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看你怎麼念法,對不對?每天你要做表面的,我到佛祖面前報到一下,對不對?念佛、念佛……,對不對?會錢,煩惱,子孫,放不下,對不對,多會念,你多會念,往生是刹那間的事情,諸位!你要記得,千念萬念就在臨命終那一念,刹那間,一刹那間的意思就是說平常你就要學無所著,金錢要放得下,感情要放得下,人家侮辱你你要放得下,是非要放理下,沒那麼簡單,所以我常常說往生說很簡單是很簡單,要說難是非常難,說難是非常難,我們在看武俠片,我們在看武俠片那個楚留香,鄭少秋擺那個架勢,以前演那出楚留香的時候整個商店都打烊,你去西門町看一看,全都在看楚留香,整個商店都沒有生意,都打烊,這支片子除了情節很好,看他在打殺,真的影星就是影星,不是蓋的,你看他在殺、殺、殺,那個功夫一刀唰過去,馬上讓那個死,他算得很冷,刹那間一刀畫過去,馬上死,大家說:啊!這很厲害。武俠片拍得很好,但是我們要了解這一刀要練習二十年,唰、唰……,這樣二十年,二十年,你看是這樣下去的,那一刀要練習二十年,這意思就是說一刀下去正中心髒,這意思就是說一刀插下去正中心髒,要練二十年,不是普通的功夫,簡單講一下就是說我們念佛也是這樣,說他臨命終有辦法刹那間往生,就是你弄倒那一刀插下去,絕對讓他死,我們臨命終這口氣回去絕對要讓他往生,人家那把刀練習二十年,我們這心要練習多久,這樣知道嗎?不是簡單的,哪有像吃豆腐那麼軟的,隨便念兩句佛,我要往生,我下品就好,門兒都沒有,下品,郊外你都沒有,下品,你以爲下品那麼簡單,一輩子沒度什麼衆生,都在造業,對不對?那張嘴整天在講是非,你會往生,你會往生,我會成佛,真的,所以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這個世間都不是正定聚,都是不定聚,要不然就衆生這個邪定,五逆的衆生,那麼正定聚就是說我們若往生到極樂世界,全都進入永遠不退轉的地方,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念佛念一念馬上就退,遇到逆境就退,無不定聚,無不定聚,不定聚就是二乘人,就是聲聞、緣覺,這聲聞、緣覺,我那時候時候看,哎喲!這自己證阿羅漢果,聲聞、緣覺,又不要下來度衆生,我那時候都瞧不起小乘的,你知道嗎?我說:大乘跟小乘,大家都要修大乘的,誰要修小乘的,我那時候就覺得,奇怪!這泰國人怎麼這樣,小乘不究竟,應該修大乘的,噢!大家都講得很好聽,說他是大乘的,結果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,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,小乘的持戒是那麼嚴格,小乘的最主要就是沒發菩提心,我們去泰國的時候剛好看這小乘的,泰國的寺廟剛好在講經,泰國人講經,這在家人都穿白衣服來,都穿白衣服來,所以泰國的海青也是白色的,泰國的在家人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,叫做白衣,泰國比丘尼也穿白色的,他們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,因爲比丘尼要經過式叉摩那的二年學戒,學戒,所以在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,只有承認比丘,在佛教的戒律裏面比丘尼要二部僧中傳戒,就是必須要在十個比丘尼那裏受戒,然後再在十個比丘前面,這樣才能得戒,二部,二部就是女衆部、男衆部,比丘尼部再比丘部,二部僧中傳戒,所以泰國不承認有比丘尼,只承認有比丘而已,我們去剛好看他在講經,坐著,坐著,不曉得在念什麼,沒有一句聽得懂,念念有詞,念念有詞,我那時候老是想,你明明知道這是小乘的他爲什麼要修小乘的,怎麼不修大乘的,我們要知道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,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,若是我們連小乘的都不夠資格,不要老是說你是菩薩,土虱跟泥鳅,不要老是說我們是菩薩,我今天度衆生度到今天也是這樣,若沒有人再來打氣快退道心了,快退道心了,差不多,現在是隨……,以前是很精進你知道嗎?叁更半夜若打電話:慧律法師!我父親往生了,你來替我助念。車子一開就出門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真的啊!他的家人都跑去睡,只剩下我在念,好像我在守靈,很奇怪!死了父親卻是我在助念,跑得沒有半個人,整夜換我在守死人,那是很沒有良心,很沒良心,只有我在念而已,念一念,念一念的時候,到了隔天,隔壁那個太太來看我在念,講一句你聽了會觀世音菩薩,那都是賺紅包的,你錢不要給他,看他念得下念不下,實在聽得……,我們從昨晚念得……,隔天沒睡,問題是還沒斷氣才嚴重,念了老半天不死,你就沒辦法,你就拿他沒辦法,我搞了整夜看他會不會斷氣,這樣也不會死,我說:沒辦法、沒辦法,你們自己去念,你也好了,以後要死你再叫我就好了,念了老半天也不會死,我整夜都沒睡,很氣,這若要賺紅包,我問你這要算多少,講那個話很沒良心,我那時候就想:以後再叫不要去了。又怕退道心,不行、不行,有緣也要爲人加持一下,有緣,所以說你說菩薩就變成用生命要給衆生,又得接受衆生的惡言、誹謗、攻擊,又被人不屑,又被人瞧不起,這實在……,說真的,所以我覺得行菩薩道這不是很簡單的事,以後你們當法師你們就知道,你們就知道,禁得起被人罵才出來,若禁不起被人罵,躲起來就好,無不定聚以及邪定聚,把筆拿起來,邪定聚就是五逆,還有邪知見的衆生,這個不定聚就是二乘人,聲聞、緣覺,簡單講就是衆生分成這叁類,這叁類叫做正定聚、不定聚、邪定聚,這個聚就是類的意思,不退轉的聚一類,不定的聚一類,邪定的,邪知邪見的,五逆的聚一類。【但見思煩惱未斷。】只要見思煩惱沒斷,見惑八十八品,思惑八十一品,這煩惱沒斷,【且名凡夫。】暫時叫他凡夫,【聖人亦有權實可知。】底下說:
【若執持名號。是修法。斷見思。即力用。未斷者。于見惑八十八使。思惑八十一品(此見思惑。爲凡夫生死之因。詳在叁藏法數)。未斷故是凡夫。】見思惑沒斷就是凡夫,【雖是凡夫。橫超叁界。帶業往生。】帶業往生,注意!這個業是清淨的業,是善業,你不要說修淨土法門還殺人放火,我就可以帶業往生,這個業字你不要解釋錯誤,你不要認爲……,記住!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,極樂世界不是壞人的包庇所,我可以帶業往生,我再繼續造業,不是這樣,你要搞清楚,那個是善業,那是善業,那不是惡業,這句話很多人解釋錯誤,他認爲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,我就來做一些壞事,不可以。【能了生死。不同娑婆。定要斷盡見思。】一定要斷盡這個見惑跟思惑。【豎出叁界。方了生死也。】豎出叁界就是說,我們上次有解釋,從側面出來叫做豎?不,直線上去叫做豎,那麼橫超叁界就是橫的,才能夠了生死就是豎出叁界才能夠了生死,【或散即名字】即佛,名字【位。】名字即佛,那麼這個是天臺宗的六即佛,一個是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證即佛、究竟即佛。再講一遍:理即佛,道理的理,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,即佛,觀行即佛,分證即佛、分證即佛,再來就是究竟即佛,中間還有一個相似即佛,相似即佛,就是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觀行即佛、相似即佛,再來是分證即佛,再來就究竟即佛。我們《十四講表》也會講到,六種即佛,或散即名即佛,就是說在名字裏面你若能好好地念,當下他就是佛。【或定乃觀行位。】觀行(hèng)即佛,你若有這個定力來觀,當下就是佛。【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】叁輩就是上、中、下。【(每一輩有上中下叁品)。】所以全部有九品,【此土以見思二惑分九品。】簡單講就是說斷見思惑輕跟重再來分作蓮花的九品,你見思惑煩惱若重就下品,見思惑若比較輕就中品,見思惑若更加微細,更少,就上品,這是說同居土都是以見思二惑來分九品的,見思二惑若比較重,品位就比較低,比較輕,中品,更輕,上品。【方便有余土。以塵沙惑】的輕跟重,比如說你塵沙惑比較重,那麼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,塵沙惑若中等的,就在中品,塵沙惑若比較輕,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,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塵沙的惑來【分九品。實報寂光二土。以無明分九品。】以無明分這個九品,無明若比較重就實報莊嚴土,就下品,無明若中的,分作中品,無明若比較輕, 這個究竟,快成佛了,就上品。
【解】若持至事一心不亂。見思任運先落。則生方便有余土。】若持至事一心不亂,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亂,見思……,任運就是自然的意思,任運就是自然,先落就是斷,你若持到一心不亂,這個見思惑他自然就會斷,就會斷,先落就是斷也,任運就是自然,nature自然,這是方便有余土。好!
【講】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。極樂此土。與娑婆亦複不同。娑婆必須超出叁界。凡聖同居土外。叁乘聖衆。修方便道之所遊居。但離叁界內生死。未斷變易生死。但斷叁界內見思煩惱。未斷塵沙無明。以煩惱生死。二皆有余。故名方便有余土。】這可能沒幾個人看得懂,看得懂的舉手,所以我告訴你學道若沒有師父,就會一頭霧水,每個字都知道,字大家都懂,就不曉得什麼意思,不曉得什麼意思,跟諸位解釋一下,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不同,娑婆世界,現在……記得!現在在講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超出叁界,凡聖同居土以外,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這個叁界,凡聖同居土以外,這個叁乘聖衆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的聲聞,不是在極樂世界的叁乘,現在講的叁乘是娑婆世界的聲聞、緣覺跟菩薩,不是在極樂世界的聲聞、緣覺跟菩薩位,修這個方便道之所遊居,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叁乘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娑婆世界叁界外,凡聖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,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,這個地方是叁乘聖衆修方便道所遊居,他只離開叁界內的生死而已,還沒有斷這個變易的生死,但就是只,只斷這個叁界內的見思惑而已,意思是說叁界外這個塵沙惑還沒斷,塵沙跟無明還沒有斷,所以說叁界內見思煩惱還未斷塵沙無明,以煩惱生死,二皆有余,二皆有余,以煩惱生死二種都還有剩變易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