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5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力,簡單,濫竽充數,這勸請的意思就是說,噢!請佛住世,那麼我們現在請大法師住世,那麼請大法師住世就是怎樣呢?像廣化法師修的,廣化法師每天若在念佛,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,這是我親近廣化老法師,這位老法師實在是很不簡單,我不曾看過這麼慈悲的人,若煮雲老法師是我所看過最沒有是非的人,我的上人一輩子不曾講人家的壞話,不曾講人家的是非,不曾,我不曾聽過,不曾聽過,所以廣化老法師他自己病苦病得很嚴重,他每一晚在念佛,早課、晚課都回向給廣欽老和尚住世,李炳南老居士住世,那時候他們兩個老人家還沒有往生,他們兩個老人家若住世我們佛教就會興旺,還回向一些高僧大德、長老,一些老和尚,那麼我現在在修行,換我回向給他老人家,廣化老法師,老法師,我們法會也是有寫上去,法會也是有寫上去,寫這個牌位,所以這個勸請就是請這些高僧大德來住世,我們平時在修持一直回向給他,一直回向給他,這樣衆生就有福報,衆生就有福報,所以說廣欽老和尚活到九十歲,李炳南老居士活到九十歲,可能全臺灣省很多人都念佛回向給他,若我可能不用念,我這個人可能很快就回去了,真的,我不騙你,我很快就回去了,你再回向也維持不久,拚命一直吐,剛才要來講還吐,很奇怪,這鬼都不要原諒我,我發一個大願你知道嗎?發一個大願,我說要將……,高雄,我本來要開《比丘尼戒》,我要開這個《比丘尼戒》,戒本都印好了,重新打字,重新校對,都印好了,現在外面亂搞,搞得我暫時停,暫時停,不敢講,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,這個人的罪過會下地獄,會下地獄,經過半年、一年之後再跟法師開《比丘尼戒》,經過一年半載,我發一個願要弘法,要將這個佛法帶來高雄,錄音,帶到全臺灣省,噢!辛苦,發願之後一直生病,一直痛苦,實在是……,可見衆生的業實在很重,確實很重,很感應你知道嗎?比念觀世音菩薩還感應,真的,我發一個願要普度衆生受不了,躺著,吐又腹瀉,吐,一直痛苦,一直痛苦,一直痛苦,發願之後馬上躺在床上,你知道嗎?諸位菩薩你若不稍微幫忙我穩死的,後面稍微撐一下,稍微撐一下,若在修行多少幫我回向,稍微幫忙撐一下,不然會死,真的,所以這個魔王,魔王看到發大願的法師要來普度衆生,大家要跳出六道輪回,他的魔宮會震動,魔宮會震動,所以他要困擾,要困擾我,所以我常常在睡的時候,常常要來找我,很奇怪,不曉得有沒有去找你們,若有人要代替,你來告訴我,說:我代替慧律法師,將你的名字、住址抄給我,我就叫他去找你。勸請。【叁隨喜。】隨喜就是說不要持反對的這個意見,人家若有好的要贊歎人家,全臺灣省什麼做得最差,佛教當中全臺灣省做得最差的就是這兩個字,隨喜功德,門戶之見,佛教一盤散沙,門戶之見,山頭主意(義),就是隨喜功德不夠,所以我常常勸告徒弟,你認爲我這個法能契合得來你就進來,你進來的時候要互相贊歎,你若是認爲我這個法不契合,菩薩!對不起!別間道場還很多,門都開著等你,離開的時候不要誹謗,不要誹謗,你有緣來我這個講堂,無緣,離開不要互相誹謗跟攻擊,要隨喜功德,彼此認爲無緣,無緣,所以來我這個講堂,來我這個講堂,盡量沒有是非,盡量贊歎如來,諸位衆生不要傳是非,不要聽是非,不要講是非,盡量隨喜。【四回向。】回向有叁種,回小向大,回事向理,回因向果。(法師在打嗝)要來了,要來了,過去看人家起乩就是這樣,起乩,我很害怕有一天發作,拿七星劍起來砍,沒有啦!這是胃,胃寒,胃寒。我今天講給這個大專生聽,所以我今天有比較累,所以這個時候已經講五十分了,五十分了,諸位!讓法師休息一下,待會再來,回向,回因向果,回事向理,回小向大。回小向大,回因向果,回事向理。你先抄起來,待會我再來解釋。回小向大,因爲我們是修菩薩行,我們不可以自私,我們自己念佛是小,法界衆生是大,叫做回小向大,因爲要擴展我們這個心量,符合這個菩薩行,所以回小向大,小就是個人,大就是法界無量的衆生。回因向果,我們這個時候所有的修行,供養、禮佛、拜忏、布施、持戒、念佛、佛七,這都有功德,所以要回因向果,向果就是我們最究竟,該當成佛道,大家都希望能夠成佛叫做回因向果。回事向理,我們念佛是事相,有出聲音,用這個色身,爲什麼向這個理呢?因爲理是無生的東西,你要回向理體,無生的東西,你才有一天會進入佛的果位,所以回事向理就是要直入無生的道場,大寂靜處,所以回事向理就是回這個對立性的世間法,進入絕對的出世間法,就是無生法忍,這是成佛最重要。回事向理,回因向果,回小向大,這就是回向。【五發願。】回向,發願。【後四亦名悔者。】後面四種叫做悔。【以五者皆能悔過滅罪故。】意思就是說勸請、隨喜、回向、發願,這都叫做悔,以五者,以這五種都能悔過,滅罪故。【四者忏悔業障。此願屬五悔第一忏悔。五者隨喜功德。此願屬五悔第叁隨喜。六者請轉*輪。七者請佛住世。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二勸請。】第六請轉*輪就是希望請這些聖人、菩薩來轉*輪,就是講經說法來度衆生,來降伏諸天天魔外道,令一切衆生能夠走入佛道,走入正途,好好修持來普度衆生,所以轉這個*輪衆生才有福報,若沒轉*輪,衆生就沒有福報,經典這麼說,說若是有無量的衆生,以一切飲食、醫藥供養二乘人,就是聲聞跟緣覺,如是經過無量無邊的劫所修的福德,不大,這樣修的福不大,所種的福不大,比不上一個人上臺轉*輪講到自性清淨心,講到這個本性的東西,因爲本性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本性,講一點點它就是遍法界,不如一個大乘菩薩上臺講四句偈,解釋四句偈,依法修行,功德比這個法師所修的法,所修的福還要少,這樣意思就是說你用金錢去布施,邊是有形相的東西,你有福,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,四句偈,邊樣就能令衆生解脫生死,所以施舍佛法,轉這個*輪的功德,會無量無邊,因爲它通達本性,通達本性,不是可以用數量去衡量,第七請佛住世,請佛住世,我們現在佛不在了,只有請一些大法師住世,請一些大法師住世,這兩願就是攝在五悔裏面第二的勸請。【既請佛說法。必請久住世間也。】現在佛不在,現在請高僧大德住世來度衆生,衆生就有福,這個法界若沒有轉,這個五濁惡世就沒有一個有辦法脫離叁界,沒有一個有辦法,沒有辦法。【八者常隨佛學。】就是不要離開善知識,不要離開善知識,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佛學,當然你要研究佛學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識,你沒有善知識你怎麼研究佛學呢?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嗎?你自己看看得懂嗎?一定看不懂,看不懂你就不可以離開善知識,常隨佛學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。【九者恒順衆生。】所謂恒順衆生就是永遠順著衆生各種的喜愛,施舍種種下根機的法叫做恒順衆生,那恒順衆生也可以改變我們的修養,我們可以常常恒順衆生我們比較不會生氣,比較不會生氣。有的人說衆生做壞事你怎麼順從他,恒順衆生,恒順衆生不是這意思,恒順衆生就是說他是要求佛法,要合他的根機,要說什麼法,只要衆生,比如說老阿婆年紀大她要聽一些故事,年輕人他要聽一些比較深奧的,若法師要聽一些戒律,意思是說恒順衆生,恒順衆生,不能說殺人放火你也要恒順衆生,對不對?這句話不要解釋錯誤。【此兩願。攝屬五悔第五發願。】第五發願,【十者普皆回向。】就是回向淨土,【即回向衆生。同生淨土。同證真如。同成佛道。此願屬五悔第四回向。】我們這樣看起來有時候你會覺得很亂,會很亂,我現在跟諸位解釋,你現在將筆拿起來,你這樣看起來可能會很亂,其實這就是在解釋十大願王而已:

  一者禮敬諸佛(,畫一個四角型,畫一個框框),

  二者稱贊如來(,畫一個框框),

  這兩願就是屬于禮拜,禮拜。

  再來第叁廣修供養,(,畫一個框框),這是屬于供養,供養。

  中間,中間,四者忏悔業障(,畫一個框框),這就是屬于五悔裏面的第一個忏悔。

  五者隨喜功德(,畫一個框框,框起來),這個願是屬于五悔裏面的第叁隨喜。五悔就是忏悔(四忏悔業障)、勸請(第六請轉*輪,第七請佛住世)、隨喜(五隨喜功德)、回向(十普皆回向)、發願(八常隨佛學,九恒順衆生),所以第五隨喜功德是屬于五悔裏面的隨喜。

  第六請轉*輪,第七請佛住世(,這個都畫起來),這兩個屬于五悔裏面第二勸請,這樣你就不會亂掉。

  第八常隨佛學,第九恒順衆生這兩願攝五悔裏面第五發願,所以第八常隨佛學,九者恒順衆生,這個都畫起來,這兩願是屬于五悔裏面的發願。

  第十普皆回向,畫一個框框,回向衆生,就是這個五悔裏面的回向,這樣就清清楚楚了,我這樣跟你講,你照這樣畫起來,你就不會亂七八糟了,你就不會看得亂七八糟,這樣就很清楚了,簡單講就是五悔就是十大願王,十大願王就是跟五悔同一體的東西,名詞不同而已。

  【六念等者。一者念佛。爲慈悲導師。】爲什麼念佛呢?念佛的慈悲,念佛的德行,念佛的智慧,念佛的修行,利益衆生,爲慈悲導師,爲我們慈悲的導師,【二者念法。乃諸佛所師。】就是諸佛他……,所師就是遵守的法則,這個師,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,念法,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念法,所以簡單講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,爲什麼要念法呢?諸佛所師,諸佛所師就是諸佛所遵守的法則、真理。【叁者念僧。】要念念,僧就【是人天福田。】人天的福田,天人看到法師也要頂禮,當然是有修行的人,像我們這種沒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,就算對我們很恭敬了,我們是不夠資格讓天上的人頂禮,像道宣律師,像今天的忏雲老和尚,還是像這個廣化老法師,這引起高僧大德,這都夠資格,至于我,我不夠資格,我這個黑卒人家不要唾棄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