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含有我法二執,我法二執他就煩惱,他就不滿、痛苦,他就要殘害衆生,逼害衆生,其實衆生被他害不到,都是害到自己,別人還沒死,他就痛苦不已,要害人,自己寢食難安,痛苦,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沒有這些無謂的東西,確實就是沒有,衆生他就因爲幻化這個無明出來,無明裏面具足貪、嗔、癡,本性本來清淨,一念不覺有這個無明,無明有這沖動性的追求,所以藉著外境來産生內在的翻攪,其實都是我們內在的翻攪,所以我們人這個心若有這個“著”字,他就無法入佛道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這個電影有在演,這個公主愛上一個王子,這個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、穿很好,但是她卻單戀,她愛上這個王子,那麼整天沒有人打她,也沒有人罵她,但是她心情都不好,不舒服,她就一定要去見他一面,沒見一面就快死了,所以她就空寂不了,她這個寂靜處,心就被困擾,所以簡單講就是說不必講境界有現前沒現前,只要我們的內心沒有充滿了智慧跟觀照,這冷靜的心馬上會被動搖,馬上會被動搖,所以我們的本性若要顯現出來,外境好觀照,觀照這個外境的空比較好觀照,要觀照這個內心的煩惱跟種種意識的沖動,那就非常難,非常、非常難,要觀照這個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要讓他破除這個執著,這沒那麼簡單,因爲這是內在的東西,所以我們若以現前一念的心性本來是很寂靜的,清清淨淨,沒有煩惱,沒有苦惱,沒有吵吵鬧鬧的,【故不在內外中間叁處。】不在內、外、中間叁處,所以我們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麼?都是虛妄心。【如二祖神光。斷臂求法。】二祖神光他來到這個【求初祖達磨。】說:我的心很亂,【爲他安心。初祖伸手雲】他就這樣對他說,說【:將心來與汝安。】你將心拿出來,我來安你這個心。【二祖即時回光返照曰:覓心了不可得。】我要找這個心根本就找不到。【初祖雲:與汝安心竟。】我們沒有心就沒有這個煩惱,心既然找不到,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。【不可得。即本空義也。】本來就是空的東西,無相的實相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本性,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具足清淨寂靜沒煩惱的東西,但我們卻不了解這個本性,因此我們在內也找,外也找,中間也找,全都找不到,找來找去,咦!你沒有找,放下,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【二常住義。】常住義【即無不相之實相。以現前一念心性。常住本然。】永遠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常常在問:請問師父!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?就是二十四小時都是那麼地安詳,清清楚楚,他若有一些動作語言,但是這是他的習慣性,他還是真的那麼安詳,他也不會煩惱,也沒有恨,雖然他有一些習慣性,但是所有的習慣性,他慢慢藉著本性長養聖胎的過程當中他就會去掉,所以這個常住本然,本來就是這樣,永遠就是這樣。【不屬過現未來叁際。此之心性。過去無始。未來無終。不生不滅。故叁際悉皆不屬。此常住義也。《無生論》雲:法界圓融體(實相也)。】法界這個圓融這個體就是實相。【作我一念心。】就是來當作我這一念心。【我今念佛心。全體即法界。】你若了解這個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實相,這句話再解釋一下:《無生論》這麼說,法界這個圓融的體,這個體在哪裏呢?作我一念心,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法界圓融的體,我今念佛心,全體就是法界,我現在念佛這個心因爲是無念而所念,念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現在念佛這個心全體就是我們這個法界,當下即是。【達此者。】所以我們這個【由持名念佛。】慢慢也會被我們【而悟實相也。
非青黃赤白。長短方圓。非香非味。非觸非法者。離一切虛妄相也。】不是青也不是黃的,也不是赤色的,也不是白色的,也不是長的,也不是短的,也不是四方的,也不是圓的,不是香,也沒有味道,也不能用手去觸摸,也不能用意識去感受的法,非法,不是走私這個非法,不是這個意思,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識落謝的影像,這叫做非法。離一切虛妄相也,離開一切虛妄的這個相。【如《楞嚴經》:空如來藏。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。】空掉一切虛妄汙染之法。【古人悟道雲:見山不是山。見水不是水。此中即香味觸法。而非香味觸法。且道是甚幺。試參看。】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在說,我們常常在說,說: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這裏面是色聲香味觸法,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,那麼我請問諸位,我們先頭還沒有修行以前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看到的,看到山它就是山,看到水它就是水,意思就是說衆生對這個山跟水就産生名相,肯定外相的一種看法,修行,修行,他知道因緣所合法,緣起性空法,他就會觀照,這個山不過是樹木、大顆石頭跟一些土所産生的,所堆積而成的,這山是假的,這個水若分析起來,水也不是真實的東西,他慢慢悟,所以他就會說,說: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意思就是說山跟水就是沒有實在的體,若悟到更深入的,他就會說:見山就是山,見水就是水。這句話他是悟到實相,雖然說山是因緣所合,水是因緣所合,但是當下它就是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,我不能說它是假的,也不能說它是真的,說真的它是緣起性空,說是假的又實實在在存在在那個地方,咦!悟到實相的本性就是在這個心中,所以說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。溪聲盡是廣長舌,這溪水在流、在流、在流……,它就在說法,在說什麼法呢?說這個無相法,溪水在流就告訴我們,我們的生命就像溪水一直流,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無常,像溪水一直流,有一天會流掉,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,溪水的聲音就是在對我們說法,廣長知相就是在對我們說法,山色無非清淨身,山的當下就是我們清淨的法身,悟到山河大地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東西,所以說見山即是山,見水就是水,跟凡夫講的一樣,凡夫在講他也講: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悟道的人在講也是: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就是因爲那個……,這兩句話雖然相同,但是心境完全不同,心境完全不同,好!所以叫人去參,這裏面的香味觸法要去參。(青原惟信禅師吉州青原惟信禅師,上堂:“老僧叁十年前未參禅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及至後來,親見知識,有個入處。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而今得個休歇處,依前見山祇是山,見水祇是水。大衆,這叁般見解,是同是別?有人缁素得出,許汝親見老僧。” 《五燈會元》卷第十七)(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。臺州林氏子。依白蓮仙法師。問具變之道。蓮指行燈曰。如此燈者。離性絕非。本自空寂。理則具矣。六凡四聖所見不同。變則在焉。師不契。後因掃地誦法華經。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。始谕旨告蓮。蓮然之。師領徒以來。常患本宗學者。膠于筆錄。至以天臺之傳爲文字之學。南宗鄙之。乃谒護國此庵元禅師。夜語次。師舉東坡宿東林偈。(坡偈溪聲便是廣長舌。山色豈非清淨身。夜來八萬四千偈。他日如何舉似人)且曰。也不易到此田地。庵曰。尚未見路徑。何言到耶。曰溪聲便是廣長舌。山色豈非清淨身。若不到此田地。如何有這個消息。庵曰。是門外漢耳。曰和尚不吝。可爲說破。庵曰。卻祇從這裏。猛著精彩觑捕看。若觑捕得他破。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。師通夕不寐。及曉鍾鳴。去其秘蓄。以前偈別曰。東坡居士太饒舌。聲色關中欲透身。溪若是聲山是色。無山無水好愁人。(這漢思量了。一夜卻寱語。東坡門外漢。這漢未及門)持以告此庵。庵曰。向汝道是門外漢。(且道是賞伊罰伊。莫錯好)師禮謝 俄有化馬祖殿瓦者。求語發揚。師書曰。寄語江西老古錐。從教日炙與風吹。不是兒孫無料理。要見冰消瓦解時。此庵見之笑曰。須是這阇黎始得。《指月錄卷之七•卍新纂續藏經第 83 冊 No. 1578 指月錄》★蘇東坡住在廬山東林寺,做了一首七言絕句,詩雲:“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;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?”這首詩的前面兩句,氣勢博大,確是驚人。一天,證悟禅師前往谒見庵元禅師。他倆夜裏閑談,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,並贊歎地說:“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!”庵元不以爲然,批評說:“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,那裏說到了目的地呢?”證悟:“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,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,如何有這個消息?”庵元:“是門外漢而已。”證悟:“和尚慈悲,可爲指破?”庵元:“且從這裏用心參破,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?”證悟聽了茫然一片。整夜深思,無法入睡。不知不覺中,天已亮了,忽聞鍾聲,恍然一悟,去其疑雲,說道:“東坡居士太饒舌,聲色關中欲透身;溪若是聲山是色,無山無水好愁人?”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禅師,庵元說:“向你說是門外漢嘛!” 《禅話禅畫》星雲法師著)
【解】覓之了不可得。(而)不可言其無。具造百界千如。(而)不可言其有。】覓之了不可得。(而)不可言其無,具造百界千如,(而)不可言其有。哇!覓之了不可得,我們若要找、找……,什麼都沒有,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而不可言無,又不可以說它是無,因爲它清清楚楚在作用,這具就是理具,就理體而言它有具足,就事造,這個造就是事,就事相來講,造作來講,它也是有百界千如,就理具來講,本體具足百界千, 如,後面會解釋到,而不可言其有,不可以說它是有。
【講】此即不落空有二邊。全歸中道。】不偏空的思想,不偏有的思想,全都歸這個中道。【承上不在】不在哪裏,不在哪裏,剛才前面有講不在【叁處。】不在叁個地方,【不屬叁際。】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【故曰覓之了不可得。《金剛經》雲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是也。又古德雲:內外追尋一總無,境上施爲渾大有。】內外追尋一總無,我們要觀照裏面,怎麼找都找不到,要由外追求本性,怎麼追還是追不到,一總無,就是什麼都沒有叫做一總無,境上施爲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