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彌陀佛號。能生之叁種資糧。所生之四種淨土。能贊之釋迦諸佛。所贊之極樂依正。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。

  此科作字。應貫下諸法到底。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。一金能作衆器。衆器不出一金。】金子能夠打造很多東西,每一種東西,耳環、鼻環、腳镯、手镯、玉環,金都是金子所作的。【喻實相能隨緣。而作依正等諸法。】實相能夠隨緣,而作依報正報種種的諸法。【諸法無不是實相。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
  此段之理。與諸大乘經同。《華嚴經》雲:應觀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】我們應該看這個法界的本性,一切法界所産生的,唯心所造,唯心所造,【《楞嚴經》雲:諸法所生。唯心所現。】一切法所産生的東西就是我們本心這個心所顯現的。【《法華經》雲: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】這句不好了解,這一句不好了解,這句話才能解釋我們的本性,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,這句就是在解釋我們的本性,解釋我們的實相,什麼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?諸位!注意聽!(諸位!注意聽!)注意聽師父解釋,比如說我們人,人這個色身是一個法,這個身是一個法,我們人這個色身一定要喝水、要吃飯、吃菜,慢慢這個色身才會長大成人,要有新陳代謝,新陳代謝,是法住法位,因爲這個色身含有業,所以它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,每一個生滅法都有一種力量在支持它,就是業,業有舊業又有新造的業,那麼這個色身就是因爲無量的業現前在當下,當下雖然有業卡住變成生滅,但是他放下這個生滅,當下就是本性,所以說是法住,是法,這句話要這樣讀,是法,就是這個法,住法位,住在他應該住的法位,我這個色身,我有無量的業報,當下我又有在修持,所以每一秒都是總報,每一秒都是算總帳,過去卡住現在所造的業,每一個念頭就是安住他現在應該得到的果報,是法,住法位,這句要這樣讀,是法,住法位,這個法安住在這個法位,人是這樣,這張桌子,桌子是我們所作出來,這個時候因爲它藉著因緣果報,它暫時借我們利用,當下就是生滅,本性自空,是法住法位,安住在桌子的生滅,知道嗎?所以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,我們這個業若是很強的時候轉不過來,不要誇下海口,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他在釋迦族業報到的時候,釋迦佛住在釋迦族那個地方,他照常要死人,佛祖都沒辦法,知道嗎?因爲無量的業産生的時候集合,那個業可以驚天動地,乃至地震、火災、爆炸種種,無緣無故災難就會來,任何哪一個都不可能改變他,知道嗎?即使佛祖住在臺灣,臺灣有災難嗎?諸位!有災難嗎?有沒有?照樣要有災難,一定要有災難,爲什麼?大家不是佛,大家有造很多業,業攪下去的時候來到這個地方絕對要報應,你躲不掉,即使佛祖來住你的地方,佛祖是佛,因爲他改變他本來,他開發他的本性,對不對?他開發他的本性,他可以不受任何的傷害,我們沒辦法,我們的業還卡住,不可能改變這個業,所以說是法住法位,住法位,每一個人有的業還有共業,他該得到什麼果報他絕對跑不掉,一定要被車子撞死,絕對跑不掉,跑不掉,這個人注定要餓死,你再怎樣救濟他,還是要餓死,一樣,要餓死,真的,這個人一定要餓死,你再怎麼救他,他還是要餓死,真的,這個人跟佛沒有緣,你再多會度,他就是不入,所以他有無量劫以來的定業,但是我們要藉著:好,我度不來,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結緣,有耐性再跟你結緣,慢慢、慢慢改變,這輩子他無緣,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好,這個緣又開始了,所以說無量劫來所産生的就是這個色身,就是這個果報,是法,這個時候這個法,安住在這個地方,生滅法,生滅法當下是空性,當下是空性,住法位,安住在他應該得到因緣果報的東西,世間相常住,世間相都是生滅,世間相爲什麼常住呢?實相,當下你悟道,這個就是影像,影像有生滅,當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滅,世間相常住。世間相常住,這是出自《法華經》。【古德雲】古時候的人說【:森羅及萬象。一法之所印。皆此義也。故隨拈一法。】隨便拿一個法,【體即法界。】體就是法界,【(實相之別名。)以此而知。一句彌陀名號。亦複體即法界。】亦複體即法界。【此經亦複體即法界。】法界就是我們的體,體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我們的體,因此我們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體,體就是法界,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體,體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體,體就是阿彌陀佛,簡單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法界,就是我們的體。【故以實相爲此經之正體也。五重玄義。

  第二辨體講竟。】辯體講竟,講完了。

  

甲叁明宗

  【解】第叁。明宗。】明宗,【宗是修行要徑。會體樞機。而萬行之綱領也。提綱則衆目張。挈領則襟袖至。故體後應須辨宗。】明宗,宗就是要,就是修行那個行,現在第叁要來講解《彌陀經》要如何行,要如何行,就是說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,要如何修行,就是這本經的宗旨,會體樞機,會,會就是悟的意思,體就是實相,大乘經典以實相爲體,意思就是說會體樞機就是說要悟到這個實性最爲重要的,樞機就是最重要的,這個樞就是門的軸,門的軸,這個門若沒有這個軸它就不能開了,簡單講就是最重要的,意思是說要悟到這個實相最爲重要的,而萬行之綱領也,萬行之綱領也,我們若要修各種的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這個實相的東西,因爲佛教根本的精神是放在無生法忍,要用無生這種修行法,空的思想去修行,這個煩惱在刹那之間它就能夠頓悟,破除,如果說我們今天只知道念佛,不能用實相,用空的思想,用我們的本性去修行,那麼要修累劫,就像煮這個沙它不能變飯一樣,因爲你修的因不對,若能用本性去修持,刹那間就進入佛的心地,所以要悟到這個實相修行萬行才能具足它的圓滿性,若沒有悟到實性的東西,用意識心、分別心在修行那沒辦法進入無生法忍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就是悟到這個實相的東西,才能夠成佛,若沒有悟到實相的東西你即使多會用功都沒辦法,提綱則衆目張,挈領則襟袖至,提綱,綱,我們這個,用這個撒這個魚網,我們用這個魚網,那個要領那個地方,綱的地方一拉上來,整個魚網都上來,意思就是說修行一定要了解這個實相的東西,了解什麼叫做無生的東西,了解什麼叫做無相無不相空的東西,這樣就是找到佛教根本的精神,如果說我們每天在分別心在用功,雖然他很用功也很認真在拜佛,但是很煩惱,所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,有道無道自己知道,我們人很容易錯覺,認爲那個每天都在拜佛,整天都是佛祖前面拜佛,認爲那種叫做用功,這是一種事相的用功,但是實實在在用功的人坐在躺椅說不定在用功,像虛雲老和尚他師父怎麼用功,躺著,別人看他是很懶惰,但是他躺著,他躺著在觀照自己,觀照自己,他悟到實相的東西,行、住、坐、臥就是不來不去的東西,那就是我們真實的面目,但是《金剛經》這麼說,或說如來有行住坐臥,即不解如來義,不了解佛的意思,佛行住坐臥皆是本性的動用,本性在作用,本來就沒有行住坐臥,因爲有衆生相,分別心,所以必須要講這種名相,因此躺著說不定真的在修行,在佛祖面前拜,你想想看,在拜,在拜,你一直拜,一直拜,但是內心沒有悟到空性的道理,沒有悟到實相的道理,你多會修行,煩惱起來,壓下去,有一就有二,有二就有叁,有叁就有四,就是等于一個人生病,一個人生病,一個人生病,他在發炎很痛苦,注射消炎,注射消炎,壓製下去,下次再來注射消炎的,要再注射第二次,你只要體質沒有改變你常常會發炎,常常會發炎。一個人煩惱若沒有斷,沒有悟到實相,無相無不相,空性的道理,你多會拜佛就是有煩惱,因爲他不是用根本在修行,他用意識心、分別心,用壓製的方式,用壓製的方式患了氣喘病往往會咳嗽,知道嗎?我們患氣喘病往往偶爾會發作一、兩次,我們若沒有去掉習氣,他內心沒有觀照的功夫,沒有空的思想,沒辦法修行,雖然人在拜佛,念《普門品》要消災,但是無法消災,脾氣壞得不得了,無法消災,無法消災,所以說念經、念佛,總而言之必須要從心地下手這才是真正在修行,大修行的人,所以菩薩在示現你根本看不懂,你怎麼看得懂呢?修行是在心性的,從一件事可以判斷一個修行人境界高不高,我教你們,很簡單,很簡單,你只要看這個人你說他每天在拜佛,很簡單,你只是看就知道他有修沒有修,你看他在處理事情執著不執著,很簡單的問題,這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,他是不是很平靜在接受事實,或是說發大脾氣,平時這個人……,別人犯了錯,他是不是真的能寬恕別人,事事都很慈悲隨順衆生,若這樣這個人確實真的在修持,這個人確實在修持,你看他很持戒也很用功,但是他碰到小事情不原諒別人,責備別人,一直要讓人家死,這種臨命終絕對沒辦法,學佛是在平常的功夫,這個修行,我們說信、願、行也是要用實相去契合我們的心地,才有辦法真的在修行,若說只在佛祖面前拜佛,但是拜完之後,香點完了,又亂七八糟,你說他這樣如何消災,到處樹立敵人講別人的壞話,講到後來全臺灣省法師都不對只有他對,這我聽很多,那個不對,閑時坐著泡茶,泡到後來就講是非,泡到後來就講是非,一開始講幾句佛法,泡到後來就講是非,不講是非就不曉得要講什麼,要講什麼,脖子裏面沒有墨水,有,有一些東西就是煩惱跟業,所以一般人在修行就是怎樣,像在注射止痛的,體內得到癌,這個癌表示無量的煩惱,癌若開始疼痛,咦!注射嗎啡,壓製,注射嗎啡,壓製,若禅宗實相的修行就是整粒都割下來,整粒都處理掉,徹徹底底去解決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從哪裏來,所以你想想看我們人煩惱根本從哪裏來,從這顆心,心爲什麼會煩惱?就是“著”,爲什麼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