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就是琅琅地背誦,就是我們在誦經般。意思是說光是《彌陀經》這本經典,聽到的人有比較多,但是按照文章來念(,而作諷誦就是誦經的意思)。“鮮能達其義”: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(,很少人能夠了解它的義理)。“如法實修”:能夠了解義理實實在在去修。“如法”就是依佛所講的法去修。【雖有《圓中鈔》及《疏鈔》等,非不浩浩淵淵,探赜索隱;第以辭藻典雅清铄,非夫人盡能受;】這句話就很深奧了。(“雖有《圓中鈔》”:這是這本,這是《圓中鈔》是一本對《彌陀經》的解釋很圓滿。“鈔”,因爲過去都是用手寫,這個鈔就是提手旁的“抄”意思是相同的,)意思就是說雖然有人作(這本《圓中鈔》,還是作一本《疏鈔》,《彌陀經疏鈔》,)《彌陀圓中鈔》、《彌陀疏鈔》等等的書。“非不浩浩淵淵,探赜索隱”:(如果不去,浩浩淵淵,)如果你沒有深入經藏,深入這個注解,(廣大的學習叫做浩浩淵淵,)多方面地去了解(,廣大地來學習)。“探赜索隱”:(這個“赜”就是幽深而難見之道理。探討幽深而難見深奧的道理叫做赜,探赜索隱,那麼探就是探討,)“赜”就是幽深而難見;“索”就是引出來,“隱”就是把那個含藏的義理把它引出來(,我們說索引、索引,一個是引導的引,一個是隱藏的隱,不一樣,所以這個“索”就是把這個隱藏的東西引導出來,所以說探赜索隱)。“探赜索隱”意思是說將它深奧的義理,難見到的義理,隱藏的義理,全都把它發現出來,發現出來。“第以藻辭典雅清铄”:(“藻辭典雅”,)“第”就是再(,再講,因爲這個辭)。“藻辭典雅”:(就是優美的文辭,優美的文辭叫做辭藻典雅,)意思是說它的文詞很優美,非常地美。前面說義理很深奧,底下的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。(啊!這個文章寫得太好,)“清铄”就是有力之詞(,非常有力,非常有力叫做清铄)。“非夫人盡能受”: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,義理又很深奧,用辭又很深奧,都是文言文,所以不能讓一般的衆生去領受、去了解。【仍如寶珠裹衣,貧子不富。】就是像一個人在口袋裝一個摩尼寶珠,但是這個乞丐他不了解說他向上自己裝一個摩尼寶珠,到處出去跟人家化緣,去跟人家乞討,到有一天人家告訴他,說:噢!你身上裝那粒就是摩尼寶珠,你口袋裝的那一粒就是最富有的人,咦!他發現之後,噢!他就無量地歡喜,他就變成富有的人,他就懂得這粒摩尼寶珠,所以這粒摩尼寶珠就是我們的佛性,比喻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本性放在我們這個身體裏面,我們都沒有發現到,沒有去了解到,沒有去了解到,所以我們今天覺得很窮,那麼我們覺得很窮是因爲我們沒有開悟,沒發現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窮,就像一粒摩尼寶珠放在口袋你不了解那個就是寶,我們今天學佛的人要發現的是什麼呢?不是鑽石,不是金條,不是漂亮的衣服,不是好的轎車,不是洋房大樓,全都不是,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的本性最有價值,本性最有價值,所以仍如寶珠裹衣,就是放在裏面包起來,寶珠被衣服包起來我們沒有發現到,貧子不富,貧窮的人不富有,因爲他沒有發現那粒摩尼寶珠。【佛法難聞,似又不一其障也!】意思是說佛法是很難聽得到。“似”就是好像。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障礙。佛法難聞就是佛法很不容易聽到,好像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遭遇與障礙,意思是說遭遇不同叫做不一其障也,有的人來學佛,一下子聽到師父的錄音帶,他就感悟到這個人生的痛苦,感情到佛法的偉大,一下子就來聽經聞法,對叁寶很有信心,沒什麼障礙,有的人還沒有聽到這個錄音帶,還沒有來親近過法師,就聽到是非了,就聽到人家在說法師的是非了,他還沒有親近,還沒有聽到錄音帶就聽到是非了,就自動障礙,所以我跟諸位講:哪一種人罪最重?斷衆生的慧命罪最重,斷衆生的慧命就是毀謗叁寶,讓人對叁寶沒信心,所以在座諸位!地獄不好受,(地獄不好受,)我們勸導他,拿錄音帶給他聽都來不及了,你怎麼還說叁寶的是非給他聽,讓他斷了來學佛的因緣呢?你斷這個衆生的慧命,你跟他說這個法師的壞話,他就不來聽經,就無法入門,所以我常常跟在家人說:不要造口業,就是這樣的意思,不管人家有修或無修,你若有修就好,(你若有修就好,)不要去管別人,這樣你會很清淨,能親近的親近,我們不能親近的默默離開地好,不要互相攻擊,互相批評不好,【蕅益大師要解出,文潤而質,言簡而精;性與相,雙彰其谛;】這蕅益大師就是作這個要解,要解,這蕅益大師作這個要解一出來,作這個《彌陀經》的要解一出來,文潤而質,這個文章啊!文章寫得……,“潤”就是滋潤,寫得很好,而質就是有內容,文章寫得很好,“潤”就是修飾,有修飾過,我們說潤文、潤文,意思是說這篇文章看過又改,改又看過,不適合的全都修改過,文潤就是有經過修飾,而質就是有內容,有內容,言簡而精,精就是切要,言詞很簡略而且很切要,精就是很切要,意思是說恰到好處,講得太好了,性與相,雙彰其谛,“性”就是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理體,“相”就是我們的事相,與我們的本性,“性”就是理,“相”就是事,就是理事圓融,(理跟事圓融,)雙彰其谛,彰就是顯的意思,顯出來,谛就是真理,雙彰其谛就是講到本性,講到本性講得很好,講到事相也講得很好,彰就是真理,就是真理的意思,【禅與淨,融而無诤。】就是說禅與淨土融合,如水乳合,禅要教我們明心見性,淨土宗也是要教我們清淨心,全都一樣,融就是混在一起,無所爭端。【求解者,豁顯其義;求行者,詳示其端。】這本書的好處就是說若有人要求這個了解的人,豁然其義,“豁然(顯)”就是當下開朗,就是豁顯其義,“豁顯”就是一下子就很明顯地了解它的義理,求得者,若想要修行的人,詳示其端,“端”就是重點,若要修行的人他就對他開示什麼是最重要的,什麼是最重要的,所以【十叁祖】十叁祖就是印光大師,【歎爲觀止,】印光大師就是一直贊歎,一直贊歎說這個要解實在是很了不起,【良有以也!】歎爲觀止,是說太了不起了,“良有以也”,“良由”就是有原因的,意思是說印光大師爲什麼這麼贊歎,爲什麼這麼贊歎這本要解(,這本要解),這是有原因的,(這是有原因的,)【古閩】“古閩”就是福建省(,多一個古就是說以前到今天大家都稱爲“閩”,福建叫做閩南,福建又簡稱閩,所以閩就是福建省,福建省就是閩),福建省有一個【高僧】,叫做【圓瑛法師,複慮格于教相者,】就是考慮到(,考慮到),“格于教相”,格就是束縛,格格不入,因爲這個教相很深所以沒有幾個人聽得懂,沒有幾個人看得懂,“複慮”就是考慮,這個圓瑛法師的考慮這個教相太深了,格格不入,不爲衆生所接受,考慮到這個教相很深奧沒辦法讓一般的衆生來接受,【或猶難入,又隨文逐句,】意思就是說這樣會很難入,隨文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,逐句就是每一句,一句、一句解釋,逐句就是隨這個文章,一句、一句解釋,叫做隨文逐句。諸位!你們若要來聽經,一定要帶筆來,這種東西讓你聽過,你明天看都不會,你聽我們這個經一定要帶筆來,你不帶筆,你不作筆記,你明天自己看你完全看不懂,隨文逐句就是一句、一句去了解,【增以講義,】就是增加這個講義,【使解若疏,】“疏”,疏就是通的意思,通達的意思,講若鈔,鈔就是身邊的手稿就是講,要講比較方便,【講若鈔也;】疏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注解,注解的意思,使這個解就是一目了然,讓這個講的就像身邊所寫的東西,【如是,則彌陀一經,叁根庶普被矣!】若像這樣子,彌陀一經,上中下根,“庶普被矣”,庶就是希望、應該,應該講這個彌陀一經,上、中、下根的人應該是很普遍來接受,【甯知尚有不然者:末世版本不競,流通典籍,亦複爲一障焉!】這句什麼意思呢?甯知尚有不然者,一句、一句講,“甯”就是豈不知道,“尚”就是“還”,“有不然者”就是不止如此(,不止如此),他前面的意思是說這個“解”就像疏,“講”就像鈔,那麼這個《彌陀經》,它就能普遍上中下的根機,意思就是說但是不是這樣子的,甯知尚有不然者,意思是說又怎麼知道還不止這樣子,有哪一些情況發生呢?末世版本不競,就是說末世的這個版本,“不競”就是不廣爲流通,因爲它這個流傳、流通,流通得不是說很多,流通得不好,不競就是說不是爭相來廣傳出去,大量地流通,就是末世的版本,“不競”,沒有廣爲流通,所以流通典籍亦複爲一障焉,所以流通這個典籍就變成一種障礙,流通得少,沒有人知道有這本注解,沒有人知道,所以這是一種障礙。

  【臺省淨學,習是經解者,乃爲上海锓(qǐn)版,序有“壬午暮春”。】臺省淨學就是臺灣省一個淨土宗的這些學子叫做淨學,我們在臺灣省這些淨土宗的學子,習是經解者,就是研究《彌陀經》解釋的人,乃爲上海锓版,序有“壬午暮春”,意思是說我們臺灣省現在在研究淨土宗的人,研究《彌陀經》注解解釋的人,是從上海來的,锓版就是雕刻的版本,雕刻就是刻在木頭上再用一個油印,把它油印,油印,雕刻好再把它印下去,是這樣子叫做锓版,锓版就是雕刻的版本,是從上海來的,雕刻的版本,它的序文裏面有“壬午暮春”,把筆拿起來,光緒八年,一八八二年,民國前叁十年就是壬午,暮春就是指陰曆叁月,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。再講一遍:壬午就是它的序文裏面,壬午就是光緒八年,一八八二年,民國前叁十年,有這本版本,暮春就是叁月,春季的最後一個月,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叫做暮春。【疊次翻印,】就是“再”的意思,再一次地翻印,再一次地翻印。【皆依原書攝影爲之,】本來這個版本是攝影去做的,【後始察知多訛;凡所翻,無不訛也。】後來才發現到很多這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