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種顛倒。五住地惑。】這前面已經講過了,前面已經講過了,五住地惑,【依惑造業。依業受苦。輪轉不休。苟能一念回心者。回昏迷倒惑之心。專持佛名。橫超叁界。持至事一心不亂。】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念整天,像阿婆這樣,所以人家說阿婆不識字比較容易往生就是這樣,她不識字,我道理多少聽一點,聽得懂也好,聽不懂也好,反正我相信師父的話,相信佛祖的話,就拼命一直念佛,反而這樣比較快往生,比較容易得到一心不亂,反正已經年紀大了,看又看不懂,聽也很辛苦,耳朵又重聽,是非也不要聽,這樣一直念佛,事一心不亂就是拿著念珠整天在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理一心不亂就是觀照,去掉那個煩惱,念跟無念當下一念。【決定得生自心本具。極樂凡聖同居。方便有余。二種淨土。持至理一心不亂。決定得生自心本具。】我們的本性就是有具足這個極樂世界,持到這個理一心不亂,決定得生自心本具。【極樂實報莊嚴。常寂光。二種淨土。更無絲毫疑慮。】不要有懷疑。【是名信自。即信唯心之淨土也。
【解】信他者。】信他,信什麼人呢?【信釋迦如來。決無诳語。】相信他,他是誰?佛祖,相信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诳語,就是欺騙我們,诳語。【彌陀世尊。決無虛願。】阿彌陀佛這世尊他發四十八大願要度衆生,絕對他發的願今天已經完成,他絕對做得到,他若做不到他不可能成佛,他既然做得到,他絕對沒有那個虛願,他一定要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。【六方諸佛廣長舌。】這本經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,六方的諸佛,廣長舌就是沒有妄語的意思。【決無二言。】絕對沒有兩種話,就是絕對要相信六方諸佛的贊歎極樂世界。【隨順諸佛。真實教誨。】這句話你要用紅的全都畫起來,隨順諸佛,真實教誨。【決志求生。更無疑惑。】啊!這句話太重要,這句話就是我們的生命,隨順諸佛,佛祖都只教我們要念佛,我們爲什麼不聽佛祖的話,真實的教誨,他這樣教我們,這樣苦口婆心勸你,你爲何不聽佛祖的話,決志求往生極樂世界,不要再懷疑了。更無疑惑,這句話就是我們淨土的生命,隨順諸佛,真實教誨,決志求生,更無疑惑,不用懷疑,決定,不是騙我們的。【是名信他。(以教爲他。)】【
【講】信他者。以教(即此經)爲他。】這句話會聽不懂,以教“既此經”爲他,信他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這本經裏面所講的佛當作他,以教爲他,這個他就是釋迦牟尼佛、彌陀佛、六方佛,把筆拿起來,以教爲他就是彌陀、釋迦、六方佛,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六方佛,以教爲他。【信釋迦無诳語。】不會騙我們。【佛具五語。】佛有具足五種語。【真語者。】講實在話,真的,不是假的。【實語者。】是實在的。【如語(如理而說)者。】如語,不是像衆生講話不曾照道理的。【不诳語(不欺诳)者。不異語(同過去佛所說)者。】過去諸佛這樣講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講。【彌陀無虛願。四十八願。願願圓滿。方成正覺。果後一定不違本願。】把筆拿起來,果後不是泰國果後跟果王那個榴梿,果後你要搞清楚,果後就是證悟佛果,後,我們證悟這個佛果一定不會違背他的本願,因爲佛有發四十八大願,他今天證悟到佛果他怎麼可以違背他的本願,對不對?【六方諸佛。廣長舌相。乃因中不妄語。所感之果相。無二言者。即諸佛異口同音。故無二言。隨順諸佛真實教誨者。即依諸佛所說。汝等衆生。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。所護念經。決志求生淨土。更無疑惑。是名信他。】信他。底下:
【解】信因者。深信散亂稱名。猶爲成佛種子。況一心不亂。安得不生淨土。是名信因。】就是說【(以念佛爲因。)
【講】信因者。以念佛爲因。《法華經》雲:若人散亂心。】若人散亂心,【入于塔廟中。一稱南無佛。皆共成佛道。】我們人若是用這個散亂心就是沒有恭敬心,不是很恭敬的,來到這個寺廟,咦!合掌念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,就是說將來一定成佛,意思是說有這個善根,何況在座諸位你坐在這兒聽經聞法,所以我才告訴你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,你電視不要看,你一定要來聽師父講經,爲什麼呢?聽不聽得懂都沒有關系,來聽一則故事也好,聽一句佛號也好,來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好,來到這個講堂就是一定有益無害,所以你一定要來,電視不要看,電視不要看,看那個沒有用,所以你要將所有的生命都投資在佛法,這樣我們要解脫才有希望,人家念一句南無佛人家他就可以成佛道,何況你常常來聽經聞法。【故曰猶爲成佛種子。
又佛世一老人。投佛出家。
舍利弗以慧眼觀察。其人八萬劫來。毫無善根。不度出家。
老人聞言。自悲障重。放聲大哭。
佛呼而問何故。
老人即以尊者之言。】就是說舍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這個善因緣。【奉白于佛。】老人就告訴他:舍利弗說我沒有出家的善根。就跟佛這麼說,奉白于佛,就是照這樣跟佛講。
【佛饬舍利弗。度其出家。】“饬(饬chì:古同“敕(chì)”,告誡,命令。)”就是命令。佛饬舍利弗,度其出家,要度他出家。
【舍利弗言。佛前谕囑。無有善根之人。勿許出家。此人八萬劫來。毫無善根。】你看多嚴重,八萬劫,你想想看!【佛何以許度出家。
佛雲:此人。八萬劫前爲樵夫。】樵夫。【在山采薪。見一虎來。即攀上樹以避之。虎過。念南無佛一聲。】只念一句南無佛而已,還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。【即此念佛善根。今已成熟。可度出家。
後得阿羅漢果。】你看多好,念一句南無佛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就證得阿羅漢果。
【散心稱名尚然。反顯念佛一心不亂。安得不生淨土。況字。即反顯義。是名信因。
【解】信果者。深信淨土。諸善聚會。皆從念佛叁昧得生。如種瓜得瓜。種豆得豆。亦如影必隨形。響必應聲。決無虛棄。是名信果。(以已生者爲果。)
【講】信果者。以往生爲果。深信淨土。諸上善人。】這上善是菩薩的意思,不是普通的善,是上善,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,上善就是說大家心地都很好,每一個都是菩薩心,上善人【俱會一處。皆從念佛叁昧真因。】念佛叁昧就是說定慧均等,叁昧翻譯成中文叫做正定,就是說他在念佛的時候他清清楚楚,他非常地清楚,也了解一切法無生,無生當下,就具足一切智慧,雖念而念,無念而念,所以叁昧叫做正定,定慧均等的真因。【而得往生實果。文中四種譬喻。】文中有四種的譬喻。【二喻依因感果。二喻果不離因。決無虛棄者。】兩種的譬喻依因感果,兩種的譬喻,這果是不離因,所以說絕無虛棄。【有念佛之因。必得往生之果。決定功無虛棄。但肯念佛。必得往生。是名信果。
【解】信事者。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。依心所現。十方世界。亦不可盡。實有極樂國。在十萬億土外。最極清淨莊嚴。不同莊生寓言。是名信事。(以境爲事。)】信事就是事相,以境界作事相,深信我們現在現前一念是不可盡故,爲什麼不可盡呢?因爲我們這個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,是不能讓你講出一個範圍,所以不可盡,依心所現,我們這個十方諸佛國土也是我們心所顯現出來的,所以說以心所現十方世界也不可盡,這句話底下,實有極樂國,就是說實實在在有這個極樂世界,這個極樂世界,在十萬億佛土以外,十萬億土就是說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,一土就一尊佛在度化,一土就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大,十萬億佛土意思就是說十萬億的叁千大千世界,依我們現在所講的,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有幾千個銀河系,幾千個銀河系,那麼過十萬億,幾千個銀河系,一千個銀河系當做一個單位乘以十萬億,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地方,所以這個土,一個土就是有一尊佛在度化,所以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,但是叁千大千世界的範圍有大也有小,看衆生的業感,看衆生的業感,最極清淨莊嚴,不是莊生寓言,莊生寓言就是莊子,莊子他的名是周,所以有人叫莊周、莊周,這莊周他是一個大譬官,他是一個很會寓言的人,這莊子是一個很會講話的人,相當有神通的人,所以一部電影是大譬官,大譬官,那麼這部電影也是莊子恥笑衆生的一種寓言,講到這個莊子他這個思想比較屬于偏向消極的東西,他都主張這個無爲而治,講老莊的哲學思想,這莊子的哲學思想,那麼他都用很多,用譬喻的,用很多譬喻的,所以說莊生寓言,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都將這個極樂世界,當作是一種寓言,假讬的,意思是說佛是慈悲來講這個經,那麼因爲怕衆生失望,就假裝有一個極樂世界,這就是一般人錯覺的地方,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極樂世界,不是講寓言的東西,不是假設的東西,確確實實有的東西,不同莊生寓言,是名信事,信這個事相,事就是以境爲事,有境界叫做事相,信事,看這個講解:
【講】信事者。以境爲事。境由心現。深信心無盡故。依心所現之境亦無盡。實有極樂世界。在此土之西。】在此土之西,【最極清淨莊嚴。雖雲過十萬億佛土。亦非心外。】也不能離開我們的心。
○【不同莊生寓言者。】假設,【寓是寄寓。】含有意思在裏面,【又托也。】寓言寄托就是……,【寄托之言。雖有其名。實無其事。】就是說寄托的意思,雖有名,實在是沒有這種事情。【如莊子(姓莊名周)《南華經》雲:有人名混沌。】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。【生而無七竅。】七竅就是七孔,我們的眼、鼻,眼睛,鼻子二個孔,眼睛二個孔,嘴一個孔,耳朵兩個孔,就七孔。【人憐而鑿之。】我們人可憐他就爲他鑽孔,替他鑽七孔,【七竅有而混沌死。】而混沌死,這句話你有覺得它矛盾的地方,有一個人名叫做混沌,就是天地還沒有開始,生而無七竅就是沒有七孔,人憐而鑿之,人憐而鑿之,你這句話看得……,人可憐他把他鑽七個孔,那我問你,這個人七孔又從哪裏來,這樣了解意思嗎?你爲他鑽七孔的這個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