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▪P3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术的人就知道,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白色,跟千分之一的黄色调配色彩又不一样,极乐世界莲花不是四色而已,是无量色,无量色,怎么说无量色呢?因为他举出这四种就是基本色,基本色又加色彩,无量无边,一百分化作……,你若一百分的白色化作九十九分白一分黄,九十八分白,二分黄,九十七分白,三分黄,这色彩又不一样了,极乐世界只有四种莲花要如何说无量光无量寿呢?啊!听经听完才知道,今天得到最多,为什么呢?没有人讲这个,也没有人知道,所以因为极乐世界是事事无碍,事事无碍,它是佛的报身土,那是绝对的事事无碍的法界所造成,不是我们凡夫脑袋可以想的,说七,说七就是圆满,说七就是圆满,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是究竟圆满的,极乐世界,所以用这个数目来代替的意思,讲梵语阿弥陀,我们讲的无量寿,也叫做无量光,要之就是简单讲,就是功德也无量,智慧无量,神通无量,道力无量,依正无量,庄严无量,说法无量,化度无量,一一无量,全都无量,怎么说才七重而已。

  【讲】梵语指印度语。劫初光音天人。下降于印度。】现在佛教在说我们人是从哪里来?人是从哪里来?那么这个世间人从这个……。人怎么来的,认为人是进化论来的,事实上达尔文他讲这个进化论,根本没有提到说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,而是后来的人穿凿附会地说,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,以前的猴子可以变人,现在的猴子怎么不可以变人呢?对不对?所以这个穿凿附会认为人是由这个达尔文讲的进化论,人是进化来的,根本没有这个事情,你看进化论就知道,他没有这样讲,他没有这样讲,只是人的一种臆测,佛在讲人从哪里来?人从光音天来,下降在印度,刚来的时候这个色身是很轻,很轻,来到这个印度,因为吃到这个东西,【因食地肥。】就是吃到营养的东西,哇!【足不离地。】却飞不起来,吃得好吃,吃得太多,咦!足不离地,却飞不回去,飞不回去光音天,【留为人种。】这是佛经讲的,又没有人看到,也没办法去证实,到底有没有,只有经典这么说,我们照这样相信,不然人从哪里来,你知道,不然你讲给我听,你知道吗?也不知道,【光音天是梵天。】印度人讲的,我们讲的梵音、梵音,就是从这里来,梵语、梵语,就是从这里来,意思就是说光音天下来的,梵天下来的,就是印度祖先的意思,【印度人。称为梵天苗裔。】苗裔就是后代,印度人他都自认称为他是梵天的后代,梵天后代,所以在讲梵语跟巴利文,印度有两种语文,一个是巴利文,一种是梵文,梵文只在皇宫里面这些贵族才可以讲,这些贵族跟婆罗门才可以讲,若这个巴利文就是士、农、工、商这些人在讲的,所以印度有两种语言,一种是梵文,一种是巴利文,所以他们都自认为他们就是从天上来的,他们讲的声音叫做梵音,梵音,他们讲的就是很好听,就是叫做梵音,别人讲的就是土音,他们就是梵音,所以印度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骄傲,说他就是梵天的后代,【故彼土语言。称为梵语。

  阿弥陀。此云无量寿。亦云无量光。但将寿命光明。二种而说。已解在前。要之弥陀功德。具有恒沙称性功德。】称性就是本性的意思,恒沙本性的功德,称性就是说全盘就是性,完全都是本性的功夫,具足有恒沙称性的功德。【智慧。已证一切种智。】已经证悟到一切的种智。【神通。具足三明六通。】三明六通是从哪里来的呢?三明六通,六通就是神足通,神足通,他这个脚能够飞天遁地,神足,神足,第二就是天眼通,眼睛可以看很远,第三就是天耳通,耳朵可以听很远的地方,第四就是宿命通,宿命通就是了解生生世世,生生世世他这个因果关系,宿命通,第五就是他心通,我们人在起心动念他都知道,他心通,第五是他心通,第六是漏尽通,漏尽就是烦恼已经除掉了,漏就是烦恼的别名,漏就是烦恼,烦恼去掉叫做漏尽,这六通,三明叫做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尽明,就是天眼通达三世,宿命明也是一样,漏尽明也是一样,所以三明是从六通来的,六通三明,三明六通,六通就是神足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,宿命,星宿的宿,宿命通,住宿的宿,宿命通,他心通,漏尽通。三明就是天眼明、宿命明、漏尽明,三明六通。【道力。已得十力。】十力就是佛的十种智慧之力,在这里我们不讲,凡是《弥陀经》所开出去的种种名相,有影响到我讲经的时间我都不要讲。【四无所畏。】这简单解释一下,十力就是佛的十种智慧的力量,《十四讲表》会讲,十个智力。四无所畏呢?四种的无畏,无所畏,哪四种无所畏呢?一、正等觉无畏,正等觉,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正等觉无畏,就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,没有人比他更行,无畏,没有人比他更厉害,正等觉无畏。二、漏永尽无畏,烦恼永远去掉叫做漏永尽,烦恼永远去掉,漏永尽,无畏,无所畏。第三、说障法无畏,说这个法,说障就是障碍的障,意思是说,说法去掉这个障碍一切法门都无所畏,叫做说障法无碍。第四、说出道无畏,说出道,说法要让你了生脱死,出道,出世道,出离开这个世间,出离这个烦恼,这个道叫做说出道无畏。四无所畏:一、正等觉无畏,二、漏有尽无畏,第三、说障法无畏,第四、说出道无畏,四无所畏。【十八不共诸法。】十八不共法不讲,这出自《大智度论》十八不共法,这个经典,这个字典,佛学辞典都有,佛的十八不共法,简单讲就是不共声闻,不共菩萨法,只有佛有,简单讲就是这样,什么叫不共?不共声闻,不共菩萨,只有佛有,简单讲就是这样,这个十八不共法若要讲我们讲不完,这可多了,再给你二、三堂课来讲也讲不完,所以会牵连我讲经的这个时间进度,所以我不要,不要这样讲,我这个人不要复杂,不要拖延,你没听过歹戏拖棚,我们这好戏要再继续演,不可以拖戏,所以十八不共法你自己去查字典,我不讲,不讲,不共就是不共声闻,不共缘觉,简单讲就是这样。(十八种不共通之法。即不共通于声闻、缘觉,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。<一>佛之十八不共法。全称十八不共佛法。(一)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:(1)诸佛身无失,佛自无量劫来,持戒清净,以此功德满足之故,一切烦恼皆尽,故于身无失。(2)口无失,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,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。(3)念无失,佛修诸甚深禅定,心不散乱,心于诸法无所著,得第一义之安稳。以上三法指身、口、意三业皆无过失。(4)无异想,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,心无简择。(5)无不定心,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,摄心住善法中,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。(6)无不知己舍心,于苦等之受,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,而住于寂静平等。(7)欲无减,佛具众善,常欲度诸众生,心无厌足。(8)精进无减,佛之身心精进满足,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,无有休息。(9)念无减,三世诸佛之法、一切智慧,相应满足,无有退转。(10)慧无减,指佛具一切智慧,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,于慧无缺减。(11)解脱无减,佛远离一切执著,具有为、无为二种解脱,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,即于解脱无缺减。(12)解脱知见无减,佛知见诸解脱相,了了无闇障。(13)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。(14)一切口业随智慧行。(15)一切意业随智慧行。以上三项,乃佛造作身、口、意三业时,先观察得失,后随智慧而行,故无过失,皆能利益众生。(16)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。(17)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。(18)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。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,皆通达无碍。(二)即指十力、四无所畏、三念住、大悲等十八种法。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,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,为余之圣者所无。即唯佛独得十力,除诸惑习气;得四无所畏,说法无怖畏;得三念住,不生欢戚心;得大悲,缘一切有情,得明三苦之行相。十力为:处非处智力、业异熟智力、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、根上下智力、种种胜解智力、种种界智力、偏趣行智力、宿住随念智力、死生智力、漏尽智力。四无所畏为:正等觉无畏、漏永尽无畏、说障法无畏、说出道无畏。三念住为: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、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、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。(三)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。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:一切智、功德无量、大悲、智慧中自在、定中自在、变化自在、记别无量、记别不虚、言无失、智慧无减、常施舍行、常观众生、不失念、无烦恼习、无有能如法出其失、无能见顶、足下柔软、得神通波罗蜜故,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。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。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,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,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。(文殊师利问经卷下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)<二>菩萨之十八不共法。出自宝雨经卷四。即:(一)行施不随他教。(二)持戒不随他教。(三)修忍不随他教。(四)精进不随他教。(五)静虑不随他教。(六)般若不随他教。(七)行于摄事,能摄一切有情。(八)能解回向。(九)方便善巧为主,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,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。(十)不退大乘。(十一)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,而得安乐,言音善巧能随世俗。(十二)智为前导,虽现前起种种受生,而无所作,离诸过失。(十三)具足十善身语意业。(十四)为摄诸有情,恒不舍离,常能忍受一切苦蕴。(十五)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。(十六)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,而不忘失一切智心,如宝坚固清净庄严。(十七)若受一切法王位时,以缯及水系灌其顶。(十八)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,与宝雨经所载雷同。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,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。(自在王菩萨经卷下、华严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