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中的太陽那麼美,像虛空中的星星那麼美。【江河皆彙于海。】江跟河全都彙集到大海。所以,【故諸缁素。】就是出家、在家,昨天有講過了。【其起信者。並持而專切者。由來盛矣。】他會産生這個信心,並且念佛,持就是念佛,而專切,全心一心念佛,所以我教你們大家都要戴念珠就是這樣,不可以離開念珠,念得習慣。由來盛矣,自過去到現在念佛法門就是這麼興旺。【迄明智旭大師。】一起到明朝那個智旭大師。明朝一個智旭大師,【特著】特這個著作,【要解以釋此經。】特別著這個要解,就是《彌陀要解》,解釋這部《彌陀經》。【更超前賢之不逮。】“不逮”就是不及的意思。更加超過比以前的人的行,大家都跟不上他,不逮就是不及他,不逮就是不及,就是跟他不能相比,意思就是說明朝的智旭大師,以前那些所作的這個注解都跟不上他的意思,超過以前的人所著作的。【發所蘊奧之未發。】開發出所含在這個《彌陀經》裏面的義理,深奧而未開發出來的道理全都開發出來。蘊奧之未發,蘊奧就是含藏。【析義判教。】剖析,析就是分析這個義理,判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判教。【勸導信願。若畫龍之點睛。】這只龍畫得很美了,但是眼睛點一下就像要飛走一樣,畫龍點睛。這完全産生生命,我們畫人像最重要的要畫哪裏?畫兩顆眼睛,眼睛有神,那麼像就畫得很好,這龍眼神若畫得很好,那麼這只龍就像活著,像在飛一樣,所以像畫龍點睛。【宛轉精耀。】“宛轉”的意思就是講得無懈可擊,太棒了,無懈可擊,精耀,講得很切要,非常地清楚。【徹淨宗之骨髓。】徹徹底底開發出淨土宗的精髓。【達佛意之普周。】達到這個佛的意思能夠普遍一切衆生。【類六方之共贊。】像《彌陀經》裏面六方佛皆贊歎《彌陀經》,“類”就是“似”,類似《彌陀經》講的六方佛都贊歎這一本經。這個……,寫這本《彌陀經》的《要解》寫得很好,就像六方佛大家都贊歎這本《要解》一樣,【同諸佛之廣長。】廣長就是一個辯才無礙的一個廣長舌相,就像諸佛出廣長舌相,佛度無量的衆生。【厥趣幽深。】“厥”就是代名詞,就是其趣幽深。“厥”就是代名詞,它就是它這個……,“趣”就是它的意趣,道理的趨向,意思是說這本經受到各方的贊歎,這本經,這本《要解》也是受到各方的贊歎,就好像諸佛菩薩出廣長舌相,因爲它的道理,其趣幽深,因爲它的道理,道理很深奧,很不容易了解,了解,若是不再加一點注解、解釋,【若非再添注釋。】若是沒有再加添注解跟解釋,【今人豈易入室。】這個時代的人,現代的人是因爲根機不夠,學問不夠,愚癡,所以若沒有添加一些注解要怎樣進入淨土法門呢?今人豈易入室,要怎樣才能進來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這個範圍裏面。
【頃】“頃”就是近來(,頃就是近來),【圓瑛法師。受天津】天津,天津,吃得津津有味,天津,【居士林】居士林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蓮社的意思,念佛的地方叫做居士林,受到天津居士林念佛會的邀【請。】邀請,【講斯解全文。】講解全文。【欲使衆聞了若指掌。】就是看自己的手這麼清楚,意思是說圓瑛法師受到念佛會居士林邀請,講解《彌陀要解》,講解全文,爲了要讓衆生很簡單就能了解,【特先編輯講義。】所以這本《要解講義》就是在天津居士林講的,所以以後的人作出這個書出來,我們今天有福氣看到這本了不起,佛門中最重要,最了不起,度無量衆生的《要解》,歸功于圓瑛法師,圓瑛法師。所以特別先編輯講義。【普令或聞或見。一目貫通。】能夠讓看到的人,聽到的人,一目了然。【夫荊山之玉。務須剖釋。衣裏明珠。總賴指示。】有的人說衣裏明珠也可以,衣裹明珠也對,衣服遮住這個明珠,總是須要開示,指示才會知道。荊山就是出産玉的地方,這個玉它從深山林裏挖出來,也必須要慢慢、慢慢、慢慢……,把它磨,慢慢、慢慢……,把它磨,必須要把它剖析,把它磨,磨得清淨,磨得幹淨,磨得幹淨,衣裏的明珠,衣服裏面的明珠,總賴指示,必須要加以指示,意思是說明珠就是比喻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本性就是隱藏在我們的內在,我們要開發出來,要明心見性,但是總須要有人告訴你,說:啊!每一個衆生就是有佛性,你今天來聽佛法,來念佛,來解脫生死,我們就是要成佛,就是明心見性,要開發我們的本性,要成佛作祖,這就是我們的明珠,明珠就是我們的本性的意思。【師爲現代知識。明眼宗匠。】圓瑛法師就是現代的善知識,明眼是很有眼光的人,宗匠就是專門在雕刻打造東西出來,就是專門在栽培人才的,明眼宗匠就是他具足智慧,明眼就是……,這個眼就是心眼,有清淨的大智慧,清淨心産生出來的大智慧,宗匠就是專門在雕刻的人,他也是這樣雕刻,雕刻每一個人就像大修行的高僧大德那樣。【舒胸中之真彩。發礦裏之精金。】“舒”就是開發。開發他心中一切真實,精彩的東西,就是本性,開發出這個礦裏面的真金出來,【俾達要解而入經義。】“俾”就是令。令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通達《要解》而入經義。【由經義而悟自性彌陀。唯心淨土。】我們從這個經義我們就可以去悟,悟到什麼呢?悟到我們本性就是阿彌陀佛。唯心淨土,我們的心若是清淨,即心淨則國土淨,《維摩诘經》講的心若淨這個地方就是清淨。【則極樂蓮花不外當人一念。】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蓮花當下就是我們這一念,有的人修行都會有一種障礙,我持戒不清淨,我破戒,我破齋,我墮胎,我沒有修行,開始責備自己,責備自己,我告訴你,你若悟到本性你就了解,持戒、破戒盡在一心;有爲、無爲當下一念。記住!持戒、破戒盡在一心;有爲、無爲當下一念。你這個念頭無相、空法,臨命終無罣礙,這個時候全部放得下臨命終就沒問題,所以說不管你過去怎麼樣,悟到本性最重要,不管你過去怎麼樣,悟到我們的本性最重要,有爲法當下一念就是無爲法,破戒一念當下轉過來,清淨心就是持戒,所以維摩诘居士,《維摩诘經》裏面講,不二法門,當下這一念就是,所以我們不要譏笑自己:啊!我沒有修行,我曾墮過胎,我曾偷過人家的東西,我曾坐牢過,我做很多錯誤,我曾犯搶劫,沒有關系,過去就放下,蓮花就從這一念無生開始,蓮花就一直出來(衆鼓掌),若老是在想惡貫滿盈不會往生,自然障礙自己,自然會障礙自己,所以這極樂世界的蓮花不外當下一念,【當念果】的當下這一念就可以果【證。】只要你悟到空性。【步步皆是已矣。】就是每一步、每一步全都是淨土。“步步”就是每一念。當念果證,步步皆是,你走一步算一步,走一步算一步,你做多少算多少,意思就是說,每一個念頭你若控製得住,每一個念頭你若放得下,當下就是極樂世界。
【稿成付印而問序焉。】這個稿子是寫好了,問我寫一個序。【余雖不敏。】我雖然沒什麼智慧。【聊敘片言以弁其端。】“聊”就是簡單的,簡單……,這片言就是一點點,一點點語言。以弁其端,“弁”就是牛車、馬車的前端在拖的地方,意思就是說寫在前面的序言叫做“弁”。以弁(bián)其端(法師這裏是讀pián),弁,以弁其端,寫在前面的序言叫做弁,就是聊敘片言以弁其端,就是簡單寫這個序文以放在前面。弁就是挂在前面,放在前面的序言。【庶】就是希望,【廣起信雲爾。】希望能夠引起大衆廣大的相信。
【時壬午暮春。興慈謹撰】
壬午年,莫春就是叁月。(“莫”通“暮”。)“興慈謹撰”,興慈這裏可能是一個法師,興慈可能是一個法師,這裏沒有寫。【
彌陀要解講義序
【夫淨土之教。無相而無不相。無爲而無不爲。理超象系之表。智絕有空之境。是諸佛不思議解脫。大乘不二法門。故一切大士本行。皆始于發心。終于淨土。兼具萬善。成就衆生。功莫有先于此者矣。】“淨土之教”,說淨土宗的教化,它的教理,它的教義是在講什麼呢?說“無相而無不相”,無相的意思就是說破除一切凡夫的執著,達到本性是空,但是本性雖然是空卻是具足無量的莊嚴,叫做無不相。意思就是說無相就是本體,無不相就是它的無量的事相,無量的莊嚴,雖然無量的莊嚴,但是當體即空,雖然當體即空,就是無量的清淨國土,這樣才能夠達到事事無礙的法界,所以無相而無不相,一切相皆是虛妄,卻是本性卻具足一切相,無爲而無不爲,無爲就是一切法是空,所以我們無所爲,而無不爲,因爲自性具足一切法,散發出無量的智慧令身、口、意一切造作全都清淨,所以無不爲,所有所做的東西叫做有爲,有爲當下觀照是空,無爲,雖是無爲但是無所不爲,他每樣都做,雖是每樣都做,自性是空,這叫做實相,所以無相而無不相這叫做實相,不可以偏哪一邊,無爲而無不爲也是實相的意思。“理超象系之表。智絕有空之境。”這個要這樣念,把筆拿起來,“理超,一個頓點,象系之表,智絕,頓點,有空之境”。這樣讀當然就了解這個意思,有讀過書的人就知道,理,道理是超越,到這個地方,超越什麼呢?象系之表就是一切外相,萬象,所能夠造成它的名詞、語言全都不是本體,意思就是說眼睛所看的,耳朵所聽的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乃至包括一切萬象一切法,超越這些,象系,系就是安上一個東西叫做系,就是安上名詞,安上這個文字,安上意識,思想、意識全都好,所以這個統統不對,理超,這個道理,本性的這個道理是超越一切,有形象所能夠形容的全都無法形容。“智絕,(頓點,)有空之境”:智,我們的大智慧,絕就是斷除的意思,這個絕就是進入絕對的領域,斷絕了有空之境,你說這個境界有,也不對,你說這個境界是空,也不對,你說有,它是因緣和合的,不是真實的東西,你說沒有,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,這確實是桌子你怎麼說它沒有,所以智絕有空之境,智絕有空之境就是…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