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下就提到事,講到事相就會歸這個本體,這叫做理事無礙的法界,事事無礙的法界每一個事相當下就是本性,不用經過理體的這個橋梁來擴大這個思想,它當下這個事相就是我們的本性,每一個本性就是我們的事相,所以每個事相他就能夠柔軟去交換一切法界的東西,因爲在一點就表示一切無量的法界,無量的法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,沒什麼眼神,你看看!不是要要求師父講深奧一點,像瞌睡雞一樣,其余不必廣舉,【名異體一。】名不同,名不同,但是本體是相同,要說【如來藏。】也好,【一真法界。】也好,【亦實相也。】這就是我們在講的,講我們的本性,看你要藉著哪一本經的角度來解釋都可以。

  【實相者。真實之相也。又平等一相也。】實相就是平等,在平等的旁邊多寫二個字:絕對平等。絕對的平等,所謂絕對的平等他是證悟到空性,就是實相。【實相之體最深。最關緊要。不得不詳細講明。靜心察聽。自能領會。若明實相。是爲悟大乘理。】實相就是真實之相,我們所講的平等,實相這個本體是很重要,最爲要緊,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東西,我們清淨心,冷靜來觀察,自能領會,但是我覺得要悟到這個本性不是很簡單,在座諸位!一個開悟的聖者他怎麼過日子,開悟的聖者他照常吃飯,他若有業障,照常會眼睛痛,會腹瀉,但是他的心非常、非常地平靜,他沒有恨,沒有一切嗔恨心,雖然他對一切衆生態度不同,但是他絕對去體會平等的東西,他不曾動一個念頭去害人,不曾動這個念頭去恨人,開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時就是享受他的生命,從他的本性散發出這個無诤的念頭,散發出這個慈悲的念頭,散發出這個不怕死的念頭,他對生死非常地達觀,生死當下一念,證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,因爲他知道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,這是凡夫之相,生就是不生,死也不死,這是聖人的階段,所以我們若要修持《六祖壇經》非常重要,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本性,但是本性又不是用體會的,本性要去悟,簡單講若要領悟本性必須要去回光返照,要慢慢慢慢,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,事實上本性不是說一天一天去去掉這個煩惱,他就能達到開悟的境界,絕對沒有辦法,我們說去掉這個習性,這是凡夫小乘,用到唯識學在講的,還是漸教小根器,若真的說我們的本性沒有漸漸去掉這個習氣,漸漸去掉這個習氣,一悟,就到如來地,所以我們這個天臺宗的思想,說:無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顯。這是很大的問題,過去很多人研究這個天臺宗,但是天臺宗成就的人卻非常有限,非常有限,爲什麼呢?他不是和禅宗……,這個天臺宗的意思修這個叁止叁觀,空、假、中,從這個無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顯,卻是在禅宗的頓悟的這個佛法當中,這樣講是不對,無明不能分分破,無明分分破,那是枝末無明,若根本無明一斷,就像頭被砍下來,人的生命闡失去,意思是說無明被斬斷的時候當下見到本性,這個無明不能一樣一樣破掉,無明當下若破掉,能夠一樣一樣去掉,是枝末無明,不是根本無明,若根本無明一破下去,馬上見到本性,人馬上成佛,一悟即入如來地,所以天臺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須要再研究,須要再參考,當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,實實在在來講,禅宗才是最接近我們佛性的東西,所以禅宗在講這個無明不能一品一品來破,既然無明能一品一品來破,這樣就形成對立,變成我們這個本性能夠一樣一樣,慢慢慢慢來見,慢慢慢慢來見,這個不對,你永遠見不到本性,本性最強烈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微細的根本無明,這個根本無明斬下去就像我們頭顱砍下去一樣,頭砍下去人一定要死,無明斬下去一定要破,馬上見到本性,人頭顱砍下去一定要死,絕對沒有救,無明砍下去,根本無明砍下去,斷,他馬上見到酌情,一悟,馬上入如來地,所以在這個天臺宗講是講無明會分分破,在禅宗講這是不對的,沒有人這樣破法,這樣要破到何時,無明切成四十二分,你要破到何時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,意思是說汙染的東西可以一分、一分破,若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變成不是絕對的東西,所以天臺宗,人家講的這個思想有問題,思想有問題,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,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臺宗,修天臺宗,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,修禅宗的人成就的會很多,成就的人很多,修天臺宗成就的人也有,智者大師、慧思禅師也有,這我們也不能否認的,因爲天臺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,天臺宗的思想承認無明能夠分分破,禅宗來講這樣解釋根本就不對,無明這是根本的東西它不能一分、一分來破,一分、一分來破是對立性的東西,這樣不能見到本性,見到本性當下斬下去,根本無明去掉就見到本性,不能慢慢來破,所以若明實相,是爲悟大乘理,大乘的道理。

  【先講無相之實相。無相者。離虛妄相也。《金剛經》雲:凡所有(諸法)相。皆是虛妄。】所謂虛妄就是這個相【(有生有滅故屬虛妄)】的東西。【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】這如來就是本性,不是釋迦牟尼佛,你若看到種種的相,非相,離開這個相,簡單講非相就是無所著,不要執著這個相,若見諸相,不執著這個相,非相不是否認的意思,是離相,若見諸相而能夠離這個相的執著,即見到本性,就看到我們的本性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,【非相即離相。意謂若見所有虛妄諸相。能離虛妄之相。即見真實之相。真實之相。即是法身如來。】真實之相就是法身如來。【故曰即見如來。此即無相】無相就是【(無虛妄相故真實)之實相也。】再來講:

  【次講無不相之實相。無不相者。】意思是說【不是沒有真實相也。】意思是每一法都是真實之相。雖然它是虛妄之相,但是當下每一個相就是實相,【諸法雖妄。妄中有真。】虛妄當中有真,【諸法生滅。生滅之中。有個不生滅性。】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,這句話你一定要注意聽,生滅法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,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,包括出家、在家,沒有一個搞清楚的,全都解釋錯誤,它意思是說這個生滅法當中,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這不對的,不是這個意思,你要搞清楚,意思是說生滅法當中你若悟到生滅就是假的東西,這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,你不要當作生滅法當中又另外有一個地方,能夠找到不生不滅的本性,嚴重的錯誤,意思是離開這個生滅法當中又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,那本性是什麼東西,本性是什麼東西,本性就變成二元論,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的東西,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,這種根本就不是叫做本性,所以我們從經典看,噢!看到生滅法當中有一個不生滅性,一直認爲我們這個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,色身當中有一個本性,不是這個意思,色身裏面不是一個本性,外面也有本性,你若說本性只在我們色身裏,那什麼叫做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這意思,意思是眼睛所看,耳朵所聽,當下你若悟到,離開一切的執著,放下,無我法,離執,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,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性,意思就是不能離開生滅法去悟到本性,悟到本性不能離開生滅法,慢慢地去體會,說體會也悟不出來,多少聽一些,結一個善緣,死了之後也要修,到極樂世界……,聽不懂,到極樂世界也要修這個本性,所以我告訴諸位,悟到本性的人他早課、晚課,他有念佛跟沒有念佛全都一樣,爲什麼?他的本性就是佛,佛就是心中,即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叫他念什麼呢?他不知道要念什麼,你叫他要念什麼呢?佛也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你叫他念什麼,佛號從自性中一直流露出來,他當下就是佛,你要叫他念什麼,他無佛可念,所念都是自性佛,自性佛不離我們的本來面目,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不滅,所以這句話是一百個裏面九十九個都搞錯了。你要記住!如果你認爲生滅法裏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。那就是自性見,這是中觀裏面講的落入自性見,告訴你生滅的裏面不能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你要搞清楚,而生滅的當下你若悟到這個生滅是不可得的東西,那一念就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的東西不是離開生滅另外的東西,聽得懂嗎?聽得懂嗎?沒有關系,慢慢來,講堂是永久的,今天聽不懂,明天再來,沒有關系,慢慢地來,慢慢地來,所以我告訴你,我告訴你要栽培一個法師不是叁天、二天,要上臺也不是沒有真功夫就能上臺,不是這樣,講淺是爲了度衆生,是爲了方便,有的人聽到錄音帶,說:慧律法師沒什麼好聽,每次講的都是笑話而已。我聽到:可憐!這不是這樣講法。一個法師當然他了解衆生的根機,就像佛陀他要度衆生他知道根機未到,所以今天講堂有人要求師父,說:法師!你怎麼不講《楞嚴經》。這本你都看不懂,《楞嚴經》你有辦法?這本我講這樣你都搞得一頭霧水,《楞嚴經》你真的有辦法?還很早,你們才出生的小孩還不會走路,我才用奶給你們喝,用奶給你們喝,你們還不會走,還很早、很早,離這個開悟見性,離這個修行還十萬八千裏,還早得很,所以生滅之中有一個不生滅性,這句話你不要搞錯,這句話不能搞錯,我再講一遍:不是生滅的本身當中能夠出現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不是這個意思,意思是說當下你悟到生滅法的當下是虛妄的,而放下無所著,那一念就是清淨的本性,要記住!【凡虛妄生滅者。皆差別相。真實不生滅者。乃平等相。此即無不相之實相也。】無不相的實相。

  【如上所講二種實相。今以譬喻明之。經雲:諸有智者。要以譬喻。而得開悟。】再有智慧的人也要藉著譬喻他才會開悟。【譬喻者。以易知之事相。】用簡單了解的事相,【譬喻難知之理性。令難知者。亦成易知也。】我們現在【且試舉金與金器。】金子所打的金器,比喻這個花瓶、手環、腳環、玉環、鼻環,印度有鑽這個鼻洞,印度,過去有人穿這個鼻洞,叫做鼻環,你不要笑,真的有,近代都是戴耳環,每一樣都是金子所製的,但是金子可以作出很多金器,所以說金就是我們的本體,金器就是我們這個外相,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