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什麼世界全都到達,全都到達,所以我爲什麼會對諸位強調,你會生,會死,會粉身碎骨,你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,因爲無路可走,無路可走,所以你若是有這種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這樣想,我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,多大的痛苦,你要歡喜,歡喜我今天有聽到佛法,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脫的法門,這是千百萬劫你所要修的,不是師父行,是你們的善根,是你們的善根今天出來,你若說師父很行,我問你,我在這裏講那些人怎麼不來聽,對啊,翹起二郎腿賭博,你說我行,我多行,我問你,我多行,不是大家行,是你們行,你們要很歡喜,是你們行,所以說因緣具足,你們的善根深厚,聽到師父這樣講,所以我告訴諸位,因爲經典這條路不是我們走出來的,因此你必須要用死去下賭注,我告訴你,世間上你能夠用,你若有五千萬,你投資一千萬,投資五百萬,還剩四千萬,你投資四千萬,還剩一千萬,修行,這個修淨土法門不可以這樣子,一角都不能留,五千萬都下賭注,這樣就往生,真的,要下賭注,知道嗎?這樣來講阿彌陀佛跟我一樣怕糾纏不清的,你現在用纏的,這女衆發揮這個纏功,跟阿彌陀佛糾纏不清,不來帶我就吵你,我說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整天都念,念到感動你,咦!佛祖也很怕這女衆,用纏的,不會往生纏到往生,就沒問題,絕對沒有問題,若有這種纏功,這個時候女衆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,纏功出來,真的,要表現你的纏功出來,佛祖也很怕人家纏,纏下去不往生不行,你自己發願:我臨命終十念要接引我們往生,對不對?他發的願,所以他若不來接引,你犯妄語戒,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,你說十聲就要來接引,你怎麼可以犯妄語戒,這樣他就要來,你們叫他他不來不行,不來不行,不來不行。所以簡單講就是說往生穩當的,穩當的,聽師父這樣講往生絕對穩當的,沒問題,沒問題,沒問題,我幫你蓋章,幫你美意,沒問題(衆鼓掌),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來,無論你造什麼惡業,沒有關系,放下,忏悔,好好地拜佛,絕對往生,佛祖若說只接持戒清淨的人,不接引凡夫,大家多少都會犯到戒律,沒有接引這個凡夫,那什麼叫大慈大悲,什麼叫大慈大悲,爲什麼叫做絕對的本性,所以佛沒有分別,但是我們盡量做,知道嗎?我們盡量做,我們要盡量做,做到清淨,做得能夠一心不亂,做得能夠十善,這樣臨命終沒有問題。底下,所以【依根本智。起後得智。】後得智,意思就是說【(後根本智而得。)】叫做後得智,根本智若得到,之後就後得智。【又名事智。】事相的智,專門在度衆生。【又名權智。】權智就是權巧方便之智。【現他受用報身。】現他受用身,現他受用身,受用報身就是說他就是……,現就是示現,示現別人得到利益的身體就是應化身,簡單講現化受用身,意思就是說權智就是專門在度衆生的。【故曰照寂。】故曰照寂。【以智契理。始本合一。依法垂報。名受用身。】依這個智慧來契這個本體的道理,本性的理,始覺跟本覺合一,依法垂報,垂報,依這個法身,這個“垂”,把筆拿起來,就是示現出報身,按照這個清淨的法身來産生這個清淨智慧之身,法身是清淨,報身是智慧,報身是智慧,依法垂報就是說依照這個法身來出現這個報身,出現這個報身,出現這個智慧之身,智慧之身,名受用身,自己受用,自己得到利益,自己得到利益。
【修德寂照。名應化身。】修德寂照,有這個照的功夫,照就是要度衆生,就是方便權巧的功夫,依根本智産生後得智名叫做應化身。【寂照者。即不動寂場。而遊鹿苑。】鹿苑就是鹿野苑,佛當時度五比丘這個印度,佛當時成道之後第一個度五比丘的地方,這叫做鹿苑,鹿苑就是鹿野苑,這是一個地方,佛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經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,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宮侍奉他的,後來這個皇帝,這個釋迦牟尼佛他父親派他們去請太子回來,結果他們看到太子出家了,他們也跟隨太子出家了,後來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養,他們認爲他退道心,就離開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亂修行,修一修都沒有結果,後來釋迦牟尼佛這個太子修行證果,釋迦牟尼佛,佛祖覺得因緣到了,我要度以前在皇宮裏面的親信,就去鹿野苑度這個五比丘。【仍現丈六比丘相。】一丈六我算起來剛好我的叁倍,我剛好五尺二寸半,意思就是說佛祖當時的高度是我站起來的叁倍大,佛祖一根指頭四寸,四寸,一根指頭四寸,差不多這麼粗(法師用手勢來比佛祖指頭大小),這麼粗,所以佛祖拳頭若握起來的時候,差不多這個五倍大,佛祖一只手臂,我看至少那個電燈二倍大,真的,二倍大,他一根指頭四寸大,佛祖一根指頭四寸大,有的經典是寫二寸,有的人寫二寸,有的人寫四寸,又沒看到不曉得多大,誰知道,又沒看到,所以說丈六,若依照我們這個佛像看起來,我們這是丈一,丈一,丈一,若依照當時佛祖比這張佛像還高,我們這張佛像是丈一,還高五尺,還高五尺,這樣看有多大,所以佛祖當時在世的時候色身高大,人很高大,壽命長,壽命長,仍現丈六比丘相。【爲小乘弟子。說四谛法。名應化身。】名叫做應化身。
【解】寂照不二。】意思是說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跟照不二,叁【身】跟四【土不二。】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土就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叁身四土不二,身就是土,土就是身,【性】就是【修】修就是性,本性當下就是有在修,所有的修就是不離本性,性修【不二。真應不二。】真就是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真體,佛的真身就是法身、報身,應身就是應化身,真身、應化身不二。【無非實相。】無非是實相,意思是什麼是無非是實相?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不二,身土不二,性修不二,真應不二,無非實相,全都是實相。【實相無二。亦無不二。】把筆拿起來,實相無二就理而言,就這個道理來講,亦無不二,就事,約理、約事,這個要先寫下來,實相無二就是理,亦無不二就是事。
【講】上文所舉寂照。身土。性修。真應。理具。】道理本性具足,【事造。悉皆不二者。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。無非實相者。即《楞嚴經》所雲:】本來,“元”就是本來,這個“元”跟原來的原是一樣,【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。】意思就是說本來就是我們的菩提覺性,很奧妙、很清淨、很透明的這個本性,這個體,理體,本來就是這樣,當下一切就是一心,一念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。
【實相無二者。以實相之理。本是平等一相。故曰無二。《法華經》雲:唯此一事實。】唯此一個實相。【余二則非真。】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,唯有這個是事實,其他全都假的,什麼是事實呢?就是實相,【亦無不二者。從理起事。】從這個理體起這個事相,事相當然是無量,本體是一,一就是絕對的,本體是一,一就是絕對的東西,起這個無量的事相,【事應無量。故曰亦無不二。上句約理。下句約事。】也沒有二,不可以說二,也不可以說不二,意思是說也不可以說一,也不可以說二,亦無不二,也不可以說不二,因爲事相有千百萬,理體是一,理體是一。
【解】是故舉體作依作正。作法作報。作自作他。乃至能說(釋迦)所說(彌陀)。能度(佛)所度(生)。能信(心)所信(法)。能願(欣厭)所願(極樂)。能持(叁業)所持(名號)。能生(叁資糧)所生(四淨土)。能贊(釋迦、諸佛)所贊(彌陀依正)。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】這個漢文漸漸在熟練了,漸漸在熟練了,是故舉體作依,先看黑字的,其他這注解不要看,是故舉體就是全體,一念成這個本體,作依報也好,作這個正報也好,依報、正報一念本性所生,作一個法身也好,作一個報身也好,底下,作自作他,把筆拿起來,自的底下加一個:相,一個木,左(右)邊一個眼睛的目,二個都是木(目),作自相作他相,作自相就是一個自身,作他相,利益衆生也好,作自相作他相這個“相”它少了,乃至能能,“能說”是“釋迦”牟尼佛能說,所說就是阿“彌陀”佛是被“釋迦”牟尼佛所說,能度衆生,“佛”能度衆“生”,所度是衆生被佛所度,能信,我們的“心”是能信,所信是佛所講的“法”,法是被我們所信,能願所願,“欣”就是欣賞極樂世界,“厭”就是厭惡娑婆世界,叫做欣厭,欣就是一心,“欣”就是“向”的意思,方向的向,欣就是欣慕“極樂”世界的好處,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的痛苦,急急忙忙要來念佛,欣厭意思就是說,能願就是欣,厭離,厭惡的意思,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極樂世界,欣賞極樂世界,厭就是厭惡娑婆世界,所願就是極樂世界,我們每天所發願的就是發願要到極樂世界,能持所持,能持就是身、口、意“叁業”,所持,清淨的“名號”,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能生就是“叁資糧”,所生就是“四淨土”,叁資糧就是信、願、行,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四淨土,能生,我們藉著什麼力量能夠所生呢?要信、要願、要行、要去做,所生就是四種淨土,能贊,“釋迦”牟尼佛,“諸佛”就是贊歎阿“彌陀”佛,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“依”報跟“正”報,依報就是環境,正報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無量壽無量光,所以能贊就是釋迦佛跟諸佛都是贊歎,贊歎彌陀淨土,所贊,所贊就是阿彌陀佛依報跟正報的地方,無非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也,這樣解釋差不多了。看:
【講】是故二字。承上起下之辭。承上亦無不二之故。】意思是說無不二,就是說很多,不可以說沒有二個,很多,【實相舉體隨緣。作十方國土之依報。作十界聖凡之正報。作法報二身。作自他諸相。乃至超略之辭。】意思是說不用講很多,簡單講,乃至就是一切,【超略其它不說。但就本經而說。作能說之釋迦。作所說之彌陀。能度之佛。所度之生。能信之心念。所信之法門。能願之願樂。所願之極樂。能持之身口意叁業。所持之阿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