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▪P5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种颠倒。五住地惑。】这前面已经讲过了,前面已经讲过了,五住地惑,【依惑造业。依业受苦。轮转不休。苟能一念回心者。回昏迷倒惑之心。专持佛名。横超三界。持至事一心不乱。】一心不乱,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念整天,像阿婆这样,所以人家说阿婆不识字比较容易往生就是这样,她不识字,我道理多少听一点,听得懂也好,听不懂也好,反正我相信师父的话,相信佛祖的话,就拼命一直念佛,反而这样比较快往生,比较容易得到一心不乱,反正已经年纪大了,看又看不懂,听也很辛苦,耳朵又重听,是非也不要听,这样一直念佛,事一心不乱就是拿着念珠整天在念佛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理一心不乱就是观照,去掉那个烦恼,念跟无念当下一念。【决定得生自心本具。极乐凡圣同居。方便有余。二种净土。持至理一心不乱。决定得生自心本具。】我们的本性就是有具足这个极乐世界,持到这个理一心不乱,决定得生自心本具。【极乐实报庄严。常寂光。二种净土。更无丝毫疑虑。】不要有怀疑。【是名信自。即信唯心之净土也。

  【解】信他者。】信他,信什么人呢?【信释迦如来。决无诳语。】相信他,他是谁?佛祖,相信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诳语,就是欺骗我们,诳语。【弥陀世尊。决无虚愿。】阿弥陀佛这世尊他发四十八大愿要度众生,绝对他发的愿今天已经完成,他绝对做得到,他若做不到他不可能成佛,他既然做得到,他绝对没有那个虚愿,他一定要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。【六方诸佛广长舌。】这本经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,六方的诸佛,广长舌就是没有妄语的意思。【决无二言。】绝对没有两种话,就是绝对要相信六方诸佛的赞叹极乐世界。【随顺诸佛。真实教诲。】这句话你要用红的全都画起来,随顺诸佛,真实教诲。【决志求生。更无疑惑。】啊!这句话太重要,这句话就是我们的生命,随顺诸佛,佛祖都只教我们要念佛,我们为什么不听佛祖的话,真实的教诲,他这样教我们,这样苦口婆心劝你,你为何不听佛祖的话,决志求往生极乐世界,不要再怀疑了。更无疑惑,这句话就是我们净土的生命,随顺诸佛,真实教诲,决志求生,更无疑惑,不用怀疑,决定,不是骗我们的。【是名信他。(以教为他。)】【

  【讲】信他者。以教(即此经)为他。】这句话会听不懂,以教“既此经”为他,信他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这本经里面所讲的佛当作他,以教为他,这个他就是释迦牟尼佛、弥陀佛、六方佛,把笔拿起来,以教为他就是弥陀、释迦、六方佛,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六方佛,以教为他。【信释迦无诳语。】不会骗我们。【佛具五语。】佛有具足五种语。【真语者。】讲实在话,真的,不是假的。【实语者。】是实在的。【如语(如理而说)者。】如语,不是像众生讲话不曾照道理的。【不诳语(不欺诳)者。不异语(同过去佛所说)者。】过去诸佛这样讲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。【弥陀无虚愿。四十八愿。愿愿圆满。方成正觉。果后一定不违本愿。】把笔拿起来,果后不是泰国果后跟果王那个榴梿,果后你要搞清楚,果后就是证悟佛果,后,我们证悟这个佛果一定不会违背他的本愿,因为佛有发四十八大愿,他今天证悟到佛果他怎么可以违背他的本愿,对不对?【六方诸佛。广长舌相。乃因中不妄语。所感之果相。无二言者。即诸佛异口同音。故无二言。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者。即依诸佛所说。汝等众生。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。一切诸佛。所护念经。决志求生净土。更无疑惑。是名信他。】信他。底下:

  【解】信因者。深信散乱称名。犹为成佛种子。况一心不乱。安得不生净土。是名信因。】就是说【(以念佛为因。)

  【讲】信因者。以念佛为因。《法华经》云:若人散乱心。】若人散乱心,【入于塔庙中。一称南无佛。皆共成佛道。】我们人若是用这个散乱心就是没有恭敬心,不是很恭敬的,来到这个寺庙,咦!合掌念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,就是说将来一定成佛,意思是说有这个善根,何况在座诸位你坐在这儿听经闻法,所以我才告诉你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,你电视不要看,你一定要来听师父讲经,为什么呢?听不听得懂都没有关系,来听一则故事也好,听一句佛号也好,来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好,来到这个讲堂就是一定有益无害,所以你一定要来,电视不要看,电视不要看,看那个没有用,所以你要将所有的生命都投资在佛法,这样我们要解脱才有希望,人家念一句南无佛人家他就可以成佛道,何况你常常来听经闻法。【故曰犹为成佛种子。

  又佛世一老人。投佛出家。

  舍利弗以慧眼观察。其人八万劫来。毫无善根。不度出家。

  老人闻言。自悲障重。放声大哭。

  佛呼而问何故。

  老人即以尊者之言。】就是说舍利弗说我没有出家的这个善因缘。【奉白于佛。】老人就告诉他:舍利弗说我没有出家的善根。就跟佛这么说,奉白于佛,就是照这样跟佛讲。

  【佛饬舍利弗。度其出家。】“饬(饬chì:古同“敕(chì)”,告诫,命令。)”就是命令。佛饬舍利弗,度其出家,要度他出家。

  【舍利弗言。佛前谕嘱。无有善根之人。勿许出家。此人八万劫来。毫无善根。】你看多严重,八万劫,你想想看!【佛何以许度出家。

  佛云:此人。八万劫前为樵夫。】樵夫。【在山采薪。见一虎来。即攀上树以避之。虎过。念南无佛一声。】只念一句南无佛而已,还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。【即此念佛善根。今已成熟。可度出家。

  后得阿罗汉果。】你看多好,念一句南无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就证得阿罗汉果。

  【散心称名尚然。反显念佛一心不乱。安得不生净土。况字。即反显义。是名信因。

  【解】信果者。深信净土。诸善聚会。皆从念佛三昧得生。如种瓜得瓜。种豆得豆。亦如影必随形。响必应声。决无虚弃。是名信果。(以已生者为果。)

  【讲】信果者。以往生为果。深信净土。诸上善人。】这上善是菩萨的意思,不是普通的善,是上善,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,上善就是说大家心地都很好,每一个都是菩萨心,上善人【俱会一处。皆从念佛三昧真因。】念佛三昧就是说定慧均等,三昧翻译成中文叫做正定,就是说他在念佛的时候他清清楚楚,他非常地清楚,也了解一切法无生,无生当下,就具足一切智慧,虽念而念,无念而念,所以三昧叫做正定,定慧均等的真因。【而得往生实果。文中四种譬喻。】文中有四种的譬喻。【二喻依因感果。二喻果不离因。决无虚弃者。】两种的譬喻依因感果,两种的譬喻,这果是不离因,所以说绝无虚弃。【有念佛之因。必得往生之果。决定功无虚弃。但肯念佛。必得往生。是名信果。

  【解】信事者。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。依心所现。十方世界。亦不可尽。实有极乐国。在十万亿土外。最极清净庄严。不同庄生寓言。是名信事。(以境为事。)】信事就是事相,以境界作事相,深信我们现在现前一念是不可尽故,为什么不可尽呢?因为我们这个本性是尽虚空遍法界,是不能让你讲出一个范围,所以不可尽,依心所现,我们这个十方诸佛国土也是我们心所显现出来的,所以说以心所现十方世界也不可尽,这句话底下,实有极乐国,就是说实实在在有这个极乐世界,这个极乐世界,在十万亿佛土以外,十万亿土就是说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,一土就一尊佛在度化,一土就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,十万亿佛土意思就是说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,依我们现在所讲的,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几千个银河系,几千个银河系,那么过十万亿,几千个银河系,一千个银河系当做一个单位乘以十万亿,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地方,所以这个土,一个土就是有一尊佛在度化,所以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,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有大也有小,看众生的业感,看众生的业感,最极清净庄严,不是庄生寓言,庄生寓言就是庄子,庄子他的名是周,所以有人叫庄周、庄周,这庄周他是一个大譬官,他是一个很会寓言的人,这庄子是一个很会讲话的人,相当有神通的人,所以一部电影是大譬官,大譬官,那么这部电影也是庄子耻笑众生的一种寓言,讲到这个庄子他这个思想比较属于偏向消极的东西,他都主张这个无为而治,讲老庄的哲学思想,这庄子的哲学思想,那么他都用很多,用譬喻的,用很多譬喻的,所以说庄生寓言,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人都将这个极乐世界,当作是一种寓言,假讬的,意思是说佛是慈悲来讲这个经,那么因为怕众生失望,就假装有一个极乐世界,这就是一般人错觉的地方,是确确实实有这个极乐世界,不是讲寓言的东西,不是假设的东西,确确实实有的东西,不同庄生寓言,是名信事,信这个事相,事就是以境为事,有境界叫做事相,信事,看这个讲解:

  【讲】信事者。以境为事。境由心现。深信心无尽故。依心所现之境亦无尽。实有极乐世界。在此土之西。】在此土之西,【最极清净庄严。虽云过十万亿佛土。亦非心外。】也不能离开我们的心。

  ○【不同庄生寓言者。】假设,【寓是寄寓。】含有意思在里面,【又托也。】寓言寄托就是……,【寄托之言。虽有其名。实无其事。】就是说寄托的意思,虽有名,实在是没有这种事情。【如庄子(姓庄名周)《南华经》云:有人名混沌。】就是天地还没有开始的时候。【生而无七窍。】七窍就是七孔,我们的眼、鼻,眼睛,鼻子二个孔,眼睛二个孔,嘴一个孔,耳朵两个孔,就七孔。【人怜而凿之。】我们人可怜他就为他钻孔,替他钻七孔,【七窍有而混沌死。】而混沌死,这句话你有觉得它矛盾的地方,有一个人名叫做混沌,就是天地还没有开始,生而无七窍就是没有七孔,人怜而凿之,人怜而凿之,你这句话看得……,人可怜他把他钻七个孔,那我问你,这个人七孔又从哪里来,这样了解意思吗?你为他钻七孔的这个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