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我們今天爲什麼會痛苦,就是看每件事都不順,看每件事都不順,這樣就是自己自我痛苦,處罰自己,處罰自己,我恨你,人家還沒倒你就先倒了,恨到心揪成一團,打針也沒有用,人家又不理你,問他:我在恨你你知道嗎?不知道。噢!我恨你多久了你還不知道,可惡。衆生,若是我,我不會去恨人家,恨他是我們比較痛苦,他不會比較痛苦,嫉妒他,我們比較痛苦,他不會比較痛苦,富裕人家,嫉妒富裕人家,若富裕的人一直富裕,我們是窮得要死,我們再怎麼嫉妒還是這麼窮,所以說嫉妒別人本來已經輸一層,娘娘別人輸二層,你已經輸人家的錢財、才能,你還嫉妒別人,輸二項,輸人家的修養跟錢財,所以安貧樂道,六根就是這樣,控製這個六根就是這樣,看每件事都看得很順,耳朵是聽的,每件都聽得很順,接受人家的建議,接受人家種種的忤逆,接受種種誹謗、攻擊,都沒有感覺,聖人就是這樣,禅師就是這樣,這若真正開悟的祖師大德,你就是全臺灣省每家報社都攻擊他,他還是一樣,沒感覺,寫的人要負因果倒是真的,被人家誹謗的不用,因爲他很解脫地過日子,所以迥脫根塵,簡單講就是擺脫六根跟六塵的錯誤的錯覺、束縛,因爲我們就是錯覺、錯誤,所以今天會痛苦,擺脫不了。【雖不立文字。可也。】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人悟到第一義谛中道思想,他六根、六塵都超越,所以他不立文字,就是說心,論你這一顆心。【其或明宗弘教。發爲文辭。等身著作。】“其或”就是有的人。有的人是明心見性,悟到我們這個本性他不用文字,底下這段說有的人是弘揚佛教,“明宗弘教”:“宗”就是講心地的法門,八大宗派,弘教就是顯教,說法,發爲文辭,用這個文章,用這個語言,等身著作,發爲文辭就是寫出來,【亦可也。何以故。】爲什麼呢?【此心既空。則文字與實相。不相違異。】這個心很空,空到無一切法,這個文字跟實相不相違背,文字是寫在書上,寫在紙上,實相就是我們所講的中道,我們所講的第一義谛,我們所講的解脫,我們所講的無所住,我們所講的超越虛空,我們所講的心,《金剛經》所講的佛說衆生即非衆生,是名衆生,這實相就是說無相無不相,實相就是說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實相就是不可思、不可議,實相就是絕對的心理狀態,實相,我們所謂的禅,所謂的禅就是實相,所以文字跟實相,不相違背,爲什麼呢?文字你若觀照,當下就是實相,實相是本體的東西,文字是外相的東西,簡單講就哲學來講philosophy([fi”lɔsəfi]:哲學。法師用英語說),文字就是現象界,實相就是本體界,照哲學來講,實相不是本體界,本體界,哲學界對本體根本不是悟,那是初衷地揣測跟推論,但是藉著哲學的名詞只能說文字,這是現象界,實相就是本體界。“不相違異”,不互相違背。【故法師願力宏毅。】意思是說圓瑛法師的願力很大。【所至修廢舉墜。】所到之處他就……,修廢,寺廟壞了修補一下,沒有齋堂,沒有講堂,或是沒有大殿修補一下。“舉墜”就是以前衰微的事物,要把它振興起來,所至修廢舉墜,就是說圓瑛法師到每一間道場就把這個廟再建起來,建立這個講堂、大殿,整理藏經種種。【巨細靡遺。】巨就是大小不遺漏,意思是說大件、小件,“巨”就是大,大件、小件都沒有漏掉。靡遺,不遺漏,沒有漏掉,這圓瑛法師大小事情都沒有漏掉。【至于挺身衛道。處事變艱危之會。不怵不撓。尤爲難能可貴。】關于挺身衛道意思是說爲了佛教舍身命,爲了佛教舍身命,那麼因爲我們爲了佛教舍身命,所以佛教慧命能夠繼續傳下去,夠繼續傳下去,要跟諸位講很虔誠的話,外道一定無法破壞佛門,只有佛門會破壞我們的佛門,佛門在破壞佛門才是厲害,山頭主義太重,門戶之見太重,利害關系沖突,道場對道場會拉信徒,法師對法師互相攻擊、誹謗,這都不是修行人,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,大家都是佛的弟子,有修,沒修也全都是佛的弟子,有修行的人就是佛的好孩子,沒有修行的人就是佛壞孩子,好孩子,壞孩子都是佛的孩子,佛祖也是很疼他,奈何說這個是壞孩子就拿刀要讓他死,要把他斬死,沒有這樣,佛門就是都這樣,自命清高,認爲我就是持戒清淨,別人都沒有修行,我持午,我日中一食,我很有修行,別人全都不好,只有我這個師父好,只有我這個宗教好,只有我這個派門好,這就犯菩薩戒,自贊毀他,自己贊歎自己,誹謗別人,別人修行都不對,只有我們的修行對,不要這樣,不要這樣,所以佛門會互相攻擊,就是因爲我們的悟性沒有提起來,我們今天若悟性有提起來,全都平等嘛!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弘法,我們來支持,人家他發一個大心要做水陸,我們要支持,人家他發一個大小要打佛七,我們也要支持人家,我們爲什麼不贊歎呢?爲什麼要互相攻擊呢?這樣不好,這樣不好,所以至于挺身衛道,說真的要擺平佛門的是非那才是能人,這外道要破壞我們佛門,不可能,很困難,只有佛門要破壞我們佛門才有可能,穿同一件衣服在鬥地才夠力,若穿不同衣服在鬥,沒什麼力量,你袈裟一件,我也是一件,你這件又不比我的大件,所以說我們出家人,或是在家要擁護叁寶,出家人僧贊僧,有是非,馬上擺平,叢林無爭就是福,叢林若無爭,這就是叢林的福。“處事變艱危之會”:就是說這個圓瑛法師無論怎樣變,無論怎樣困難,無論怎樣危險,之會就是之際,“不怵不撓”(,把筆拿起來):“怵”就是恐懼。不恐懼。不撓就是不屈服,所以一個出家人他不但弘法,而且還是精神偉大,不怕死,尤爲難能可貴,難能可貴。【惟其真理既徹。】惟其真理既徹就是因爲……,“惟”就是“就是因爲”,就是因爲真理就是我們的本性,既徹就是悟到,所以悟到之後開大智慧,【應物無方。】應物無方就是孔子講的君子不器,君子不器就是器具的器,器皿的器,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呢?比如說這個茶杯,這個茶杯只可以裝茶而已,茶杯裝茶做什麼?讓我們喝茶,它就不能當引磬來用,這引磬要做什麼?引磬只能響,不能當茶杯,君子不器就是不只是做一種用途,不器就是……,君子不是只有一種用途而已,每一種他都很厲害。應物無方的意思是說既然他開悟,他有大智慧,什麼境界來,他就是這麼冷靜,這麼有智慧,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一切圓滿,無方就是絕對的圓滿,無方就是沒有一定的方向,意思是這樣,但是他的意思是很圓滿的意思,很圓滿的意思,沒有漏洞,應物無方就是待人接物圓滿,圓滿。【雖熾然有爲。而不著有爲之相。】雖然置身在火焰世俗當中,但是……,有爲就是世俗當中,熾然就是像火在燒一般,有爲法就是我們所講的世俗中,而不著有爲之相是什麼意思叫呢?意思是說雖然在衆生當中打滾,意思是說出淤泥而不染,不著有爲之相,若能領會佛法就是那兩個字而已,不著,不著就是無所住,你若用佛法來講,佛祖四十九年才講一個字而已,講:空;若講兩個字就是“不著”;講叁個字就是“無所住”,無所住,無所著;講四個字就是“一切法空”,沒有一切法,起心動念若動到一個法是真實的,就是意識的産生,所以哲學家,這個思想家他就不能解脫,他不知道思想是一種錯誤的執著,哲學家他錯誤就是錯誤在他這個悟性不出來,他用這個意識在做他主觀的推論,所以他當下推論的東西是一種標准性的東西,他沒有破一切相,沒有破一切的煩惱,所以他就用意識去揣測,所以哲學不究竟,哲學不究竟,科學不究竟,只有佛法,爲什麼呢?他的我執都沒有破,我執都沒有破,所講出來的都是意識的産物,哲學家也知道這色身是假的,哲學家也都知道這色身是假的,但是色身假的是用觀照,是用意識,但是他沒有悟到本性他沒有辦法解脫,沒有辦法脫離時間、空間的束縛,他動一個念頭時間、究竟就束縛住,動一個念頭時空就束縛著。哲學家說:宇宙的銀河系外面是怎麼樣,是open,是無止境的開放的宇宙。哲學家又說:不對、不對,凡是事情都有盡端,所以這宇宙是對封閉的,close,封閉型的,佛就不是這樣講了,佛就說你的心若放大,宇宙就大,你的心若縮小,宇宙就小。唉!佛實在厲害,講來講去就是佛最厲害,他一句話就一針見血告訴你,虛空沒有真實的東西,唯心所造,太厲害,一句話就知道(太厲害),所以說度量若放得很大,當作死人,活死人,活著當作死人,眼睛不看有的沒有的,耳朵不要聽是非,嘴巴也不要……,像死人不要講是非,活死人能成道,雖然活著當作死了一樣,不見是非,不看是非,不傳是非,不講人家的過錯,認真修行保持清淨心,每個都成就,哪一個不會成就,我們今天不會成就就是爲什麼?我們今天不會成就是爲什麼?六根六塵害死我們,整天就是在注意別人,他不曾注意自己怎麼會成就呢!所以說惟其真理既徹,應物無方,雖熾然有爲,而不著有爲之相。底下說:【故觀法師之文。即事即理。圓融無礙。】所以我們這個時候看法師的文章,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講到事相我們就知道它的本體,講到本體,理體的東西,我們就了解這個事相,就是事理圓融,不偏事,也不偏理,理事是圓融,圓融就無礙。【而佛法之體用彰明。】這樣就顯出來,體就是我們的本性,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身、口、意所産生的東西。有一位禅師在掘土(,在掘土,在掘土),一個人從很遠,好幾千公裏來的,要請教他佛法,他正在掘這個稻田,掘、掘、掘……,這個徒弟來就對他下跪頂禮,稻田照樣跪下去,地上都是肮髒的東西照樣跪下去向師父頂禮,要求法,跪下去,他說:請問禅師,什麼是佛法?禅師說,說什麼你知道嗎?猜猜看!什麼是佛法?禅師說:本性就是佛法。這個徒弟又問,問第二句,本性是什麼?他那支鋤頭,鋤頭再繼續掘,都沒有講話,本性是什麼?在作用,在作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