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是這個色法,半分是心法,一半一半,半分是色法就是說藉著前五識所造的,半分是心法就是說這色法所造作的東西,留在我們的意識,我們這個意識會回想,有時候單獨會起來,這叫做法塵,簡單講就是前五識落卸的影子稱爲法塵,前五識所萍來的這個影像這叫做法塵,獨影境就是單獨,獨影境,單獨,沒有藉著境界而産生,就是前五塵落卸影子,【(是明了意識。所緣前五塵之境。落在意地之中。)二種意識。俱有分別。】簡單講就是說我眼睛若有在看這叫做明了意識,我眼睛若閉上,我在想事情,這叫做獨頭意識,簡單講就是這樣,我在想事情,我在打妄想,我在坐禅,眼睛全都沒有作用,沒有亂看,我現在是獨頭意識,叫做定中獨頭意識,又叫狂亂獨頭意識,這在唯識學,我們在《十四講表》開課之後,要開這個《唯識學》,要開這個《唯識學》,這就會講得更清楚,兩種意識都有分別,【又名妄相心。上二句即《起信論》所雲:從本以來。離言說相。離名字相。離心緣相。】上兩句就是離一切緣慮分別,語言文字,這就是我們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,從無始劫以來本性就是離開這個言說相,你無法用任何的名相來講這個本性,離名字相,你無法寫任何的字來形容,離心緣相就是你無法用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,去推論本性是什麼東西,因爲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分別跟執著,這是虛妄造業的地方,所以你無法用動亂不定的意識來想本性是什麼東西,本性無法讓你用心去攀緣、去想像,你想像不到,就是離開語言、文字,離開這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分別,全都清清楚楚現前現出的這個智慧,一種超越的智慧,這是《起信論》講的。
【而緣慮分別下叁句。一切諸相。不能離此心性。別有自性可得。】一切種種的虛妄之相也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,而另外有一個自性可得。【喻如水若無風。本無波相。因風】風就是譬喻無明,水若是沒有這個風,本來就沒有【波】,佛性若沒有這個無明,我們就不會【起】心動念【,】我們就恢複原來清淨的本性。所以本無波相。本來就沒有這個波浪的東西,因爲有風一吹,所以就起這個波浪。【波相不能離水。】離水沒有波,離波也沒有水,你若有看到波,你一定有看到水,你若有看到水,風吹波就跑出來,簡單講離開這個波沒有另外一個自性。【別有波之自性也。】離開水沒有波的自性,就是說離開這個本性你就找不到虛妄的東西,若離開虛妄的這個相你要找這個本性也找不到,所以說這個相你要說有也對,你要說沒有也對,你要說有也不對,你要說沒有也不對,非空非有的東西。
【解】要之。離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離故無相。即故無不相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
【講】此段結成圓融中道。實相妙理。以要言之。實相。離一切諸法之相。實相。即(不離也。)】不離【一切諸法之相。】簡單講,要之就是簡單講,重要來講,離一切相即是一切法,什麼叫做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呢?這就是空,空的思想,離一切相就是空掉一切相,內心無所著,即一切法,即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法的存在,一切法就是妙有,妙有的東西,你若想說要得到清淨的本性的實法,實相的東西,離一切相,你一定要空掉一切不必要的分別,執著的相,即一切法,你就會得到一切的妙法,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,我們因爲有空掉,離,因爲有離開這個相,這個離是無所著的意思。這個很美的東西,我們不是我離開很美的東西這叫做離,不是這個意思,或是說男女朋友離開,或是夫妻離開,或是師徒離開那個離,不是這個意思,這個離就是說無所著,無所住的意思,你若離,無所住你就無相,簡單講就是說一切相都不會影響我們清淨的本性,簡單講,所以說離故無相,因爲你有離這個相,所以你就無相,無相就是空,你就空一切相,空一切相當下具足智慧這樣就是我們的本性,即故無不相,你不可以離開本性,離就是無所著,即,即簡單講就是現出這個妙有,所以無不相,無不相簡單講就是不可以否認這個相,不可以否認這個相,因爲這個相你若否認變成頑空,所以你也要讓它清清楚楚存在,清清楚楚存在,所以離故無相是空,即故無不相是有,妙有的意思,因此頭一句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就是空,即一切法就是有,空有當下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離一切相,就是一切法,離故無相,所以無不相,不得已強名實相,底下看這個解釋,這一段結成圓滿的中道,實相的妙理,以要言之,簡單來講,實相是離一切諸法之相,實相,離一切諸法之相,實相,實相即一切諸法之相,就是說實相也不能離開這個相。【離約真谛真空說。】真谛就是實的東西,不是權巧的東西,所以真谛是講空的東西,所以真谛真空來講,【離一切幻】化的【相。故爲無相之實相。】無相之實相。底下【即約俗谛妙有說。】妙有來講:【即一切諸法。故爲無不相之實相。】你當下叫我們無所住一切相,但是也可以離開這些相這叫做實相,中道的意思,即一切諸法,所以無不相之實相。【正說真空無相。不壞俗谛。】真空無相,但是不可以破壞這個俗谛,意思是說要承認它的存在,但是你要離開這些存在。【即真不礙俗。】真谛不妨礙這個俗谛,【正說俗谛妙有。不壞真谛。】俗谛妙有,不壞真谛,【即俗不礙真。】真不礙俗,【真俗圓融無礙。無名立名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】若這樣講,聽起來若一頭霧水,我們舉一個例子,很簡單,舉一個例子說,說我們這間教室有很多人在聽經,但是諸位要了解這是因緣法,因緣法,因緣法,所以……,看“要之,離一切相”(這句),因爲我們這個教室是因緣和合,所以你要離一切相,簡單講這是假的,講經說法都是假的,佛說四十九年也都是假的,所以你要離一切相,但是雖然這是假,諸位聽經聞法聽得清清楚楚,去掉很多的煩惱,底下就是那句,“即一切法”,這就是我們的真正一切法,當下就是佛法,當下就是本性的東西,所以教室是因緣和合的,上課是因緣和合的,要離一切相,但是你要承認,即一切法就是你要承認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,要承認,你不可以去破壞,明明就有教室,明明就有人來聽經,但是你要無所著,簡單講即一切法就是有,離一切法,你要離一切的執著,簡單講就是這樣,這句話若要就《金剛經》來講,離一切相就是應無所住,即一切法,而生其心,簡單講就是這樣,知道嗎?不要瞪大眼睛一直看,這樣已經很清楚了,聽不懂去死掉好了(衆笑),我已經盡力給你們聽了,真的,若聽不懂實在是叁大阿僧祇劫不曾念過佛才會這麼差,昨天《華嚴經》若聽不懂倒情有可原,所以我盡量,盡量,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,不得已強名實相,所以實相是這樣。底下要用一點頭腦,底下要用一點頭腦。
【解】實相之體。非寂非照。而複寂而恒照。照而恒寂。】“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,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”。“又,照寂強名法身,寂照強名報身”。“又,性德寂照,名法身,修德照寂,名報身”。看大字的,“又修德照寂,名受用身,修德寂照,名應化身。”這裏可能很困難。底下,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,而複寂而恒照,照而恒寂。
【講】實相之體。不落二邊。寂是空義。照是有義。非寂非照。即非空非有。】不可以說它是空,也不可以說它是有,【不落空有二邊也。又。寂是不變義。照是隨緣義。而複寂而恒照。即不變常隨緣。照而常寂。即隨緣常不變也。】所以寂就是空,照就是有,寂就是不變,照就是隨緣,先記得這個名詞,通用的名詞,這樣等一下解釋的時候才不會亂掉,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這在叁藏十二部經典絕對沒有這樣講,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解釋,這在禅宗來講這樣解釋是不通的,隨緣的東西不可能不變,不變的東西不可能隨緣,隨緣,什麼叫做緣?緣就是生滅法,有生生滅滅這才叫做緣,比如說這棵樹木藉著水分,水藉著這個肥料,藉著這個緣,所以這棵樹慢慢長大,慢慢長大之後,慢慢會死亡,所以這棵樹就是藉著這個緣,因爲它有生滅,所以記住!生滅法叫做緣,有增有減叫做緣,所以說既然是隨緣來講這個生滅法哪有可能不變,既然隨緣,隨這個生滅法,你在生滅法裏面你不可能找得到不變,既然是不變是東西怎麼可能隨緣,因爲不變的東西它就是永遠這樣,怎麼可能隨緣,所以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這是方便講,因爲他受到老子的學說,受到這個老子的陰陽的學說,所以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,你打開叁藏十二部經典沒有人這樣講,沒有人講不變隨緣,也沒有講隨緣不變的東西,這種東西只能說方便講,讓我們方便解釋,可以這樣講而已,若這樣講這句話的時候,你不變的東西怎麼隨緣我問你,你講來我聽聽看,有緣的東西每樣都是生滅法,有增有減的東西才會生滅,有增有減,比如說你隨緣不變,你今天你來到這裏隨緣,你要如何不變,因爲這是生滅法的東西你怎麼可能不變,對不對?不變隨緣,既然空不變,它就不可能隨緣,它怎麼隨緣呢?既然它不變它就不可能隨緣,所以這就是因爲無法解釋所以只好用這樣方便講,再來,只有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,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這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本性而已,若說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這是中國的東西,在印度佛祖就沒有這樣講,這是我們中國的東西,佛祖何時這樣講,佛祖,你曾聽他講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佛祖何時這樣講,你曾聽過哪一本經典這樣講,所以說要了解這是方便講,無法解釋只好這樣解釋,若禅宗的思想就不是這樣,禅宗的思想怎麼可能講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禅宗是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,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怎麼說有,本來就沒有,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東西,虛妄與本性了無相幹,只要你悟道,當下就是沒有,虛妄的東西不能講有也不能講沒有,所以說禅宗直接講,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一切言說、文字都是假相,天臺宗就講:不變隨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