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下來結善緣,照常往生,反而阿婆比較好往生,不識字,全都不懂,聽我的話她就往生,反而年輕的比較難往生,書讀得多,所知障,他會障礙自己,這是什麼原因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,又沒看到什麼,這反而沒有辦法,所以書讀得多不一定好,反而不好,反而不好,書讀得多就是說你若是深信佛的話反而說,弘法利生。底下說,往生極樂無疑。天樂鳴空,【衆所共聞。當知其蒙佛接引。】其蒙佛接引。【往生極樂無疑。】絕對不用懷疑。【衡州從此。人多念佛。迄今念佛之風仍盛。】也是很盛行,盛行,太好了,所以我若在共修都會講一些故事就是這樣,怕老人聽不懂,所以今天講這兩個故事,底下講一個殺牛的,這會幫助這些老阿婆,下回會再來聽。

  【昔日屠夫張善和。一生殺牛爲業。將終之時。見群牛競來索命。】這就是殺業,這個就是殺業纏縛,臨命終陽氣衰,陰氣就出來,所有過去的業全都現前,【乃呼其妻。】拜托!【請僧救度。妻請一念佛僧至。】請一個念佛的僧至,請一個念佛的出家人來。【謂善和曰:汝殺業甚重。】你殺業太重。【惟有念佛可救。隨我稱念。】意思是說修什麼法門都沒有用,只有念佛法門有辦法救你而已,他就念:【南無阿彌陀佛。善和依教念佛。念不多聲。】念沒幾聲他【則曰牛去矣。】牛沒有再來沖撞他,沒有要他死。【僧雲再念。複念多聲。曰:佛來了。】佛本來就來了,本來就在我們的前面是我們不曉得而已。【一手拈香。含笑而逝。】而逝世這個逝,含笑而逝,面帶笑容而往生極樂世界。【其帶業往生。自可爲證。】這樣就可以做證明,若要講這個故事,要跟諸位必須要再叁解釋,過去有一個聽經,來聽我講這個故事,那麼有人聽經誤會,誤會這一輩子殺牛,我現在在殺雞,我也才四十多歲而已,我也要像他這樣繼續殺,殺到臨命終像他這樣念佛,好來接引,人家一輩子,我又沒有,我惡業沒有那麼重,你若這樣講是不好,不對,怎麼不對呢?你要了解這個張善和,這個人上輩子絕對有去跟人家助念,去幫助人家助念,因爲生生世世都有念佛,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這輩子被迷了,殺牛卻殺一輩子,因爲他過去臨命終都爲人家助念,幫助人家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他這個功德無量,功德無量,因此他有這種善因緣來往生極樂世界,不是……,諸位!你千萬不要說他這輩子殺牛殺成這樣,人家也是會往生,不要這樣講,這是他生生世世所結的善因緣,這輩子剛好因緣具足往生極樂世界,諸位!千萬不要殺生,聽到之後你千萬不要殺生,這是唯一告訴你們的,殺業要往生困難。張善和可以說千百萬個找不到一個這種的。底下說,【乃至八哥念佛。】八哥就是鳥,一只鳥念佛,【亦得往生】極樂世界【。其被機之廣可知。

  攝事理以無遺者。念佛一法。有事念理念。

  ○何謂事念?以能念之心。念所念之佛。能所分明。念念無間。行住坐臥。惟此一念。更無二念。不爲內惑外境。之所動亂。名得事一心。】名得事一心不亂,所謂攝事理以無遺者,念佛這個法門有事念跟理念,什麼叫做事念呢?事念,以能念之心就是我們這個念能夠念的心,念這個所念之佛,阿彌陀佛是被我們所念,能念所念很清楚,念念無間斷,行住坐臥只有這個心,這個念而已,更無二念,不爲內惑外境之所動亂,內惑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,外境所引誘這個動亂,名得事一心,平常的人全都是用這樣在念,一般的衆生都是用事相在念佛,我實在很喜歡往生極樂世界,我很虔誠念佛,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,都是這樣念,事在念,事,事相的念佛。

  ○【何謂理念?了知能念心外。無有佛爲我所念。】什麼叫做理念呢?清清楚楚知道,能夠念的這個心以外無有佛爲我所念,我能念的心,心外又沒有佛,佛就是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的心中就是有佛,意思是說無有佛爲我所念,【所念佛外。無有心能念于佛。】我們這個念佛,佛外,佛以外沒有這個心,沒有在念佛的心,意思是說心佛同時,心跟佛同時,所以說理念是能知,了知能念心外,無有佛爲我所念,所念的佛外,沒有那個心,沒有另外又一個心能念的佛。【佛即是心。心即是佛。心佛一如。】心就是佛,佛就是我們的心。【無有二相。唯是一心。寂然不動。名得理一心。】意思就是說能所又亡,都滅,能有能念的心,沒有所念的佛,佛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就是佛,這樣就是理一心。【故曰攝事理以無遺。

  統宗教而無外者。宗乃直指向上宗乘。不落思量分別。念佛法門。專持一句佛號。綿綿密密念去。念到一心不亂。而得念佛叁昧。梵語叁昧。譯雲正定。】正定的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正定,不偏智慧也不偏定力,他的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均等,均等,名爲正定,名爲叁昧,【即是禅定。】這個禅定是有智慧的禅定,不是石頭的禅定,【又古德雲:若人但念彌陀佛。是名無上深妙禅。】我們人也可以念這個阿彌陀佛,那就是無上的妙禅。【此即統宗。】宗就是講我們的心。

  ○【教者教相。】這個教相【有大】乘、【小】乘,【偏】,偏教跟【圓】教【。頓】教【漸】教【權】教【實】教【不等。按天臺宗。分藏通別圓四教。今念佛之人。以能念心。念所念佛。能所分明。不離事相。】意思是說現在能夠念佛的人,以我們能念的心來念我們所念的佛,能所分明,清清楚楚,不離事相,【此藏教意。】這就是一般我們衆生所念的,所用功的叫做藏教意。

  ○【念念念佛。念念明了。能念所念。皆不可得。此通教意。

  ○始從有念。】一開始有念,【念至無念。】不住有念,不住無念,叫做【不住有無。而歸中道。此別教意。】一開始從有念,念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咦!念到無所念,當下就念,無念不是沒什麼念頭,不是這個意思,無所念就是已經看到我們的本性了,看到空,悟到這個空性,這個空性發揮力量,每一念又是我們的念頭,又是我們的本性,所以一開始從有念,念到無念,不住,不執著有跟無,而歸中道,這叫做別教意,所以,藏、通、別,底下是圓教。

  ○【能所情忘。】能念的佛,所念的佛全都沒有,被忘記了,有念也沒有,無念也沒有,【有無見泯。】有的人講“有無雙泯”,有見無見統統除掉,有在念佛,沒有在念佛,這些統統除掉,所以有無雙泯,兩個都去掉,見泯應該改一下,雙,雙十節的雙,有無雙泯,統統去掉,或者是有無見泯,如果用見的話,變成有見的念佛,無見念佛全都去掉,有無見泯,你有覺得你在念,或者覺得你沒有在念,全都去掉,要這樣解釋也可以,【湛然一心。】這個念作zhàn,戰鬥的戰,所以我們念“妙湛(zhàn)總持不動尊”,不是“妙湛(zhān)總持不動尊”,一般人都念錯,“妙湛(zhān)總持不動尊”,“妙湛(zhàn)”,湛就是皎潔,清淨的意思,寂然不動的意思,湛然就是清清淨淨,湛然一心,【常住不動。此圓教意。淨土一門。而該四教。】淨土法門包括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【此即統教。故曰統宗教而無外。

  尤爲不可思議哉者。尤者更也。】更加不可思議。【此句對其余叁種念佛比較。持名更爲不可思議。其理深玄。言語道斷。】言語道斷就是【(不可議。)】不可以用語言去講,議就是討論,不可議就是不可以用嘴,用語言去討論,道斷就是說要講的時候講不出來,言語道斷,要講話嘴卻停住,【心行處滅。】就是你的分別心都沒了,心行處滅,你心裏要想,咦!也無從去想,這叫做心行處滅,分別心要想,想不到,【(不可思。)】連想你都不能想,心行處滅。【蓮池大師雲:口欲談而辭喪。心欲緣而慮亡。】嘴巴若要講,這個辭講不出來,沒有,沒有這種東西,辭喪,沒有這種語言,心欲緣而慮亡,心若是想要攀緣,沒有這種東西讓你攀緣。【本經六方諸佛。各出廣長舌相。同聲贊歎。汝等衆生。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。所護念經。】這本經是一切諸佛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,那麼一切諸佛不是只有一尊佛而已,全都在贊歎阿彌陀佛,所護念經,全都在贊歎,【此經不可思議。即持名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一序法門講竟。】底下:

  甲二 序 注疏 分二科 乙初 序 古疏 二 序 今解

  

今初 序 古疏

  【序】古來注疏,代不乏人,世遠就湮,所存無幾。雲棲和尚著爲疏鈔,廣大精微。幽溪師伯述圓中鈔,高深洪博。蓋如日月中天,有目皆睹。】很難讀,你們稍微忍耐一下,我讀這漢文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,這科不能講國語,講國語度不到衆生,要講臺語的,所以聽我讀臺語你們就稍微忍耐一下。

  【講】自古以來。彌陀經注疏。】注解,【曆代不乏】就是【(少人)其人。】寫很多注解,【第時世既經久遠。】這是因爲時間過得很久,“第”就是因爲,因爲時間過得很長久。【便就湮沒者多。】湮沒就是埋沒的意思,被埋起來。【而所存無有幾家。】沒有幾家。【此序古疏。】以前人有人作過疏。

  ○【雲棲下序近疏。】雲棲和尚著爲疏鈔,就是說雲棲底下,下序近疏。【雲棲在杭州。】杭州是浙江,是浙江省。【是蓮池大師道場。師諱袾宏。】師諱,他的名字叫做祩宏,我們那天講的他有作這個書,他有作這個書,叫做祩宏,暈個大師所作的,又稱蓮池大師,【字佛慧。】有佛的智慧,【號蓮池。杭州仁和縣人。俗姓沈。官家後代。】就是代代都在做官。【年叁十一歲。聞說萬物皆有無常一語。忽然覺悟人生亦是無常。】所以這個祖師大德的悟道往往一句話他就開悟,不是像我們這樣打滾好幾十年,不會開悟就是不會開悟,放不下就是放不下,你再怎麼樣勸告他他就是放不下,祖師大德他這個根機實在太利,光是聽到衆生無常,【遂發出世心。】發心要剃度。【參拈花遍融禅師。笑岩寶祖。有省。】就是有悟,有悟。參這個遍融禅師,拈花的遍融禅師,笑岩寶祖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