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說什麼正見發表,還是說哪一個能人在講:我講話很客觀。不見得,不見得,沒有說哪一個講話很客觀的,大家說話客觀裏面都想保護自己,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,因此就要開悟的人,開悟的人,開悟的人他在講他破除了我執,他所講的就不自私,叫做【稱性起修。】按照我們的本性去修,【必得無上菩提涅槃。成佛有分。此爲自覺。】自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具足佛性,有不生不滅的本性,但是要按照這個本性來修行,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的涅槃,成佛才有分,所以我告訴諸位《六祖壇經》很重要,我再跟你們講一遍,《六祖壇經》非常、非常重要,成佛作祖沒有研究這部經典你沒有辦法,你不可能。
【何謂覺他。即以自覺之理。輾轉教化他人。令他人亦得覺悟。亦能發心修行。不同二乘。】二乘就是羅漢、辟支佛,二乘就是小乘,我們所講的小乘。【無利他行願。自覺之後。不肯覺他也。】不肯來覺他,令衆生覺悟,就是自私,所以我們要發大心,勸告人家來聽經這也是一種功德。
【何謂覺滿。即自覺覺他。】覺他就是令衆生覺悟,【二種】,自覺跟覺他【功行圓滿。自覺圓滿。斷五住煩惱。得四智菩提。則慧足。覺他圓滿。經叁】阿僧【祇】劫【練行。住百劫修因。則福足。福慧滿足。爲兩足尊。是名成佛。堪稱覺行圓滿之人。】那麼自覺圓滿,斷五住的煩惱。
這五住的煩惱,五住的煩惱叫做五種住地之惑,也叫做五住地煩惱,簡單講就是叁界的見惑、思惑跟無明的煩惱,五住,哪五住呢?見一處住地,欲愛住地,色愛住地,有愛住地,無明住地,五種的差別,這是在《勝鬘經》講的,這五種的惑是一切煩惱所依止的,能夠産生種種的煩惱,所以叫做住地,就像大地會産生一切,意思就是說有五種的煩惱會産生一切微細的煩惱,都從這五種根本煩惱來:
第一、見一處住地(,見就是看見的見,一、二、叁、四的一,處就是隨處的處,住就是安住的住,地就是土地的地,見一處住地,見一處住地,)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。身見爲首,在叁界內的見惑(,叁界內的見惑),在入道位的時候(,入道位的時候就是斷見一處住地,入道位的時候,簡單講就是說叁界裏面的見惑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這些全部都叫做見惑,八十八品,在入道的時候斷掉,)斷掉,這叫做見一處住地(。第二是思惑,第二跟第叁、第四是思惑,第五是無明。第一是見惑,第二、第叁、第四是思惑,第五是無明)。見思無明産生五住地,五種住地的這個迷惑。
第二就是欲愛住地(,欲,欲望的欲,愛就是我們所愛的人的愛,住,安住的住,地就是地上的那個地,欲愛住地,)的意思就是說欲界的煩惱當中,除了這個見惑跟無明以外,他還會執著五欲六塵,比如說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煩惱,欲愛簡單講就是欲界欲望的煩惱,簡單講就是這樣,欲界欲望的煩惱,欲界,我們就是男女之欲,有金錢之欲,名利之欲的煩惱,叫做欲愛住地,就是欲界對外境的煩惱,這是第二地。第一個叫做見一處住地,第二個就是欲愛住地。
第叁叫做色愛住地,色愛就是色界,色界就是四禅,四禅就是十八天,初禅叁天,二禅叁天,叁禅叁天,四禅九天,叁、叁、叁、九加起來十八天,十八層天,就是色愛住地,色愛住地就是說色界的煩惱當中,他能夠舍棄這個五欲六塵,但是還執著這個色身,因爲他是意識心所産生的叫做色愛住地,色界,他沒有男女之別,他也沒什麼五欲六塵,但是他還有在入定的什麼?色身,所以他對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細的……,微細的這個四大還有一個煩惱,還有一個煩惱,所以叫做色愛住地,色界就是禅,有修禅定功夫的人雖然沒有男女的欲望,沒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煩惱,但是還有微細的意識的色身,四大的色身,叫做色愛住地。
再來有愛住地,照理講就是要講無色愛住地,無色就是無色界,但是他不是這樣寫,他有寫:有愛住地,有愛住地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?他能夠在無色界裏面的的煩惱(,有,有沒有的有,愛住地跟前面一樣),有愛住地就是說無色界的煩惱,他舍離色的貪,舍離欲望的貪,全都舍光光,但是愛著自己的色身,這無色界是微細、微細的四大,《楞嚴經》講無色界照理講是對凡夫來講無色,其實還有色,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時候無色界風雨一直下來,哭泣,哭泣,無色界的衆生下來全都是水,一片都是下雨,像下雨般,傷心,佛要入涅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,但是就一直雨水下來,無色界,無色界的衆生痛心這個佛陀,悲傷失去佛陀,失去叁界的慈父,慈父,所以無色界也哭泣,這《楞嚴經》講的,照常風雨交加,所以無色界不是說沒有色身,是對衆生的粗四大來講,粗的色身來講叫做沒有這個色身,我們看起來一無所有,其實就佛法來講他是微細的四大,微細的四大,也有這個色身。
第五叫做無明住地,我們常常講的無明,無明住地就是叁界一切無明全都包括在內,貪、嗔、癡全都包括在內,無明就是暗,暗,他的心就沒有智慧,沒智慧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,所以這叫做五住煩惱,唯識家主張前面四種住地惑爲煩惱的種子,後一種叫做所知障的種子,前面四種,唯識學家主張那個是煩惱障的種子,後面一種叫做所知障,所知障就是無明,這是唯識學家所講的,唯識學家把五住煩惱分成兩種障,前四種是煩惱障,後一種叫做所知障,煩惱障就是對衆生不了解的,所知障就是對宇宙不了解的,這是唯識學家的批判。天臺宗就不是這樣,天臺宗以見一處住地爲見惑,第二、第叁、第四爲叁界的思惑,堪稱界內的見思惑,二乘人斷之,出叁界。再跟諸位講一遍:天臺宗見一處住地爲見惑,第二欲愛住地,色愛住地,有愛住地,列爲思惑,這見思二惑就是叁界內二乘人所斷的,二乘人就是羅漢、辟支佛所斷的,斷這之後就跳出叁界。第五叫做無明住地,就是叁界以外的這個法執,在天臺宗分作四十二個階段,叫做四十二品無明,四十二品無明斷一分無明,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四十位就是斷盡,就是二種生死,二種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,變易生死,變易生死能夠證得大涅槃,能夠證得大涅槃,你看我,我看你,我看我在讀這個,注意看你們的表情全都沒有表情,沒有關系,慢慢來,慢慢來,其實有的人聽我這個錄音帶,慧律法師都度初機的,很淺,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,光是講淺的是嫌太淺,講深的他是現眼瞪得大大的,聽不懂,聽不懂沒關系,慢慢地教你們,慢慢地教你們。底下,斷五住煩惱,得四智菩提。
四智菩提就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,前五識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成所作簡單講就是一切所作皆成,成所作智。第六,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,我們第六意識本來就是分別,若成佛的時候它會轉,轉奧妙,不可思議,他會觀察,觀察這個衆生叫做妙觀察智。第六意識本來是分別識,分別意識,成佛之後它會轉成觀察衆生的根機,應機而說法,所以叫做妙觀察智。轉前五識叫做成所作,就是一切所作皆成,我們一切所作皆不成,第六意識是分別,但是佛是妙觀察,觀察衆生的根機,第七意識我們是執著,佛是平等,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,平等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執,無法執,轉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,圓滿,特大的圓滿,得四智的菩提,四種智慧的菩提,第八意識大圓鏡智,大圓滿,鏡就是鏡子的鏡,大圓鏡智,圓滿的圓,鏡子的鏡。再念一遍: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識,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,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。
(菩提,)“則慧足”,智慧就具足。“覺他圓滿”,令衆生覺悟圓滿,“經叁祇練行”:“叁祇”就是叁大阿僧祇劫,把筆拿起來,就是叁乘以十的47次方年,叁乘以十的47次方年,的47次方年就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,要成一尊佛要一後面四十七個零,要修叁大阿僧祇劫,聽到這個你就昏倒了,我們拜佛拜二個鍾頭就感覺很偉大,佛祖是一後面四十七個零,舍身命,而施頭、耳朵、眼睛,大腸、小腸、腎,全身都布施光光,又是生生世世布施,生生世世,不是一輩子,佛陀在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布施,所以我們還常常說:啊!做人很辛苦。你看成佛有多難,爲什麼我們要頂禮佛,他就是這麼偉大,這麼了不起,所以世間人只有一種人永遠打不倒,就是有無量的慈悲心,無量的寬恕心,于一切境界無所動念,無殘害衆生的心,全都沒有,那種人永遠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打得倒他,因爲他有無量的寬恕心,包括他的生命要犧牲他也不埋怨,他也不怨恨,那就是佛,佛。“住百劫修因”:百劫,百劫修因,一百劫也是很長的時間,“則福足”,福足就是布施,一直布施,金錢布施,佛法的布施,勸人家念佛,合錄音帶給人家聽,回家的時候度他全家,是福,度衆生就有福,但是有一句話諸位一定要記得,布施有福,勸人家聽經有福,哪一種人最有福報?記住!忍辱多福,忍辱多福,世間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,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說:無論遇到什麼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釋,你若好就好,你說我沒修行就沒修行,你說我最差就最差,連解釋都不須要,有道無道自己知道(,有道無道自己知道),行不行自己知道,不必去解釋,忍辱多福,忍辱的人就多福(衆鼓掌)。“住百劫修因。則福足。福慧滿足。”“福慧滿足,爲兩足尊,是名成佛,堪稱覺行圓滿之人。”
【又有法報應叁身佛。身者。積聚之義。凡夫則積聚】什麼做色身呢?【業】,你曾聽過:我們這叫什麼身?這叫業【報以成身。】對不對?這色身叫做什麼身?就是造業的色身,【佛則不然。業盡識空故。】業盡一切分別都空。“業盡”就是一切的業全都盡,色(識)空,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,叫做業盡識空。
底下,【法身佛。是理積聚。】法身佛就是我們的本體,就是我們的理體,【積聚真如理法以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