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经疏卷五十二、大乘义章卷十六)p350《佛光大辞典》★一身无失、二口无失、三念无失、四无异想、五无不定心、六无不知已舍、七欲无减、八精进无减、九念无减、十慧无减、十一解脱无减、十二解脱知见无减、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、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、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、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、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、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。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。诸佛十力之智内充。无畏之德外显。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。超过物表。不与世共。欲简异一切凡圣所得。是以次而明之。此十八通名不共者。极地之法。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。故云不共也。一身无失:佛无量劫来。常用戒定智慧慈悲。以修于身。此诸功德满足故。诸罪根本拔故。所谓一切不善。五住烦恼。及习气俱尽也。一切身业。随智慧行。故身无畏。二口无失:无失因缘类。如身无失中说也。三念无失:佛四念处心。长夜善修故。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。善断欲爱及法爱故。于诸法中。心无著故。得第一安隐处故。一切意业。随智慧行。故念无失。四无异想:佛于一切众生。无分别无远近异想。平等普度。心无简择。如日出普照万物是为无异想。五无不定心:佛心一切细微乱尽离。常在禅定故。无不定心。六无不知已舍:佛于一切法。悉皆照知方舍。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。故名无不知已舍。七欲无减:佛知善法恩故。虽具众善。而常欲习诸善法。欲度一切故欲无减心无厌足故欲无减。譬如转轮王马宝。虽复一日周行四天下。遍意游不足。八精进无减: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。常度一切。未曾休息。故名精进无减。九念无减:佛于三世诸佛法。一切智慧相应故满。足无减故名。念无减。十慧无减:佛得一切智慧。十力四无所畏。四无碍智。成就圆极故。名慧无减。十一解脱无减:佛具二种解脱。故名解脱无减。何等为二。一有为解脱。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。二无为解脱。谓一切烦恼。都尽无余也。十二解脱知见无减:佛于一切解脱中。知见了了分明。故名解脱知见无减。所谓有为解脱。无为解脱。时解脱。不时解脱。慧解脱。俱解脱。不坏解脱。八解脱。不思议解脱。无碍解脱等。分别诸解脱相牢固。是解脱知见无减。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:佛先知。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。故有所现处。无非佛事。利益一切。故名身业随智慧行。十四一切口业: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。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:类如身业中分别。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:佛智慧照知过去世。尽过去际。所有一切。若众生法。若非众生法。悉遍知无碍也。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:佛智慧照未来世。尽未来际。所有一切。若众生法。若非众生法。悉遍知无碍也。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: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。所有一切。若众生法。若非众生法。悉遍知无碍也。【《法界次第初门》隋•智顗 撰】)【依报正报。】又名依果,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,如国土、山河、大地、房屋器具等等是,也就是世人的生活环境。经云:“依报随著正报转。”指众生的身心,因众生的身心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,为二报之一。【种种庄严。说法。则转一切*轮。化度。则度一切有情。故云一一无量也。
【解】一切金口。通名为经。对上五字。是通别合为题也。教行理三。各论通别。广如台藏所明。】我看这没有几个听得懂,这句话听得懂的举手,你都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的举手,看得懂就奇怪了,你就可以当法师了,真的,讲这个真的很深奥,简单几个字,实在讲道理是很简单,但是因为文言文搞不懂,我们看这个解释:
【讲】金口。指佛口为金口。】佛讲的叫做金口,【以佛全体】全体就是全身,全体,佛的全身,就是【阎浮檀金之故。】阎浮檀金翻译成中文叫做紫金色,紫金色就是紫色,紫得发金,意思是说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,很好看,所以叫做金口。【一切佛亲口所说。通名为经。】只要佛讲的全都是经。【经字是通题。】大家都通用的。【对上】对上面,【“佛】一字,【说】一字,【阿】一字,【弥】一字,【陀】一字,【”】总共【五字】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叫做【别题。】经就是通题,所以【是通别合为一题。】别题就是佛说阿弥陀,通题就是经,叫做通别合为一题,对上就是佛说阿弥陀五个字,是通别合为一题。【教行理三。各论】教也有【通别。】行也有通别,理也有通别,什么叫做教通别呢?【今佛说阿弥陀经。经中所诠。】所诠就是所解释,经中所讲的这个【信愿持名之教。与诸经不同。为教别。同名为经。故教通。】意思是说《阿弥陀经》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什么叫做教的别跟通呢?教的别就是说这本经是教人如何信,如何念佛,如何发愿,跟别本经不同,这叫做别,教别,但是全都是经叫做通,这就是说教,第一个字教,再来讲行的通跟别,行是什么不同的行呢?【依教所起之行。非观想观像二种。乃是持名之行。】持名念佛,这跟别经不同,跟人家不同,【故行别。】行别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别人不同。【同归极乐。故行通。】修行是全都一样要到极乐世界的,但是持名念佛这是跟别人不同,叫做行别,行别。【依行所契之理。】依行所契之理,【有唯心四土。一凡圣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三实报庄严土。四常寂光净土。四土差别。故理别。四土不出唯心。故理通。】现在一一来解释:现在讲依行所契之理,有唯心四土,唯心四土:第一、凡圣同居土,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?凡夫念佛不能达到一心不乱,不能嗀理一心不乱,事一心不乱,还有一些业,但是他能在临命终念十念,乃对呼吸,乃至暂时的一心不乱,咦!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极乐世界,凡夫往生,好!所以来到这个极乐世界他也是凡夫,还没有断惑,凡夫,圣人就是佛、菩萨来讲经给这些凡夫听,所以第一叫做凡圣同居土,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还没有断惑,还没有断惑,他来到极乐世界,只能在凡圣同居土而已,所以凡圣同居土还有九品莲花,其实不只九品,九乘九,八十一,八十一乘九,729,729乘9,一直算下去,所以凡圣同居土说九品莲花也是方便,四土里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,实报庄严土也有九品,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的光明,没有分什么品,所以说凡圣同居土它有权实二土,权实二众,权巧住在凡圣同居土的,这是佛菩萨,是方便,方便来住在凡圣同居土,若凡夫是实实在在在凡圣同居土,见思惑不断,见思二惑不断,确确实实住在凡圣同居土,若权巧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是诸佛菩萨,比如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有看到阿弥陀佛,看到观世音菩萨,那是什么原因呢?那就是因为他方便示现给我们看,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,让我们看到比较小尊的,极乐世界分成四个地方,四个地方,它有莲花池,四土里面有莲花池,第一就是凡圣同居土,我们一般往生都到这个地方。第二、方便有余土,就是断了我执,法执还留着,所以方便,只断我执,没有断法执,还方便留着法执慢慢地断,所以来到这里他也是念佛,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明心见性的人,要不然就是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人,他发意要往生极乐世界,他没到凡圣同居土,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、思二惑,证到阿罗汉果,发愿要到极乐世界,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,方便就是留这个法执还没断,方便断惑,暂时住在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分作权跟实,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,佛、菩萨,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这些罗汉,声闻、罗汉,方便有余土就没有凡夫,他是完全断惑,断了我执,断这个见、思二惑,他只要有办法来到这个方便有余土,那个时候就没有凡夫,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两个,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萨,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,二乘人,声闻跟缘觉。第三实报庄严土,这是报身,报身。第三、实报庄严土,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,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,比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,也断掉我执,也见到本性,见到法身,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这种人念佛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,他不但证到果位,又度无量的众生,所以他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唯有菩萨在住,但是实报庄严土又分作大菩萨跟小菩萨,所以实报庄严土有分作权跟实的地方,权,权巧方便,住在实报庄严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,就是等觉菩萨,方便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,佛跟十地菩萨,等觉菩萨,实在是大菩萨,权巧方便住在实报庄严土,若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些菩萨度无量的众生才去,信、住、行、向,地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到九地,九地菩萨全都是权巧,住在实报庄严土,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,所以实报庄严土惟有菩萨,惟有菩萨,我们没有办法,我们根本没有办法,我们完全没有办法,实报庄严土,所以佛他来到实报庄严土,这是权,权巧。第四、常寂光净土,权实刚好颠倒,常寂光净土是什么东西呢?唯佛一人,实在讲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光明,因为它是理体,它是一个佛的法身,但是它无法形容,只有安插一个常寂光净土,我们说它是一个土,其实一无所有,里面一无所有你要讲什么,一片光明,你又没有办法讲,那只好讲常寂光净土,这是理性的东西你要怎么讲,是智慧跟理性的一个土,一个理性跟一个智慧的土,他怎么有什么身不身,怎么有什么土不土,所以它就无法形容,所以只有讲常寂光净土,所以常寂光净土也是权巧跟实,权巧我们说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菩萨,这些大菩萨,这些十地菩萨,方便权巧说他接近常寂光净土,实在在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,只有佛一个人,唯佛一人,所以这四土的差别叫做理别,理别,道理差别,四土是不出唯心,所以理是通的,理也有别,凡圣同居土,方便有余土,实报庄严土,常寂光净土,四土的差别,但是实实在在不出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