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高的,低的,全部都不同。【不識廬山真面目。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】不了解廬山真面目就是整個面目無法看,人小能看到的有限,不能全部了解廬山真面目,只知道我在這個廬山裏面,此山路,懂一點點。
【此詩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橫看成嶺。側看則成峰。遠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勢各各不同。皆非盡見廬山全境。故曰不識廬山真面目。】不能看到廬山整個面目,【只緣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盡見廬山真境也。後雲縱然不盡廬山真境。也許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
理者。理性。東坡爲五祖戒禅師後身。】意思就是說上輩子,上輩子他是五祖戒這個禅師,五祖戒禅師,五祖戒禅師的後身,【乃悟道之人。】悟道的人,【欲即事以顯理。故吟此詩。以廬山喻理性】、本性【。若峰若嶺。皆不離廬山。喻若依若正。無非唯心所成。】這意思就是說:這就是在譬喻說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,無非是我們心所造成的。【不識廬山真面目者。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。】不了解本性的本來面目,【只緣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】我們這個色身就是在這個心性之中,身,色身也是在心性之中,這在《楞嚴經》有講。底下說:【故不見心性之全體。雖不見全體。亦許各見心性而已。《楞嚴》雲: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】我們就是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跟外面……,這“洎”就是及的意思(,及,洎就是及的意思)。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,【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。】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的本性影現出來的,簡單講【即法法唯心之理。】唯心所造的,但是我們今天爲什麼大家都覺得這個色身是實在的,這色身不是實在的,這色身是因爲業所産生的一種物質現象,我們這個業,其實這業很厲害,我們這個業就是從哪裏來?從思想來,從思想來,這個業每天都産生一種思想,産生一種思想就認爲有這個實在的色身,比如說我們晚上在睡覺,在做夢,我們在夢中我們不知道我們在做夢,所以就認爲那是實在的,有打架,有相罵,小時候講得比較不好意思的,一次……就夢見好幾次,其實是內急,又夢見在下大雨,在夢中一直找廁所,找廁所,在夢中全都是實在的境界,剛好找到草叢中,在夢中找到草叢中,就尿下去了,哇!慘了,濕漉漉,小時候,人家叫我要吃龍眼幹炖糯米,所以我們在心裏所影現出來的,每一幕都是真實的,但是因爲我們有這個法執,我們執著這個宇宙萬物認爲我們這是真實的東西,所以因爲我們就是沒有透視這種唯心所造的世間,全部都是我們心所造的世間,所以精力所影現出來的東西,所以我們認爲這世間就是真實的,實在是假的,要不然證到阿羅漢果,他怎麼可以從門縫鑽進來,證到阿羅漢果他不用走正門,不用走後門,他也不用幫他開門,從哪裏都可以進來,他有神通,證到神通就了解:哇!這色身就是假的,他有辦法把這個色身放大、縮小,什麼都無法阻擋他,意思是說若能轉境,即同如來,能夠改變物質的東西,就像佛祖般,所以佛祖爲何說:山河大地盡在心中,我們沒辦法,我們沒辦法,我們就是這個我執跟法執沒破,所以這個色身是精力所産生的,不是唯心所造的,業力所産生的,我們沒證到本性,所以不了解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所産生的,因此有一個內跟一個外,若證悟到本性,量周沙界,心包太虛,整個虛空都是他的生命,全都是他充滿智慧的法身,那麼內跟外全都沒有,因爲有內所以顯外,因爲有外所以顯內,內跟外是我們心訂一個標准性的東西,我們說:這是講堂裏面,那是講堂的外面,因爲你有建這個圍牆起來,所以說講堂內,講堂外,你若把這個講堂打得一無所有,你說哪一個內,哪一個外,對不對?心若沒有一個界限,沒有一個執著的時候,內跟外本身是融爲一體,所以我們說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,會修行其實很簡單,一句話他就開悟,不會修行搞了老半天,十年,二十年他都無法了解這種東西,所以因爲我們有執著而産生了標准性,標准性,別人跟我們標准、看法不同就引起種種的煩惱、困擾,所以我們無法包容別人的缺點,只顧自己的名譽,其實自己的名譽就是不顧別人的生命,顧自己的名譽他就會傷害別人,他就想要傷害別人,最好是讓別人死,批評別人批評得不能在這個世間生存,大家誇獎、贊歎他,其實他良心自己知道,他這樣做根本就不對,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,但是他良心很清楚,別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壞,對不對?整天就講別人怎樣、怎樣,所以說我們有辦法欺騙一切叁世的衆生,無法欺騙我們的良心,學佛就是兩個字,求我們的心安,求我們的心安,我們的心安不管他世間如何講法,因此法法唯心之理。【東坡】蘇東坡,【乃即事顯理。以詩說法也。】所以我們的色身以及外面山河大地,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,妙明就是我們這個本性很奧妙,明就是很清淨,這個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就是法法唯心之道理,蘇東坡乃即事顯理,用這個詩句來說法。
【蕅公】就是蕅益大師,【引此詩。喻《彌陀經疏》。以廬山喻《彌陀經》。以峰嶺喻《疏解》。】《疏解》【或談理高遠。或解釋淺近。總是闡揚此經之理性。縱使不能將全體和盤托出。】把它和盤托出,也允許【亦許親見佛理。】也能夠讓衆生看到佛的道理,【不失佛意也。
四著解序文講竟。
五解經玄義分五科
五解經玄義分五科,五科,我們要設這個經文,五重玄義,五重玄義,五重玄義就是釋名,就是解釋這本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幾個字,釋名。第二就是辨體,辯通了解《彌陀經》是以什麼作體。第叁就是說《彌陀經》以什麼作宗。第四明力用,就是說這本經它的作用是要做什麼。第五了解這個教相。慢慢、慢慢我們會解釋這個天臺宗,每一次在講經都會講到五重玄義。
甲初釋名二辨體叁明宗四明力用五明教相
那麼現在要講這個。
【講】玄義。即經中玄妙之義。乃一經之綱要。先行提挈在前。】提挈就是提起這個綱領,人家講提綱挈領,我們若要拿一件衣服,頂部這個衣領提起來就簡單解決了,衣服,袖子什麼就很清楚了,先行提挈在先,提綱挈領。發揮之後,【發揮明了。至後經中余義。易于領會。天臺宗解經。總以五重玄義在前。賢首宗】賢首宗就是華嚴宗,《華嚴經》的意思,這是賢首大師所作的,賢首宗【解經。】賢首宗就是華嚴宗的意思,在這個解經,【則用十門】華嚴十玄門,這個天臺的五重玄義,華嚴的十門,【分別居先。】意思若要講這本經,以天臺宗來講講這本經它就講釋名,再講這個辯體,再講這個明宗,講這個力用,再講這個教相,先對這個本經大概用五個角度來解釋,之後再解釋這個經文,這樣我們對這本經已經有相當的認識,再來講這個經文就不會覺得很困難,不會覺得很生疏,所以我們現在分作五科,第一科就是要講這個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個名,這本經的名,【此乃二宗解經之家法也。
甲初釋名
【解】第一。釋名。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爲名。
【講】第一重玄義。即解釋此經之名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此題即前七種立題中。】七種的立題有單人、單法、單喻,人法、人喻、法喻、人法喻叁種,全部就是合爲一個,人、法、喻合爲一個,就是單叁釋,複叁釋具足一釋,加起來剛好叁加叁加一剛好七種的這個題目立題。【單人立題也。以能說所說。娑婆極樂。兩土】娑婆世界的人跟極樂世界淨土的人,這兩土【果人爲名。】果人爲名就是說他們全都證到佛果,叫做果人爲名,我們現在修是因,成佛是果,所以這兩土,娑婆世界,【釋迦】牟尼佛,他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經修到最高超的佛果,最究竟的佛果,極樂世界成佛阿【彌陀】佛【。】阿彌陀佛他就是修行修到成佛,所以這兩土果人爲名,佛說這個佛也是釋迦牟尼佛,也是人,阿彌陀佛也是人,【皆是究竟極果。大覺悟之人也。】所以這本經是能說,能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能說,所說就是阿彌陀,就是所說,阿彌陀就是被釋迦牟尼佛所說,所以人家說阿彌陀佛從哪裏來?阿彌陀佛就是釋迦佛介紹給我們的,釋迦佛介紹給我們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這個高雄地區沒有一間比較好的醫院,若是生重病的人我介紹臺北長庚,或是臺大醫院,很好,這比喻就是這樣,所以說阿彌陀佛不是來這個娑婆世界,也不是來降生在印度,也不是降生在中國,全都沒有,不然我們怎麼認識一個阿彌陀佛呢?就是出世在印度的一個太子出家成佛,叫做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了解阿彌陀佛願力很了不起,所以他介紹我們有一尊佛,這尊佛他在極樂世界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,專門在接引念佛往生的衆生,所以阿彌陀佛從哪裏來?就是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的,觀世音怎麼來的?就是佛向我們介紹的,阿彌陀佛的左邊,觀世音;大勢至菩薩從哪裏來?就是站在右邊,大勢至菩薩,那麼地藏王菩薩從哪裏來?佛在《地藏經》裏面將這個責任都交代給地藏王菩薩,地藏王菩薩是……,有的人說地藏王菩薩是韓國人,其實不是這樣,是韓國人來出家,那麼來到九華山示現,其實地藏王菩薩在經典早就已經講好了,因爲他這個行爲看起來就像地藏王菩薩那麼了不起,所以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示現的,其實觀世音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,大行普賢菩薩跟這個地藏王菩薩,全都在我們這個中國示現,並不是他是真正的菩薩,說那個就是菩薩,只是說因爲他爲了要方便度衆生,所以來我們中國示現,因此這早在經典都有介紹,介紹,所以說我們要了解,要了解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不同,有什麼相同,相同的,就是本性都是相同,本性都是相同,但是願力不同,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在極樂世界度衆生,十方一切衆生若聽到阿彌陀佛這句聖號,這句聖號,只要大家發願要去極樂世界,他都要來接引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來五濁惡世來示現成佛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