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说什么正见发表,还是说哪一个能人在讲:我讲话很客观。不见得,不见得,没有说哪一个讲话很客观的,大家说话客观里面都想保护自己,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,因此就要开悟的人,开悟的人,开悟的人他在讲他破除了我执,他所讲的就不自私,叫做【称性起修。】按照我们的本性去修,【必得无上菩提涅槃。成佛有分。此为自觉。】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具足佛性,有不生不灭的本性,但是要按照这个本性来修行,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的涅槃,成佛才有分,所以我告诉诸位《六祖坛经》很重要,我再跟你们讲一遍,《六祖坛经》非常、非常重要,成佛作祖没有研究这部经典你没有办法,你不可能。

  【何谓觉他。即以自觉之理。辗转教化他人。令他人亦得觉悟。亦能发心修行。不同二乘。】二乘就是罗汉、辟支佛,二乘就是小乘,我们所讲的小乘。【无利他行愿。自觉之后。不肯觉他也。】不肯来觉他,令众生觉悟,就是自私,所以我们要发大心,劝告人家来听经这也是一种功德。

  【何谓觉满。即自觉觉他。】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,【二种】,自觉跟觉他【功行圆满。自觉圆满。断五住烦恼。得四智菩提。则慧足。觉他圆满。经三】阿僧【祇】劫【练行。住百劫修因。则福足。福慧满足。为两足尊。是名成佛。堪称觉行圆满之人。】那么自觉圆满,断五住的烦恼。

  这五住的烦恼,五住的烦恼叫做五种住地之惑,也叫做五住地烦恼,简单讲就是三界的见惑、思惑跟无明的烦恼,五住,哪五住呢?见一处住地,欲爱住地,色爱住地,有爱住地,无明住地,五种的差别,这是在《胜鬘经》讲的,这五种的惑是一切烦恼所依止的,能够产生种种的烦恼,所以叫做住地,就像大地会产生一切,意思就是说有五种的烦恼会产生一切微细的烦恼,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来:

  第一、见一处住地(,见就是看见的见,一、二、三、四的一,处就是随处的处,住就是安住的住,地就是土地的地,见一处住地,见一处住地,)就是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邪见。身见为首,在三界内的见惑(,三界内的见惑),在入道位的时候(,入道位的时候就是断见一处住地,入道位的时候,简单讲就是说三界里面的见惑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邪见,这些全部都叫做见惑,八十八品,在入道的时候断掉,)断掉,这叫做见一处住地(。第二是思惑,第二跟第三、第四是思惑,第五是无明。第一是见惑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是思惑,第五是无明)。见思无明产生五住地,五种住地的这个迷惑。

  第二就是欲爱住地(,欲,欲望的欲,爱就是我们所爱的人的爱,住,安住的住,地就是地上的那个地,欲爱住地,)的意思就是说欲界的烦恼当中,除了这个见惑跟无明以外,他还会执著五欲六尘,比如说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烦恼,欲爱简单讲就是欲界欲望的烦恼,简单讲就是这样,欲界欲望的烦恼,欲界,我们就是男女之欲,有金钱之欲,名利之欲的烦恼,叫做欲爱住地,就是欲界对外境的烦恼,这是第二地。第一个叫做见一处住地,第二个就是欲爱住地。

  第三叫做色爱住地,色爱就是色界,色界就是四禅,四禅就是十八天,初禅三天,二禅三天,三禅三天,四禅九天,三、三、三、九加起来十八天,十八层天,就是色爱住地,色爱住地就是说色界的烦恼当中,他能够舍弃这个五欲六尘,但是还执著这个色身,因为他是意识心所产生的叫做色爱住地,色界,他没有男女之别,他也没什么五欲六尘,但是他还有在入定的什么?色身,所以他对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细的……,微细的这个四大还有一个烦恼,还有一个烦恼,所以叫做色爱住地,色界就是禅,有修禅定功夫的人虽然没有男女的欲望,没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烦恼,但是还有微细的意识的色身,四大的色身,叫做色爱住地。

  再来有爱住地,照理讲就是要讲无色爱住地,无色就是无色界,但是他不是这样写,他有写:有爱住地,有爱住地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?他能够在无色界里面的的烦恼(,有,有没有的有,爱住地跟前面一样),有爱住地就是说无色界的烦恼,他舍离色的贪,舍离欲望的贪,全都舍光光,但是爱着自己的色身,这无色界是微细、微细的四大,《楞严经》讲无色界照理讲是对凡夫来讲无色,其实还有色,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时候无色界风雨一直下来,哭泣,哭泣,无色界的众生下来全都是水,一片都是下雨,像下雨般,伤心,佛要入涅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,但是就一直雨水下来,无色界,无色界的众生痛心这个佛陀,悲伤失去佛陀,失去三界的慈父,慈父,所以无色界也哭泣,这《楞严经》讲的,照常风雨交加,所以无色界不是说没有色身,是对众生的粗四大来讲,粗的色身来讲叫做没有这个色身,我们看起来一无所有,其实就佛法来讲他是微细的四大,微细的四大,也有这个色身。

  第五叫做无明住地,我们常常讲的无明,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无明全都包括在内,贪、嗔、痴全都包括在内,无明就是暗,暗,他的心就没有智慧,没智慧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,所以这叫做五住烦恼,唯识家主张前面四种住地惑为烦恼的种子,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的种子,前面四种,唯识学家主张那个是烦恼障的种子,后面一种叫做所知障,所知障就是无明,这是唯识学家所讲的,唯识学家把五住烦恼分成两种障,前四种是烦恼障,后一种叫做所知障,烦恼障就是对众生不了解的,所知障就是对宇宙不了解的,这是唯识学家的批判。天台宗就不是这样,天台宗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为三界的思惑,堪称界内的见思惑,二乘人断之,出三界。再跟诸位讲一遍:天台宗见一处住地为见惑,第二欲爱住地,色爱住地,有爱住地,列为思惑,这见思二惑就是三界内二乘人所断的,二乘人就是罗汉、辟支佛所断的,断这之后就跳出三界。第五叫做无明住地,就是三界以外的这个法执,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个阶段,叫做四十二品无明,四十二品无明断一分无明,断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四十位就是断尽,就是二种生死,二种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,变易生死,变易生死能够证得大涅槃,能够证得大涅槃,你看我,我看你,我看我在读这个,注意看你们的表情全都没有表情,没有关系,慢慢来,慢慢来,其实有的人听我这个录音带,慧律法师都度初机的,很浅,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,光是讲浅的是嫌太浅,讲深的他是现眼瞪得大大的,听不懂,听不懂没关系,慢慢地教你们,慢慢地教你们。底下,断五住烦恼,得四智菩提。

  四智菩提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前五识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成所作简单讲就是一切所作皆成,成所作智。第六,转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,我们第六意识本来就是分别,若成佛的时候它会转,转奥妙,不可思议,他会观察,观察这个众生叫做妙观察智。第六意识本来是分别识,分别意识,成佛之后它会转成观察众生的根机,应机而说法,所以叫做妙观察智。转前五识叫做成所作,就是一切所作皆成,我们一切所作皆不成,第六意识是分别,但是佛是妙观察,观察众生的根机,第七意识我们是执著,佛是平等,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,平等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执,无法执,转第八意识叫做大圆镜智,圆满,特大的圆满,得四智的菩提,四种智慧的菩提,第八意识大圆镜智,大圆满,镜就是镜子的镜,大圆镜智,圆满的圆,镜子的镜。再念一遍: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识,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。

  (菩提,)“则慧足”,智慧就具足。“觉他圆满”,令众生觉悟圆满,“经三祇练行”:“三祇”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把笔拿起来,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,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,的47次方年就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,要成一尊佛要一后面四十七个零,要修三大阿僧祇劫,听到这个你就昏倒了,我们拜佛拜二个钟头就感觉很伟大,佛祖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,舍身命,而施头、耳朵、眼睛,大肠、小肠、肾,全身都布施光光,又是生生世世布施,生生世世,不是一辈子,佛陀在行菩萨道是生生世世布施,所以我们还常常说:啊!做人很辛苦。你看成佛有多难,为什么我们要顶礼佛,他就是这么伟大,这么了不起,所以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,就是有无量的慈悲心,无量的宽恕心,于一切境界无所动念,无残害众生的心,全都没有,那种人永远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打得倒他,因为他有无量的宽恕心,包括他的生命要牺牲他也不埋怨,他也不怨恨,那就是佛,佛。“住百劫修因”:百劫,百劫修因,一百劫也是很长的时间,“则福足”,福足就是布施,一直布施,金钱布施,佛法的布施,劝人家念佛,合录音带给人家听,回家的时候度他全家,是福,度众生就有福,但是有一句话诸位一定要记得,布施有福,劝人家听经有福,哪一种人最有福报?记住!忍辱多福,忍辱多福,世间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,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说:无论遇到什么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释,你若好就好,你说我没修行就没修行,你说我最差就最差,连解释都不须要,有道无道自己知道(,有道无道自己知道),行不行自己知道,不必去解释,忍辱多福,忍辱的人就多福(众鼓掌)。“住百劫修因。则福足。福慧满足。”“福慧满足,为两足尊,是名成佛,堪称觉行圆满之人。”

  【又有法报应三身佛。身者。积聚之义。凡夫则积聚】什么做色身呢?【业】,你曾听过:我们这叫什么身?这叫业【报以成身。】对不对?这色身叫做什么身?就是造业的色身,【佛则不然。业尽识空故。】业尽一切分别都空。“业尽”就是一切的业全都尽,色(识)空,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,叫做业尽识空。

  底下,【法身佛。是理积聚。】法身佛就是我们的本体,就是我们的理体,【积聚真如理法以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