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

  

慧律法師佛學講座

  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

  

1989年11月3日文殊講堂

  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在家菩薩!大家晚安!

  今天是我們講堂落成之後第一天的講經。

  (那麼)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在這個時候最看得出來,道若一尺,魔就一丈,這個講堂經過很多的波折,經過很多的障礙,很多地破壞,起到今天才漸漸平靜。

  首先我們佛教一定要僧贊僧,佛教才會興盛,那麼我希望我們要講這部經,最重要就是要讓大家了解淨土法門,那麼我們有這個福報坐在這個地方,是要修很多劫,很多劫的福德因緣,那麼今天因緣具足,所以在座諸位要好好地來聽。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部經是每一個道場早課跟晚課都在誦的,比如說打佛七,早上都誦《阿彌陀經》,平常晚課也都誦《彌陀經》,我們自己自修也誦《彌陀經》,但是對這本《彌陀經》深入研究的人也有,那麼對這本經要徹徹底底地了解,我相信不是很多,所以我們今天會選這本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是要深入地研究淨土法門的事跟理的圓融法,那麼我們爲什麼要選這本呢?因爲這一本它講的事相、講的理體都很詳細,所以這本經若對一個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,聽起來可能會比較吃力,因爲這是文言文的書,但是我會盡量用臺語來解釋,解釋得很清楚,一句、一句念,一句、一句向諸位解釋,盡可能讓每一位法師、每一位在家居士,都得到法喜充滿。

  在這裏對諸位宣布:進來我的講堂,不准講是非,不准傳是非,這是必須要執行的事,一間道場會亂就是這樣搬弄是非,那麼我們今天要來學淨土法門,口業不清淨我們要如何學道呢?我們今天身、口、意不能與本性相應,那麼淨土法門這個“淨”字就做不到,所以我希望說在家也好,出家也好,大家合作,佛教已經衰微好幾百年,我們做一個佛教的弟子應該盡心盡力來擁護,不要再搬弄是非,那麼我希望諸位爲了整個的佛教來設想,同心協力來進行我們這個佛教。

  底下,請打開講義。

  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

  

明蕅益大師要解

  

清圓瑛法師講義

  

目錄

 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(李炳南)

  圓瑛法彙序(林翔)

  彌陀要解講義序(興慈)

  彌陀要解講義序(靳雲鵬)

  序(樂慧斌)

  圓瑛法彙序(林森)

  序(印光法師)

  序(梅光羲)

  二種題目

  譯經法師

  解經大師

  著解序文

  解經玄義

  正釋經解—序分

  正釋經解—正宗分—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

  正釋經解—正宗分—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

  正釋經解—正宗分—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

  正釋經解—流通分

  蕅益大師跋

  校勘及重新排印說明

  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

  重校就是重新再校對這個新版,新版是對舊版講的,因爲舊版有很多錯誤。《阿彌陀經》這是一本經典。要解,那麼這是一位大師所寫的,那麼再加上講義呢?那就是圓瑛法師講的,講義就是像我們現代講的比較白話。序就是寫在文章的前面先作稍微介紹叫做序,簡單講就是重新校對這個新版的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,這個前面的一篇序,序文就對了。

  【佛法難聞,凡情忽之也;淨宗難信,旨奧罔解。佛法者何?淨而已矣。】說“佛法難聞,凡情忽之也”:佛法就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經典跟小乘的經典,難聞就是說:沒有福報的人聽不到,沒修無量劫來這個善因緣他聽不到,他很想要求道,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,是邪法,是不正知不正見的。那麼難聞呢?是他要聽到沒那麼簡單(,沒那麼簡單)。“凡情忽之也”:“凡情”就是一般的衆生。他(忽略,)忽略了,他都不會想到:我今天可以聽到佛法,是真的很不簡單的福德因緣(,凡情忽之也)。一般的衆生他沒有去重視,沒有去注意到。“淨宗難信,旨奧罔解也”:淨土宗因爲是不問自說,我們每一部經典都是弟子問,佛才回答,但是因爲(這本《彌陀經》,)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本經典,是(因爲)很深奧,很不可思議的境界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所以徒弟證阿羅漢果(的這些阿羅漢,)都無法去了解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的地方,所以淨土宗是不問自說,淨土講的這本《阿彌陀經》,是弟子沒有問佛自己說出來的,叫做不問自說,所以因爲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這種境界,(因此說淨宗難信,證阿羅漢果他都無法了解,)當然要叫凡夫來相信這部經典是更加難,叫做淨宗難信(,很不容易相信)。“旨奧罔解也”:“旨奧”(把筆拿起來,):“旨”就是義理,就是說這本經典的義理。“奧”就是深的意思(,就是很深的意思)。“罔解”就是不解,不了解的意思,“罔”就是不的意思。因爲這本淨土宗的經典(,那麼)《阿彌陀經》(這本經典)義理很深奧,(叫做旨奧,罔解就是)不爲一般衆生所容易簡單來了解的。“佛法者何?”:意思是說佛法是在講什麼呢?“淨而已也”:就是在講一個淨而已。那麼要淨(,要淨)什麼呢?【所淨者何?】今天我們在講淨土宗這個“淨”是要淨我們什麼呢?底下【根塵識皆是也。】就是要淨我們的六根,要淨我們的六塵,要淨我們的六識,六根的意思是什麼呢?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個六根,爲什麼稱呼爲根呢?在座諸位!樹若沒有根它會活嗎?不會活,所以六根的意思,把筆拿起來,六根這個根寫四個字,就是增長生死,增長我們的生死叫做根,會主導我們的生死的叫做根,我們若有這個六根我們的生死就不了,眼睛看色,耳朵聽聲音,嘴,口業,這六根就是這樣,光是我們一輩子所吃、殺的衆生就不計其數,所以這個根就是說增加了生死,樹若沒有根它就不會活,所以我們這個六根就是在攀緣的地方,在造業的地方,意思就是說有這個六根會增長我們的生老病死,這輩子死後,下輩子再繼續來出世,生生世世來六道輪回就是因爲有這個六根,(有這個六根,)我們若轉一個念頭,以清淨心,那麼六根就是我們的本性,六根所散發出來的就變成智慧之六根,所以我們現在是叫做汙染的六根,(汙染的六根,)那麼我們若明心見性,我們若有修行,眼睛看一切境界,咦!如如不動,我們過去凡夫,眼睛看這個色就分別、執著,咦!我們現在學佛,這眼睛看這人衆生變成憐愍心、慈悲心、觀照心,不同,聖人也用六根,但是聖人的六根是長養聖胎(,長養他的聖胎);凡夫的六根是造惡、輪回。那麼塵呢?塵就是汙染的意思,這張桌子若是叁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塵落下來,我們這個心若沒來聽講佛法,光是個性要改就不可能,光是這張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,(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,)所以說雖然有的聽到佛法,但是他不去實現他的清淨,塵照常還在,(塵照常還在,)這塵就是汙染的意思(,汙染的意思,其實這個塵實在……,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)。你只要對境無心,塵無所住,這是我們的本性,這個外境不重要,淨化我們這個心最重要,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這個塵就會汙染我們,所以我常常勸告諸位,說:(活在你的生命,)活在你真正的生命當中,你要了解自己,(你要了解自己,)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別人,(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別人,)你要了解你自己你是一個凡夫,你是一個煩惱的衆生,你怎麼夠資格去講別人呢?你憑什麼要講別人,你愈講你就愈分別,這六塵就愈汙染(,你愈講你就愈分別,這六塵就愈汙染),但是我們人都會講別人卻是不會講自己,這就是我們學佛的重心點,所以從今以後,在座諸位!不要幹涉別人,是非不要聽。哲學家講一句話:(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,你要應該跟他相處才來說他,)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不好,你不要相信,你要來跟這個相處看看你再來下斷言;全世界的人都說這個人很好,你也要來跟他相處看看,這樣才不會偏激,才不會冤枉。要深入去了解才不會被六塵汙染。(所以……,若是我不同),我這個作風是說個人做個人負因果,我做,我負因果,你做,你負因果,你要造惡跟我無關,我只能教化你:你不要造口業,不要分別,不要執著,要放下,團體當中不要鬥爭(,我只能這樣教你)。但是你不聽我的話,你一定要這樣做,那你去負因果,我不用替你擔。有一個很關心的信徒(來,打電話)來:啊!慧律法師!外面誹謗你怎樣、怎樣。我說:你冷靜,誹謗我們的人不一定比我們有修養,我們沒有誹謗別人,我們不用擔因果,誹謗我們的人他要負因果,他斷衆生的慧命讓衆生來誹謗叁寶,他要下地獄,難道不是這樣?我們沒有誹謗別人就好,別人講我們怎樣,這沒有關系,(這沒有關系,)我們歡喜心來領受,要成佛,要當菩薩,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,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,種種的境界。那麼“識”就是分別心,(分別心,)我們所要親近的東西就是這叁種,根、塵、識,“根”就是六根,就是增長我們的生死,“塵”就是汙染的意思,“識”就是分別心,我們若有分別心,我們就繼續去造業,繼續去執著,繼續造口業,知道也講,不知道也講,所以我們造業最重的就是什麼?就是這張嘴巴,(就是這張嘴巴,)所以我們會修,大家在拜佛,大家在念佛,光是這張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(,這張嘴巴都把我們的功德全都花光了)。底下說:【故群經蘊義,無不在淨;學而習于淨,扼乎佛法之要矣。】所以群經就是很多經典都這樣告訴我們: “蘊義”:(把筆拿起來,)蘊就是含藏。含藏就是說隱藏很多的義理,無不在淨(,全都在講要如何淨),佛法就是要讓我們清淨,世間人就是要讓我們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