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什么世界全都到达,全都到达,所以我为什么会对诸位强调,你会生,会死,会粉身碎骨,你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,因为无路可走,无路可走,所以你若是有这种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这样想,我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,多大的痛苦,你要欢喜,欢喜我今天有听到佛法,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脱的法门,这是千百万劫你所要修的,不是师父行,是你们的善根,是你们的善根今天出来,你若说师父很行,我问你,我在这里讲那些人怎么不来听,对啊,翘起二郎腿赌博,你说我行,我多行,我问你,我多行,不是大家行,是你们行,你们要很欢喜,是你们行,所以说因缘具足,你们的善根深厚,听到师父这样讲,所以我告诉诸位,因为经典这条路不是我们走出来的,因此你必须要用死去下赌注,我告诉你,世间上你能够用,你若有五千万,你投资一千万,投资五百万,还剩四千万,你投资四千万,还剩一千万,修行,这个修净土法门不可以这样子,一角都不能留,五千万都下赌注,这样就往生,真的,要下赌注,知道吗?这样来讲阿弥陀佛跟我一样怕纠缠不清的,你现在用缠的,这女众发挥这个缠功,跟阿弥陀佛纠缠不清,不来带我就吵你,我说: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整天都念,念到感动你,咦!佛祖也很怕这女众,用缠的,不会往生缠到往生,就没问题,绝对没有问题,若有这种缠功,这个时候女众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,缠功出来,真的,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,佛祖也很怕人家缠,缠下去不往生不行,你自己发愿:我临命终十念要接引我们往生,对不对?他发的愿,所以他若不来接引,你犯妄语戒,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,你说十声就要来接引,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,这样他就要来,你们叫他他不来不行,不来不行,不来不行。所以简单讲就是说往生稳当的,稳当的,听师父这样讲往生绝对稳当的,没问题,没问题,没问题,我帮你盖章,帮你美意,没问题(众鼓掌),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来,无论你造什么恶业,没有关系,放下,忏悔,好好地拜佛,绝对往生,佛祖若说只接持戒清净的人,不接引凡夫,大家多少都会犯到戒律,没有接引这个凡夫,那什么叫大慈大悲,什么叫大慈大悲,为什么叫做绝对的本性,所以佛没有分别,但是我们尽量做,知道吗?我们尽量做,我们要尽量做,做到清净,做得能够一心不乱,做得能够十善,这样临命终没有问题。底下,所以【依根本智。起后得智。】后得智,意思就是说【(后根本智而得。)】叫做后得智,根本智若得到,之后就后得智。【又名事智。】事相的智,专门在度众生。【又名权智。】权智就是权巧方便之智。【现他受用报身。】现他受用身,现他受用身,受用报身就是说他就是……,现就是示现,示现别人得到利益的身体就是应化身,简单讲现化受用身,意思就是说权智就是专门在度众生的。【故曰照寂。】故曰照寂。【以智契理。始本合一。依法垂报。名受用身。】依这个智慧来契这个本体的道理,本性的理,始觉跟本觉合一,依法垂报,垂报,依这个法身,这个“垂”,把笔拿起来,就是示现出报身,按照这个清净的法身来产生这个清净智慧之身,法身是清净,报身是智慧,报身是智慧,依法垂报就是说依照这个法身来出现这个报身,出现这个报身,出现这个智慧之身,智慧之身,名受用身,自己受用,自己得到利益,自己得到利益。
【修德寂照。名应化身。】修德寂照,有这个照的功夫,照就是要度众生,就是方便权巧的功夫,依根本智产生后得智名叫做应化身。【寂照者。即不动寂场。而游鹿苑。】鹿苑就是鹿野苑,佛当时度五比丘这个印度,佛当时成道之后第一个度五比丘的地方,这叫做鹿苑,鹿苑就是鹿野苑,这是一个地方,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讲经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,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宫侍奉他的,后来这个皇帝,这个释迦牟尼佛他父亲派他们去请太子回来,结果他们看到太子出家了,他们也跟随太子出家了,后来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养,他们认为他退道心,就离开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乱修行,修一修都没有结果,后来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修行证果,释迦牟尼佛,佛祖觉得因缘到了,我要度以前在皇宫里面的亲信,就去鹿野苑度这个五比丘。【仍现丈六比丘相。】一丈六我算起来刚好我的三倍,我刚好五尺二寸半,意思就是说佛祖当时的高度是我站起来的三倍大,佛祖一根指头四寸,四寸,一根指头四寸,差不多这么粗(法师用手势来比佛祖指头大小),这么粗,所以佛祖拳头若握起来的时候,差不多这个五倍大,佛祖一只手臂,我看至少那个电灯二倍大,真的,二倍大,他一根指头四寸大,佛祖一根指头四寸大,有的经典是写二寸,有的人写二寸,有的人写四寸,又没看到不晓得多大,谁知道,又没看到,所以说丈六,若依照我们这个佛像看起来,我们这是丈一,丈一,丈一,若依照当时佛祖比这张佛像还高,我们这张佛像是丈一,还高五尺,还高五尺,这样看有多大,所以佛祖当时在世的时候色身高大,人很高大,寿命长,寿命长,仍现丈六比丘相。【为小乘弟子。说四谛法。名应化身。】名叫做应化身。
【解】寂照不二。】意思是说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跟照不二,三【身】跟四【土不二。】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,土就是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三身四土不二,身就是土,土就是身,【性】就是【修】修就是性,本性当下就是有在修,所有的修就是不离本性,性修【不二。真应不二。】真就是我们的本性,我们的真体,佛的真身就是法身、报身,应身就是应化身,真身、应化身不二。【无非实相。】无非是实相,意思是什么是无非是实相?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不二,身土不二,性修不二,真应不二,无非实相,全都是实相。【实相无二。亦无不二。】把笔拿起来,实相无二就理而言,就这个道理来讲,亦无不二,就事,约理、约事,这个要先写下来,实相无二就是理,亦无不二就是事。
【讲】上文所举寂照。身土。性修。真应。理具。】道理本性具足,【事造。悉皆不二者。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。无非实相者。即《楞严经》所云:】本来,“元”就是本来,这个“元”跟原来的原是一样,【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。】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我们的菩提觉性,很奥妙、很清净、很透明的这个本性,这个体,理体,本来就是这样,当下一切就是一心,一念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。
【实相无二者。以实相之理。本是平等一相。故曰无二。《法华经》云:唯此一事实。】唯此一个实相。【余二则非真。】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,唯有这个是事实,其他全都假的,什么是事实呢?就是实相,【亦无不二者。从理起事。】从这个理体起这个事相,事相当然是无量,本体是一,一就是绝对的,本体是一,一就是绝对的东西,起这个无量的事相,【事应无量。故曰亦无不二。上句约理。下句约事。】也没有二,不可以说二,也不可以说不二,意思是说也不可以说一,也不可以说二,亦无不二,也不可以说不二,因为事相有千百万,理体是一,理体是一。
【解】是故举体作依作正。作法作报。作自作他。乃至能说(释迦)所说(弥陀)。能度(佛)所度(生)。能信(心)所信(法)。能愿(欣厌)所愿(极乐)。能持(三业)所持(名号)。能生(三资粮)所生(四净土)。能赞(释迦、诸佛)所赞(弥陀依正)。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】这个汉文渐渐在熟练了,渐渐在熟练了,是故举体作依,先看黑字的,其他这注解不要看,是故举体就是全体,一念成这个本体,作依报也好,作这个正报也好,依报、正报一念本性所生,作一个法身也好,作一个报身也好,底下,作自作他,把笔拿起来,自的底下加一个:相,一个木,左(右)边一个眼睛的目,二个都是木(目),作自相作他相,作自相就是一个自身,作他相,利益众生也好,作自相作他相这个“相”它少了,乃至能能,“能说”是“释迦”牟尼佛能说,所说就是阿“弥陀”佛是被“释迦”牟尼佛所说,能度众生,“佛”能度众“生”,所度是众生被佛所度,能信,我们的“心”是能信,所信是佛所讲的“法”,法是被我们所信,能愿所愿,“欣”就是欣赏极乐世界,“厌”就是厌恶娑婆世界,叫做欣厌,欣就是一心,“欣”就是“向”的意思,方向的向,欣就是欣慕“极乐”世界的好处,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的痛苦,急急忙忙要来念佛,欣厌意思就是说,能愿就是欣,厌离,厌恶的意思,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极乐世界,欣赏极乐世界,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,所愿就是极乐世界,我们每天所发愿的就是发愿要到极乐世界,能持所持,能持就是身、口、意“三业”,所持,清净的“名号”,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能生就是“三资粮”,所生就是“四净土”,三资粮就是信、愿、行,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四净土,能生,我们藉着什么力量能够所生呢?要信、要愿、要行、要去做,所生就是四种净土,能赞,“释迦”牟尼佛,“诸佛”就是赞叹阿“弥陀”佛,所赞的就是阿弥陀佛“依”报跟“正”报,依报就是环境,正报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无量寿无量光,所以能赞就是释迦佛跟诸佛都是赞叹,赞叹弥陀净土,所赞,所赞就是阿弥陀佛依报跟正报的地方,无非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也,这样解释差不多了。看:
【讲】是故二字。承上起下之辞。承上亦无不二之故。】意思是说无不二,就是说很多,不可以说没有二个,很多,【实相举体随缘。作十方国土之依报。作十界圣凡之正报。作法报二身。作自他诸相。乃至超略之辞。】意思是说不用讲很多,简单讲,乃至就是一切,【超略其它不说。但就本经而说。作能说之释迦。作所说之弥陀。能度之佛。所度之生。能信之心念。所信之法门。能愿之愿乐。所愿之极乐。能持之身口意三业。所持之阿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