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疏卷五十二、大乘義章卷十六)p350《佛光大辭典》★一身無失、二口無失、叁念無失、四無異想、五無不定心、六無不知已舍、七欲無減、八精進無減、九念無減、十慧無減、十一解脫無減、十二解脫知見無減、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、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、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、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、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、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。諸佛十力之智內充。無畏之德外顯。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。超過物表。不與世共。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。是以次而明之。此十八通名不共者。極地之法。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。故雲不共也。一身無失:佛無量劫來。常用戒定智慧慈悲。以修于身。此諸功德滿足故。諸罪根本拔故。所謂一切不善。五住煩惱。及習氣俱盡也。一切身業。隨智慧行。故身無畏。二口無失:無失因緣類。如身無失中說也。叁念無失:佛四念處心。長夜善修故。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。善斷欲愛及法愛故。于諸法中。心無著故。得第一安隱處故。一切意業。隨智慧行。故念無失。四無異想:佛于一切衆生。無分別無遠近異想。平等普度。心無簡擇。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爲無異想。五無不定心: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。常在禅定故。無不定心。六無不知已舍:佛于一切法。悉皆照知方舍。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。故名無不知已舍。七欲無減:佛知善法恩故。雖具衆善。而常欲習諸善法。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。譬如轉輪王馬寶。雖複一日周行四天下。遍意遊不足。八精進無減: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。常度一切。未曾休息。故名精進無減。九念無減:佛于叁世諸佛法。一切智慧相應故滿。足無減故名。念無減。十慧無減:佛得一切智慧。十力四無所畏。四無礙智。成就圓極故。名慧無減。十一解脫無減:佛具二種解脫。故名解脫無減。何等爲二。一有爲解脫。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。二無爲解脫。謂一切煩惱。都盡無余也。十二解脫知見無減:佛于一切解脫中。知見了了分明。故名解脫知見無減。所謂有爲解脫。無爲解脫。時解脫。不時解脫。慧解脫。俱解脫。不壞解脫。八解脫。不思議解脫。無礙解脫等。分別諸解脫相牢固。是解脫知見無減。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:佛先知。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。故有所現處。無非佛事。利益一切。故名身業隨智慧行。十四一切口業:隨智慧行類如身業中分別。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:類如身業中分別。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:佛智慧照知過去世。盡過去際。所有一切。若衆生法。若非衆生法。悉遍知無礙也。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:佛智慧照未來世。盡未來際。所有一切。若衆生法。若非衆生法。悉遍知無礙也。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: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。所有一切。若衆生法。若非衆生法。悉遍知無礙也。【《法界次第初門》隋•智顗 撰】)【依報正報。】又名依果,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,如國土、山河、大地、房屋器具等等是,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環境。經雲:“依報隨著正報轉。”指衆生的身心,因衆生的身心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,爲二報之一。【種種莊嚴。說法。則轉一切*輪。化度。則度一切有情。故雲一一無量也。

  【解】一切金口。通名爲經。對上五字。是通別合爲題也。教行理叁。各論通別。廣如臺藏所明。】我看這沒有幾個聽得懂,這句話聽得懂的舉手,你都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的舉手,看得懂就奇怪了,你就可以當法師了,真的,講這個真的很深奧,簡單幾個字,實在講道理是很簡單,但是因爲文言文搞不懂,我們看這個解釋:

  【講】金口。指佛口爲金口。】佛講的叫做金口,【以佛全體】全體就是全身,全體,佛的全身,就是【閻浮檀金之故。】閻浮檀金翻譯成中文叫做紫金色,紫金色就是紫色,紫得發金,意思是說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,很好看,所以叫做金口。【一切佛親口所說。通名爲經。】只要佛講的全都是經。【經字是通題。】大家都通用的。【對上】對上面,【“佛】一字,【說】一字,【阿】一字,【彌】一字,【陀】一字,【”】總共【五字】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做【別題。】經就是通題,所以【是通別合爲一題。】別題就是佛說阿彌陀,通題就是經,叫做通別合爲一題,對上就是佛說阿彌陀五個字,是通別合爲一題。【教行理叁。各論】教也有【通別。】行也有通別,理也有通別,什麼叫做教通別呢?【今佛說阿彌陀經。經中所诠。】所诠就是所解釋,經中所講的這個【信願持名之教。與諸經不同。爲教別。同名爲經。故教通。】意思是說《阿彌陀經》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什麼叫做教的別跟通呢?教的別就是說這本經是教人如何信,如何念佛,如何發願,跟別本經不同,這叫做別,教別,但是全都是經叫做通,這就是說教,第一個字教,再來講行的通跟別,行是什麼不同的行呢?【依教所起之行。非觀想觀像二種。乃是持名之行。】持名念佛,這跟別經不同,跟人家不同,【故行別。】行別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別人不同。【同歸極樂。故行通。】修行是全都一樣要到極樂世界的,但是持名念佛這是跟別人不同,叫做行別,行別。【依行所契之理。】依行所契之理,【有唯心四土。一凡聖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叁實報莊嚴土。四常寂光淨土。四土差別。故理別。四土不出唯心。故理通。】現在一一來解釋:現在講依行所契之理,有唯心四土,唯心四土:第一、凡聖同居土,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?凡夫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亂,不能嗀理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,還有一些業,但是他能在臨命終念十念,乃對呼吸,乃至暫時的一心不亂,咦!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,凡夫往生,好!所以來到這個極樂世界他也是凡夫,還沒有斷惑,凡夫,聖人就是佛、菩薩來講經給這些凡夫聽,所以第一叫做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還沒有斷惑,還沒有斷惑,他來到極樂世界,只能在凡聖同居土而已,所以凡聖同居土還有九品蓮花,其實不只九品,九乘九,八十一,八十一乘九,729,729乘9,一直算下去,所以凡聖同居土說九品蓮花也是方便,四土裏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,實報莊嚴土也有九品,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的光明,沒有分什麼品,所以說凡聖同居土它有權實二土,權實二衆,權巧住在凡聖同居土的,這是佛菩薩,是方便,方便來住在凡聖同居土,若凡夫是實實在在在凡聖同居土,見思惑不斷,見思二惑不斷,確確實實住在凡聖同居土,若權巧方便住在凡聖同居土是諸佛菩薩,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有看到阿彌陀佛,看到觀世音菩薩,那是什麼原因呢?那就是因爲他方便示現給我們看,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,讓我們看到比較小尊的,極樂世界分成四個地方,四個地方,它有蓮花池,四土裏面有蓮花池,第一就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一般往生都到這個地方。第二、方便有余土,就是斷了我執,法執還留著,所以方便,只斷我執,沒有斷法執,還方便留著法執慢慢地斷,所以來到這裏他也是念佛,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明心見性的人,要不然就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人,他發意要往生極樂世界,他沒到凡聖同居土,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、思二惑,證到阿羅漢果,發願要到極樂世界,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,方便就是留這個法執還沒斷,方便斷惑,暫時住在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分作權跟實,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,佛、菩薩,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這些羅漢,聲聞、羅漢,方便有余土就沒有凡夫,他是完全斷惑,斷了我執,斷這個見、思二惑,他只要有辦法來到這個方便有余土,那個時候就沒有凡夫,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兩個,權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薩,實實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,二乘人,聲聞跟緣覺。第叁實報莊嚴土,這是報身,報身。第叁、實報莊嚴土,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,惟有菩薩才能住在這個地方,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,也斷掉我執,也見到本性,見到法身,也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種人念佛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,他不但證到果位,又度無量的衆生,所以他一去就到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唯有菩薩在住,但是實報莊嚴土又分作大菩薩跟小菩薩,所以實報莊嚴土有分作權跟實的地方,權,權巧方便,住在實報莊嚴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薩,就是等覺菩薩,方便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,佛跟十地菩薩,等覺菩薩,實在是大菩薩,權巧方便住在實報莊嚴土,若實報莊嚴土就是這些菩薩度無量的衆生才去,信、住、行、向,地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到九地,九地菩薩全都是權巧,住在實報莊嚴土,權巧住在實報莊嚴土,所以實報莊嚴土惟有菩薩,惟有菩薩,我們沒有辦法,我們根本沒有辦法,我們完全沒有辦法,實報莊嚴土,所以佛他來到實報莊嚴土,這是權,權巧。第四、常寂光淨土,權實剛好顛倒,常寂光淨土是什麼東西呢?唯佛一人,實在講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,因爲它是理體,它是一個佛的法身,但是它無法形容,只有安插一個常寂光淨土,我們說它是一個土,其實一無所有,裏面一無所有你要講什麼,一片光明,你又沒有辦法講,那只好講常寂光淨土,這是理性的東西你要怎麼講,是智慧跟理性的一個土,一個理性跟一個智慧的土,他怎麼有什麼身不身,怎麼有什麼土不土,所以它就無法形容,所以只有講常寂光淨土,所以常寂光淨土也是權巧跟實,權巧我們說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菩薩,這些大菩薩,這些十地菩薩,方便權巧說他接近常寂光淨土,實在在常寂光淨土唯佛一人,只有佛一個人,唯佛一人,所以這四土的差別叫做理別,理別,道理差別,四土是不出唯心,所以理是通的,理也有別,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余土,實報莊嚴土,常寂光淨土,四土的差別,但是實實在在不出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