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下来结善缘,照常往生,反而阿婆比较好往生,不识字,全都不懂,听我的话她就往生,反而年轻的比较难往生,书读得多,所知障,他会障碍自己,这是什么原因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,又没看到什么,这反而没有办法,所以书读得多不一定好,反而不好,反而不好,书读得多就是说你若是深信佛的话反而说,弘法利生。底下说,往生极乐无疑。天乐鸣空,【众所共闻。当知其蒙佛接引。】其蒙佛接引。【往生极乐无疑。】绝对不用怀疑。【衡州从此。人多念佛。迄今念佛之风仍盛。】也是很盛行,盛行,太好了,所以我若在共修都会讲一些故事就是这样,怕老人听不懂,所以今天讲这两个故事,底下讲一个杀牛的,这会帮助这些老阿婆,下回会再来听。
【昔日屠夫张善和。一生杀牛为业。将终之时。见群牛竞来索命。】这就是杀业,这个就是杀业缠缚,临命终阳气衰,阴气就出来,所有过去的业全都现前,【乃呼其妻。】拜托!【请僧救度。妻请一念佛僧至。】请一个念佛的僧至,请一个念佛的出家人来。【谓善和曰:汝杀业甚重。】你杀业太重。【惟有念佛可救。随我称念。】意思是说修什么法门都没有用,只有念佛法门有办法救你而已,他就念:【南无阿弥陀佛。善和依教念佛。念不多声。】念没几声他【则曰牛去矣。】牛没有再来冲撞他,没有要他死。【僧云再念。复念多声。曰:佛来了。】佛本来就来了,本来就在我们的前面是我们不晓得而已。【一手拈香。含笑而逝。】而逝世这个逝,含笑而逝,面带笑容而往生极乐世界。【其带业往生。自可为证。】这样就可以做证明,若要讲这个故事,要跟诸位必须要再三解释,过去有一个听经,来听我讲这个故事,那么有人听经误会,误会这一辈子杀牛,我现在在杀鸡,我也才四十多岁而已,我也要像他这样继续杀,杀到临命终像他这样念佛,好来接引,人家一辈子,我又没有,我恶业没有那么重,你若这样讲是不好,不对,怎么不对呢?你要了解这个张善和,这个人上辈子绝对有去跟人家助念,去帮助人家助念,因为生生世世都有念佛,没有往生极乐世界,这辈子被迷了,杀牛却杀一辈子,因为他过去临命终都为人家助念,帮助人家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他这个功德无量,功德无量,因此他有这种善因缘来往生极乐世界,不是……,诸位!你千万不要说他这辈子杀牛杀成这样,人家也是会往生,不要这样讲,这是他生生世世所结的善因缘,这辈子刚好因缘具足往生极乐世界,诸位!千万不要杀生,听到之后你千万不要杀生,这是唯一告诉你们的,杀业要往生困难。张善和可以说千百万个找不到一个这种的。底下说,【乃至八哥念佛。】八哥就是鸟,一只鸟念佛,【亦得往生】极乐世界【。其被机之广可知。
摄事理以无遗者。念佛一法。有事念理念。
○何谓事念?以能念之心。念所念之佛。能所分明。念念无间。行住坐卧。惟此一念。更无二念。不为内惑外境。之所动乱。名得事一心。】名得事一心不乱,所谓摄事理以无遗者,念佛这个法门有事念跟理念,什么叫做事念呢?事念,以能念之心就是我们这个念能够念的心,念这个所念之佛,阿弥陀佛是被我们所念,能念所念很清楚,念念无间断,行住坐卧只有这个心,这个念而已,更无二念,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,内惑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,外境所引诱这个动乱,名得事一心,平常的人全都是用这样在念,一般的众生都是用事相在念佛,我实在很喜欢往生极乐世界,我很虔诚念佛,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,都是这样念,事在念,事,事相的念佛。
○【何谓理念?了知能念心外。无有佛为我所念。】什么叫做理念呢?清清楚楚知道,能够念的这个心以外无有佛为我所念,我能念的心,心外又没有佛,佛就是在我们的心中,我们的心中就是有佛,意思是说无有佛为我所念,【所念佛外。无有心能念于佛。】我们这个念佛,佛外,佛以外没有这个心,没有在念佛的心,意思是说心佛同时,心跟佛同时,所以说理念是能知,了知能念心外,无有佛为我所念,所念的佛外,没有那个心,没有另外又一个心能念的佛。【佛即是心。心即是佛。心佛一如。】心就是佛,佛就是我们的心。【无有二相。唯是一心。寂然不动。名得理一心。】意思就是说能所又亡,都灭,能有能念的心,没有所念的佛,佛就是我们的心,我们的心就是佛,这样就是理一心。【故曰摄事理以无遗。
统宗教而无外者。宗乃直指向上宗乘。不落思量分别。念佛法门。专持一句佛号。绵绵密密念去。念到一心不乱。而得念佛三昧。梵语三昧。译云正定。】正定的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正定,不偏智慧也不偏定力,他的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均等,均等,名为正定,名为三昧,【即是禅定。】这个禅定是有智慧的禅定,不是石头的禅定,【又古德云:若人但念弥陀佛。是名无上深妙禅。】我们人也可以念这个阿弥陀佛,那就是无上的妙禅。【此即统宗。】宗就是讲我们的心。
○【教者教相。】这个教相【有大】乘、【小】乘,【偏】,偏教跟【圆】教【。顿】教【渐】教【权】教【实】教【不等。按天台宗。分藏通别圆四教。今念佛之人。以能念心。念所念佛。能所分明。不离事相。】意思是说现在能够念佛的人,以我们能念的心来念我们所念的佛,能所分明,清清楚楚,不离事相,【此藏教意。】这就是一般我们众生所念的,所用功的叫做藏教意。
○【念念念佛。念念明了。能念所念。皆不可得。此通教意。
○始从有念。】一开始有念,【念至无念。】不住有念,不住无念,叫做【不住有无。而归中道。此别教意。】一开始从有念,念: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咦!念到无所念,当下就念,无念不是没什么念头,不是这个意思,无所念就是已经看到我们的本性了,看到空,悟到这个空性,这个空性发挥力量,每一念又是我们的念头,又是我们的本性,所以一开始从有念,念到无念,不住,不执著有跟无,而归中道,这叫做别教意,所以,藏、通、别,底下是圆教。
○【能所情忘。】能念的佛,所念的佛全都没有,被忘记了,有念也没有,无念也没有,【有无见泯。】有的人讲“有无双泯”,有见无见统统除掉,有在念佛,没有在念佛,这些统统除掉,所以有无双泯,两个都去掉,见泯应该改一下,双,双十节的双,有无双泯,统统去掉,或者是有无见泯,如果用见的话,变成有见的念佛,无见念佛全都去掉,有无见泯,你有觉得你在念,或者觉得你没有在念,全都去掉,要这样解释也可以,【湛然一心。】这个念作zhàn,战斗的战,所以我们念“妙湛(zhàn)总持不动尊”,不是“妙湛(zhān)总持不动尊”,一般人都念错,“妙湛(zhān)总持不动尊”,“妙湛(zhàn)”,湛就是皎洁,清净的意思,寂然不动的意思,湛然就是清清净净,湛然一心,【常住不动。此圆教意。净土一门。而该四教。】净土法门包括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【此即统教。故曰统宗教而无外。
尤为不可思议哉者。尤者更也。】更加不可思议。【此句对其余三种念佛比较。持名更为不可思议。其理深玄。言语道断。】言语道断就是【(不可议。)】不可以用语言去讲,议就是讨论,不可议就是不可以用嘴,用语言去讨论,道断就是说要讲的时候讲不出来,言语道断,要讲话嘴却停住,【心行处灭。】就是你的分别心都没了,心行处灭,你心里要想,咦!也无从去想,这叫做心行处灭,分别心要想,想不到,【(不可思。)】连想你都不能想,心行处灭。【莲池大师云:口欲谈而辞丧。心欲缘而虑亡。】嘴巴若要讲,这个辞讲不出来,没有,没有这种东西,辞丧,没有这种语言,心欲缘而虑亡,心若是想要攀缘,没有这种东西让你攀缘。【本经六方诸佛。各出广长舌相。同声赞叹。汝等众生。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。一切诸佛。所护念经。】这本经是一切诸佛,一切诸佛所护念经,那么一切诸佛不是只有一尊佛而已,全都在赞叹阿弥陀佛,所护念经,全都在赞叹,【此经不可思议。即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。一序法门讲竟。】底下:
甲二 序 注疏 分二科 乙初 序 古疏 二 序 今解
今初 序 古疏
【序】古来注疏,代不乏人,世远就湮,所存无几。云栖和尚著为疏钞,广大精微。幽溪师伯述圆中钞,高深洪博。盖如日月中天,有目皆睹。】很难读,你们稍微忍耐一下,我读这汉文你们就稍微忍耐一下,这科不能讲国语,讲国语度不到众生,要讲台语的,所以听我读台语你们就稍微忍耐一下。
【讲】自古以来。弥陀经注疏。】注解,【历代不乏】就是【(少人)其人。】写很多注解,【第时世既经久远。】这是因为时间过得很久,“第”就是因为,因为时间过得很长久。【便就湮没者多。】湮没就是埋没的意思,被埋起来。【而所存无有几家。】没有几家。【此序古疏。】以前人有人作过疏。
○【云栖下序近疏。】云栖和尚著为疏钞,就是说云栖底下,下序近疏。【云栖在杭州。】杭州是浙江,是浙江省。【是莲池大师道场。师讳袾宏。】师讳,他的名字叫做祩宏,我们那天讲的他有作这个书,他有作这个书,叫做祩宏,晕个大师所作的,又称莲池大师,【字佛慧。】有佛的智慧,【号莲池。杭州仁和县人。俗姓沈。官家后代。】就是代代都在做官。【年三十一岁。闻说万物皆有无常一语。忽然觉悟人生亦是无常。】所以这个祖师大德的悟道往往一句话他就开悟,不是像我们这样打滚好几十年,不会开悟就是不会开悟,放不下就是放不下,你再怎么样劝告他他就是放不下,祖师大德他这个根机实在太利,光是听到众生无常,【遂发出世心。】发心要剃度。【参拈花遍融禅师。笑岩宝祖。有省。】就是有悟,有悟。参这个遍融禅师,拈花的遍融禅师,笑岩宝祖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