。以能说所说。娑婆极乐。两土】娑婆世界的人跟极乐世界净土的人,这两土【果人为名。】果人为名就是说他们全都证到佛果,叫做果人为名,我们现在修是因,成佛是果,所以这两土,娑婆世界,【释迦】牟尼佛,他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经修到最高超的佛果,最究竟的佛果,极乐世界成佛阿【弥陀】佛【。】阿弥陀佛他就是修行修到成佛,所以这两土果人为名,佛说这个佛也是释迦牟尼佛,也是人,阿弥陀佛也是人,【皆是究竟极果。大觉悟之人也。】所以这本经是能说,能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能说,所说就是阿弥陀,就是所说,阿弥陀就是被释迦牟尼佛所说,所以人家说阿弥陀佛从哪里来?阿弥陀佛就是释迦佛介绍给我们的,释迦佛介绍给我们。举一个例子来说,我们这个高雄地区没有一间比较好的医院,若是生重病的人我介绍台北长庚,或是台大医院,很好,这比喻就是这样,所以说阿弥陀佛不是来这个娑婆世界,也不是来降生在印度,也不是降生在中国,全都没有,不然我们怎么认识一个阿弥陀佛呢?就是出世在印度的一个太子出家成佛,叫做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了解阿弥陀佛愿力很了不起,所以他介绍我们有一尊佛,这尊佛他在极乐世界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,专门在接引念佛往生的众生,所以阿弥陀佛从哪里来?就是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的,观世音怎么来的?就是佛向我们介绍的,阿弥陀佛的左边,观世音;大势至菩萨从哪里来?就是站在右边,大势至菩萨,那么地藏王菩萨从哪里来?佛在《地藏经》里面将这个责任都交代给地藏王菩萨,地藏王菩萨是……,有的人说地藏王菩萨是韩国人,其实不是这样,是韩国人来出家,那么来到九华山示现,其实地藏王菩萨在经典早就已经讲好了,因为他这个行为看起来就像地藏王菩萨那么了不起,所以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示现的,其实观世音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,大行普贤菩萨跟这个地藏王菩萨,全都在我们这个中国示现,并不是他是真正的菩萨,说那个就是菩萨,只是说因为他为了要方便度众生,所以来我们中国示现,因此这早在经典都有介绍,介绍,所以说我们要了解,要了解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不同,有什么相同,相同的,就是本性都是相同,本性都是相同,但是愿力不同,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在极乐世界度众生,十方一切众生若听到阿弥陀佛这句圣号,这句圣号,只要大家发愿要去极乐世界,他都要来接引,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来五浊恶世来示现成佛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